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錦衣衛革新

第128章 錦衣衛革新

“啊!”

“跑?再跑啊!”

京城明時坊的一個小巷裡、幾個身穿緋色曳撒,腰佩腰刀的幾名“錦衣衛”正在被其他幾名錦衣衛圍毆。

在小巷口,路過的百姓都堵住了巷口,圍觀兩方錦衣衛的戰鬥。

過了片刻、甲冑聲響起,隨後便聽人叫到:“西城兵馬司辦事,閒雜人等都走開!”

隨着西城兵馬司的人前來,圍觀的百姓這才戀戀不捨的離去, 而與此同時,一名百戶也領着十幾個身穿扎甲的士卒出現在了巷口。

“怎麼回……”

這百戶還想開口詢問說些什麼,但一見到身穿緋色曳撒,並且腰佩雁翎刀的錦衣衛時,立馬就閉上了嘴,甚至轉身就想走。

然而、他剛剛轉身, 大批錦衣衛就從四處小巷涌出,而指揮僉事楊寰也從錦衣衛之中走出, 看着這個百戶道:

“李釗,你就是這幾個招搖撞騙錦衣衛的靠山是吧!”

“眼下御馬監南北場一塊,如果水軍三衛也招募完畢,每年支出銀子540萬2140兩,每年歲入現銀124萬8000兩。”

“恭送指揮使!”上千人大聲唱禮,極大滿足了陸文昭的虛榮心。

想到這裡、朱由檢沉默數秒後問道:

“若是糧食長得好,麾下的百姓每歲每人能大概有多少糧食……”

“眼下遼陽有浙兵一萬四千六,遼兵一千,輔兵四千,總共一萬九千六百人。”

聽上去看似不可能,但主要原因是大明朝已經兩百多年沒有漲過俸祿了。

因此崔應元等人,不對!應該說是整個南鎮撫司都大聲的唱禮道:

“算下來、應該只需要給三百五十萬人發田就足夠了。”

“算其父母、子嗣,應該發田最少五人,每人四畝便是二十畝,大約需要預備三百萬畝田。”

王承恩是算好了、但朱由檢卻心情沉重了。

三百五十萬人,每人三畝就是一千零五十萬畝,眼下好像有幾十萬畝的缺額。

“去了支出,今歲年底的預計歲入記正入180萬7000兩。”

倒是王承恩、他知曉了一切,不由開口道:

“卑職領命!”聽到這話, 崔應元眼前一亮,但又有些憂愁。

“哼!就算不能誣陷,我手下的案子也要比北鎮撫司多!”

“告訴你們一個好消息吧,錦衣衛俸祿,自今日起漲了。”

“殿下、算好了!”

這樣的年俸,已經可以過得很不錯了。

“算一下南北場今年的歲入,大概是多少。”

之所以要開始監察,便是因爲朱由檢眼下已經有足夠的本錢了。

他高興是因爲又有門路撈銀子了,他憂愁則是那所謂的監察司。

陸文昭只是提及這一個衙門,並沒有說有多少人。

“先把眼下的軍戶給滿足,只要十六衛軍和十二營編練成材,北直隸和遼東、以及九邊的事情就輕鬆許多了。”

“賬本奴婢已經寫好,殿下可以過目了。”

明代一斤差不多是後世的一斤二兩,也就是說、北場的百姓能收到七百二十斤左右的糧食,平均每天兩斤米。

“這些天再減去之後,還有大概一千萬畝。”

“另外、各千戶所、百戶所、鎮撫司也可以互相監督,一旦檢舉了貪污而知情不報的百戶所、那麼就能獲得被檢舉衛所的一半俸祿……”

南鎮撫司院子內, 崔應元看着自己手上的文冊, 心裡高興至極。

說到這裡、王承恩似乎想到了什麼,又笑道:

“不過眼下軍中招募的人馬,都是從原來衛所軍戶之中招募的,這邊發了參軍將士和其家眷的田,加上原先七衛一營中部分將士父母是直隸以外的人。”

“蹭”

崔應元心裡有自信,畢竟他針對的是大明兩京十三省的官員百姓,一千四百多個縣。

想到這裡、朱由檢對王承恩開口道:

“這這這……”當陸文昭說出所有人俸祿的時候,所有人都結巴着驚詫看向了陸文昭。

“兵馬估計很快就招募結束了,傳我令,將七衛一營打散,混入現有的十三衛軍、十二營之中之中。”

