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6章 封賞(二)

除了折沐之外,其餘三人的封賞,顯然都有着大將軍趙石的影子,而折沐,也出身羽林左衛,乃大將軍趙石舊部。

對於大將軍種燧的封賞,也很讓朝廷爲難,最終,大將軍種燧晉三等西寧侯,仍任殿前司禁軍指揮使,領樞密副使之職,其餘封地,金銀細軟以及綢緞等等盡皆豐厚無比。

大將軍種燧撤兵回朝的日子還沒定,總也要明年春天的時候才能和宣撫使折沐完成交接了……”“

說起來,種燧和趙石兩人的情形差不多,都已經不太好封賞,種燧要好上一些,爵位上升的空間還有不少,而且,年紀在那裡擺着,下一次回京述職,不管是履任樞密使,還是兵部尚書,都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世家子和趙石這樣寒門出身的人到底不一樣,宦途要通暢的多,爲其出謀劃策者,更是不計其數。

有了大將軍種燧,相比於慘淡的折家,種家算是真正的興旺了起來,年節的時候,種家京師府邸,賓客盈門,衣朱帶紫,在二十多年之後,於成武一朝,終於恢復了往日長安大閥的氣派。

許多人不免又是一番感慨,風水輪流轉,這宦途之上,一時得意容易,一世富貴卻難,大秦門閥起起落落,如今卻又輪到種家得意的時候了。

接下來,大將軍趙石卸河東宣撫使之職,由大將張峰聚接任,領河東各部兵權,晉三等靖遠侯。無疑是一步邁進了大將軍的行列。

其叔父張承。則卸延州鎮軍指揮使之職。回京述職,位置已經準備好了,樞密副使。

叔侄二人,同晉高位,西北張氏,一下便令人矚目了起來。

而以張承的歲數和資歷,過上兩年,不論接任樞密使。還是任兵部尚書,都很恰當……

年根上,朝廷下旨,這一回,兵部尚書李承乾終於如願以償,成爲了大秦樞密使,在晚年,登上了人生最高峰,不過,他剩下的時間也不多了。一任樞密使,已經算得上是朝廷對老臣的優容之舉。不用再想其他什麼。

