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咱來個免稅的公示
幹熙帝讓羣臣商議,是在拖延時間。
此時的他,還沒有完全打定主意。
對於太子這個請求,他雖然知道自己最好的選擇就是恩准,但是怎麼恩准了,依舊是一個事情。
畢竟,他不能讓人將所有的恩德,都放在太子的身上。
所以他要讓大臣們商議,從大臣的話語中,他來找到最適合他的答案。
他是皇帝,他擁有這樣的權利。
第一個站出來開口的人,有點出乎幹熙帝的意料。
因爲這個人既不是戶部的官員,也不是都察院的官員,而是新的順天府尹施世綸。
這個人可以說是幹熙帝夾袋裡面的人物,對於這個人,幹熙帝的心中,一直都是寄託了厚望。
他覺得這個人能幹,而且還有一副公心。
對於朝廷之中的爭端,他並不是太理會,一門心思的,都是做好自己的事情。
這樣的下屬,讓他從心底感到放心。
看着神色鄭重的施世綸,幹熙帝道:“你對於太子的啓奏,有什麼建議?”
“陛下,微臣出仕以來,一直都是在下面的州縣任職。據微臣所知,因爲丁銀的事情,一些沒有錢的普通農戶,爲了不增加負擔,不敢多要孩子。”
“可是就算是這樣,一些地方依舊因爲要完成丁銀的增加,從而採取各種手段,增加普通農戶的丁銀額度。”
“臣看過一地的記錄,同樣是一戶中等人家,在十年的時候,丁銀只有三錢銀子,可是到了臣去任職的時候,短短十五年,丁銀已經增加到了一兩多。”
“可是朝廷的總丁銀,增加的並不多。”
“雖然這個永不加賦,還是存在着一點缺陷,但是這個在執行中修改就行了。”
“臣認爲,這是一大善政,只要是執行,則天下一定會感念陛下的恩德。”
施世綸說的不是套話,他以自己做過縣裡主官的情況來舉例子,無疑是非常有說服力。
而那句平常人家的稅負增加,但是縣裡繳納的總額增加不多,更是引人無數的遐想。
他的話,讓一些本來準備說套話的人,一時間不知道該說什麼。
畢竟,施世綸所舉的例子,讓他們一時間不知道該說什麼。
在這沉默之中,就聽幹熙帝朝着馬齊道:“馬齊,你們戶部有什麼意見?”
這一次上朝,馬齊也是做好了準備的。
畢竟這一次上朝要議論的是攤丁入畝,戶部就是這裡面的焦點。
如果戶部尚書被問的啞口無言,他馬齊的臉就算是丟大了。所以他對於近幾年丁銀的收納情況很清楚。
聽到幹熙帝問,他就沉聲的道:“陛下,最近一段時間,丁銀的收取變化不大。”
“雖然從近十年的收取情況看,總體來說,是上升的,但是上升的數額也是有限的。”
說到這裡,馬齊咳嗽了一聲道:“就微臣而言,微臣是贊同太子的啓奏。”
“這件事情既顯示了陛下的仁德,而且也會讓普通的百姓受到恩惠。”
馬齊雖然是幹熙帝看重的人,但是他對自己的定位,卻是一位賢臣。
在很多事情上,他雖然聽從幹熙帝的安排,但是該發出自己聲音的時候,他還是會發出自己的聲音。
也正是因爲這樣,所以他現在的位置,纔會越來越穩。
幹熙帝對於馬齊的回答,倒也不意外。
而且他心中也多了一絲的瞭然。
雖然這件事情是太子提出的,但是他畢竟是天子。 下詔書的話,臣民第一個想到的,應該是自己這個天子。
但是太子的位置……
第一個啓奏這個,太子還是不傻的。
他當下道:“佟國維,你怎麼看?”
佟國維是大學士,他怎麼看,代表的基本上都是宰輔的意見。
佟國維是人精,他雖然知道,這件事情通過之後,對於太子的地位穩固有很大的好處。
但是此時此刻,他卻不會反對。
因爲反對的話,不但起不了什麼作用,而且還很有可能會讓自己顏面大失。
所以他沉聲的道:“陛下,太子的啓奏,實在是一大善政。”
“微臣對於太子的提議,無比的贊同。”
“不過微臣覺得,這個詔書可以讓戶部多和地方商議一下,從而讓太子爺的提議更加的妥善。”
佟國維一開口,事情基本上都是定了。
畢竟代表各方勢力的人都已經開了口,而且本身這就不是一個讓人能夠挑出毛病的奏疏。
幹熙帝點了點頭,剛剛準備說話,就聽有人跪在地上道:“陛下,太子仁慈,實在是天下之福,社稷之福啊!”
“臣以爲,當這個詔書下發之後,天下百姓,無不感念陛下之恩,無不感念太子之德。”
聽到這馬屁聲,幹熙帝開始的時候還有點享受,可是慢慢的,他的神色就有點變了。
因爲拍馬屁的人,竟然將他和太子並列。
這是不是沒有分清大小王啊!
可是心中雖然不喜,但是此時此刻,他也只能硬着性子聽下去。
要不然,如果讓人說他和太子爭這個,那就表現的他實在是有點太沒有容人之量。
他朝着正在啓奏的王琰看了一眼,直接道:“王琰,你先退下吧,太子還有其他的事情要啓奏。”
王琰歌功頌德一番,實際上也就是也一個態度。
現在,該表示的既然已經說完了,他自然不會討人嫌。
他當下道:“臣魯莽,但是臣實在是有些難以自禁啊!”
“如此德政,實在是天下少有啊!”
看着啓奏的王琰,幹熙帝雖然不高興,卻也擺手道:“朕恕你無罪。”
也就在王琰退下去的時候,幹熙帝的目光再次落在了沈葉的身上道:“太子,你的奏疏,等戶部商議之後,就可以可以執行。”
“除了此事之外,你還有什麼要啓奏的?”
沈葉的目光朝着下方看了一眼,然後笑着道:“父皇,兒臣的第二封奏疏,可能要得罪一些人,”
“但是爲了這天下,兒臣還是要啓奏。”
“兒臣的第二封奏疏同樣和賦稅有關,因爲父皇的恩德,所以朝廷對於大臣都有免稅免差役。”
“對於怎麼免,兒臣是知道章程的,但是誰究竟是免多少,兒臣是一塌糊塗。”
“在兒臣看來,不論是朝堂諸公,還是下方的諸位大人,都是一心爲了朝廷,所以兒臣希望對於諸位大人的納稅進行公示。”
“這樣誰免多少稅賦,就是一目瞭然。”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