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節 龍巖戰記(二)

閩西山區諸位縣水量豐富,龍巖也不例外。

縣境內溪河衆多,在後世,這裡的年逕流量是190億立方米。而17世紀的水量又是遠遠超過後世的,所以歷來的山水災害在閩西這些山區縣城都是和匪患相提並論的大害。

環繞着龍巖縣城的龍津河,在南門碼頭外是分出來一個丁字路口的。水道在這裡分出支流徑直南下,最終會穿越幾百裡的山間,在七轉八折後匯入九龍江,奔騰入海。

就在龍巖縣的頭面人物們齊齊來到碼頭時,一溜小船也正從下游的河面上緩緩駛來。

丁立秋站在船頭,望着越來越近的碼頭,不由得嘆了一口氣。

從小到大都被人喊做“丁春秋”的他,穿越之後同樣沒跑。發現這貨大學居然學的是歷史,又是福建人後,大辦公室就笑呵呵地把“丁春秋”同志一腳踢回了老家,安排在曹川的將軍府當了個師爺。

丁立秋這個師爺,在穿越衆的體制內應該叫做“福建軍分區外聯部長”——專門負責和明國人打交道。

於是穿越時間比較靠後的他留起長髮,紮起髮髻,平時就以“曹家人”的身份在各路官員商紳中間應酬往來,商談一些私下裡才能說的“正事”。

而這次從漳州北上龍巖的剿匪行動,是爲了配合穿越國的既定政策而執行的:打通福建重點地區工業原料外運的渠道。

作爲丁立秋近段時間努力的成果,漳州府的相關衙門已經在前期給予了剿匪行動相當多的便利。而今天帶着部隊來到龍巖後,丁立秋知道,接下來就要在這個小縣城盤桓,戰鬥一段時間了,所以他的心情還是有點忐忑的。

......

已經站在碼頭上的明人們同樣心情複雜。

隨着明中葉以後各地盜匪的日益增多,總得來說,官府是頭痛且疲於奔命的。近些年,像龍巖這種匪患多發的山地縣,治安環境是愈發糜爛。

事實上,龍巖可以說是對盜匪最敏感的區域之一:因爲盜匪不但會打家劫舍,還會升級成反賊。

明正統年間,鄧茂七等於龍巖縣集賢裡聚衆起義,被鎮壓後,在境內東西洋(溪在當地叫洋),官府置東西洋巡檢司。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當地爆發了以蘇阿普爲首的農民暴動,直到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才被鎮壓。

然後到了明隆慶元年(1567),朝廷實在受不了這個反賊輩出的窮山惡水之地,於是以龍巖縣的東西洋巡檢司爲主,合併永安縣一部,大田縣一部置寧洋縣——取“寧靖東西洋地”之意。

......寧洋縣這個專門爲了鎮壓盜匪而設立的縣,只堅持了不到400年,到1956年就被國務院撤銷了。

所以說,龍巖的頭面人物們還是極其歡迎外來援軍的,因爲他們都能感覺到小冰河時代整個社會環境的惡化。要知道,萬一山裡那些大爺們又要搞事的話,縣令和衛所在事後肯定是沒有好果子吃的。至於富戶和商賈就更不用說了,這幫人自古以來就是肥羊,出了反賊第一個挨宰的就是他們。

這就是官紳們心情複雜的原因了:他們既希望客軍能大發神威剿滅盜匪,又怕這些人是銀樣蠟槍頭,只會禍害地方,濟不得用。

......

一串平底小船緩緩靠在了碼頭。

當先從船上下來的,是穿着一襲文士袍的丁立秋。而接客衆人看到這位滿面笑容,師爺模樣的富態男子在幾步遠就開始行禮後,也紛紛拱手回禮。

雙方略一寒暄,得知這位是曹川軍中的師爺後,倒也沒人給丁立秋擺什麼官架子——在場的都明白,正經是師爺這種的,反而纔是關鍵人物。

接下來的場面就有些不好看了:當身高1米92的衛遠頂着個大光頭,滿臉兇殘地踏着碼頭上的木板,咚咚咚地一步步走過來時,明人們頓時倒抽了一口冷氣。

活像一隻熊羆的6尺巨漢給矮小的山民們帶來了巨大的壓力,而當衛遠躬身抱拳,大聲說出:“紅槍營把總衛遠參見各位大人”時,擋在他面前的一羣人裡,很是有幾個被嚇得退了步......

