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明以後無大儒”。
這句話,方慕南是從沈醉那裡聽來的,儒家的沒落,也是由沈醉那裡得知的。他師父陳摶那個年代,儒家還是很興盛的。
大儒,是指學問淵博、品德高尚的儒門之士,是儒學大師。放在修行上來說,是指儒家功法修行到大成就者。與道家的修煉層次上相對比,也就相當於方慕南如今的成就,修成了初關仙術的半仙。
儒家功法修行到一定程度,也會有一個從量到質的轉變,這種轉變也能夠對凡軀進行一次全面的改造。這種改造與道家在這一步上最大的一點不同,是在於移心換血。
移心,便是移動心臟。常人的心多位於身體的左胸部位,有個別體質特異者,會位於右胸,但卻絕沒有位於正中的。而儒家功法的移心換血,便是把心移轉到胸口正中的位置。儒家的修行,最主要便是在心,以守靜的心齋、坐忘爲主,還有思誠與養浩然之氣。修行得來的力量,也存儲於心。
換血,便是改換血液,成就碧血丹心之體。人的身體,可說每一處都充滿血液,也需要血液的供養。儒家的功法便是先改換血液,然後再由充溢身體每一處的血液去改造身體。這一過程也不同於道家的一次性,而是次第漸進,逐步完成。相較起來,也較道家的緩慢些。
不過,儒家質變所要求的量的積累,卻也比道家要低一些。但便是這個要求與成就,自明朝滅亡以後,也再無儒門之士能夠達到了。
雖然這與儒家的入門本就艱難也有關係,但最大的關鍵卻在於清朝政府對於儒家文化的閹割、篡改、破壞,使得許多重要典籍遺失,或被篡改的面目全非。整個清朝,是儒家文化的一個大斷帶,儒家在這個時期,無論修行、學問還是思想,全都遭受到清政府不遺餘力的禁錮與打壓,使得整個儒門不進反退,而至沒落到快要斷了傳承。
儒家的修行不是爲求長生、求超脫,修行也不是避世靜修。相反地,儒家的修行就是爲了更好地入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的目的很明確,而這些都以修身爲本,修身才只是開始,是爲了做到以後更大的成就。當然,這也不強求,所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盡力便是。但這些目的,卻必須明確。儒家之士不以這些爲目標,那修行便不能精進。
所以說,儒家以心爲重,不止修行要以心爲本,也要看心志是否堅定。心不堅者,修行還會不進反退。一切,都只看本心。要真正的以天下爲己任,才能夠有大成就。心懷天下,乃大儒必備。
儒家的修行目的,修身、齊家倒還罷了,治國、平天下卻必要進入朝堂,還要是決策中心,能夠影響天下走向。清朝乃是異族當政,明末的大儒全都不會傾向異族入主,或殺身成仁,或捨生取義,他們所主導下的誓死反抗也給滿清造成了相當大的損失,更給滿清的統治造成了很大的困擾。這便是滿清當政後極力打壓儒家的原因所在,一爲報復,二爲不使儒門再出這樣的人物。
他們很怕,正因爲知道儒家文化能夠教出怎樣的人,他們纔要極力打壓,大肆的篡改、破壞,把儒家文化閹割、改變成利於他們統治的奴性思想。哪怕在他們的統治穩固後,在他們漸漸得到漢人認同後,他們也不敢讓世間出現一位真正的大儒。哪怕明知道一位大儒能夠很大的幫助他們治世經國,給國家帶來繁榮昌盛,他們也不敢。他們需要的只是統治與奴役,並不在乎其它。
所以,自明以後無大儒,儒家就此沒落。
想起沈醉對他說過的儒家的沒落,方慕南心中有些感嘆。這便是儒家修入世法的悲哀,與朝代的興亡更替,有着很大的關係。其實便是道、佛二脈,在這等時候,也並不能全不受影響。既然在這世間,總多多少少會有些牽連。便如他師父陳摶,也與北宋的建立有很大的關係。甚至於,陳摶還曾有過要當皇帝的念頭。
方慕南記得去年剛拜陳摶爲師時,他爲了多瞭解自己的師父一些,曾上網查看過不少陳摶的資料。在那些資料中,他看過有一則記載,說陳摶曾攬鏡自照曰:“非帝即仙”。可見陳摶的志圖與抱負,而陳摶字圖南,也有欲圖南面之意。古代帝王皆坐北而朝南,故帝王君臨天下亦稱“南面”。還有一則記載,說後周世宗柴榮病故後,陳摶得知消息,便乘白驢,從惡少年數百,欲爲入州,中途聞趙匡胤登基,大笑墜驢曰:“天下定矣”便迴轉華山,專心做道士修仙。
