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2章 潮起潮落(一)

“末將叩見王爺!”

頤和園的內院書房中,一身戎裝的嶽鍾琪正陪着陳老夫子敘話,眼角的餘光突然間見到弘晴正從屏風處行將出來,自不敢再端坐着不動,趕忙起了身,幾個大步搶上了前去,恭謹萬分地便是一個大禮參拜不迭。說,

“東美不必多禮,坐下敘話罷。”

嶽鍾琪乃是弘晴最信重的心腹愛將,儘管不是弘晴之門下,可卻並不影響弘晴對其的信任,甚或這等信任還遠在劉承恩等門下奴才之上,這不,不等嶽鍾琪大禮行畢,弘晴已是客氣地伸手一扶,和煦地賜了座。

“謝王爺賜座!”

嶽鍾琪在弘晴面前從來都是謹慎得很,向不敢持寵而嬌,但見其規規矩矩地謝了恩,又等着弘晴先行落了座,而後方纔斜坐在了一旁,腰板挺得筆直,軍人之風範儼然,只是面上卻是不免帶着一絲淡淡的哀傷之色,此無他,其母方纔剛病逝不足一個月的時間,身爲人子,不能守孝靈前,心本就難安,再遭小人彈劾,自不免便更難受上了幾分。

“東美可曾進了宮?”

待得嶽鍾琪也落了座之後,弘晴並未去扯那些個無甚營養的寒暄話語,直截了當地便奔了主題。

“回王爺的話,末將是去了皇城,只是陛下並未準見,摺子已上,陛下亦不曾有所批示。”

聽得弘晴見問,嶽鍾琪自不敢稍有怠慢,趕忙躬了下身子,恭謙地應答了一句道。

“嗯,既如此,那就不必再上本了,爾且自先回罷,明兒個的演習抓緊些,莫要出了差池。”

嶽鍾琪喪母之際便已提出了丁憂的請求,是弘晴特意挽留,這才留了任,此事早在三月中旬弘晴便已呈報到了大內,只是誠德帝那頭始終不曾有個批示,弄到如今,反倒成了嶽鍾琪貪念權勢、不守孝道的罪名,當真是不知所謂得很,奈何嘴長在他人身上,弘晴也不能不讓那些言官們就此上本,爲息事寧人故,這才特意讓嶽鍾琪去上請辭之本章,卻不曾想誠德帝居然會玩上這麼一手掩耳盜鈴的把戲,真就令弘晴心中大爲的不爽,不過麼,卻也不想再就此事多囉唣,也就只是聲線淡然地吩咐了一聲。

“末將遵命!”

弘晴既已下了令,嶽鍾琪自是不敢再多遷延,忙不迭地便起了身,恭謹地應了諾,而後便即就此退出了書房,自回豐臺大營部署諸般事宜不提。

“五阿哥那頭怎麼說?”

陳老夫子顯然對眼下的事態頗爲的憂心,更令其憂心的是弘晴的心思他如今已是有些把握不住了,哪怕師徒的情分依舊,可陳老夫子卻不好再似往日那般犯言直諫,縱使此際很是憂慮弘晴會冒天下之大不韙悍然發動兵變,卻也不敢多提,而是耍了一手旁敲側擊的手段,先行問起了五阿哥的事兒,顯然是打算從中摸一下弘晴的脈搏。

“回師尊的話,老五已是同意全力配合,定會將河南一案查個水落石出的,那一頭徒兒其實並不甚擔心,倒是江蘇的事怕是要有麻煩了,弘曆那小子心狠手辣,不在江南鬧騰出些事兒,怕是不肯罷休。”

儘管近一年餘來,與陳老夫子的意見常常不甚吻合,可弘晴對陳老夫子的尊重卻是從來不曾改變過,只因他很清楚這等不吻合的根源之所在,並非陳老夫子不夠睿智,而是雙方所站的高度不同帶來的差異,儘管如此,弘晴還是很樂意在大小事情上多聽聽陳老夫子的意見的,這會兒聽得其有問,自不會有太多的隱瞞,直截了當地便將心中的擔憂道了出來。

