第十六章 援至

摩黎忽所部騎兵主力以及仲長卿所部,午後主要還停留在焦陂、柴集等地圍追堵截潰兵;特別是騎兵永遠是圍潰殺敗的主力。

闊惕所部稍作休整,第一批往淮川城掩襲而來,僅有千餘人馬。

闊惕率部掩襲淮川城下,確認淮川城裡有幾個好手,守軍意志也頗強,但人馬極其有限,根本無法兼顧守好這麼長的城牆,便遣大部人馬直接擁往城下展開強攻,他僅留兩百多人兵停留在距離淮川北城門約三裡開外的平崗之上督戰。

闊惕壓根就沒有想過,南朝在淮川以北竟然還會有成建制的騎兵部隊!

他有想過南朝在淮河南岸的兵馬,在得知劉獻潰於焦陂的消息,有可能第一時間增援淮川,因此他所遣的斥侯,在天黑之前抵達淮川城附近,也是第一時間派人盯着淮水沿岸及汝水口。

然而,誰能想到徐懷得知劉獻、傅潛貿然出兵,會親自率侍衛親兵往焦陂追趕,恰恰趕在宣威軍主力潰滅與赤扈斥侯南下的空當,進入汝水登岸?

平崗之上,外圍少數虜兵先看到王舉與郭君判、周景、王章、烏敕海等將分作三隊,從北面展開錐形攻勢陣型,這才驚覺有異大聲喝斥;大部分虜兵都下馬休息,視野受限一時都不知道發生什麼狀況。

在平崗南側盯着淮川北城督戰的闊惕聽到動靜,緊急往北側馳來,看清楚王舉、周景等人手腋夾舉的重鋒長槊,距離已不到兩百步,炸毛大吼:“吼呀呀,南蠻子偷襲,快快避退!”

闊惕再自恃武勇,這時候也只敢拉拽繮繩,大聲咆哮着掉頭就走。

闊惕所部第一批掩襲淮川城而來,以機動性更強的輕騎爲主,大部分虜兵都穿皮甲,僅闊惕及手下百戶將以及少量精銳穿披鐵甲,這也使得他們尤爲突顯。

郭君判等人拉開弓弦,當即就有十數支利箭朝闊惕及所乘戰馬射去。

闊惕雖着鐵胄重甲,縱馬南逃又伏低身子,但郭君判等人所持箭矢,既準又狠,雖說大部分箭矢被甲片擋落,但還是兩箭射中他的腿彎,還有兩支三棱碩鋒箭破開甲片,射進他的身背,痛得闊惕悶哼低吼。

卻是闊惕跨下戰馬極爲神俊,連中十數箭竟然猶往前馳奔,沒有驚亂將闊惕給掀下馬背。

大部分虜兵都來不及上馬,眼睜睜看着三隊精銳騎兵就像三把凌厲的尖刀,在昏晦的月色下往平崗突刺過來。

如蝗羣一般的箭矢籠罩過來,毫無防備的虜兵紛紛中箭栽倒。

長刀在月下閃爍冷冽的寒芒,朝驚惶失措的虜兵頭顱砍去。

長矛、馬槊狠狠的捅刺,將眼晴裡也有恐慌的虜兵直接扎透。

回過神來的虜兵慌亂跨上戰馬,也沒有人敢有絲毫的停留,只是拼命往外圍馳奔,以免被卷洪流之中,面對

攢刺揮砍過來的刀矛槍槊毫無還手之力。

王舉、郭君判、周景、王章、烏敕海率隊殺潰平崗之上的虜兵,不作絲毫的停留,就如怒流捲過平崗,如洪水般朝淮川城下繼續馳奔而來。

從平崗到淮川北城牆,僅有三裡距離,戰馬全速馳奔,甚至都不需要半盞的工夫。

淮川北城,小二百虜兵已經登上城牆展開廝殺,還有三百多虜騎在城下進行持弓射箭進行掩護。

城下虜兵雖然有一些反應時間,但這點時間還不足以叫他們聚集起來進行反擊,他們甚至都不知道北面還有多少援軍馳來,遲疑驚恐,猶豫是往兩翼避退,還是就地抵抗。

他們也不知道主將闊惕身負箭創,被身旁親兵強行拖拽着往外圍逃走,幾名百戶將羣龍無首,倉促間也沒有辦法聚到一起合計對策,只能是各自爲戰,分散持弓射箭,想要將襲騎擊退。

三百多虜騎分散於城下,無法形成密集的壓制箭雨,哪裡有多大的威脅?

徐懷身邊的侍衛親兵一個個所着都是鱗甲、扎甲,對箭矢的防護性要遠強過皮甲,居前突擊者將身子低伏下來,挨着馬脖子遮擋住面門等要害,揮舞長刀、夾緊矛槊,直接往城下虜兵衝殺過來貼身相搏。

城下虜騎原本就是在城下一線排開,貼身相搏後就直接被切割得支離破碎,很快就被斬殺百餘人,剩下的虜騎也不得不放棄被困城頭的虜兵倉皇往外圍逃去。

看到援兵從北面趕來,殺得城下虜騎大潰,城牆之上的守軍也是士氣大振,紛紛往登城虜兵展開反擊。

赤扈精銳再強也是人,他們此時完全不知道南朝到底有多少援軍趕來,甚至不知道焦陂一帶是不是出了什麼料想不到的狀況,看到平崗及城下人馬紛紛被殺潰,登城人馬怎麼可能不慌?