陳摶雖是道家中人,但其實學貫儒、道、佛三家,涉獵極廣,博學多才,對儒家理學的奠基人周敦頤、邵雍有直接而重要的影響,被視爲理學開源之人。因此後世有尊稱其爲“儒師道祖”,又稱其兩宋道德文章繫於一身,流風所被,甄陶羣傑。整個宋朝,無論北宋,還是南宋,都深受他的影響。
方慕南如今所學,尚不及自己這位師父的萬分之一。但他並無任何的慚愧,也無要發力追趕之意。就如他先前在雷峰塔上的那點感悟,人與人是不同的,他爲何要與自己的師父去相比,非要去與師父比肩?根本沒這必要,陳摶也從沒這般要求過他。師父領進門,修行看個人,能達到什麼成就,全看他自己。師父有師父的路,徒弟有徒弟的路。不可一條道走到黑,要走自己適合的路。
儒家修入世法,與俗世有着緊密的聯繫,俗世的政權更替,也對他們有着更直接的影響。一個俗世政權傾其全力打壓,也讓他們飽愛打擊,沒落到一蹶不振。
滿清對儒家的打壓,道、佛二家並非袖手旁觀,當時不少儒門之士都曾轉變身份化作羽士或僧人以避禍,許多典籍也被保留了下來不少。但儒門修行講心,更多的儒士選擇堅持自己的信念,威武不屈,最終殺身成仁、捨生取義;而留存下來避禍的儒士因自己的心志不堅,而致使修行不進反退。
儒家的修行無法去靠外力的幫助,一切只能靠自己,在這種外有打壓,內有不穩的情況下,只能沒落。時至今日,儒家努力所流傳下來的,只剩文化,而無修行。孔氏嫡系中雖有傳承,但一直以來卻無人有甚成就。
方慕南看着眼前的祭孔典禮,感受着那一絲浩然之氣滌盪,心中思緒翻飛,對儒家的興衰與沒落生出無限感慨。遙想儒門興盛之時,大儒、鴻儒的威能,舉手擡足間,至大至剛的浩然正氣激盪,排烈天空,不知是番怎樣的光景?
遙想着這副畫面,方慕南心中忽然生出一個想法,有了一件法器的創意。便是把腦中的畫面畫出來,確切而具體地,是把這一座萬鬆書院畫出來,煉製成一件圖畫法器,書院中再畫有許多大儒、鴻儒講學,可將敵攝入,然後畫中大儒、鴻儒們出手對敵。
萬鬆書院乃是零七年西湖新十景之一的萬鬆書緣,方慕南忽然聯想到其它景緻亦可畫圖爲器,譬如柳浪聞鶯,便可使無數的柳樹、鶯鳥對敵,柳絲纏敵,鶯鳥飛啄如劍;花港觀魚,亦可讓無數魚兒飛遊如劍;南屏晚鐘,連淨慈寺一併畫入,鐘聲一響,鬼怪辟易,佛光普照,皆被渡化;雷峰夕照,飛塔橫空,鎮壓一切………
方慕南這般一想,一發而不可收拾,最後想幹脆把這些景點都畫入,製成一本圖冊。便如師父傳給他的《封印神錄》一樣,不過他的這件法器書頁卻不是空白,而是一幅幅圖畫,每一幅皆是西湖的一處景點,除了封印鎮壓敵人,亦可使出對敵。
選多少景點呢?西湖十景前後加起來就三十個,還有元代的錢塘十景,清代的西湖十八景與乾隆二十四景。這些總共加起來是六十四景,其中有不少重複同景,有些景緻也不大適合禦敵,要有些刪減。
方慕南從西湖十景開始,一一想着,設計對比,這一想,卻想得太入神,直到喬依叫了他好幾遍,纔回過神來,問道:“什麼事?”
“你想什麼呢?”喬依注意到他出神呆住,有些擔心,這才叫他,關切地問道。
“哦,沒什麼”方慕南笑笑,道:“我只是在想,明天要不要來看這祭孔大典?以前沒看過,想看,可又不想明天起早,耽誤睡懶覺”
“你也太懶了”姍姍趁機挖苦諷刺。
可惜方慕南從來只把別人說他懶當作是誇獎,不過便是誇獎,對象是姍姍的話,他也懶得理會,直接無視。
喬依建議道:“你不想來的話,可以在家看電視,明天早上九點有直播。要是不想早起的話,可以到網絡上看,什麼時候都有。”
方慕南點頭道:“我明天再看吧,能早起的話,還是來看現場,不知道明天人多不多?”
“應該會很多”喬依也不能確定。
方慕南擡腕看了看手錶,道:“好了,我們不打擾了,還有幾個景點要看,後面的梁祝書房也還沒看。”
喬依道:“不打擾,我們也差不多忙完,可以收工了。不如,我們兩個陪你們一起去吧”
“不用麻煩了,你忙你的”要是喬依一個,方慕南絕不會推辭。但多了姍姍,他就不作考慮了。
“不麻煩,我們真的忙完了。”喬依說完,還請她欄目組的同事、旁邊的攝影師作說明。他們的工作,確實是忙完了。今天的任務本也就不重,除了過來拍幾個排練的鏡頭,也就是提前先來熟悉下環境與流程。
方慕南最後卻不過喬依的盛情,答應了讓她們作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