這個時候,沒有人去爭什麼兵部尚書,許多人都在想,那個位置一定是給大將軍趙石留的。

不過隨即,兵部左侍郎成巒晉兵部尚書,順延至右侍郎趙布宗,接兵部左侍郎之位,兵部右侍郎空懸待決。

接着,戶部右侍郎劉延年因年紀老邁,不堪驅使而上書請辭,中書隨即擬旨,皇帝陛下批閱,趕着在年根上準劉延年榮歸故里。

隨即,朝廷下旨,伐夏諸路兵馬糧草總管杜橓卿補戶部右侍郎,賜爵盧寧縣子,翌年初,國武監祭酒齊子平卸任,轉任國子監丞。

而新鮮出爐的戶部右侍郎大人,則繼任國武監祭酒,隨即,都尉虞候江游出任國武監虞候……

於是,許多人才恍然大悟,大將軍趙石欲重掌國武監,不但一腳將齊子平踢了出去,而且,將兩個國武監最重要的位置,都換上了自己的門生。

國武三雄,杜橓卿一躍而爲戶部右侍郎,國武監祭酒,種懷玉還老實的呆在太原,當他的河東宣撫副使。

另外一位,朝廷自然不會忘了,晉木華黎爲大將軍,撫草原諸部,三等塞上侯,短時間內,這位木大將軍恐怕是不會再回京了。

可以說,在大將軍趙石重用之下,國武監三雄各個青雲直上,十數年間,便走完別人一生都走不完的宦途之路。

其中,木華黎的際遇簡直就可以稱之爲傳奇,從一介草原胡人,到大秦上將,快馬加鞭之下,旁人是望塵莫及。

當然,木華黎的官位之所以晉身如此順利,除了大將軍趙石的信重之外,也有着特殊的原因。

這個就不用多說了,草原那等地方,大秦的大將軍們還真不願去那裡喝風飲雪,和一堆臭烘烘的胡人混在一處。

於是,草原之上,也就差不多變成了木華黎的天下,一個大將軍位,是少不了的。

隨之而來的,還有對草原諸部的封賞,乃蠻部終於有了汗王,魯烏爾阿拔成爲乃蠻部太陽汗,至於克烈部和韃靼人,蔑兒乞人,朝廷各有加恩,便不在這裡一一細表了。

伐夏將士,各個皆有封賞,加官進爵,皆大歡喜,便是戶部衆人以及中書,樞密院的重臣們,甚至於六部上下,因辛勞國事,在臘月裡也得到了朝廷的賞賜。

可以說,成武五年年根上,朝野內外,一片歡騰。

但伐夏一役最大的功臣,大將軍趙石的封賞還沒有下來,許多人都在瞧着,根本不知道,朝廷到底要怎樣賞賜這位大將軍。

許多猜測,都已不攻自破,這要是在景興年間,不用問了,不降罪都是好的,就不用再想着什麼封賞之事了。

但這是成武一朝,大將軍趙石在獻捷大禮之後,被皇帝陛下招入宮中,一番長談,衆人都看在眼中,聽在耳中,不會認爲大將軍有失寵之虞。

只是到了這個時節了,封賞還沒有動靜,讓很多人都有了好奇,朝廷到底是什麼意思,皇帝陛下又有着怎樣的打算?

要知道,除了兵部右侍郎的位子空懸以外,好像朝中再沒有什麼有分量的位子可以安置大將軍趙石了。

難道大將軍趙石不甘寂寞,還想再次出京領兵?是去東邊,還是去北邊?一時間,朝野上下,衆說紛紜,興國公這三個字,好像成爲了大家口中最常出現的字眼兒,一天不談上幾次,就覺着渾身難受一般。

議論了沒有多長時日,大將軍趙石的封賞在臘月二十八這一天,終於隨着聖旨,下到了興國公府。

冠軍大將軍,興國公趙石加爵二等晉國公,封地大同府,賜一百五十戶,領樞密副使之職,別看只是簡簡單單的一個爵位,一個職銜。

但還是在朝野中引起了震動,許多無權參與朝廷議決的朝臣,都有些發矇。

晉國公,這是能夠賞下來的爵位嗎?這是能夠賜給臣子的爵位嗎?

要知道,自三家分晉之後,再無什麼人敢稱晉國公,自前秦統一天下,到漢末諸侯割據,再到唐末戰亂,晉地多有割據,但晉國公的爵位,嗯,好像唐時重臣裴度曾有過。

但裴度的功勳,大將軍趙石……嗯好吧,裴度爲文臣,不以戰功聞名……

而且還實領封地,大同府,邊塞重鎮,哪裡能夠輕易封給臣下,長此以往,豈非有割據之遺患?

如此封賞,不是太輕,而是太重了些,許多臣子的新年都沒過好,準備奏摺,便要上書朝廷,欲讓朝廷收回如此亂命。

實際上,大將軍趙石伐夏功成,怎麼封都不爲過,但這樣的封賞下來,卻讓文官們有些恐懼,大將軍趙石如此,後周覆滅,難道還要封出宋國公,趙國公等爵位?

如此,豈非重演春秋戰國之禍亂?

不過,不用人上書,朝廷又下旨意,令晉國公趙石派人,於大同修建行宮,作爲皇帝陛下北狩駐蹕之所在。

皇帝行宮要修在大同,這在大秦攻克大同之後,朝廷便有意如此,其時,金國大同行宮在一把大火中盡數燒了個乾淨。

爲了安撫大同百姓,於是朝廷借修建行宮之名,行賑濟百姓之實,實際上,很多東西都被河東截留,用在了地方上。

而現在朝廷明旨,要修建大同行宮,這就不一樣了,大同那裡必定要建成一座行宮,不會再允許地方截留。

這是什麼意思,很多人摸不着頭腦,將皇帝陛下行宮修在大同,晉國公的封地上?怎麼琢磨也不對味兒。

不過,朝廷有這個意思,定然不會沒有原因。

很快,參與了商議此事的大臣們便開了口,並隨即流傳了出來。

爲撫草原諸部,以後每五年,皇帝陛下都會北行一次,於大同接見草原諸部首領,宣之以威,撫之以禮,以平草原邊患。

至於從什麼時候開始,朝廷還在商議,當然,是皇帝陛下親自北行,還是派太子代皇帝陛下前往,這就要看當時的情形了。

至於晉國公以及其封地,大臣們笑而不語,等人問的急了,才含糊的道出一句,晉國公之爵,又非世襲罔替,行宮在封地之上,正好護得皇帝陛下安危,震懾心懷叵測之輩。

許多人聽了,都是若有所思,朝中從來不乏聰明人,揣摩之下,撫掌大笑。

有人問之,便故作高深,直到其意以足,才笑曰,趙大將軍破財矣。

於是,很多人便豁然開朗,可不是嘛,晉國公聽着雖然顯赫無比,但行宮所在,每次皇帝陛下出巡,大將軍趙石能夠置身事外?

