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領兵要點

第53章 領兵要點

古人言、三軍未動,糧草先行。

後勤,無論是古代還是後世,都是極爲重要的一點。

儘管羽林三衛外加錦衣衛不過七千餘人,路程也不過百二十里,但這七千餘人人吃馬嚼的,所有行軍所需,都是需要安排好的。

在大軍都是烏合之衆、並且軍中中高層將領都被自己送走的情況下,朱由檢就擔起了指揮大軍的任務。

午時六刻、經過三個時辰的跋涉,羽林三衛已經向北行軍三十六裡了。

三個時辰,便是整整六個小時,這樣的速度、可以堪稱是龜速,

六個小時、只行軍不到二十二公里,平均每小時三點六公里不到的速度,放在朱由檢前世當兵的時候,一定會被班長罵成狗。

畢竟就算是在常規行軍中,部隊的行軍速度也需要達到四到五公里每小時,六小時最少要行軍三十公里。

若是強行軍、苛刻的時候,甚至要達到每小時六公里的行軍速度,日行軍五十公里往上。

但那畢竟是後世,在部隊給他們這些大頭兵吃飽,並且好好訓練了幾個月後的標準。

眼下朱由檢面前的羽林三衛,雖然說不至於像晚清照片中骨瘦如柴的模樣,但頂多也就是四五十年代的正常體型罷了。

“回殿下、不足三裡地了。”陸文昭聞言,連忙迴應,心中對朱由檢的安排也是十分佩服。

任何軍隊前進方向、速度,甚至是何地紮營休息、何地生火做飯,都是有着嚴格的規定。

一般來說、古代行軍要吃的糧草,一般都早已運到了前線或行軍路上,因此,基本上不會出現半路缺糧的情況。

這安排或許並不起眼,也不會受到稱讚,但若是放在十歲孩童的身上就不得了了。

像是魏武卒那樣的人馬,甲冑兵器四十斤,里程換算明代,行軍七十里,屬於精銳中的精銳了。

徐文壽那幾個蠢貨,爲了裝面子,直接叫所有人着甲北上,因此才被朱由檢一眼看出了紕漏。

對於朱由檢來說、眼下的隊形,只要保證不亂,關鍵時刻把板車聚集起來,隨後兩人幫一人着甲,這樣很快就能讓大軍三分之一的人着甲拱衛,剩下三分之二的人就有了時間着甲。

這一點、便是很多將領都不如。

這些在打仗前就已經規劃好了,是備戰、謀戰的一部分,因此,基本不會出現一拍腦袋就興兵動衆的情況。

正常來說、對於經常操演,訓練的將領來說,在我方疆域,且知道沒有敵軍的情況下,大軍都是輕裝疾行。

“遵命!”陸文昭聞言,連忙派十幾名錦衣衛的緹騎通知大軍。

畢竟在沒有計劃的情況下,就算只是四五個人去吃飯,都會出現爭執。

得到了陸文昭的迴應,朱由檢也按照他的行軍路線下令。

雖然自從前幾年大明和蒙古各部開放互市後,蒙古高原上的各部人馬就沒有再襲擾明朝邊疆,但朱由檢的行軍路線還是選擇了最穩妥的路線。

朱由檢不可能按照戚家軍、魏武卒的標準來要求羽林三衛。

“傳五殿下令、全軍急行三裡,抵達慄山坳後埋鍋造飯,休整一個時辰後繼續行軍,天黑前抵達鞏華城,入城休整!”

同時,行軍是一項非常重要、計劃特別嚴密的事情。

這樣的體型,還想要求高強度行軍是一種奢求,而朱由檢眼看時間到了,當即打開車窗對陸文昭道:

“距離我安排的休整驛站還有多遠?”