東西兩城的虜兵見勢不對,也都紛紛往外圍逃離情況不明之時,撤離戰場是他們所能做出的最佳選擇。

而北城牆之上的登城虜兵爲了儘快繞開障礙物拿下北城,分多點登城作戰,現在守軍士氣大振,他們頓時就被切割包圍在城頭。

除了城牆兩端虜兵還有機會縋繩跳下城牆逃走外,剩下百餘虜兵只能苦苦支撐、負隅頑抗……

…………

…………

“真壯士也!”

孟節、許亢等人提心吊膽了半天,看到援軍如神兵天降,殺得虜兵狼奔豕突、潰不成軍,直覺熱血激昂,拍股大叫,恨不得也提刀下場殺敵。

徐懷下令將城門打開,迎接援軍進城。

王舉、郭君判與王章、烏敕海等將率二百多騎兵進城,在城外猶留數隊小股騎兵,作爲疑兵一頭往北面的夜色深處扎去。

王章、烏敕海等將率兵馬在城下休整,王舉與郭君判登上北城樓,這時候城頭的殘虜也差不多盡

數圍殲。

短短不到一個時辰,北城六百守軍死傷近半,傷亡不可謂不慘重。

尤其是縣尉司所屬的四都刀弓手,兵械劣勢,平素也少操練,有近三分之一的人戰死,剩下人中也差不多個個帶傷。

東西兩城的戰況要好一些,但同樣是縣尉司所屬的刀弓手傷亡最重。

宣威軍正卒傷亡較輕,畢竟平時操練也勤,依城而戰,而且虜兵又沒有什麼攻城器械,這麼短的時間要是再被殺得潰不成軍,那真就是吃屎都不如的廢物了。

行轅親兵以及從潰敗戰場逃歸將卒,傷亡更爲有限。

縣尉司所屬的刀弓手絕大多數都是當地人,戰死及不得不下城牆的重傷者,徐懷着知縣韓奇文即刻從縣庫撥三萬貫錢,於縣衙舉火分付家屬以爲撫卹。

慌忙混亂之中,雖說有不少渾水摸魚、假冒戰亡將卒家眷者,此時也難以細細分辨,但比如叫人渾水摸魚騙走幾千貫錢財,安撫人心纔是當前務需所爲之事。

之前韓奇文雖說召集避難淮川的大姓宗族家長族首,要緊急徵募他們手裡所掌握的鄉兵莊丁參與守城,各家口頭都滿不迭的答應,但一個時辰過去,真正響應到縣衙集結的,不足百人。

恐慌並不會因爲徐懷站在城樓之上就能完全遏制住。

宣威軍大敗,誰敢相信城頭稀稀落落的守軍能最終守住淮川城?

誰不想着城破之時,身邊有三五十健銳相隨,能多些活命的機會?

而黑燈闇火,各家拖延着不將鄉兵莊丁交出來,韓奇文等人又能奈何?

他們手下只有百餘衙役,還要維持城中秩序,制止民衆往南城涌去,根本就沒有能力強行徵募。

再一個,縣衙對避難城中的民衆並無統計,難民聚集的街巷也是亂糟糟一團。

甚至在逃亡過程中,大部分的鄉兵組織大多散亂,數以萬計的難民絕大部分都沒有條件聚族而居;地方鄉豪士紳,身邊或許有十數三五十好手充當保鏢,但大部分充當鄉兵操練過的鄉族子弟都散亂在街巷之中幕天幕地、忍受飢寒。

這時候沒人主動站出來響應號召,縣衙就算想強行徵募,黑燈瞎火的,一時間又要從何下手?

現在三百楚山精銳殺得圍城虜兵潰敗逃散,進城增援防守,還說有更多的兵馬在城外與虜兵周旋虜兵從北城以及東西兩城逃潰,上百兇殘虜兵被圍殲於城上,以及北城門打開來,在篝火以及一支支的照耀下,大隊精騎進城,滿城軍民都有目共睹。