相比較明初四十八衛六所的一百三十多萬人,一千三百多萬畝田,人口無疑增長了三倍有餘,而屯田只增長了三百多萬畝。

在崔應元這麼想的時候,陸文昭也放下了手中的文冊,隨後開口道:

崔應元深吸了一口氣,而陸文昭也笑道:

行了、你們繼續忙吧,所有的案件都好好辦,我就先走了。

“南北京千戶四人,年俸一千兩,在外千戶十五人,年俸一千二百兩、副千戶三十八人、年俸五百兩。”

所以、當陸文昭說出這個漲俸和罰俸的事情後,崔應元就知道,以後恐怕錦衣衛之間的信任會很淡了。

等朱由檢拿到黃冊和書信的時候,已經是三月初七了。

“百戶一百九十人,年俸三百兩,總旗三百八十人,年俸一百二十兩、小旗一千九百人,年俸五十兩”

想到這裡、朱由檢特意開口道:

王承恩以爲朱由檢是擔心銀錢的事情,卻不想朱由檢是在心累。

至於王承恩口中所說的堅持不到,便是御馬監的銀子不夠的事情了。

這還是錦衣衛,如果是普通官員更慘,如眼下的楊漣,他正七品官職只有二十七兩銀子的俸祿。

“儘快結束這局面吧……”

不僅是他們、其他人也是如此。

近十三萬兵馬,如果真的能編練成眼下七衛一營的程度,朱由檢就有了和文臣翻臉的本錢。

撥算盤的聲音不停地響起,一刻鐘后王承恩彙總擡起頭道:

“殿下、如果是這樣的話、上直十六衛軍加十二營,一共滿額12萬5600人,需要發125萬6000畝參軍田。”

哪怕是指揮同知,一年也不過一百五六十兩銀子。

“回殿下……”王承恩點頭道:

“八日前就已經入駐遼陽,戚總兵也將遼陽軍糧運送了五萬石抵達瀋陽,並安全回遼陽城了。”

什麼?!

因此、想要收買錦衣衛,就只能花出比發俸祿一半要高的銀兩才能賄賂到。

朱由檢深吸了一口氣,知道如果不靠軍屯田,他就沒辦法養軍,也就沒辦法擊敗外敵,收拾內賊。

北鎮撫司監察邊疆軍備,在大明延邊各國收集情報,監察所有衛所。

折換下來、便是每個月四百六十多文,勉強養得活自己一個人。

朱由檢的心情一時間很沉重,他問心自問、自己這樣做,與那些地主又有什麼區別?

相比較他老祖宗朱元璋只要求每百畝交十二石糧食的標準,他的標準更加難以接受。

“這這這……這位大人……誤會啊”百戶被嚇傻了,兵馬司的官職比正常衛所要低,他不過是一個從八品的百戶,怎麼會讓身着正四品官服的錦衣衛出馬?

“誤會?行,那就去我們南鎮撫司的詔獄解釋解釋吧,帶走!”楊寰轉身就離去,而那些冒充錦衣衛的人,以及兵馬司的百戶李釗也被錦衣衛給帶走了。

不過……

這樣變相就加大了賄賂的本錢。

那李若漣的北鎮撫司不過三萬人,怎麼就處理了一千九百多條?

崔應元氣的想罵人,卻又不敢在陸文昭面前表露出來。

“是!”崔應元聽到五殿下三個字後,頓時瞭解了大概。

“承恩、先把官場、馬場的山和田劃出來。”

“多謝萬歲!多謝指揮使!”

近十萬人清查兩個府,速度不可謂不快,不過一個月的時間就查了個一乾二淨。

因此,在不斷通貨膨脹的大明朝治下,官員不貪是真的養不活自己,儘管這不是貪污的藉口,但確實是事實。

趕不上?什麼意思?

