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浙兵戚金

第37章 浙兵戚金

“萬衆一心兮,羣山可撼。惟忠與義兮,氣衝斗牛……”

“主將親我兮,勝如父母。干犯軍法兮,身不自由……”

“號令明兮,賞罰信……”

“赴水火兮,敢遲留!”

wWW▪ тт kΛn▪ c○

“上報天子兮,下救黔首……”

“殺盡建奴兮,覓個封侯……”

河北大地上、一首吳音所唱的軍歌向着四周擴散,四千人馬高舉大明的旗幟,一邊歌唱、一邊北上。

這些個頭不高的南方漢子,一個個臉上洋溢着笑容,齊聲歌唱,吸引了道路兩側農田中百姓的注意。

他們身上的南兵甲冑,到了北方反而十分顯眼。

他們行軍講究,走狹窄的道路,並且路程很近時,整支人馬如線列般行走,每五人以中間一人前後四人分二層,各去一步,押運輜重的板車在隊與隊的中間。

戚老將本人也是如此,翻身下馬後,看着手下的人馬擺案,眼巴巴的看着那天際邊策馬十數騎,漸漸向他們靠近。

“十五萬兩?!”戚金心裡一咯噔,他還沒有想過、自己一營人馬,能拿到這麼多的軍餉。

“副總兵戚金接旨……”太監唱禮高喊,而戚金連忙帶着所有人叩首高聲:

很快、前方就出現了小股灰塵揚起的情況,而後一名策馬而來的騎兵在那六旬老將前勒馬作輯道:

“今敕曰:爾吳鬆副總兵戚金,昔年抗倭有功、今聞遼事起而募兵北上,忠心可見。”

“戚將軍!前方皇宮派人來宣萬歲口諭!”

“將軍趕路着急,消息還沒有傳開,這北直隸便是販夫走卒,都知道了如今五殿下知兵,萬歲在邊防軍備上,十分看重五殿下的意見。”

他們十餘騎分別身着緋紅曳撒,爲首兩人身着百戶服,一人身着宮裡太監的曳撒,赫然是錦衣衛和宮裡的人。

“喜好?”傳旨太監掂量着手上的銀子,起碼也有個幾十兩銀子後,笑着將自己所知的情報說道:

“茲特授爾爲遼陽總兵,升授從三品定遠將軍。望爾勤勉、威震建奴,深眷元戎之駿烈而功宣華夏。”

“萬歲萬歲萬萬歲……”

“公公、這五殿下,可有什麼喜好?”

十餘騎在戚家軍探馬的陪伴下趕到了軍隊前方的道路上,那錦衣衛百戶和太監也紛紛下馬。

謝恩結束、戚家軍一衆將領和戚金一同起身,而戚金臉上並沒有什麼高興的表情,反而是十分沉重。

“公公請說。”戚金對傳旨太監十分恭敬,畢竟他是和戚繼光走來的侄子,自然知道爲官之道。

“知兵……”聽到這話,戚金頓覺頭疼。

“臣戚金、叩恩!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戚老將雖然年過六旬,卻中氣十足,而他背後的三名中年、青年副將聽後,連忙翻身下馬,叫人擺案迎接天使。

“一同被調的,還有石柱的土司兵,他們負責防守瀋陽,其他還有不少事情,咱家就不知道了,需要五殿下親自轉告口諭。”

很快、他們就看清楚了來人的模樣。

太監宣旨結束,雙手將聖旨遞給了戚金,而戚金接過後,也再度叩首,高舉聖旨唱禮道:

見戚金態度誠懇,傳旨太監也張開貼金軸的聖旨,高聲唱禮道:

大旗揮舞、原本還在歌唱的軍隊立馬噓聲,靜如止水。

畢竟當年就是他叔父戚繼光在世鎮守薊遼時,其麾下三萬多兵馬,餉銀也不過五十二萬兩罷了。

“唏律律”的戰馬喘息聲作響、不過更讓那被稱爲戚將軍六旬老將激動的,是皇宮派來人宣口諭的事情。

“萬歲宣爾等北上後,直接趕赴昌平的陵區,去哪裡幫忙訓練一下御馬監的軍隊,順帶休整一個月。”

這麼想着、戚金從腰帶上解下一個錢袋,隱晦的交到了傳旨太監的手中,小聲問道:

“來人、下馬,備桌案!”

