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節 龍巖戰記(三)

在後世,龍巖已探明的礦物種類64種,其中金、銅、鐵、煤、高嶺土,石灰岩等16種礦產儲量居福建全省首位,是當之無愧的礦業頭馬。

對於穿越衆來說,當下最最需要的,就是紫金山的銅礦了。

距離龍巖縣城20裡不到的紫金山,五峰秀削,旭日含輝,夕陽倒映,色紫若金,在後世不但是礦區,還是一處旅遊景點。

紫金山山如其名。這裡不但有150噸以上的黃金儲量,還有200萬噸以上的銅礦儲量,是中國第二大銅礦,在後世被人們形象地比喻爲“銅娃娃戴金帽子”。

穿越衆對金礦不是特別在意,但是銅礦就不一樣。

事實上由於銅料的缺乏,窯區那邊已經把很多庫存的銀錠都做成了電線——穿越國的金融現在是電線本位。

曼哈頓工程逼格聽起來很高,但是在17世紀就不算什麼了,全世界的銀礦都等着穿越衆去挖呢。

除了最急需的銅礦外,縣城東北的馬坑鐵礦是華東第一大鐵礦;縣城北邊的“東宮下”高嶺土礦是中國四大優質高嶺土礦之一。另外,白沙,昌福山等地的煤田,漳平嶺的石灰岩在後世也是很有名的。

總之,將龍巖周邊的魑魅魍魎清掃一遍,與此同時疏浚水道,做好各種礦石外運的準備,這就是丁立秋和衛遠他們這支先頭部隊來此地的任務了。

事實上穿越國在1628——1629年度最重要的對外投資,就是龍巖縣。明人是絕對想象不到已經被定爲礦業基地的龍巖,在未來會得到多少資源,發生何等翻天覆地的變化。

......

而在今天和餘縣令的會晤中,丁立秋自然不用講那麼詳細,篇章太宏偉的話,他怕嚇到餘老爺。於是丁師爺只是挑了點明人能理解的部分講了講:着重是煤礦和鐵礦。

至於紫金山銅礦......那地方在後世要到“七五”期間纔會被勘探出來,這會明人還不知道呢。

“原來如此!原來如此!哼,爾等的尾巴露出來了吧?”餘父母貌似不屑,但是他舒坦靠向椅背的身體和微微翹起的嘴角已經出賣了他自己。

......當餘應桂聽完丁師爺的解釋後,心中的一塊大石頭終於算是落了下來:這一場從頭到尾都透着古怪的剿匪行動,現在終於有了解釋。

餘父母是不怕外來者去挖什麼勞什子煤礦鐵礦的。

龍巖在後世那個工業世界的森林覆蓋率是78%,在17世紀這個原始時代,森林覆蓋率是超過85%的,所以當地的老少爺們壓根就沒有去挖石炭的習慣。

遍地都是柴草,誰還會去費力挖那些髒黑的石炭......儘管誰都知道石炭在哪裡。

至於鐵礦,這個就更簡單了。龍巖自古以來就產鐵,山裡面私窯不少,曹家人願意挖就去,餘縣令是不會干涉的。當然,起個課還是有必要的。

他之前有很多擔心。首要怕的是跑來打秋風的戰五渣客軍;更加害怕的是,這是一場高層的py交易——弄一幫少爺兵來給某個官二代鍍金,假剿匪,報軍功這種。

後一種情況的話,萬一出事,他老餘是要承擔政治責任的,所以自從見到丁立秋以後,餘老爺就一直在打問穿越衆的真正來意。

現在好了,搞清楚這夥外路人的想法後,餘父母頓時踏實下來。

踏實了,智商也就回來了。餘老爺這時舒服地靠在椅背上,手裡端着茶碗,表情變得似笑非笑起來:“丁先生明鑑,這龍巖縣山窮水困,民力匱乏。說到徭役嘛,這個...這幾日天后宮修繕,縣中也是徵調了一些匠人的。”

喝一口茶後,老餘繼續說道:“若是動大工的話,這個...傷民過甚,委實不好徵派啊!”

徭役,是封建官府最寶貴的財富。應役的成年男性不但要出人,還要自己出糧食,可以說官府絕大部分的工程都是由每年徵發的徭役來完成的。

歷朝歷代,徭役都是最酷烈的苛政,力役、雜役、軍役,這些壓榨民衆的手法不知道讓多少人家破人亡。

明代徭役分爲三種,一爲裡甲役,裡甲役即一里的事務;二爲均徭,即供官府經常性的差役;三爲雜泛,爲臨時派遣的一切差役。

而丁立秋和餘父母這會說談的徭役,就是後兩種。

聽到餘縣令的推諉後,丁立秋也不着惱:“縣尊心繫治下子民,委實可敬。不過老父母大約是誤會了,學生這裡要徵發的徭役,是給錢的。”

丁立秋說到這裡,用中指在桌面上叩了兩下,然後語氣很堅定地補了兩個詞:“稻米,鹽巴。”

“嗯?給錢?”聽到給錢後,餘縣令和王師爺的耳朵這下都支棱起來了:“如何給?”