“四爺此舉之用心並不難測,無外乎是打算留在京中渾水摸魚罷了,但消王爺能知取捨,就算四爺有再多的算計,也註定是竹籃子打水一場空的,實不難應對。”

以陳老夫子之睿智,自然清楚弘曆去了江南之後,必定會攪風攪雨個不停,哪怕劉承恩是清白的,也架不住其雞蛋裡挑骨頭,麻煩是肯定會有的,而且還不小,對此,陳老夫子顯然是主張丟車保帥的,只是這話他卻不好明說,畢竟劉三兒可是弘晴的貼身書童出身,主僕間的感情一向甚好,說得太明的話,難保不起反效果,有鑑於此,陳老夫子也就只能是暗示性地提點了一句道。

“此事不急,且待曹燕山那頭的消息傳回之後,再行定議也還來得及。”

儘管陳老夫子說得很是隱晦,可弘晴卻是一聽便懂,只是懂歸懂,弘晴卻並不打算這麼辦了去,不過麼,也沒直接提出反對的意見,而是含糊其辭地敷衍了一把。

“王爺既是不願放棄,那就須得及早準備了,但消堵住虧空的口子,諒弘曆也難以翻出甚大浪來。”

陳老夫子乃睿智之人,哪怕弘晴說得甚是含糊,可其卻是一聽便知弘晴並不打算在此事上有所妥協,沒奈何,也就只能是退而求其次地建議道。

“嗯,此事姑且再看罷,左右再有幾日也該有消息了的。”

兩百餘萬兩銀子雖不是小數目,可對於弘晴來說,卻也算不得甚大事兒,揮手間便能調得出來,可在沒搞清劉三兒是不是真的貪墨的情形下,弘晴卻是不打算出手掩蓋事實真相的,哪怕明知道陳老夫子此等提議的真實目的不是爲了劉三兒,而是希望弘晴能在此番風波上有所剋制,然則弘晴心中卻是另有計較,只是見陳老夫子心中憂慮太甚,卻又不好說出口來,無奈之下,也就只能是再次敷衍了一番,對此,陳老夫子雖是憂慮得很,卻也不好再多言,一時間書房裡的氣氛也就不免有些個壓抑了起來……

“王爺與歷世子這回可算是得償所願了?可喜,可賀麼。”

四爺父子剛去府門外接了旨,興沖沖地便回了內院書房,這才方一從屏風處轉了出來,鄔思道已是戲謔地調侃了四爺父子一把。

“先生說笑了,此事變數尚多,還須得先生多多提點纔是。”

四爺早就習慣了鄔思道這等嬉笑怒罵皆文章的議事風格,哪怕聽出了四爺話語裡的挪揄之意,也不曾放在心上,緩步行到了鄔思道的對面,盤腿端坐在了蒲團上,伸手捋了捋胸前的長鬚,笑呵呵地便迴應了一句道。

“嗯,歷世子此去江南有何打算?”

鄔思道壓根兒就沒去理會四爺的客套話,不置可否地輕吭了一聲之後,便將視線落在了垂手立在一旁的弘曆,語調淡然地發問道。

“回先生的話,學生以爲此案如何還須得靠事實說話,在未徹查清楚前,學生實不敢斗膽妄言。”

弘曆素性謹慎,回答起鄔思道的問話來,自也就語出保守,不過麼,言語間卻明顯透着股自信之意味,很顯然,在其看來,查清此案之根底並不算甚難事。

“事實?嘿,天底下哪來的那麼許多事實,爾若是抱着這麼個態度去江南,那索性不去的好。”

弘曆的回答可以說是中規中矩,放到朝堂奏對上,斷難挑得出甚毛病來,然則鄔思道卻顯然並不以爲然,但見其陰冷地一笑,已是毫不容情地便給弘曆潑上了盆涼水。

“學生不明,還請先生賜教。”

弘曆顯然對鄔思道這麼番評論極爲的不服氣,儘管不曾帶到臉上來,可出言討教的語氣卻還是透出了這等心思。

“陛下派爾去江南,目的只有一個,那便是將事情往大里鬧了去,越快越好,又豈容爾慢條斯理地去查個究竟,對與錯,實無關緊要,要緊的是聲勢必須大,真等你慢慢查個一年半載的,黃花菜怕是都得涼了去了。”