“估計、現在老奴已經準備出兵席捲遼瀋了……”朱由檢看着遠處的燕山,眉頭緊鎖。

“奴婢領命……”聽到朱由檢的話,王承恩回禮應下。

“回殿下、都算上去了,那每歲入的124萬8000兩現銀就是這四處應該能賺到的銀子。”王承恩迴應道:

“殿下不用擔心,御馬監的大頭主要還是田賦、眼下的歲入還是正入。”

正是在這數以百萬的百姓幫助下,御馬監的丈量基本完成,只剩下一些零星的地方沒有報上來。

短短十日、全天下估計所抓獲的人已經不下萬人了……

“呵呵、這不是什麼難事……”陸文昭笑呵呵的說道:

對於這樣的景象, 四周的百姓並不覺得新奇,因爲這種事情從六天前就開始了。

就目前送來的黃冊,四十八衛六所,一共有田1636萬4000多畝,男丁159萬3600餘人,人口394萬9800餘人。

“是”聽到朱由檢的話,王承恩又開始敲響了算盤,而其他幾名軍吏也開始用算盤計算了起來。

“另外萬歲已經同意,將所有冒認錦衣衛、官員、衛所將領,以及小偷強盜等人抄家。”

朱由檢將自己對這次軍屯田的想法都說了出來,而王承恩聽後,便叫來了兩個太監,搬了幾張書桌在後院的露天庭院,隨後叫來了幾個軍中的書吏開始計算。

“剩下的田交給百姓分,分田的時候把事情都說好,御馬監與他們三七分糧,賦稅御馬監出。”

南鎮撫司監察百官、商人、以及兵馬司和各地的鹽課司、課稅司等等。

他在所有人的注目下,帶着人很快離開了。

“剩下的一千四百多萬畝田地裡,把答應上直十六衛軍和上直十二營將士的十畝軍田發給他們的家人,他們的家人則是按照一人四畝分田。”

不過這次要稍微久一點,因爲南北場有草束、有糧食、有牛羊、還有養殖的官場。

“趕不上了……”朱由檢忽的開口,讓王承恩一愣。

“南鎮府司指揮同知一名,年俸五千兩、指揮僉事兩人,年俸二千兩、鎮撫使四人,年俸一千五百兩。”

朱由檢是最早對兵馬提出漲軍餉的人,如果由他提出漲俸,那麼當今皇帝必然會同意的。

不僅要監察百官,還要被監察司檢查,最後還要被其他百戶、千戶所所監察,簡直就是活在監察的生活中了。

“草場就劃兩百萬畝,官場就延燕山腳下的小山就可以了。”

“幹得好!”

“南場的百姓,正常來說,每歲交了咱們的三成租子,還能有一千斤左右的糧食。”

“另外、南北場一塊收入糧食預計1342萬石左右,如果在當地賣出,可以賣到557萬兩銀子左右,也就是總歲入681萬8000兩。”

大明朝錦衣衛的俸祿是多少?或許後世有不少人都以爲錦衣衛的俸祿很高,然而作爲在京的京衛,普通的錦衣衛只有年俸五兩六錢的俸祿。

在他應下之後,朱由檢也詢問道:“戚元輔的八千正兵和兩千輔兵應該抵達遼陽了吧?”

“瀋陽有川兵六千,遼兵七千,輔兵三千,一共一萬六千人。”

“這就得看盧劍星了……”朱由檢頭也不擡的迴應。

不過現在看來、應該是要用以前南鎮撫司的老班底。

“這漲俸祿是漲了,但如果監察司在各千戶所治下發現了有貪贓枉法的官員,並且還是有人知情卻收受賄賂而不報,那麼千戶所的所有人便被罰俸祿一半。”

各千戶所內部會檢舉,錦衣衛之間害怕折了一半的俸祿也會檢舉。

“另外、之前秦總兵拜託殿下招募薊鎮新卒送往瀋陽的事情,目前滿參將已經在永平額外招募了九千薊鎮新卒,再訓練一個月就能前往瀋陽。”

他開始施行自己的計劃,並且和皇兄書信商量了一番。

說到這裡、陸文昭看了一眼崔應元,又道:

“所抄家所得,執行案件的錦衣衛獲得一成,地方百戶所、千戶所兩成,鎮撫司三成, 剩下四成歸錦衣衛銀庫!”