這麼一來,每五年一次,衆人想想都不寒而慄,皇帝出巡,那該怎麼來接待?又得耗費多少資財?想到這個,多數人都是一陣牙疼。

(又三更了,有月票沒,給點,訂閱呢,給點,打賞呢,給點,呵呵。)(未完待續……)

第180章 壽筵(七)第511章 雲涌(十一)第1377章 智商第1264章 韋州(十)第1352章 陰私第608章 夜談(三)第967章 殘酷第1480章 討饒第266章 陣前第526章 艱途(二)第699章 田賦第672章 勘議第541章 奏表第72章 提親第1182章 權爭第72章 提親第1385章 糊弄第85章 風雲(三)第1115章 盟約(十)第851章 父子第1373章 局面第408章 獎懲(十二)第九 卷旌旗漫卷不須誇第七百六十八鏖兵一第191章 故人(一)第十卷天下興亡誰人曉七百九十九章 聖旨第547章 夫妻第1550章 享受第125章 打鬥第848章 巾幗第834章 信箋第1361章 紛擾第331章 山匪第109章 茶飲第505章 雲涌(五)第403章 獎懲(八)第95章 說破第1400章 罪責第1197章 小兒第1364章 馬伕第1307章 鬧劇第692章 新鮮(六)第609章 書課第1354章 開端第1399章 烽煙第1376章 學說第1021章 遊說第1539章 豪傑第718章 開端(七)第971章 忽難第912章 行程第1402章 糾結第178章 壽筵(五)第688章 新鮮(二)第332章 山匪(二)第1332章 對議第745章 春來第1018章 說服第657章 講學第333章 山匪(三)第329章 鏖戰(三)第1189章 廷議第770章 鏖兵(三)第324章 大戰(二)第1192章 忙碌第863章 收官(二)第1395章 虎牢第1392章 不滿第387章 回京(二)第1367章 聚飲(二)第119章 雲涌(十九)第890章 國武第1495章 糾結第729章 決斷(一)第619章 陛見第1474章 大案(二)第108章 談論第1090章 終結(三)第889章 毆鬥第163章 明斷第209章 年關(二)第404章 獎懲(九)第1195章 年關第1388章 兄弟(二)第1406章 目的第1273章 霹靂第848章 巾幗第76章 波瀾第1361章 結果第67章 剿匪第988章 軍議第1538章 交易第417章 家事第376章 遇匪(二)第1368章 趙氏第531章 上門第761章 驚濤第167章 揚威(一)第111章 夜宴(二)第1361章 紛擾第1023章 決定
第180章 壽筵(七)第511章 雲涌(十一)第1377章 智商第1264章 韋州(十)第1352章 陰私第608章 夜談(三)第967章 殘酷第1480章 討饒第266章 陣前第526章 艱途(二)第699章 田賦第672章 勘議第541章 奏表第72章 提親第1182章 權爭第72章 提親第1385章 糊弄第85章 風雲(三)第1115章 盟約(十)第851章 父子第1373章 局面第408章 獎懲(十二)第九 卷旌旗漫卷不須誇第七百六十八鏖兵一第191章 故人(一)第十卷天下興亡誰人曉七百九十九章 聖旨第547章 夫妻第1550章 享受第125章 打鬥第848章 巾幗第834章 信箋第1361章 紛擾第331章 山匪第109章 茶飲第505章 雲涌(五)第403章 獎懲(八)第95章 說破第1400章 罪責第1197章 小兒第1364章 馬伕第1307章 鬧劇第692章 新鮮(六)第609章 書課第1354章 開端第1399章 烽煙第1376章 學說第1021章 遊說第1539章 豪傑第718章 開端(七)第971章 忽難第912章 行程第1402章 糾結第178章 壽筵(五)第688章 新鮮(二)第332章 山匪(二)第1332章 對議第745章 春來第1018章 說服第657章 講學第333章 山匪(三)第329章 鏖戰(三)第1189章 廷議第770章 鏖兵(三)第324章 大戰(二)第1192章 忙碌第863章 收官(二)第1395章 虎牢第1392章 不滿第387章 回京(二)第1367章 聚飲(二)第119章 雲涌(十九)第890章 國武第1495章 糾結第729章 決斷(一)第619章 陛見第1474章 大案(二)第108章 談論第1090章 終結(三)第889章 毆鬥第163章 明斷第209章 年關(二)第404章 獎懲(九)第1195章 年關第1388章 兄弟(二)第1406章 目的第1273章 霹靂第848章 巾幗第76章 波瀾第1361章 結果第67章 剿匪第988章 軍議第1538章 交易第417章 家事第376章 遇匪(二)第1368章 趙氏第531章 上門第761章 驚濤第167章 揚威(一)第111章 夜宴(二)第1361章 紛擾第1023章 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