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冀中之戰(三)

眼下的十七師團,雖說在之前的戰鬥中損失不輕。但原本就相當充足的底氣,使得十七師團大部分的元氣還尚在。讓十七師團長酒井康中將,即便接連被打垮了三道防線,依舊有組織大規模反擊的底氣。

尤其是在東線津浦路南端的防禦,已經由三十二師團一部接手之後。他得以在最短的時間,在抗聯火速調集了兩個聯隊的兵力。加上保定守軍主力並配屬三個坦克聯隊,出城反擊試圖阻止抗聯的攻勢。

而在後方的冀南與豫南,以及山東境內華北方面軍還有兩個戰車旅團,以及三個坦克聯隊,一方面在監控重慶方面的第一戰區與第五戰區。一方面,也作爲華北方面軍隨時可以調動的預備隊。其中一部分,正在星夜兼程向保定戰場趕來。

也正是有了這些後盾作爲依靠,在徐水丟失之前,在保定的酒井康中將親自坐鎮,指揮所屬部隊。與抗聯西線穿插集羣,在保定、徐水、滿城這個三角型的地帶之中,進行了一場規模空前的坦克對攻戰。

這位酒井康中將意思很明確,抗聯的突擊集羣主力是其坦克部隊。只要打垮了他們的坦克部隊,那麼將抗聯東集羣阻擊在保定還是有可能的。通州那一戰之中證明了日軍最新式的坦克,完全可以與抗聯坦克對抗的戰例,讓酒井康中將心中還是很有信心的。

相對於此次保定作戰爲開端,在冀中平原上陸續爆發的一系列中日雙方的坦克戰,以及大規模的空戰來說。通州北的那場,雙方各投入一百餘輛坦克的坦克戰,最多也就算是一個開局,或是乾脆說是一個開胃菜而已。

此次爆發在保定周邊的這場坦克戰,無論是雙方投入的兵力規模還是戰術運用,以及殘酷性和雙方的戰損,都遠遠的超過了通州北那場雙方的裝甲兵之間的激戰。而這場戰鬥的勝負,也決定了此次會戰的最終走向。

指揮西集羣的陳翰章,明顯接受了通州一戰的教訓。在發現日軍不僅在保定以北投入了大量兵力,而且集中了不少於三個坦克聯隊,幾乎是空前規模的二百餘輛坦克的兵力之後,陳翰章並未草率的行動。

他命令在平漢路以西行動的騎兵旅,繞過滿城一線日軍守軍,與晉冀魯豫軍區部隊,從側後方向直插保定。並沿平漢鐵路沿線展開,對可能沿平漢鐵路增援之敵,實施遲滯與拖延,掩護正面部隊之快速完成戰鬥進程。

平漢路以西雖說是太行山區,但是騎兵旅的行動遠比坦克集羣便利,機動性也足夠。而且滿城以西的山區,就是晉冀魯豫的根據地,穿插相當的便利。繞過滿城一線,直插保定可以分撒正面日軍的注意力,並牽制與遲滯日軍增援力量。

命令裝甲一師師長熊伯濤指揮裝甲一團全部、獨立坦克十三團之一營。並師直屬裝甲偵察營,配屬裝甲一師機械化步兵團,師屬獨立自行反坦克炮十七營一連、三連第一排。一五零重榴彈炮與一二二火箭炮各一個營,並兩個摩托化步兵團。

在保定以東強渡漕河,先擊潰右翼日軍守軍,突破日軍在保定戰場三角地帶的防禦態勢的側翼。配合正面攻擊部隊,採取兩翼鉗形攻勢。以搶在日軍援軍抵達之前,擊潰保定一線日軍的防禦。

而自己則親自指揮一個步兵師,加強裝甲二團、獨立坦克十三團主力,獨立重榴彈炮六團兩個營,自行反坦克炮第十七營二連,三連的第三排。與前來匯合的由原冀中軍區部隊整編的一個旅,外加一個獨立團的兵力,從正面牽制日軍十七師團的主力。

出於將戰場的主動權,把握在自己手中考慮的陳翰章,率先在炮兵的支援之下發起攻擊。不過他的第一波攻擊,並非是真正的全面進攻,而是採取了試探性的攻勢。面對陳翰章的率先發起攻擊,酒井康中將自然也是毫不猶豫。

他除了以兩個坦克中隊,一個裝甲車中隊,外加山野炮中隊各一個,加強六門五十毫米反坦克炮。配屬獨立第二混成步兵聯隊兩個步兵大隊,從新安出動牽制抗聯側翼攻勢,保證自己側翼安全之外。