捉弄完明人後,衛遠就再沒興趣搭理這幫人啦。只見他轉身揮手,然後大批士兵就從碼頭涌了上來......總數爲200的紅槍營官軍,很快就衝到碼頭外的空地上列好了隊。

這些人統一穿着綠色的帆布作訓服,腳下蹬着山地作戰用的高幫牛皮靴,泛着青茬的頭皮上戴着短檐帆布平頂帽。

官軍們手裡的武器是傳統的紅纓槍,大刀,還有鳥銃,三眼銃和火繩槍:爲了配合這5種大殺器,200人在碼頭上排出了一個整齊的5列方陣。

在一連串洪亮的整隊,報數,稍息,立正聲之後,裝夠了逼的大部隊就開始向着天后宮營地開拔了——於此同時,200人吼出的嘹亮歌聲也響徹了所經之地:“我是一個兵,槍在肩上扛,子彈上了膛,刺刀閃光芒。”

......

整個過程中,碼頭上除了士兵們的口令聲之外,餘者鴉雀無聲。直到大部隊遠去,一干龍巖士紳才如夢方醒,從呆若木雞的狀態中恢復了過來。

“無怪能擒得海上巨渠,貴上當真是治下有方,好一股虎狼之師!”被整齊劃一的動作,肌肉飽滿的身軀,強勁有力的口令和視覺效果突破天際的隊列行軍震撼到的餘大縣令,這一刻放下了矜持,開始點讚了。

“明府過譽了,呵呵。”丁立秋這時自然要謙虛一二。

“是好兵,就是這裝束古怪了些。”黑粉李千戶雖說自己手下沒好兵,但是他老人家平日裡也是指揮軍戶和盜匪廝殺過的,所以他不能昧着良心胡說,於是只能從着裝上黑一下了。

“呵呵,李大人有所不知,將軍府專責練兵的是沙遊擊。此人空門出身,手下俱是僧兵,至於裝束嘛,總要節省則個。”

餘縣令知道這些所謂的官兵其實都是曹川的私兵,他對軍閥給手下穿什麼服裝不感興趣,事實上,原本歷史的鄭芝龍也沒有給手下那幾萬海盜配過大明的軍服。

餘縣令感興趣的是另一點:“哦,如此說來,這些軍漢可是食素?”

“哦,這倒是不曾。食素者體弱無力,上不得陣,殺不得敵,這葷腥還是要沾的。”

“呵呵,原來是花和尚。”

“大人說笑了,那嵩山少林寺的僧兵也是葷素不禁的。”

......

令觀者無比震驚的碼頭一幕到這裡就結束了。而當部隊進入天后宮營地後,很快就在裡面佈置起了崗哨,拿着刀矛的哨兵也把守住了大門,一副刁斗森嚴的做派。

與此同時,一場由商人董大興會鈔的接風宴,也在縣城的春風樓擺開了架勢。丁立秋丁師爺自然是代表自家將軍赴宴,席間他談笑風生,講古道今,一番摻雜着後世歷史學問的談吐倒是讓餘縣令刮目相看。

宴後衆人退散後,終於到了辦公時刻。這個時候,丁師爺已經和餘縣令在縣衙一處偏廳裡看茶了,在場的除了一位縣衙師爺,再沒其他人。

到了這個時候,就再沒有客套了。丁立秋當即就對餘縣令提出了一個要求:徵發縣內徭役,疏通雁石溪。

雁石溪是龍巖縣的主幹水道,是九龍江上游的支流之一。然而17世紀的雁石溪雖說水流量大,但是這種原始河流有淺灘和險礁,很多地段都只能用小船或者木筏通行,效率極低。

像丁立秋他們這次來龍巖,就是在半途換乘的小船,很多補給和裝備現在還留在金山鎮等船呢。

......客軍到地頭後,一不談糧晌,二不問匪情,丁立秋的奇怪要求讓縣太爺一時間迷茫了。

端起茶碗輕啜一口後,餘縣令定了定神,和藹地問道:“丁先生本末倒置了吧?本官以爲,當下還是要以匪情爲重?”

丁立秋暗中翻了個白眼。

他沒辦法給面前這位17世紀的老古董科普“要想富,先修路”這個真理,於是他只能挑點對方能聽懂的先糊弄一番:“明府有所不知,軍中尚有大批輜重還落在金山鎮,其中有曹將軍撥下的大將軍炮兩門,這雁石溪一日不通,從漳州發運的補給便一日不得用,甚是麻煩。”

餘應桂在聽完對方的解釋後,心中也同樣翻了個白眼。

他不是那種死讀書的書呆子,所以丁立秋的解釋在他這裡是行不通的:區區200人的行伍,要多少輜重?今天那些小船既能送人,還送不了一些糧秣兵器?

