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爭奪主動

日軍的第一批增援力量在九月二十四日到達,全部是補充給作戰部隊的兵員。

按照日軍的計劃,第一支新增部隊要到十月上旬才能到達東港,在此之前,將向前線部隊補充大約十萬官兵,以恢復各部隊的作戰能力。與兵員一同到達的,還有補充給各作戰部隊的主戰裝備。

事實上,這也正是帕特里奇的要求。

對帕特里奇來說,發起新一輪進攻的主要力量不是新增部隊,而是前線作戰部隊。只有讓那些已經嚐到戰火滋味的日軍恢復戰鬥力,才能儘快發起進攻。新增部隊也就只能用在後方保衛後勤補給線,很難在前線發揮作用。

不管怎麼說,日軍按照計劃派遣了增援力量。

相對而言,影響最大的還是日軍的編制體系。

在此之前,日軍一直採用以往的編制,即簡小精悍。與美軍相比,日軍師團的規模小得多。普通師團的兵力一般在一萬人以下。即便是主力師團,比如第七師,作戰滿員編制也只有一萬多人。與之相比,美軍主力師的規模大得多,第二騎兵師有近兩萬人,第二機步師的滿員編制超過了兩萬,即便是戰鬥力稍差的第七步兵師與第四步兵師也有一萬四千多人,相當於兩個日軍師團。

較小的編制不是不好,而是不適合中國戰場。

一直以來,在和平憲法的約束下,日本陸上自衛隊的任務就是“專職防禦”,以守衛本土安全爲唯一任務。冷戰期間,受到來自北方的威脅,日本一直將主要師團部署在北海道地區,對抗隨時有可能登陸北海道的蘇軍。因爲國土面積狹小,所以日本陸上自衛隊一直採用簡小精悍的編制體系。

從本土防衛的角度出發,日軍的這一編制體系沒有任何問題。

可是到了中國戰場上,在廣闊的戰場上作戰,特別是在必須自行保護後勤補給線的情況下,過於簡小的編制使得日軍的作戰效率大打折扣,甚至影響到了部隊的作戰行動。在絕大部分時候,一個日軍師團最多隻能執行相當於一個美軍師三分之一的作戰任務,而其編制規模卻相當於美軍師的一半。

比如在彰武會戰中,攻打康平的日軍就因爲師團編制規模較小,各師團之間的防禦間隙太多,讓中國軍隊獲得了穿插分割的機會,最終導致日軍慘敗。如果日軍師團的編制規模與美軍相當,每個師團的防禦範圍擴大一倍以上,中國軍隊的穿插機會就小得多,彰武會戰的結果就將改寫。

在接下來的阜錦會戰中,日軍師團編制規模過小的問題照樣暴露無遺。受此影響,在這場幾乎決定了東北戰略局面的戰鬥中,日軍發揮的作用非常有限。如果日軍能夠表現得在好一點,恐怕以白石水庫爲中心的突出部就不會存在了。

事實上,日軍也發現了這些問題。

阜錦會戰結束之後,日軍就着說調整部隊編制。因爲戰爭還在進行,加上大批作戰部隊分散部署在後方守衛補給線與軍事要地,所以日軍只對編制體系做了有限調整,即爲每個主力師團增強一個二線師團,合併兩個師團的指揮機構。

顯然,這種辦法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長崎遭到戰略打擊,日本當局決定全面參戰之後,日軍才擴大了改編範圍,主要就是完成基層部隊的整編工作,將二線師團的作戰部隊編入主力師團,以加強的方式,增強主力師團的作戰能力。

事實上,這就是在向美軍的編制體系看齊。

讓日本當局這麼做的原因還有一個,即日軍開始全面接受各類美製主戰武器裝備。

雖然日本擁有非常發達的軍事工業,能夠生產包括主戰坦克、步兵戰車、自行火炮與火箭炮在內的各種先進武器,而且日本在4式主戰坦克基礎上改進而來的4B型主戰坦克的性能不比美軍的差,其他武器也與美軍相當,但是日本的軍事工業生產能力仍然遠遠比不上美國,加上囤積的戰略資源非常有限,所以日本仍然得依靠美國的軍事工業,從美國獲取足夠的主戰裝備。

按照美國的承諾,美國當局不但爲日本提供了各種先進武器裝備的生產權,還將幫助日本生產主戰裝備。

既然用了美軍的裝備,也就只能用美軍的編制才能發揮出這些裝備的戰鬥力。

可以說,日本在模仿與學習美國的時候,確實做得很徹底。

對帕特里奇來說,這顯然是天大的好事。

因爲編制指揮體系上的差別,使得美日聯軍在協同作戰的時候一直存在問題。很多時候帕特里奇不得不讓美軍單獨行動,從而使日軍存在的意義大打折扣。隨着兩軍在編制與指揮體系上逐漸趨同,美日聯軍協同作戰,特別是在大規模會戰中的合作能力大大提升,也就解放了美軍,讓日軍能夠承擔更多的作戰任務。