在大明的地界上、還沒有人敢冒充錦衣衛,因此隔着老遠見到他們後,戚老將就帶着三名年輕副將,單膝跪在了地上。

那太監見戚金的態度誠懇,也滿意的開口道:

“啪!”

若是來到路寬道遠的地方,則每層士兵照單擺列,每前後各去十五步,押運輜重和甲冑的板車,則是放在外圍兩側,士兵走在內側,預防突襲。

“敕命泰昌元年九月三十日”

在明朝、知兵的王爺可不是什麼好王爺,萬一什麼時候那五殿下不被當今萬歲寵溺,恐怕他戚金也要被牽連。

“奉天承運皇帝、敕曰:朕惟初登大寶,遼事混亂。而軍帥戎將實朝廷之砥柱,國家之干城也。”

他們在見到戚老將都準備好了所有東西后,也沒有含糊,而是直接從馬背的一個匣子裡,取出了貼金軸的五色蠶絲聖旨。

“萬歲登基,是五殿下促成的,目前御馬監的四衛一營,還有上直二十六衛的羽林三衛都歸五殿下統領。”

“這次調爾等前往遼陽,是當朝五殿下促成的。”

這樣的軍隊,軍容,在明末尤爲罕見,只可惜數量太少了。

忽的、前方數裡外響箭在空中炸響,負責領軍的一名六旬老將立馬擡手,瞬間騎在馬背上的一名旗手連忙揮舞手中大旗。

“一個月後、萬歲會從內帑撥餉銀十五萬兩,北上的浙兵均以每人每年二十兩銀子做軍餉。”

倒是那宣旨的太監,不忘說道:

“戚總兵,萬歲還讓我給您帶了一句口諭。”

眼下就因爲那未曾謀面的五殿下,自己就拿到了一人二十兩銀子的軍餉,着實讓人有些吃驚。

五十二萬兩,扣除輜重後勤,士卒頂多每人十兩。

“另外的斬首賞銀則是按照建虜一人五十兩來算。”

“吳鬆副總兵戚金、乃能文武兼全,出力報效詎可泯其績而不嘉之以寵命乎?”

但眼下沒有辦法了、他身爲客軍,在朝廷之中又無人幫忙說話,只有這個五殿下可以成爲他們的靠山了。

想着、戚金只能拱手作輯道:“多謝公公賜教,末將現在就帶兵趕赴昌平陵區。”

“欸、那咱家就不打擾將軍了,先行回京還命了。”傳旨太監點了點頭,只覺得這差事真好辦。

從京城到此地不過五百餘里,就掙了幾十兩銀子,於是便喜滋滋的帶人朝着京城策馬歸去,只剩下了站在原地思考的戚金,以及知道漲了軍餉而歡呼的浙兵們。

(本章完)