鄔思道斜了弘曆一眼,毫無顧忌地便點出了誠德帝的心思之所在,無非就是要造出個逼弘晴不得不出面抗爭之局面罷了,至於案子本身是真是假麼,當真半點意義全無。

“先生教訓得是,學生知曉該如何做了。”

弘曆也不是啥善男信女,這一聽鄔思道這般說法,立馬便反應了過來,心念電轉間,已是有了主張,眉宇間當即便掠過了一絲狠戾之氣。

“知曉麼?嘿,不盡然罷,事須得做,自身之安全也斷不可輕忽了去,別案子沒查,先將小命斷送了去,那才叫天大的笑話,世子還是再去請一道旨意,就說江南之亂非一人一時之相,懇請陛下下詔,提請由駐金陵之第四集團軍負責世子一行人等之安全,若得如此,也好保得小命無憂罷。”

弘曆的認錯態度倒是誠懇得很,可鄔思道卻並未就此放其一碼,而是不留甚情面地又教訓了其一通。

“這……,先生高明,學生明白了。”

鄔思道這等建議乍然一聽起來,似乎不甚合常理,要知道第四集團軍乃是弘晴的嫡系,由其負責安全保衛工作,怎麼看都有着送羊入虎口之嫌,這不,當即便令四爺眉頭狂皺不已,可弘曆卻僅僅只是稍愣了一下,便已明瞭了箇中之關竅所在,恍然大悟之餘,心悅誠服之情頓時便溢於言表……