更重要的是,因爲日軍還不是很熟悉新的編制與指揮體系,所以在指揮作戰的時候必須倚重美軍。

也就是說,美軍掌握了美日聯軍的指揮權。

這不僅僅體現在戰役與戰略層面,也體現在了戰術層面上。

九月二十七日,美日聯軍在錦州東邊的凌海市發起了一次代號爲“嘹亮號角”的掃蕩行動,重點打擊盤踞在該市的幾支游擊隊,以確保從瀋陽到錦州的交通線。在這場行動中,美日聯軍協同作戰,由美軍指揮作戰行動,結果衝鋒陷陣的全是日軍,幾乎所有艱鉅任務都由日軍承擔,美軍主要負責掩護與支援。

名義上,這是爲了鍛鍊日軍,實際上,卻是在爲美軍開脫。

當然,這輪掃蕩行動,也確實鍛鍊了日軍,至少讓參與行動的幾個師團的日軍基層軍官充分掌握了美軍的基本戰術。

由此也看得出來,帕特里奇肩上的壓力非常大。

作爲聯合司令官,他不但要指揮部隊打贏這場戰爭,還得儘量減少美軍傷亡,讓美軍堅持到獲勝的那一天。

只是隨着時間一天一天過去,帕特里奇也意識到,如果還不採取行動,勝利就將離去。

也就在“嘹亮號角”吹響的第二天,帕特里奇敲定了作戰計劃。雖然許多參謀都認爲應該把重點放在突出部上,圍殲該地區的數十萬中國軍隊,打開進軍朝陽的大門,但是帕特里奇仍然堅持迂迴攻打赤峰,迫使中國軍隊主動撤離朝陽。

只不過,帕特里奇並沒有把參謀的意見完全放在一邊。

在制訂主要作戰計劃的同時,帕特里奇也讓參謀制訂了一份備用計劃,即在進軍赤峰不利的情況下,把主力轉向突出部,以佔領突出部,正面強攻朝陽爲主。

事實上,這也正是美軍指揮制度的直接體現。

雖然帕特里奇是司令官,但是在參謀提出了意見之後,他仍然得有所顧慮。可以說,就算帕特里奇仍然堅信美日聯軍能夠打下赤峰,他也得考慮到各種各樣的情況。

這其中,最讓他擔心的,就是中國軍隊在美日聯軍發起進攻之前發動反擊。

從某種意義上講,帕特里奇讓參謀制訂備用計劃,就是針對這一情況。

雖然偵察機與偵察部隊沒有搞清楚部署在突出部的中國軍隊到底是不是主力,但是集結在該地區的中國軍隊多達數十萬,而且都是作戰部隊,而不是民兵。這一跡象表明,羅耀武很有可能在策劃一次大規模戰略反擊行動。就算以中國軍隊的實力,打回阜新與錦州的可能性非常渺茫,卻能以此爭取到更多的時間。

如果中國軍隊能在關外堅持兩到三個月,隨着嚴冬到來,美日聯軍的進攻行動必然會推遲到二零一四年的春天。

對帕特里奇來說,推遲進攻,等於是放棄勝利。

羅耀武已經動員了大批游擊隊,每天都有數十名、甚至上百名美軍官兵在佔領區的小規模戰鬥中傷亡。僅在八月份,在對付游擊隊的戰鬥中陣亡的美軍就超過了兩千名,而九月份前三週陣亡的美軍官兵更是多達二千一百七十八名,最終很有可能突破三千人。如果拖到二零一四年,僅在後方陣亡的美軍就將超過兩萬人!

對美國來說,這絕對是不可承受的重大傷亡。

正是如此,帕特里奇有足夠的理由相信,羅耀武會發動反擊,利用積極主動的反擊行動拖延美日聯軍的進軍步伐,最終達到擊潰美軍的目的。

沒有美軍當主心骨,就算美日聯軍能夠突破山海關,進入華北平原,也不見得能夠打下北京,更別說取得最後的勝利了。

受此影響,在整個戰役策劃階段,帕特里奇非常重視戰場情報。

如果不是爲了打擊中國軍隊的導彈部隊動用了大批偵察力量,帕特里奇甚至有可能在該方向上投入全部偵察機,搞清楚部署在突出部的中國軍隊到底是不是主力,從而搞清楚羅耀武的戰役企圖。

可惜的是,在帕特里奇搞清楚這些問題之前,中國軍隊的反擊行動就開始了。

十月二日,部署在突出部的中國軍隊分別沿三零五國道與三零七省道,從北面與西面攻打義縣。

“突出部戰役”就此打響!