第10章 局勢艱難第123章 天子閱兵第611章 穩坐山河第506章 蒙古西遷第539章 好景不長第586章 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第322章 小冰河下的糧食減產第481章 揚帆起航第560章 扶持大侄子第539章 好景不長第273章 爭權攘利第508章 恆河以東第125章 裁撤四十八衛第206章 殺遼商第2章 最毒婦人心第367章 八個心眼的顏思齊第667章 番外篇(十五)諸藩積怨第532章 蒙古西遷第356章 印度洋的風第676章 番外(二十四)亞歐戰爭第284章 井底之蛙林丹汗第307章 天啓七年第375章 想上天的朱慈燃第6章 少年天子的爆發第177章 朝鮮太上皇楊鎬第69章 滿桂到來第628章 久遇甘霖第548章 交趾叛亂第686章 後記(六)永昌承平第441章 腳步虛浮人消瘦第645章 國際局勢第589章 大案清白第138章 直搗巴約部第208章 各自出擊第466章 終末第238章 罷黜百官第491章 百姓賴安第21章 清算御馬監第455章 天時地利人不和第56章 盡是空餉第6章 少年天子的爆發第479章 南崑崙監察使司第550章 治戎爲長李定國第340章 官吏定祿,風雨欲來第533章 恍若隔世第352章 直諫第467章 林丹汗叩關第533章 恍若隔世第41章 巡視盔甲廠第68章 海納百川第383章 總歸得殺人第485章 大勢所趨第115章 攤牌第479章 南崑崙監察使司第241章 備戰河套第218章 犁庭掃穴第344章 再苦一苦外夷第633章 世代更迭第85章 孫傳庭等人的動向第500章 古來白骨無人收第283章 興京城的垂死野豬第413章 建虜惶恐第17章 皇五弟知兵第620章 國債第411章 先滅建虜方可安內第261章 天災不斷第109章 五黨讓利第646章 江水爲竭第606章 一牆之隔第339章 巡撫天下孫傳庭第304章 建虜內鬥第7章 可罰不可殺第268章 鹽茶官營第472章 不偏不倚楊文嶽第130章 調兵援遼第302章 內外有難題第439章 野人與蒙狗第423章 英勇的賤民第151章 西南風緊第618章 宗藩一體第59章 御馬監裁軍第694章 後記(十四)摩劉之亂第279章 徵日先鋒顏思齊第408章 大慈大悲楊文嶽第42章 搬空盔甲廠第481章 揚帆起航第678章 番外(二十六)乾聖第687章 後記(七)太平腐敗第31章 百萬兵馬而無一軍可用第34章 奸宦毒婦第336章 仕途誘惑第634章 河中收復第344章 再苦一苦外夷第202章 遼東備戰第299章 齊王返京第277章 開誠佈公第697章 後記(十七)武狩極盛第343章 東宮講師第688章 後記(八)永昌之暮第118章 局勢大好
第10章 局勢艱難第123章 天子閱兵第611章 穩坐山河第506章 蒙古西遷第539章 好景不長第586章 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第322章 小冰河下的糧食減產第481章 揚帆起航第560章 扶持大侄子第539章 好景不長第273章 爭權攘利第508章 恆河以東第125章 裁撤四十八衛第206章 殺遼商第2章 最毒婦人心第367章 八個心眼的顏思齊第667章 番外篇(十五)諸藩積怨第532章 蒙古西遷第356章 印度洋的風第676章 番外(二十四)亞歐戰爭第284章 井底之蛙林丹汗第307章 天啓七年第375章 想上天的朱慈燃第6章 少年天子的爆發第177章 朝鮮太上皇楊鎬第69章 滿桂到來第628章 久遇甘霖第548章 交趾叛亂第686章 後記(六)永昌承平第441章 腳步虛浮人消瘦第645章 國際局勢第589章 大案清白第138章 直搗巴約部第208章 各自出擊第466章 終末第238章 罷黜百官第491章 百姓賴安第21章 清算御馬監第455章 天時地利人不和第56章 盡是空餉第6章 少年天子的爆發第479章 南崑崙監察使司第550章 治戎爲長李定國第340章 官吏定祿,風雨欲來第533章 恍若隔世第352章 直諫第467章 林丹汗叩關第533章 恍若隔世第41章 巡視盔甲廠第68章 海納百川第383章 總歸得殺人第485章 大勢所趨第115章 攤牌第479章 南崑崙監察使司第241章 備戰河套第218章 犁庭掃穴第344章 再苦一苦外夷第633章 世代更迭第85章 孫傳庭等人的動向第500章 古來白骨無人收第283章 興京城的垂死野豬第413章 建虜惶恐第17章 皇五弟知兵第620章 國債第411章 先滅建虜方可安內第261章 天災不斷第109章 五黨讓利第646章 江水爲竭第606章 一牆之隔第339章 巡撫天下孫傳庭第304章 建虜內鬥第7章 可罰不可殺第268章 鹽茶官營第472章 不偏不倚楊文嶽第130章 調兵援遼第302章 內外有難題第439章 野人與蒙狗第423章 英勇的賤民第151章 西南風緊第618章 宗藩一體第59章 御馬監裁軍第694章 後記(十四)摩劉之亂第279章 徵日先鋒顏思齊第408章 大慈大悲楊文嶽第42章 搬空盔甲廠第481章 揚帆起航第678章 番外(二十六)乾聖第687章 後記(七)太平腐敗第31章 百萬兵馬而無一軍可用第34章 奸宦毒婦第336章 仕途誘惑第634章 河中收復第344章 再苦一苦外夷第202章 遼東備戰第299章 齊王返京第277章 開誠佈公第697章 後記(十七)武狩極盛第343章 東宮講師第688章 後記(八)永昌之暮第118章 局勢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