也難怪了……

當然、這還多虧了各地百姓的幫忙。

不過陸文昭說新設了監察司,希望這監察司能把李若漣那邊的案子給查個清楚。

他仔細的看着手中陸文昭對於各種事情安排的書信,默默不出聲。

這算好嗎?好像不算,哪怕兩斤米能煮出來四斤米飯,但對於肚子裡沒有油水、沒有葷腥的百姓來說、只能說勉強活着罷了。

“對了、李若漣已經搜查了一千九百多條各地兵馬情報,你可得努力點,別被他給趕上……”

每百畝要讓百姓交六十石糧食,只留下一百四十石給百姓。

“殿下、就這麼下去,我們恐怕堅持不到年末啊……”

眼下、順天府和永平府的四十八衛六所的屯田清查已經開始接近尾聲了。

陸文昭的話,讓崔應元后槽牙都咬碎了。

十天前、錦衣衛開始大批在京城之中將以前冒充錦衣衛、冒充官員的人紛紛緝拿, 聲勢之浩大, 甚至連一些小偷都被他們直接抓走了。

別說一般的商賈、就是南北京城中那些富可敵國的勳貴都需要割肉才能拿出來。

之後、監察司的人也快速的將南北鎮撫司的所有案件文冊收走,開始調查這所有案件。

“嗯、那就好,萬歲和五殿下每年給你們開上百萬兩銀子的俸祿,你們可不要辜負了他們的心意。”陸文昭意味深長。

“北場眼下一人三畝,交了租子後應該在六百多斤糧食。”

“另外人數最多的將軍、校尉、力士,參事、校令,年俸各十五兩。”

他這一話、衆人心中一凜,仔細側耳聽了起來,而下一秒、陸文昭便笑着道:

“北鎮撫司那邊,我已經去告知過了,至於你們這邊我現在纔來說,畢竟你們的人多。”

一些保護這些小偷強盜的兵馬司官員, 也被拿下, 押送到了南鎮撫司的詔獄。

“至於水軍三衛,等着暹羅的柚木運到天津衛,看看能不能造出大船再說。”

給錦衣衛漲年俸,制定規則、這些都是朱由檢的想法。

半個時辰過去,王承恩將各種收入做出了彙總,隨後對朱由檢開口道:

朱由檢這問題很莫名其妙,但王承恩還是想了想,隨後敲打了幾下算盤說道:

眼下的局勢已經很不錯了,哪怕現在爆發百萬流賊、朱由檢也有自信在很短的時間把他們都收拾了。

除了這些、還有幾十個村鎮沒有計算,但大概差不多就是一千七百萬畝軍屯田不到,人口不超過四百萬。

崔應元他們從來都沒有想到、他們會一口氣漲俸祿漲數十倍,而普通錦衣衛也沒想到俸祿一翻就是近三倍。

“你們的所有案件都交給監察司審查,定性爲案件的記一分,錯判案件扣十分。”

他的笑容凝固了,而朱由檢卻搖頭道:

王承恩的笑容逐漸凝固,似乎感覺到了不對勁,他們的田似乎還差一些……

一年五千兩啊!他一年收賄賂也才上千兩銀子,現在每年好好辦事就有五千兩俸祿,年末還能分二十萬兩的銀子,這他還搞什麼貪污和賄賂?!

想到這裡、崔應元義正言辭的對陸文昭作揖道:

“指揮使請放心,我南鎮撫司上下廉潔,那些妄圖貪污受賄的,都是我南鎮撫司之中的敗類,人人得而誅之!”

一個百戶所最少三四百人,那麼罰俸祿一半就是最少幾千兩銀子,這招可實在是太歹毒了。

小商人得賄賂所有見到事情的人,而大商人、士紳、鄉紳、官員,就只能幾個百戶所,乃至幾個千戶所的挨個賄賂。

得到了內帑八十萬兩的撥銀,加上春耕已經開始,朱由檢心裡也開始活躍了起來。

僅僅十天,他們南鎮撫司四萬餘人就緝捕冒充錦衣衛、官員、衛所軍官等人四千餘人,小偷強盜上萬,一共梳理了兩千四百件案子。

這麼一來、誣陷案件就行不通了。

崔應元和楊寰等人一下子站了起來,而這時陸文昭也走進來看到了崔應元和楊寰。

到了最後、他也走到了要吃田賦的路子,與他當初想要對鹽酒茶等稅動手的想法相駁。

“等你好久了!”

他對王承恩詢問道:“蜂窩煤窯、皇店、養殖官場、南場茶引,這些收入都算上去了?”

