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二十二日晨。收藏本站
夜半時分,絮絮的飛雪忽然下了大,不一會兒便鋪滿了樑京城的大街巷、屋脊殿沿。
當朝中官員頂着疾風寒雪,趕到宮中正德殿前時,天色剛剛亮。
宮牆殿門的肅穆與壓抑,並着這等陰沉的天氣,叫人堪堪一凜,不得不攏了攏領口,抵禦這由外而內的透心涼。
正德殿內早有宮人備好了炭籠,擺在角落處,以供這南秦之國權利金字塔最頂端的高官權貴們享用。
擡腳跨步,門內門外,恍若冰火兩重景天。
可就算炭籠燒的再旺,也緩不了有些人的心翼翼、如履薄冰。
引發這等人人自危、忐忑不安心境的不是別人,正是從江南兩州賑災歸來的欽差大臣——邱敏漢。
其實邱敏漢歸京的日程,各派人馬早就通過眼線得到了消息。
只是沒想到昨夜時剛入了京郊城門,這位離開了三月的戶部侍郎竟是雷打不動、準時出現在了早朝的正德殿上。
邱敏漢的出現,恍若一把利劍,直指江南重災、官員腐敗一案。
然而自從關山之事後,平王便稱病久不早朝。
沒了主心骨,魏氏一派就算再怎麼做好了心理準備、再怎麼想好了萬全之策,也是緩解不了內心的惶恐。皆低着頭,不知邱敏漢要帶來怎樣的暴風驟雨。
反觀左相何士均與吏部尚書呂秋維,雖是臉色有變,卻也淡定的多。
江南之事,何家牽扯其中的左右不過一個兩江總督宋廣德。最多再加上些魏系之外的地方吏。
十個宋廣德的罪責加起來還抵不上江南一個郡府,何況是淮禹兩州由上至下的罔顧民生、中飽私囊、爲官不正!
尚有魏家和平王頂在前面,何氏一派自然是不急不躁,鎮定許多。
“江南的災情已經得到控制,避難的百姓也悉數返回原籍,不再聚集在各城的城門之外,靠官府救濟過活。”
邱敏漢拱着手,在殿前站着。垂着頭,目不斜視,簡明扼要的着此次江南賑災之行。
“由於此次汛澇正逢秋收,新糧未歸、舊糧不繼,淮禹兩州損失慘重。如今洪水是退了去,可如何恢復耕種、如何安置鄉民渡過青黃不接的春夏兩季,便是當務之急。
微臣在回京之前,同吏部江大人、工部張大人一同擬了個草案,裡面詳細列了農耕春種、撫濟鄉戶的一系列措施,還請陛下過目。”
着遞上手中的折,候在殿前的公公連忙接了往上呈。
高高在上的那位接過折,手指在澄黃的封皮上一撫,也不打開,只擡了眼,從殿下數人的身上一一掃過。
但看衆人表情不一,或瑟縮,或戲謔,或故作鎮定。崇政帝心中冷冷一笑,方纔開了口:“愛卿此行辛苦了。春種之事就由戶部拿主意吧,這折朕也不看了。”
連折瞧都沒瞧,便應允了這位戶部侍郎提出的農耕撫卹之事,皇帝的態度讓百官心中一凜,意會到些許耐人尋味的深意——
這位賑災歸來的戶部侍郎,怕是過兩日便是要連升幾級,直接官拜一品了吧!
往日交好的心喜,交惡的憂愁,殿堂之上,又是呈現一派“五彩繽紛”,堪比牡丹園的戲臺之上。
“微臣領命。”
頓了頓,這位總是讓人意想不到的邱大人又是掏出一本漆紅的折,高高舉過頭頂,畢恭畢敬的到:
“微臣此行三月,治瘟疫、救水患,所見所得頗多。這裡還有一本折,奏的也是江南淮禹兩州之事,但請陛下過目。”
邱敏漢也不折的內容,就這麼往上一遞,但叫大殿上接連響起一片抽氣聲。
待他的話音落了地
友請提示:長時間請注意眼睛的休息。網推薦:
,整個正德殿的空氣彷彿瞬間凝固了一般,只剩角落裡的炭籠,發出輕微的炸裂聲,在空曠肅靜中顯得格外清晰。
“哦?還有一本?”