至少在這一刻,全城軍民看到守住淮川的希望。

一些知道脣亡齒寒道理的人,一方面將身邊莊丁派往城頭助守,一方面主動站出來召集更多的鄉族子弟參與守城,其中也不乏熱血武勇之輩……

第一百二十三章 兵力第四十九章 西軍第二十二章 兵餉第八十五章 龜甲船第九十九章 相勸第一百四十一章 傳詔第一百零八章 好氣第八十三章 遺訓第十八章 婚配第四十章 道理自有他人述第一百一十八章 爲難自己第六十六章 暗夜第一百六十九章 先行第三十九章 身邊人第八十三章 當街刀問賊第一百零二章 相疑第二十六章 家風傳統第二章 屠城第二百二十五章 峙城第一百四十八章 恢河第二百一十五章 圍困第一百七十八章 大義第二十一章 刀第七十八章 信使第一百一十七章 緩攻第三十五章 安置第一百三十三章 西進第二百七十一章 別無選擇第一百五十二章 對峙第二百三十五章 擅權第二十七章 黃龍坡驛第一百八十六章 說囚第九十七章 鎖城第一百九十六章 抉擇第二百一十二章 密詔第八章 紹隆二年第一百九十三章 生煤熟煉第十九章 鷸與蚌第二十三章 守慎第一百一十章 初戰第五十五章 鏖戰第九十五章 死訊第九章 少年奸計第五十四章 胡人心機第一百零五章 前哨第六十九章 聲東第二百四十章 末路第二百六十七章殘都第一百二十七章 長亭第七十一章 新寨第二百一十四章 返程第九章 鐵棍攪得江海涌第二百一十六章 火中取栗第七十五章 匠人第一百九十三章 晨霧第一百三十六章 譁變第二十七章 傳習第一章 京師第六十四章 馬鞍顛簸第六十七章 斬將(二)第一百零六章 圍獵第五十七章 投桃報李第七十五章 古渡第五十二章 踏營第一百二十六章 佳人心冤第八十八章 瑜亮相疑第一百一十二章 物有其質第七十二章 外放第一百二十章 相邀第二百零二章 南蔡新城第一百三十一章 以文制武第一百零四章 暗夜謀族兵第二百六十二章 席捲第一百六十一章 風雨將至第一百一十九章 桐柏山卒第三十二章 雌兔眼迷離第八十四章 有詐第一百九十四章 晉家子婿第一百六十章 撤軍議和第一百四十四章 立儲第九十七章 鎖城第一百零六章 夜離第二百三十四章 意在第一百四十九章 局外第二百一十七章 待價而沽第一百八十五章 軍議第一百五十七章 統兵第四十一章 焉無虎威第一百五十三章 水軍統將第一百三十五章 破虜第四十二章 跳出泥潭去第一百四十二章 自告奮勇第十章 刺客也是驚弓鳥第二十章 大姓宗族第一百四十九章 局外第三十八章 守城之選第三十六章 統兵第六十章 作繭自縛第七十一章 歸來第四十七章 破山
第一百二十三章 兵力第四十九章 西軍第二十二章 兵餉第八十五章 龜甲船第九十九章 相勸第一百四十一章 傳詔第一百零八章 好氣第八十三章 遺訓第十八章 婚配第四十章 道理自有他人述第一百一十八章 爲難自己第六十六章 暗夜第一百六十九章 先行第三十九章 身邊人第八十三章 當街刀問賊第一百零二章 相疑第二十六章 家風傳統第二章 屠城第二百二十五章 峙城第一百四十八章 恢河第二百一十五章 圍困第一百七十八章 大義第二十一章 刀第七十八章 信使第一百一十七章 緩攻第三十五章 安置第一百三十三章 西進第二百七十一章 別無選擇第一百五十二章 對峙第二百三十五章 擅權第二十七章 黃龍坡驛第一百八十六章 說囚第九十七章 鎖城第一百九十六章 抉擇第二百一十二章 密詔第八章 紹隆二年第一百九十三章 生煤熟煉第十九章 鷸與蚌第二十三章 守慎第一百一十章 初戰第五十五章 鏖戰第九十五章 死訊第九章 少年奸計第五十四章 胡人心機第一百零五章 前哨第六十九章 聲東第二百四十章 末路第二百六十七章殘都第一百二十七章 長亭第七十一章 新寨第二百一十四章 返程第九章 鐵棍攪得江海涌第二百一十六章 火中取栗第七十五章 匠人第一百九十三章 晨霧第一百三十六章 譁變第二十七章 傳習第一章 京師第六十四章 馬鞍顛簸第六十七章 斬將(二)第一百零六章 圍獵第五十七章 投桃報李第七十五章 古渡第五十二章 踏營第一百二十六章 佳人心冤第八十八章 瑜亮相疑第一百一十二章 物有其質第七十二章 外放第一百二十章 相邀第二百零二章 南蔡新城第一百三十一章 以文制武第一百零四章 暗夜謀族兵第二百六十二章 席捲第一百六十一章 風雨將至第一百一十九章 桐柏山卒第三十二章 雌兔眼迷離第八十四章 有詐第一百九十四章 晉家子婿第一百六十章 撤軍議和第一百四十四章 立儲第九十七章 鎖城第一百零六章 夜離第二百三十四章 意在第一百四十九章 局外第二百一十七章 待價而沽第一百八十五章 軍議第一百五十七章 統兵第四十一章 焉無虎威第一百五十三章 水軍統將第一百三十五章 破虜第四十二章 跳出泥潭去第一百四十二章 自告奮勇第十章 刺客也是驚弓鳥第二十章 大姓宗族第一百四十九章 局外第三十八章 守城之選第三十六章 統兵第六十章 作繭自縛第七十一章 歸來第四十七章 破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