自己則指揮主力兩個坦克聯隊,在一個獨立野戰重炮大隊,八門大正四年式一百五十毫米榴彈炮,兩門九二式一百零五毫米遠程加農炮,四門九一式一零五榴彈炮,以及一個野炮兵大隊的掩護之下,與抗聯的進攻部隊打了一場對攻戰。

拉開此次保定戰役序幕的首先是雙方的大口徑火炮,進行的一場驚天動地的炮戰。只是出了兩門九二式加農炮之外,日軍的大正四年榴彈炮口徑雖大,精度也相當的高。但是受制於射程和數量的劣勢,卻在炮戰之中被壓制的死死的。

抗聯的德制一百五十毫米榴彈炮,以及裝甲一師自行火炮團的一百零五毫米榴彈炮,與一二二火箭炮相互配合。採取遠近結合,梯形配置的方案,對日軍炮兵陣地實施火力壓制。尤其是參戰的十二門德制一百五十毫米榴彈炮,在炮戰之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儘管在日軍那兩門九二式加農炮的遠射程之下,也承受了一定的損失。但是依靠自身對日軍重炮的射程優勢,死死的壓制住日軍威力最大的八門一百五十毫米榴彈炮。一場炮戰下來,損失過半的日軍重炮兵,從剛開始還有對等還擊的勇氣,到最終只能保持沉默。

抗聯此次出擊的炮兵,除了日軍那兩門九二式加農炮之外,對日軍的火炮幾乎清一色的保持了射程上的優勢。在加上除了一百五十毫米重榴彈炮之外,裝甲一師裝備的火炮連同火箭炮在內,都有機動性上的優勢。

即便是步兵師所屬炮兵,也遠遠的超過了日軍火炮的射程。在炮戰之中,憑藉這些優勢很是佔據了上風。日軍參戰的炮兵,一場炮戰下來損失三分之一,重炮兵則戰損一半。爲此戰最終取勝,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只是炮戰的失利,卻並未讓酒井康中將的反擊行動終止。他很大氣的上來就集中一個坦克聯隊全部的七十多輛坦克,對抗聯進攻兵力發起反擊。另外一個坦克聯隊,則擔任預備隊,隨時待命投入戰場。

面對日軍上來就採取的坦克集羣衝鋒,陳翰章卻是不急不慢。他利用德制坦克觀瞄精度好的特點,與日軍坦克集羣使用保持在七百米的距離,利用四號坦克觀瞄系統優良,火炮射程遠的優勢,配合自行反坦克營所屬的十六輛七十六毫米自行加農炮,採取遠距離擊毀日軍坦克。

同時集中三號坦克,從側翼迂迴日軍坦克集羣。利用三號坦克的機動性以及射擊精度,採取側翼火力打擊的戰術,先打掉日軍坦克集羣之中,性能已經落後,全無還手之力的九七式坦克以及一號炮戰車。

陳翰章的這一手戰術,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的坦克集羣以及配屬在後方的七十六毫米自行加農炮,第一輪開火就擊毀了發起反衝擊的日軍一個坦克聯隊,七十多輛坦克之中一半的日軍最新式坦克。

而日軍的五十毫米坦克,儘管威力很大。但是在七百米的距離,對經過改裝的四號坦克基本上無任何的威脅。儘管日軍坦克不斷的以最大速度,試圖貼近抗聯的坦克部隊,與其他近戰。

但至少在正面戰場上,面對着七十五毫米坦克炮遠射的巨大威力,日軍的這個企圖根本就是以弱搏強。等到日軍坦克聯隊衝到距離抗聯坦克部隊正面,五百米的最佳開火距離的時候,其投入的一個聯隊七十多輛坦克,已經有一多半丟在了衝鋒的路線上。

如果不是陳翰章爲了節省寶貴的七十五毫米坦克炮彈,要求自己的部下儘可能的做到一發穿甲彈要命中日軍一輛坦克,將日軍坦克集羣放到七百米之內纔開火。儘可能的保證一炮,擊毀一輛日軍坦克,而限制了精度不是很高的遠射。

以四號D型坦克所裝備的坦克炮性能,德制坦克一貫出色的觀瞄系統。再加上戰場上的一馬平川,連一個溝坎都沒有的地形。以及上半年抗聯裝甲部隊專門下苦心,練過的遠射能力。

即便在一千二百米之外開火,也可以做到首發命中。從一千二百米到五百米之間七百米的距離,也足夠抗聯的坦克集羣以及身後的自行反坦克,打出幾輪火力了。以七十五毫米坦克炮,以及蘇式七十六毫米加農炮的威力,甚至有可能將日軍第一輪投入攻擊的一個坦克聯隊,全部留在衝鋒的路線上。