“凡是應役的民伕,管吃管住,工錢日結,銀子,稻米,鹽巴皆可。”丁立秋說到這裡,微笑着又敲敲桌面:“大人只需將山裡的閒散人等召來便可,其餘一些花費,呵呵,不瞞大人說,還不放在我家將軍心上。”

“嘶......”餘應桂聽到這裡,不由得倒吸了一口涼氣:“這幫海賊還真是有錢啊!既如此,那件事不妨着落在此輩身上!”

想到這裡,餘老爺頓時來了精神。只見他腰板一挺,雙眼炯炯有神地看着丁立秋,然後緩緩說道:“曹將軍欲來龍巖興做一番,同爲朝臣,學生是要鼎力相助的。只是眼下有一樁事拖住了學生手腳,不知......”

丁立秋聽到這裡,知道戲肉來了:“都是自家人,縣尊有話不妨直說。”

餘應桂長吸一口氣後,緩緩吐出兩個字:“修橋!”

“成交!”

丁立秋在縣太爺目瞪口呆中,順滑地接住了話,彷彿他早就知道一樣。

事實上他就是知道。這位縣太爺歷史上可是從當地富戶手中“樂捐”來銀子修橋的,今天見到狗大戶,自然是本性難移......丁立秋這些日子穿梭於明代官場,早就把這些官老爺的脾氣摸透了:不是爲名,就是爲利,總要佔一頭的。

當縣尊大人確定這邊會捐資修一座橋,並且是以他老人家的名義修建時,最大的問題就解決了。

事實上,穿越衆未來會修好幾座橋。無論是金銅礦,還是煤礦和鐵礦,這些礦石都需要修橋鋪路才能運出山,所以修橋本來就在計劃中的。

由縣衙徵發民伕,穿越衆買單的重點協議達成後,剩下的就沒什麼好談了。

至於雙方原本要談的剿匪事宜,丁立秋自然不可能告訴縣尊這200士兵的真正實力——本來今天這些士兵就是拿着大刀長矛示弱來着。

所以他最終只能用“還有援軍”這個理由把縣尊糊弄過去了......您老還是抓緊操辦民伕吧,剿匪的事就別管了。

......

一切商量完後,已經是傍晚時分。丁立秋從縣衙告辭後,便回到了天后宮軍營。

這時候天已經黑了,而軍營裡的關鍵位置已經亮起了蓄電池電燈,大院的正中也燃起了火堆,士兵們正在圍着火堆吃飯,一切都井井有條。

被衛遠稱爲“紅槍營”的200名士兵,正是穿越國最早開始訓練的那批:陸軍第一連(加強連)的精銳。

隨着大批移民的涌入,隨着大員的常住人口以幾何級數上升,穿越國的軍隊也得到了人數上的補充。陸軍從最初的100人連隊,現在已經發展到了2000多人,4個營的編制。

這次來龍巖剿匪的士兵,就是那200個拿着原裝進口紅木步槍的部隊。而派這支嫡系來剿匪,陸軍那邊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首先,這是陸軍第一次成規模得在明國大陸駐紮和戰鬥,這中間是有歷史意義的,派出第一連的這些“根紅苗正”的士兵比較應景。

其次,陸軍司令部是在爲1個月後的登基大典做準備。

根據已經制定出的規程,在曹皇上登基那天,是要分封一些個人和單位的。這其中陸軍第一連肯定會得到一個“御林軍”或者是“皇家火槍營”這樣的稱號。

所以這就是派他們深入明國剿匪的原因:有了真正的戰功,到時候就能順理成章的接受稱號了。

......

“怎麼樣,都協調好了嗎?”回到營地後,丁立秋徑直去了一營營長衛遠的營部:其實就是天后宮居中的一間偏殿,現在已經被改造成了帶着木板隔斷的營房,一股濃濃的消毒水味道充斥在屋裡。

“搞定了,明天開始就會有民工陸續來縣城報道,咱們修碼頭先。我說,你問了沒有,搞基建那些人明天能到?”

衛遠點點頭:“和金山鎮那邊聯絡了,明天那些人和步槍一起到。”

“那今晚怎麼辦,這窮山惡水的,滿地是土匪,我看着都滲得慌,士兵們總不能拿着三眼銃守夜吧?”丁立秋這可是穿越後第一次住在17世紀的城池外邊,總覺得不安全。

“放心吧,自動步槍+夜視儀,今晚我親自去望樓守夜,保你睡得安穩。”