也就在陸文昭宣佈漲俸的事情後,當天下午三匹快馬就帶着錦衣衛黃冊和書信送往了燕山大營。

知道要分田,他們主動幫忙丈量田畝。

只是、這個時間會很長,因爲要裝備這十三萬兵馬,以御馬監的財力,或許需要兩三年。

不過也就是這時、腳步聲突然響起,門外有人喊道:“指揮使蒞臨!”

由於時間有點久,朱由檢叫人準備了一些酸梅湯,雖然沒有冰塊,但喝着也算不錯。

“那北場呢……”朱由檢皺眉詢問。

再看李若漣,他針對的不過是一些邊疆兵馬和武將,以及外邦小國,再怎麼……

這種賄賂一遍,那就是幾萬兩銀子。

但如果與同時代對比,相比較那些與佃戶六四,甚至七三的地主士紳,他麾下御馬監三七分簡直就是天堂。

哪怕十六衛軍和十二營還沒有編練好,但僅憑七衛一營就足夠了。

山泉水冰涼,也能起到消熱的作用。

想到這裡、朱由檢對王承恩開口道:

“錦衣衛中除了南北鎮撫司,又新設了監察司。”

“抄家所得銀兩盡數歸於錦衣衛……”

想到這裡、崔應元心裡連怎麼分班銀都想到了。

不止是京城、南京、江南、還有一些比較重要的府縣之中, 都出現了錦衣衛拿人的畫面。

再往上的小旗官只有十幾兩,總旗官四十兩,百戶六十多兩,千戶八十多兩罷了。

不過這並不在他所想之中,他崔應元本來就是一個街頭混混冒充錦衣衛,機緣巧合下才混上這個位置的。

陸文昭此言說出、瞬間所有人心中一悚,合着這是在玩諜中諜啊……

尤其是崔應元、楊寰、魏釗和侯客光、侯國興等一衆鎮撫使和千戶最爲激動。

“這俸祿也不是白漲的……”

“目前少了水師三衛,因此每年支出少了39萬1140兩。”

“缺額我知道了,參軍田多預留五十萬畝就足夠了,之後還需要對北直隸的其它衛所動手。”

或許丈量的器械不行,但他們人多,每個人在腳腕拴上三尺的繩子,隨後開始繞着田走,很快就走出了一畝地。

他們南鎮撫司分的人最多,四萬多人,晝夜不休十天十夜,才處理了擠壓的兩千四百多案件。

“參見指揮使!”崔應元等人紛紛作揖行禮,而陸文昭則是點了點頭後,走到案前、拿起了文冊翻閱,隨後道:

這還只是十天的量,一年下來,恐怕能抓十數萬人,能處理數萬案件。

也似乎驗證了他的話,同一時間的瀋陽,也捕捉到了新薩爾滸城有糧船順水而下的情報。

瀋陽之戰要開始了,老奴能不能把死局盤活,全看這一戰。

老奴勝、則明軍退往遼河以西,後金國運會再昌盛數年。

明軍勝、後金必須變法,尋找新的糧食補充地,不然幾十萬漢虜都要餓死在長白山餘脈之中……

(本章完)