皇帝甩了甩袖,眼中閃過精光,竟是有些興致盎然,“呈上來給朕瞧瞧!”
感覺到氣氛的凝滯,接了折的公公也是萬分謹慎。
彷彿捧着稀世罕見的寶物、又似端着見血封喉的毒藥,在身後火辣辣的視線中,一路碎步,顫顫巍巍的走近皇帝的身側。
直到隨侍的強公公伸了手,將折從手上接了過,他才連忙垂首斂目,尋了個遠遠的地方站着。
皇帝打開折,看了第一行,剛纔還饒有興致的臉瞬間冷了下來。
衆人意識到情況不妙,幾乎可以預見邱敏漢在折裡寫了什麼驚天動地、駭人聽聞的大事——
本以爲他在淮禹的時候不查貪腐,是有心放過平王一馬。沒想到卻是悄悄在背後蒐集了所有的罪證,回京不過三個時辰,便迅雷不及掩耳的在早朝之上捅了出來!
越往後看,皇帝的臉色越是陰沉。待翻到最後一頁,竟是控制不住怒氣,“砰”的一聲將折摔在了殿前。
殿內一片肅靜,無人敢在這個關頭出聲,甚至連動都不敢挪動一下。
一朝文武,在這寒冷無比的大雪天裡,只能任由汗滴從額頭,順着臉、順着脖,落入衣領,帶來冷徹心扉的沁涼。
“退朝吧。”
怒極而笑,撂下一句話,南秦權利之巔的那人站起身來,揹着手,在所有人的惶惶不安中徑直離了去。
“這……”待皇帝的步輦走遠,才堪堪有人出了聲。
“老邱,你這剛回來,就捅破了天,還讓不讓我們活了!”打趣的是中樞府的陸大人,兩人同屬中立一派,平日走的也近,纔敢這麼直言不諱。
邱敏漢扯了嘴角幽幽一笑,但叫人看不出心思。
旁人憑直覺認爲那道折是有關淮禹兩州貪腐一事,可在沒瞧見內容前,誰都不敢下定論。只能訕訕的看着邱敏漢故作神秘,心裡七上八下的沒個定數。
幾個明着支持平王的人,臉色陰鬱深沉的可怕。冷冷的瞥了邱敏漢一眼,顧不得表面上的恭維謙遜,一拂袖,便匆匆出了議事的大殿。
呂秋維給左相何士均使了個眼色,得了個稍安勿躁、靜觀其變的指示,便垂了眼,轉過頭與大理寺卿閒話。
不過幾句話的功夫,諾大的正德殿便散了個七七八八,只留邱敏漢與陸同澤扯了遠,到戶政改革上去了。
兩人正着往外走,忽然一道赭色的身影匆匆從殿外而來。竟是皇帝身邊隨侍的太監總管強公公!
“陛下有旨,請邱大人移步御書房。”
那位去而復歸的公公微微一笑,對周遭幾位大人行了行禮,又垂了眼,在邱敏漢的身邊壓低了聲音道,“雜家還要去尋二位殿下,殿外有宮人帶路,大人莫要耽擱。”
最後那句的又輕又快,陸同澤只看見他的嘴皮動了動,沒太聽的清,邱敏漢倒是聽了個一清二楚,微微一震。
強公公親自來傳皇帝的口諭,本是無可厚非。然而這位人人都想拉攏卻誰也收買不了的大紅人,竟是獨獨給了邱敏漢那樣一句暗示。
但叫他心中一激靈,揣測起這話背後的深意來。
兩位殿下——江南之事牽扯深廣,最相關的莫過於平王和羿王。“兩位殿下”的是這兩位,還是剛剛從西北迴來的靖陽王?
莫要耽擱——難道皇帝回武英殿的路上又遇上了什麼人,而這個人又會讓淮禹兩州之事再起波瀾?
關鍵是……這位傳中一心一意侍奉崇政帝多年、連明妃都要禮讓三分的強公公,到底是入了何人門下,又是存了什麼心思來提點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