《紀效新書》中的行軍辦法是很有效的,但是應該根據手下的人馬素質來進行修改。

在燕雲大地上,需要防備的,大多是來自北疆的北虜蒙古騎兵。

雖然《紀效新書》中也曾說:“凡官軍啓行,各須披甲戴盔執器械,庶幾臨敵輕便,不許並執肩縛。若路遠天熱,得令方許更傳。”

最後、因爲條件的限制和其他不穩定因素,就算是事先做好的規劃,執行起來也是另一回事。

可一身重甲加兵器近四十斤,哪怕是明軍精銳着重裝行軍,一天也不過行軍六十里罷了。

也就是隻需要穿一身冬衣,外加一個內甲就可以,外披的重甲、重兵器紛紛放在挽馬車上便可。

兵法不能一板一眼,必須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即板車、戰車走兩側、軍士並以五人而行,間隔三步,行軍間不可交談、多問。

“傳令全軍急行軍、抵達臨時驛站後馬車列陣、人馬埋竈,一個時辰後繼續出發,天黑前抵達鞏華城、入城休整。”

“傳五殿下令、全軍急行三裡,抵達慄山坳後埋鍋造飯,休整一個時辰後繼續行軍,天黑前抵達鞏華城,入城休整!”

羽林三衛的路線,朱由檢儘可能挑一側靠近小山脈、另一側是大平原的地方,並且提前佈置了探馬查探小山脈的情況。

大軍要吃的糧草,朱由檢早在三天前,就安排曹化淳在驛站準備好了。

軍令下達、得益於朱由檢安排的行軍隊伍不長,因此許多人都清楚的聽到了軍令。

十幾騎的錦衣衛,來回開始傳遞軍令,速度很快。

但不過十歲的朱由檢,把一切能想到的行軍難題都想到了。

要真的重裝行軍,他們一天走三十里都夠嗆。

朱由檢的行軍隊形,是按照《紀效新書》中,戚繼光針對在北方行軍所設置的行軍隊形。

大軍臨時補給的驛站,朱由檢選擇的,更是一個兩面環山的地方。

所以在古代戰場上、很容易出現援軍失約、錯失戰機,或是孤軍深入、集體被殲的現象。

對於七千餘人的隊伍來說,這樣的行軍隊形下,軍隊拉開不過三裡地,一旦被襲擊,很快就能據車而守,更換甲冑。

除非是沒有任何準備、倉促出兵,如明英宗一樣,成爲大明戰神。

最知名的例子,就是害司馬遷被割了一刀的李陵。

雖然他不認爲在北直隸,會有蒙古人或者什麼流民來襲擊他,但小心謹慎是沒有錯的。

也就是在他的指揮下,大軍徐徐北上,最後提前抵達了慄山坳。

抵達慄山坳的同時,朱由檢也拿出了自己所繪畫的臨時紮營圖紙,交給了陸文昭,命人用輜重車將營地圍了起來,隨後纔開始了埋鍋造飯。

一股股炊煙吹向高空,蒼鷹在空中發出鷹唳聲,朱由檢的第一次指揮行軍,目前看來還不錯,就連最後才入慄山坳的楊漣一行人,也不由對他側目相看了起來。

(本章完)