第401章 宿命難逃(二)第21章 不歡而散(上)第462章 大阪灣門戶之戰(二)第329章 蓄勢待發(一)第368章 迷霧重重(一)第609章 衝冠一怒爲紅顏(一)第1020章 全新局面(二)第38章 強爲人師第702章 煽風點火(一)第223章 要鬧就鬧個大的(三)第800章 橫掃京師(二)第305章 第一次碰撞(二)第946章 《中俄伊犁條約》(四)第729章 陳老夫子的提點第336章 驚變驟起(二)第1144章 攪動風雲(二)第754章 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二)第258章 急轉直下(一)第529章 誰比誰更狠(二)第928章 俄羅斯人的好心第328章 孝在小處第176章 援兵大至第1026章 最後通牒(四)第310章 老爺子的慎重(二)第201章 以彼之矛攻彼之盾(二)第621章 指東打西(二)第204章 底牌揭開(一)第1089章 選秀風波(二)第362章 一朝權在手(三)第1035章 先發制人(一)第605章 針鋒相對(一)第1023章 最後通牒(一)第119章 太子的反擊(三)第543章 難測的來意(一)第1154章 自作孽不可活(一)第135章 未雨綢繆第130章 不整你整誰第828章 隱憂重重(二)第95章 下馬威?(一)第749章 來者未必都是客(三)第36章 跑調的小插曲第381章 層層剝皮(二)第1159章 一網打盡(二)第269章 夜黑殺人夜(一)第177章 善後四策(一)第135章 未雨綢繆第1108章 太后有召第374章 真相背後的真相(一)第863章 西北警訊(二)第1116章 京都大亂之序章(二)第472章 夜襲與反夜襲(一)第425章 究竟誰坑誰(三)第943章 《中俄伊犁條約》(一)第1091章 “尖刀”之分拆(一)第1002章 息事寧人(五)第202章 以彼之矛攻彼之盾(三)第955章 步步領先(一)第896章 決不妥協第663章 老十三的請託第719章 親情與公義(二)第724章 收穫季節(二)第458章 各有所算第530章 誰比誰更狠(三)第73章 真相之猜測第92章 以退謀進(二)第528章 誰比誰更狠(一)第746章 溫達的囑託(二)第365章 心照不宣(三)第978章 各敲各的鑼(一)第186章 京師風雲亂(二)第168章 八里灣遇盜劫(三)第319章 八旗聯席會議(二)第90章 一舉成擒(四)第703章 煽風點火(二)第19章 波瀾漸起(二)第849章 不速之客第801章 橫掃京師(三)第1100章 革新科舉(五)第557章 水滿則溢(二)第657章 黃雀與獵人(二)第843章 各出妙手(四)第85章 化明爲暗(二)第527章 金融風暴(三)第1076章 陪朕走一程第600章 無情未必真豪傑(二)第552章 餘震連連(一)第119章 太子的反擊(三)第103章 成立“尖刀”第600章 無情未必真豪傑(二)第860章 折中之協議(二)第150章 雄起的四爺第528章 誰比誰更狠(一)第1138章 智取馬六甲(二)第816章 本王有恙(三)第831章 請君上路第1073章 作繭自縛(三)第436章 必爭之議(三)第711章 大小通吃(三)第909章 巧取石堡城(一)
第401章 宿命難逃(二)第21章 不歡而散(上)第462章 大阪灣門戶之戰(二)第329章 蓄勢待發(一)第368章 迷霧重重(一)第609章 衝冠一怒爲紅顏(一)第1020章 全新局面(二)第38章 強爲人師第702章 煽風點火(一)第223章 要鬧就鬧個大的(三)第800章 橫掃京師(二)第305章 第一次碰撞(二)第946章 《中俄伊犁條約》(四)第729章 陳老夫子的提點第336章 驚變驟起(二)第1144章 攪動風雲(二)第754章 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二)第258章 急轉直下(一)第529章 誰比誰更狠(二)第928章 俄羅斯人的好心第328章 孝在小處第176章 援兵大至第1026章 最後通牒(四)第310章 老爺子的慎重(二)第201章 以彼之矛攻彼之盾(二)第621章 指東打西(二)第204章 底牌揭開(一)第1089章 選秀風波(二)第362章 一朝權在手(三)第1035章 先發制人(一)第605章 針鋒相對(一)第1023章 最後通牒(一)第119章 太子的反擊(三)第543章 難測的來意(一)第1154章 自作孽不可活(一)第135章 未雨綢繆第130章 不整你整誰第828章 隱憂重重(二)第95章 下馬威?(一)第749章 來者未必都是客(三)第36章 跑調的小插曲第381章 層層剝皮(二)第1159章 一網打盡(二)第269章 夜黑殺人夜(一)第177章 善後四策(一)第135章 未雨綢繆第1108章 太后有召第374章 真相背後的真相(一)第863章 西北警訊(二)第1116章 京都大亂之序章(二)第472章 夜襲與反夜襲(一)第425章 究竟誰坑誰(三)第943章 《中俄伊犁條約》(一)第1091章 “尖刀”之分拆(一)第1002章 息事寧人(五)第202章 以彼之矛攻彼之盾(三)第955章 步步領先(一)第896章 決不妥協第663章 老十三的請託第719章 親情與公義(二)第724章 收穫季節(二)第458章 各有所算第530章 誰比誰更狠(三)第73章 真相之猜測第92章 以退謀進(二)第528章 誰比誰更狠(一)第746章 溫達的囑託(二)第365章 心照不宣(三)第978章 各敲各的鑼(一)第186章 京師風雲亂(二)第168章 八里灣遇盜劫(三)第319章 八旗聯席會議(二)第90章 一舉成擒(四)第703章 煽風點火(二)第19章 波瀾漸起(二)第849章 不速之客第801章 橫掃京師(三)第1100章 革新科舉(五)第557章 水滿則溢(二)第657章 黃雀與獵人(二)第843章 各出妙手(四)第85章 化明爲暗(二)第527章 金融風暴(三)第1076章 陪朕走一程第600章 無情未必真豪傑(二)第552章 餘震連連(一)第119章 太子的反擊(三)第103章 成立“尖刀”第600章 無情未必真豪傑(二)第860章 折中之協議(二)第150章 雄起的四爺第528章 誰比誰更狠(一)第1138章 智取馬六甲(二)第816章 本王有恙(三)第831章 請君上路第1073章 作繭自縛(三)第436章 必爭之議(三)第711章 大小通吃(三)第909章 巧取石堡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