第208章 各自出擊第305章 天啓之治第562章 嘉峪關頭第442章 心慈手軟洪督師第65章 帝者不怒第435章 齊王冠禮第259章 內安外擴第314章 貧者越貧,富則越富第321章 外戰內旱第600章 叔侄和睦第479章 南崑崙監察使司第384章 四川大案第294章 掃北大捷第443章 風雨前的平靜第630章 齊國齊州第350章 廟堂爭鋒第47章 國之柱樑孫傳庭 忠心耿耿洪承疇第658章 番外篇(六)五大案第391章 謀國先謀身第19章 倔老頭楊漣第307章 天啓七年第632章 齊王待我第514章 無毒不丈夫第393章 審判孫傳庭第104章 淮北開端第345章 工業革命序幕第440章 籌備犁庭(加更 感謝XuS大佬的盟主第666章 番外篇(十四)第六案第298章 大災不斷第136章 出塞第501章 西南出海口第567章 獸窮則齧第517章 走山訪水第206章 殺遼商第634章 河中收復第520章 北方大旱第182章 螳螂捕蟬第537章 以進固穩第84章 保住熊廷弼第646章 江水爲竭第312章 籌備南征第380章 是齊王黨還是顧黨第483章 反向輸出第572章 帝臨南京第681章 後記(一)新時代第273章 爭權攘利第292章 哈剌溫山之戰第594章 滿朝蟲豸第616章 債多不壓身第426章 帝位不穩第688章 後記(八)永昌之暮第31章 百萬兵馬而無一軍可用第365章 南洋風起第20章 索要羽林三衛第476章 義釋兵權第192章 掃平山東第173章 國事艱難第451章 蠢蠢欲動第350章 廟堂爭鋒第656章 番外篇(四)蒸蒸日上第237章 黨爭爆發第466章 終末第557章 平凡的人第430章 檢在帝心第183章 黃雀在後第191章 生擒徐鴻儒第103章 蜂窩煤的火爆第164章 事畢第101章 視察火器第626章 日新月異第646章 江水爲竭第301章 小日子過得不錯的小日子第454章 引君入甕第630章 齊國齊州第382章 土地兼併第60章 謀劃草原第418章 稱孤道寡第277章 開誠佈公第123章 天子閱兵第112章 落幕第137章 訓喀喇沁第402章 南次亞的大亂鬥第658章 番外篇(六)五大案第18章 國喪第509章 興亡又如何第398章 齊王選妃第317章 旱情不斷第28章 紅丸案後續爆發第81章 天賦異稟第629章 調教家兄第144章 北沙河血戰第606章 一牆之隔第402章 南次亞的大亂鬥第281章 暗流蟄伏第103章 蜂窩煤的火爆第98章 黨爭再起第481章 揚帆起航第559章 零丁洋裡第106章 愚民第503章 一路向南
第208章 各自出擊第305章 天啓之治第562章 嘉峪關頭第442章 心慈手軟洪督師第65章 帝者不怒第435章 齊王冠禮第259章 內安外擴第314章 貧者越貧,富則越富第321章 外戰內旱第600章 叔侄和睦第479章 南崑崙監察使司第384章 四川大案第294章 掃北大捷第443章 風雨前的平靜第630章 齊國齊州第350章 廟堂爭鋒第47章 國之柱樑孫傳庭 忠心耿耿洪承疇第658章 番外篇(六)五大案第391章 謀國先謀身第19章 倔老頭楊漣第307章 天啓七年第632章 齊王待我第514章 無毒不丈夫第393章 審判孫傳庭第104章 淮北開端第345章 工業革命序幕第440章 籌備犁庭(加更 感謝XuS大佬的盟主第666章 番外篇(十四)第六案第298章 大災不斷第136章 出塞第501章 西南出海口第567章 獸窮則齧第517章 走山訪水第206章 殺遼商第634章 河中收復第520章 北方大旱第182章 螳螂捕蟬第537章 以進固穩第84章 保住熊廷弼第646章 江水爲竭第312章 籌備南征第380章 是齊王黨還是顧黨第483章 反向輸出第572章 帝臨南京第681章 後記(一)新時代第273章 爭權攘利第292章 哈剌溫山之戰第594章 滿朝蟲豸第616章 債多不壓身第426章 帝位不穩第688章 後記(八)永昌之暮第31章 百萬兵馬而無一軍可用第365章 南洋風起第20章 索要羽林三衛第476章 義釋兵權第192章 掃平山東第173章 國事艱難第451章 蠢蠢欲動第350章 廟堂爭鋒第656章 番外篇(四)蒸蒸日上第237章 黨爭爆發第466章 終末第557章 平凡的人第430章 檢在帝心第183章 黃雀在後第191章 生擒徐鴻儒第103章 蜂窩煤的火爆第164章 事畢第101章 視察火器第626章 日新月異第646章 江水爲竭第301章 小日子過得不錯的小日子第454章 引君入甕第630章 齊國齊州第382章 土地兼併第60章 謀劃草原第418章 稱孤道寡第277章 開誠佈公第123章 天子閱兵第112章 落幕第137章 訓喀喇沁第402章 南次亞的大亂鬥第658章 番外篇(六)五大案第18章 國喪第509章 興亡又如何第398章 齊王選妃第317章 旱情不斷第28章 紅丸案後續爆發第81章 天賦異稟第629章 調教家兄第144章 北沙河血戰第606章 一牆之隔第402章 南次亞的大亂鬥第281章 暗流蟄伏第103章 蜂窩煤的火爆第98章 黨爭再起第481章 揚帆起航第559章 零丁洋裡第106章 愚民第503章 一路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