第6章 少年天子的爆發第641章 守成之主第530章 河西軼聞第428章 一正兩貴三平妃第465章 拂曉第463章 大明都指揮使郭桑岱第221章 戰後功賞第37章 浙兵戚金第457章 斬首上萬第104章 淮北開端第350章 廟堂爭鋒第126章 御馬監變化第412章 開發東北第235章 籌備南洋第217章 遼東大捷第694章 後記(十四)摩劉之亂第378章 飢餓的盛世第287章 抄家兩淮第466章 終末第368章 暹羅求救第304章 建虜內鬥第587章 西京繁華第261章 天災不斷第204章 戰前臺風第151章 西南風緊第635章 故友相見第257章 北定河套 南平舊港第541章 擔子漸重第387章 明貶實保第325章 天啓八年第203章 晚明全名將陣容第590章 子不類父第616章 債多不壓身第158章 奢安之亂爆發第478章 農村包圍府縣第124章 十六衛軍十二拱衛營第337章 多方雲動第523章 荊棘第396章 第一次工業革命第505章 解放烏斯藏第657章 番外篇(五)心如明鏡第477章 良心難安朱由檢第278章 鹽茶國營第385章 無過便是功第544章 神機妙算朱由檢第165章 強藩反應第189章 千騎卷平岡第161章 投石問路第393章 審判孫傳庭第587章 西京繁華第649章 自古以來第133章 謀劃山西三鎮第596章 今歲打老虎第287章 抄家兩淮第453章 硝煙四起第476章 義釋兵權第8章 初嘗權力第419章 籌備犁庭第36章 小不忍則亂大謀第198章 好三叔福王第493章 無法替代的貿易伙伴第467章 林丹汗叩關第71章 遼鎮敗壞第681章 後記(一)新時代第6章 少年天子的爆發第618章 宗藩一體第283章 興京城的垂死野豬第580章 齊國募民第534章 宗藩局勢第95章 藩王質問第580章 齊國募民第348章 典吏閻應元第17章 皇五弟知兵第520章 北方大旱第469章 風聲鶴唳第17章 皇五弟知兵第163章 齊王黨第473章 齊國五年計劃第682章 後記(二)帝崩第297章 局勢複雜第217章 遼東大捷第600章 叔侄和睦第637章 玩弄人心第685章 後記(五)堯年舜日第494章 喜訊不喜第586章 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第486章 發兵平緬第76章 浙黨勢大第96章 扶弟魔第295章 京城風雲第302章 內外有難題第66章 泛江南勢力第178章 荷蘭入侵第367章 八個心眼的顏思齊第316章 內聖外王第290章 膨脹的野心第560章 扶持大侄子第333章 孤不信命第227章 改革五軍都督府第212章 合圍開始
第6章 少年天子的爆發第641章 守成之主第530章 河西軼聞第428章 一正兩貴三平妃第465章 拂曉第463章 大明都指揮使郭桑岱第221章 戰後功賞第37章 浙兵戚金第457章 斬首上萬第104章 淮北開端第350章 廟堂爭鋒第126章 御馬監變化第412章 開發東北第235章 籌備南洋第217章 遼東大捷第694章 後記(十四)摩劉之亂第378章 飢餓的盛世第287章 抄家兩淮第466章 終末第368章 暹羅求救第304章 建虜內鬥第587章 西京繁華第261章 天災不斷第204章 戰前臺風第151章 西南風緊第635章 故友相見第257章 北定河套 南平舊港第541章 擔子漸重第387章 明貶實保第325章 天啓八年第203章 晚明全名將陣容第590章 子不類父第616章 債多不壓身第158章 奢安之亂爆發第478章 農村包圍府縣第124章 十六衛軍十二拱衛營第337章 多方雲動第523章 荊棘第396章 第一次工業革命第505章 解放烏斯藏第657章 番外篇(五)心如明鏡第477章 良心難安朱由檢第278章 鹽茶國營第385章 無過便是功第544章 神機妙算朱由檢第165章 強藩反應第189章 千騎卷平岡第161章 投石問路第393章 審判孫傳庭第587章 西京繁華第649章 自古以來第133章 謀劃山西三鎮第596章 今歲打老虎第287章 抄家兩淮第453章 硝煙四起第476章 義釋兵權第8章 初嘗權力第419章 籌備犁庭第36章 小不忍則亂大謀第198章 好三叔福王第493章 無法替代的貿易伙伴第467章 林丹汗叩關第71章 遼鎮敗壞第681章 後記(一)新時代第6章 少年天子的爆發第618章 宗藩一體第283章 興京城的垂死野豬第580章 齊國募民第534章 宗藩局勢第95章 藩王質問第580章 齊國募民第348章 典吏閻應元第17章 皇五弟知兵第520章 北方大旱第469章 風聲鶴唳第17章 皇五弟知兵第163章 齊王黨第473章 齊國五年計劃第682章 後記(二)帝崩第297章 局勢複雜第217章 遼東大捷第600章 叔侄和睦第637章 玩弄人心第685章 後記(五)堯年舜日第494章 喜訊不喜第586章 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第486章 發兵平緬第76章 浙黨勢大第96章 扶弟魔第295章 京城風雲第302章 內外有難題第66章 泛江南勢力第178章 荷蘭入侵第367章 八個心眼的顏思齊第316章 內聖外王第290章 膨脹的野心第560章 扶持大侄子第333章 孤不信命第227章 改革五軍都督府第212章 合圍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