衛遠說到這裡,伸手從牆上的布套中抽出一把ak,扔給了一旁笑嘻嘻地親兵楊二;然後他又掏出一把私人定製的土豪金版mk17,師徒二人套上夜視儀後,就牛逼哄哄地出門了。

第370節 電報和任務第439節 老孫頭第389節 報應來了第162節 忍無可忍第502節 臺北(一)第664節 共襄大業(一)第116節 夜謀第427節 病友第455節 傳信第651節 落腳第378節 肥羊第594節 上門第106節 齊備第143節 瘧疾和奴隸第335節 開港(一)第504節 臺北(三)第687節 北歸(一十二)第221節 人質第30節 杭州第310節 建制(八)第531節 吳掌櫃的日常(十)第312節 打野第219節 修路和奴隸第587節 難唸的經第469節 晨光第522節 吳掌櫃的日常(一)第316節 曲線救國第614節 廣州的白天第255節 原始打撈第561節 接收(四)第158節 小書房第360節 去舟山第434節 亂戰第620節 大會(三)第376節 王尊德服軟第261節 一波又起第554節 明葡戰爭(六)第76節 江山多嬌第293節 龍巖戰記(十五)第262節 工分券和貨幣政策第473節 彈劾第104節 新型貿易第254節 一把軍刺第609節 克勞利的奇幻之旅(十)第289節 龍巖戰記(十一)第624節 討逆(二)第44節 丐幫第106節 齊備第118節 公開信第639節 火光第547節 明國軍民的準備(一)第436節 人頭第342節 開港(八)第647節 赴任第18節 胡管家第600節 克勞利的奇幻之旅第43節 合作模式第466節 解惑第502節 臺北(一)第368節 反應第62節 視察摩雲觀(一)第228節 羣賢畢至(一)第623節 討逆(一)第129節 城市化第84章 電信第477節 御花園第43節 合作模式第653節 賀喜的背後第110節 楊二和摩雲觀第23節 冷兵器第137節 鹽場和船廠(一)第214節 殺王(十一)第115節 兩位秀才第262節 工分券和貨幣政策第210節 殺王(七)第552節 明葡戰爭(四)第194節 警察來了第207節 殺王(四)第649節 赴任之路(三)第391節 那個男人第99節 許心素第670節 共襄大業(七)第35節 綁票(二)第351節 開港(十七)第350節 開港(十六)第688節 北歸(一十三)第236節 羣賢畢至(九)第292節 龍巖戰記(十四)第219節 修路和奴隸第86節 崑崙人第471節 面聖第611節 克勞利的奇幻之旅(十二)第180節 新槍原型第80章 執照第307節 建制(五)第222節 荷蘭人在大員第501節 吃貨第457節 各方(二)第524節 吳掌櫃的日常(三)第40節 蘿蔔開會(二)
第370節 電報和任務第439節 老孫頭第389節 報應來了第162節 忍無可忍第502節 臺北(一)第664節 共襄大業(一)第116節 夜謀第427節 病友第455節 傳信第651節 落腳第378節 肥羊第594節 上門第106節 齊備第143節 瘧疾和奴隸第335節 開港(一)第504節 臺北(三)第687節 北歸(一十二)第221節 人質第30節 杭州第310節 建制(八)第531節 吳掌櫃的日常(十)第312節 打野第219節 修路和奴隸第587節 難唸的經第469節 晨光第522節 吳掌櫃的日常(一)第316節 曲線救國第614節 廣州的白天第255節 原始打撈第561節 接收(四)第158節 小書房第360節 去舟山第434節 亂戰第620節 大會(三)第376節 王尊德服軟第261節 一波又起第554節 明葡戰爭(六)第76節 江山多嬌第293節 龍巖戰記(十五)第262節 工分券和貨幣政策第473節 彈劾第104節 新型貿易第254節 一把軍刺第609節 克勞利的奇幻之旅(十)第289節 龍巖戰記(十一)第624節 討逆(二)第44節 丐幫第106節 齊備第118節 公開信第639節 火光第547節 明國軍民的準備(一)第436節 人頭第342節 開港(八)第647節 赴任第18節 胡管家第600節 克勞利的奇幻之旅第43節 合作模式第466節 解惑第502節 臺北(一)第368節 反應第62節 視察摩雲觀(一)第228節 羣賢畢至(一)第623節 討逆(一)第129節 城市化第84章 電信第477節 御花園第43節 合作模式第653節 賀喜的背後第110節 楊二和摩雲觀第23節 冷兵器第137節 鹽場和船廠(一)第214節 殺王(十一)第115節 兩位秀才第262節 工分券和貨幣政策第210節 殺王(七)第552節 明葡戰爭(四)第194節 警察來了第207節 殺王(四)第649節 赴任之路(三)第391節 那個男人第99節 許心素第670節 共襄大業(七)第35節 綁票(二)第351節 開港(十七)第350節 開港(十六)第688節 北歸(一十三)第236節 羣賢畢至(九)第292節 龍巖戰記(十四)第219節 修路和奴隸第86節 崑崙人第471節 面聖第611節 克勞利的奇幻之旅(十二)第180節 新槍原型第80章 執照第307節 建制(五)第222節 荷蘭人在大員第501節 吃貨第457節 各方(二)第524節 吳掌櫃的日常(三)第40節 蘿蔔開會(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