但考慮到各車配備的穿甲彈只有三分之一,被帽穿甲彈每輛車更是隻配備了十二發的數量。而且部隊處在迂迴穿插作戰之中,炮彈補給困難一些,陳翰章還是選擇了以穩妥一些的七百米開火距離爲主,。

作爲全軍裝甲兵建設的重點,裝甲一師的坦克一向是優先配備的。正面的裝甲二團所屬中型坦克營中,所裝備的四號坦克,可並不是被抗聯用自產的蘇式七十六毫米坦克炮,更換下來的只裝備威力很低短身管坦克炮的老款。

而是清一色的威力相當驚人,都配備了七十五毫米長身管坦克炮。這種坦克炮能在一千二百米的距離,擊毀T三四坦克。對付日軍新式的坦克不過五十毫米厚的裝甲,威力遠遠的超過T三四坦克的七十六毫米坦克炮。

再加上性能極其出色的觀瞄系統,在一千米外擊穿日軍新式坦克的五十毫米正面裝甲,也沒有任何的問題。在加上正面高達八十毫米厚的裝甲,陳翰章用這款坦克作爲正面主力使用,可算爲日軍坦克找好了對手。

只不過很可惜的是,這款裝備了威力驚人的長身管七十五毫米坦克炮的四號F、G、H型,在抗聯之中的數量並不是很多。全軍加在一起,也只有一百多輛。除了配屬給裝甲一師六十輛之外,還組建了一個獨立坦克團。