即便是有將軍炮,派些子民伕從金山一路挑過來也就是了,無非是幾十裡山路而已。再說了,等到雁石溪疏浚到能行大船,運大炮那一天,怕是盜匪都老死了也未可知。

滿腹疑惑的餘太尊說不得只好端起茶碗又掩飾了一口,藉着這個空當,他暗中給一旁的師爺使了個眼色。

師爺姓王,叫王好古。看到東家的眼色後,心知肚明的王師爺於是輕咳一聲,然後張口問道:“曹將軍派諸位來此,怕是不單爲了剿匪,這其中大約是有隱情?丁先生不妨直說。”

丁立秋點了點頭:“大人明察。待地方平靖後,我等是有些事要辦。”

第99節 許心素第467節 穩固三角第113節 種瓜得瓜第641節 交待第179節 淘汰賽第7節 狗死了第609節 克勞利的奇幻之旅(十)第99節 許心素第475節 金殿撒潑(一)第192節 勘探隊第381節 特殊使者第725節 接力第341節 開港(七)第675節 幻變(三)第712節 收線(四)第522節 吳掌櫃的日常(一)第185節 紛雜第570節 海峽治安整飭第98節 玄武岩第392節 碧血丹心第683節 北歸(八)第473節 彈劾第206節 殺王(三)第722節 腹心第580節 春雷營(一)第591節 突至第155節 希高堂第590節 上賊船下不來第125節 鎮宅之寶第697節 北方三人組的日常(六)第43節 合作模式第417節 落腳和撕逼第649節 赴任之路(三)第392節 碧血丹心第721節 逐鹿第207節 殺王(四)第419節 展布第386節 節奏感第48節 緊鑼密鼓第67節 出航前(二)第725節 接力第639節 火光第427節 病友第346節 開港(十二)第200節 展銷會第255節 原始打撈第55節 南望第250節 化工廠(三)第125節 鎮宅之寶第644節 年話第210節 殺王(七)第495節 一碗菜粥第398節 連續打擊第1節 守株待兔第81節 船期和新城第690節 北歸(一十五)第47節 荷月第327節 會議(二)第450節 直線第223節 接活第269節 葡萄牙人的來歷第338節 開港(四)第591節 突至第338節 開港(四)第119節 原來的主人第622節 大會(五)第324節 營養過剩第150節 赤崁見聞第560節 接收(三)第496節 裂縫第390節 何以解憂第67節 出航前(二)第554節 明葡戰爭(六)第703節 北方三人組的日常(一十二)第118節 公開信第725節 接力第725節 接力第711節 收線(三)第671節 暖風吹得遊人酔第165節 糞土當年第725節 接力第644節 年話第242節 華容道第509節 雞湯第513節 錯判第683節 北歸(八)第459節 再造第453節 同行第326節 會議(一)第654節 邸報上的信息第34節 綁票(一)第715節 收線(七)第251節 後遺症第728節 歷史(三)第701節 北方三人組的日常(十)第491節 李大嘴第262節 工分券和貨幣政策第626節 討逆(四)第382節 走投無路第627節 討逆(五)
第99節 許心素第467節 穩固三角第113節 種瓜得瓜第641節 交待第179節 淘汰賽第7節 狗死了第609節 克勞利的奇幻之旅(十)第99節 許心素第475節 金殿撒潑(一)第192節 勘探隊第381節 特殊使者第725節 接力第341節 開港(七)第675節 幻變(三)第712節 收線(四)第522節 吳掌櫃的日常(一)第185節 紛雜第570節 海峽治安整飭第98節 玄武岩第392節 碧血丹心第683節 北歸(八)第473節 彈劾第206節 殺王(三)第722節 腹心第580節 春雷營(一)第591節 突至第155節 希高堂第590節 上賊船下不來第125節 鎮宅之寶第697節 北方三人組的日常(六)第43節 合作模式第417節 落腳和撕逼第649節 赴任之路(三)第392節 碧血丹心第721節 逐鹿第207節 殺王(四)第419節 展布第386節 節奏感第48節 緊鑼密鼓第67節 出航前(二)第725節 接力第639節 火光第427節 病友第346節 開港(十二)第200節 展銷會第255節 原始打撈第55節 南望第250節 化工廠(三)第125節 鎮宅之寶第644節 年話第210節 殺王(七)第495節 一碗菜粥第398節 連續打擊第1節 守株待兔第81節 船期和新城第690節 北歸(一十五)第47節 荷月第327節 會議(二)第450節 直線第223節 接活第269節 葡萄牙人的來歷第338節 開港(四)第591節 突至第338節 開港(四)第119節 原來的主人第622節 大會(五)第324節 營養過剩第150節 赤崁見聞第560節 接收(三)第496節 裂縫第390節 何以解憂第67節 出航前(二)第554節 明葡戰爭(六)第703節 北方三人組的日常(一十二)第118節 公開信第725節 接力第725節 接力第711節 收線(三)第671節 暖風吹得遊人酔第165節 糞土當年第725節 接力第644節 年話第242節 華容道第509節 雞湯第513節 錯判第683節 北歸(八)第459節 再造第453節 同行第326節 會議(一)第654節 邸報上的信息第34節 綁票(一)第715節 收線(七)第251節 後遺症第728節 歷史(三)第701節 北方三人組的日常(十)第491節 李大嘴第262節 工分券和貨幣政策第626節 討逆(四)第382節 走投無路第627節 討逆(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