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已經寫了三位了,感覺快寫成明朝敗家子了,而且每一個都不是絕對的敗家,總是在敗家之餘還有所作爲,可是不寫又對不起他們敗的那些家。朱翊鈞,又是一個先建功後變敗家的坑貨,而且一共在位48年,卻有近三十年都不上朝……感覺明朝的皇帝都當的好輕閒呢,玩着、鬧着都能有個“勵精圖治”的名譽。
好了,咱現在就來扒扒19號選手——朱翊鈞,都幹了點啥,竟留下“明實亡於萬曆”的說法。
朱翊鈞,明神宗(萬曆帝),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載垕第三子,生母孝定太后李氏,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朱翊鈞是出生在裕王府的,是明穆宗朱載垕的第三子。而明穆宗一生也只有四個兒子,而長子朱翊釴和次子朱翊鈐早早就夭折了。而朱翊鈞出生的時候,正是嘉靖帝瘋狂迷信道教的時候“諱言儲貳,有涉一字者死”,所以是沒有人敢提朱翊鈞出生的事情的,連名字都不敢給起,一直到四歲才被賜名。從名字上可以看出穆宗對他是充滿了期望的,“鈞”三十斤爲一鈞,這是期望他可以挑起大明啊。朱翊鈞的母親李氏身份卑微(只是個宮女),但對兒子很是嚴苛。而且朱翊鈞有一個非常牛逼的老師——張居正,這位老師實在是個非同小可的人物,沒有張居正,也不會有萬曆早期的“勵精圖治”了。
朱翊鈞雖然4歲纔有了名字,但是6歲就已經被立爲太子了,10歲就已經即位爲帝了。朱翊鈞雖然年紀,但是他爹穆宗去世時,實實在在爲朱翊鈞留下了強大的內閣班底,不僅有朱翊鈞的老師大學士張居正,還有高拱、高儀也都是正直之士且善謀略。班底雖然很強大,不過當時官最大的高拱與朱翊鈞的內侍馮保關係非常的差,更在司禮監掌印太監一職上成爲了馮保最大的絆腳石,可是萬曆帝喜歡馮保啊(從小陪着一起長大能不喜歡嗎),而在馮保還是驅逐了高拱推薦的政敵孟衝,到底任了司禮監掌印太監時內閣首輔高拱對馮保絕對是欲除後快了。一場政治鬥爭避無可避了,衝突雙方雖是馮保和高拱,但是工科都給事、吏科都給事、禮科都給事都是高拱的隊員,各種彈劾馮保。而張居正表面看是高拱戰隊的,但是實際上卻想乘機擠走高拱,自己好一展鴻圖,所以私下與馮保關係很是密切。最終這場看不到硝煙的政治鬥爭以馮保、張居正完勝結束,張居正終於成了內閣首輔,可以施展他的治國大業了。
走馬上任的張居正很是得到了萬曆的禮遇言必稱“元輔張先生”,或“張先生”,從不直呼其名,更得朱翊鈞的單獨召見。而張居正也真是不肯辜負兩代帝王對他的信任,大力改革推行新政。先是針對官僚作風和文牘主義而提出的“尊主權,課吏職,信賞罰,一號令”,的“考成法”這有效的提高了朝廷機構辦事效率。然後開始清查丈量全國的田地,推行“一條鞭法”進行經濟領域的改革,在福建試點後,很快就推行全國,當年各省就按三年期限基本完成,總計支出新增一百四十餘萬頃。張居正的改革取得了重大的勝利與成果,明朝也煥然一新,煥發了勃勃生機。萬曆十年(1582年)六月,一代名臣張居正病逝,而10年的改革也基本結束,此時的明朝無論政治還是經濟都一掃正德、嘉靖兩朝以來形成的頹勢開創了“萬曆中興”。不過歷史上但凡改革的幾乎沒有一個是有好下場的,張居正也不 例外。雖然他在被攻擊前就已經逝世,但是這並不妨礙他得罪過的那些人報復他,張居正終沒有逃脫抄家,家人蹢戍的厄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