第二百七十章 野地支隊的覆滅第八章 打懵的宮下大佐第三百九十一章 不中用的颶風第二百九十八章 鏖戰皖南第一十七章 我還你一個大油田第三百零三章 牛奶也會有的第一百二十章 忐忑的杜開山第四百三十七章 打草驚蛇也有區別第一百零六章 餘波的後續發展第四百四十一章 國崎登不是傻子第二百九十二章 失利第一百六十八章 釜底抽薪的毒計第一百九十五章 都保留下來第一百一十六章 必須要考慮的事第一百五十一章 決定第二百六十九章 調整戰術第九十七章 事件的後續第九十二章 還是搞錯了第三十七章 龍入大海(4)第五十六章 就用二十六團第三百六十五章 江淮戰役(二)第二百四十一章 豐收者計劃第三百二十九章 影子部隊第一百八十四章 打臉第三百零八章 時運不濟?第三十八章 龍入大海(5)第三百三十一章 談話之超常待遇第三百五十六章 不能打架的部隊還能打仗?第二十六章 順利的開局第五十八章 印象的改變第一百零八章 不能殺雞取卵第二百六十六章 很難改變的作戰模式第一百七十四章 儘量想到前邊第二百一十一章 消耗品第二百一十六章 還是判斷失誤第二百八十四章 戰火再起第九十九章 合作之中的相互拆臺第二百六十三章 決戰序幕第三十章 定位錯誤第二百二十九章 太原城下第二百九十七章 難以爲繼第二百一十一章 東寧要塞第三百二十章 我們在戰略上輸了第一百七十四章 儘量想到前邊第二百四十八章 整訓第一百二十二章 美國利益第三百一十七章 要全力一搏的日軍第一百四十八章 總算鬆了一口氣第三百五十六章 給我兩天時間第一百三十九章 打鐵還需自身硬第一百七十八章 近距離伏擊戰(一)第一百八十五章 劉長順第一百零八章 考慮不足第二百六十五章 楊震感興趣的東西第一百六十四章 二十三師團的烏龜戰術第十章 惡魔城堡七三一(5)第三百七十六章 他們也有熱血第三百二十六章 生路未必就是生路第一百八十五章 劉長順第一百七十八章 戰局突變第二百六十四章 做的如此徹底第一百四十章 最終人選第三百三十七章 到此爲止了第八十七章 內山英太郎的密令第四十六章 極有創造力的襲擊第一百五十五章 豫中之戰(一)第一百零三章 雪恥第二百三十七章 形勢突變第二百七十三章 政治任務第一百章 總指揮 (1)第三十七章 意外的接替人選第四百四十章 沒有辦法的辦法第三百六十三章 急於雪恥的日軍第三十四章 膽寒第七十章 同志們殺鬼子第二百零七章 楊震也有坑人的時候第一百六十章 楊繼財的聯想第一百七十四章 戰局的走向第九章 日軍無弱旅第二百二十八章 救援(二)第四百七十章 全部都打出去第一百五十章 楊繼財的麻煩第六十章 無後坐力炮的威力第二百九十九章 秦彥三郎的決心第一百九十二章 楊震的意圖第四百八十二章 漏洞百出的夜間攔截空戰第二百零一章不惜代價的日軍第五百七十七章 李賀搞不懂的日軍傘兵第五百三十六章 解救與難題第四百六十九章 可怕的感覺第三百五十五章 代號一零一第八十四章 第六感做出的決策第八十八章 山東日軍的困境第四十章 偷雞不成蝕了老本第一百七十八章兩害相權取其輕第一百一十五章 戰場如棋局第四百五十二章 已經來不及了第三百二十六章 艱難的遷移第五百三十六章 解救與難題第四百二十三章 老而彌堅
第二百七十章 野地支隊的覆滅第八章 打懵的宮下大佐第三百九十一章 不中用的颶風第二百九十八章 鏖戰皖南第一十七章 我還你一個大油田第三百零三章 牛奶也會有的第一百二十章 忐忑的杜開山第四百三十七章 打草驚蛇也有區別第一百零六章 餘波的後續發展第四百四十一章 國崎登不是傻子第二百九十二章 失利第一百六十八章 釜底抽薪的毒計第一百九十五章 都保留下來第一百一十六章 必須要考慮的事第一百五十一章 決定第二百六十九章 調整戰術第九十七章 事件的後續第九十二章 還是搞錯了第三十七章 龍入大海(4)第五十六章 就用二十六團第三百六十五章 江淮戰役(二)第二百四十一章 豐收者計劃第三百二十九章 影子部隊第一百八十四章 打臉第三百零八章 時運不濟?第三十八章 龍入大海(5)第三百三十一章 談話之超常待遇第三百五十六章 不能打架的部隊還能打仗?第二十六章 順利的開局第五十八章 印象的改變第一百零八章 不能殺雞取卵第二百六十六章 很難改變的作戰模式第一百七十四章 儘量想到前邊第二百一十一章 消耗品第二百一十六章 還是判斷失誤第二百八十四章 戰火再起第九十九章 合作之中的相互拆臺第二百六十三章 決戰序幕第三十章 定位錯誤第二百二十九章 太原城下第二百九十七章 難以爲繼第二百一十一章 東寧要塞第三百二十章 我們在戰略上輸了第一百七十四章 儘量想到前邊第二百四十八章 整訓第一百二十二章 美國利益第三百一十七章 要全力一搏的日軍第一百四十八章 總算鬆了一口氣第三百五十六章 給我兩天時間第一百三十九章 打鐵還需自身硬第一百七十八章 近距離伏擊戰(一)第一百八十五章 劉長順第一百零八章 考慮不足第二百六十五章 楊震感興趣的東西第一百六十四章 二十三師團的烏龜戰術第十章 惡魔城堡七三一(5)第三百七十六章 他們也有熱血第三百二十六章 生路未必就是生路第一百八十五章 劉長順第一百七十八章 戰局突變第二百六十四章 做的如此徹底第一百四十章 最終人選第三百三十七章 到此爲止了第八十七章 內山英太郎的密令第四十六章 極有創造力的襲擊第一百五十五章 豫中之戰(一)第一百零三章 雪恥第二百三十七章 形勢突變第二百七十三章 政治任務第一百章 總指揮 (1)第三十七章 意外的接替人選第四百四十章 沒有辦法的辦法第三百六十三章 急於雪恥的日軍第三十四章 膽寒第七十章 同志們殺鬼子第二百零七章 楊震也有坑人的時候第一百六十章 楊繼財的聯想第一百七十四章 戰局的走向第九章 日軍無弱旅第二百二十八章 救援(二)第四百七十章 全部都打出去第一百五十章 楊繼財的麻煩第六十章 無後坐力炮的威力第二百九十九章 秦彥三郎的決心第一百九十二章 楊震的意圖第四百八十二章 漏洞百出的夜間攔截空戰第二百零一章不惜代價的日軍第五百七十七章 李賀搞不懂的日軍傘兵第五百三十六章 解救與難題第四百六十九章 可怕的感覺第三百五十五章 代號一零一第八十四章 第六感做出的決策第八十八章 山東日軍的困境第四十章 偷雞不成蝕了老本第一百七十八章兩害相權取其輕第一百一十五章 戰場如棋局第四百五十二章 已經來不及了第三百二十六章 艱難的遷移第五百三十六章 解救與難題第四百二十三章 老而彌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