第43章 何爲希望第48章 國境防線第29章 權利宣言第152章 戰略撤退第110章 三個要求第8章 秘密基地第158章 大雪封山第12章 根源問題第121章 搶糧作戰第63章 全盤部署第1章 戰略契機第92章 首尾兼顧第185章 疑雲重重第168章 計劃之外第155章 進軍華南第175章 中線失守第26章 將錯就錯第6章 兌現承諾第144章 準備反擊第72章 存亡之秋第114章 游擊戰爭第47章 城市遊擊第11章 完美伏擊第65章 實力說話第67章 血戰到底第156章 南方戰場第148章 以退爲進第134章 進軍錦州第33章 野外決戰第12章 戰略反擊第98章 破釜沉舟第19章 當機立斷第28章 軍事管制第13章 發動羣衆第157章 敷衍了事第62章 蓄勢待發第79章 出其不意第42章 誘敵深入第54章 當局者迷第187章 最終決策第145章 爭奪主動第85章 靠前部署第34章 尋求突破第57章 不得不攻第182章 重新部署第132章 嚴防死守第147章 戰火重燃第96章 老將出馬第51章 回國述職第25章 慶祝方式第65章 及時彌補第179章 拼盡全力第47章 強力增援第183章 全面妥協第171章 巔峰對決第96章 新任司令第157章 左右挨刀第30章 一石千浪第169章 百團大戰第105章 自我價值第36章 巨大漏洞第92章 首尾兼顧第199章 操控未來第137章 只求一死第102章 勤儉節約第28章 集體造反第136章 黃雀在後第144章 現實難題第139章 戰地談判第108章 鬥志鬥勇第172章 遠程炮火第141章 拼死突圍第59章 度外之慮第144章 現實難題第59章 戰略冒險第5章 烈火將軍第184章 信仰危機第164章 遷都決議第73章 驚慌失措第137章 觸及底線第134章 不堪一擊第77章 打得解氣第118章 只打日軍第14章 扭轉乾坤第88章 死戰寧波第71章 雪上加霜第84章 託人帶信第17章 戰場揚威第108章 鬥志鬥勇第97章 前後反差第187章 最終決策第36章 平行推進第139章 戰地談判第112章 小題大做第4章 突然襲擊第170章 最後辦法第59章 戰略冒險第8章 一席之談第3章 身份問題第102章 雙重保險
第43章 何爲希望第48章 國境防線第29章 權利宣言第152章 戰略撤退第110章 三個要求第8章 秘密基地第158章 大雪封山第12章 根源問題第121章 搶糧作戰第63章 全盤部署第1章 戰略契機第92章 首尾兼顧第185章 疑雲重重第168章 計劃之外第155章 進軍華南第175章 中線失守第26章 將錯就錯第6章 兌現承諾第144章 準備反擊第72章 存亡之秋第114章 游擊戰爭第47章 城市遊擊第11章 完美伏擊第65章 實力說話第67章 血戰到底第156章 南方戰場第148章 以退爲進第134章 進軍錦州第33章 野外決戰第12章 戰略反擊第98章 破釜沉舟第19章 當機立斷第28章 軍事管制第13章 發動羣衆第157章 敷衍了事第62章 蓄勢待發第79章 出其不意第42章 誘敵深入第54章 當局者迷第187章 最終決策第145章 爭奪主動第85章 靠前部署第34章 尋求突破第57章 不得不攻第182章 重新部署第132章 嚴防死守第147章 戰火重燃第96章 老將出馬第51章 回國述職第25章 慶祝方式第65章 及時彌補第179章 拼盡全力第47章 強力增援第183章 全面妥協第171章 巔峰對決第96章 新任司令第157章 左右挨刀第30章 一石千浪第169章 百團大戰第105章 自我價值第36章 巨大漏洞第92章 首尾兼顧第199章 操控未來第137章 只求一死第102章 勤儉節約第28章 集體造反第136章 黃雀在後第144章 現實難題第139章 戰地談判第108章 鬥志鬥勇第172章 遠程炮火第141章 拼死突圍第59章 度外之慮第144章 現實難題第59章 戰略冒險第5章 烈火將軍第184章 信仰危機第164章 遷都決議第73章 驚慌失措第137章 觸及底線第134章 不堪一擊第77章 打得解氣第118章 只打日軍第14章 扭轉乾坤第88章 死戰寧波第71章 雪上加霜第84章 託人帶信第17章 戰場揚威第108章 鬥志鬥勇第97章 前後反差第187章 最終決策第36章 平行推進第139章 戰地談判第112章 小題大做第4章 突然襲擊第170章 最後辦法第59章 戰略冒險第8章 一席之談第3章 身份問題第102章 雙重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