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三章 王伏寶與凌敬 一

李建成聽了那名老兵的話後,心中有些奇怪,根據麒麟暗衛的報告,當初,王伏寶被曹旦和曹夫人陷害,已經被竇建德斬首,怎麼會?李建成將許敬宗請來商量:

“卑臣參見太子殿下!”

“嗯!敬宗卿,免禮!”

“太子殿下,不知道太子殿下將卑臣找來有什麼事情?”身爲麒麟暗衛的指揮使,許敬宗早就知道刺客審問的情況,只是許敬宗知道,任何統治者都不喜歡自己的手下知道太多。李建成當然不會相信許敬宗的話,不過對於許敬宗的態度,李建成到時十分欣賞。

“嗯!敬宗卿,今天本宮前來,就是有一件重要事情交給你去辦!”

“請太子殿下吩咐!”

“今天本宮審問了那個刺客,暫時沒有什麼頭緒,不過根據那些曾經呆在竇建德身邊的親兵說,那個人很可能就是當年竇建德手下的頭號大將——王伏寶!”

“什麼?是他?”許敬宗也是大驚失色,心中在想——難道太子殿下懷疑我情報有誤。不知不覺中,許敬宗的額頭直冒冷汗。李建成安慰許敬宗道:

“敬宗卿,不要緊張,今天叫敬宗卿來,不是怪你,而是希望敬宗卿再辛苦一趟,暗中查訪,看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是!卑臣明白。”許敬宗點頭不跌。

在看押王四的牢房中,王四(實際上就是當初竇建德麾下的第一猛將王伏寶)在回想着當初的情景——自己被曹旦和曹夫人陷害,關進大牢之後,自己一直在自怨自艾,覺得自己對於竇建德一片忠心,這下好了,腦袋就要掉了,慢慢的,王伏寶睡着了,半夜裡,王伏寶被推醒了。

“王將軍,請醒醒!請醒醒!”

“嗯!勞資馬上就要被砍頭了,難道還不讓勞資好好睡一覺!”

“王伏寶,你的脾氣夠大的。<>”王伏寶聽到這個聲音,馬上向那個聲音的方向望去。

“啊!大王,是大王!小臣參見大王!”

“行了,伏寶啊!不要多禮了。起來起來!”

“多謝大王!”竇建德讓隨從拿來一個食盒,從食盒裡頭拿出了了幾道小菜,還有一壺酒。竇建德倒上一杯,也給王伏寶倒上一杯。

“伏寶啊!你跟着我有十幾年了吧!”

“是的,大王,小人我跟隨你快十八年了。有很多的時候,我都覺得你就是我的親生兒子一樣。”

“大王!您說笑了。小人不敢……”竇建德將手一擺:

“伏寶,其實曹旦這些年的所作所爲,本王一直都知道,但是,你知道本王爲什麼對曹旦如此的放縱嗎?”王伏寶搖搖頭。

“伏寶啊!不瞞你,本王在早些年的時候,傷了下體,而曹夫人對本王一直都不離不棄的,所以,本王一直對曹夫人心懷愧疚,這些年,如果不是你、凌敬、還有其他的那些能臣宿將們爲本王撐起這片天下,本王的江山可能早就被其他的割據羣雄給滅掉了。”竇建德一邊說着,一邊眼睛中一直掉淚。王伏寶的心裡也軟軟的。

“大王,你別這樣!”王伏寶正想勸勸竇建德,突然,自己感覺到頭有些眩暈。

“大王!微臣沒有喝上幾杯,怎麼就……”王伏寶慢慢的就昏過去了。竇建德將酒杯一扔:

“睡吧!伏寶,睡着了,就什麼都不知道了。<>”當王伏寶醒來的時候,就看到自己已經不在牢中了,而是在一架馬車上,自己被綁住,王伏寶掙扎着:

“嗯!怎麼回事?”

“王將軍,別動!”

“你們是什麼人,爲什麼把我綁在車上?”

“請王將軍不要動,我們是竇王爺的親兵,奉竇王之命,將將軍你送出樂壽。”王伏寶被送出樂壽之後,那些人給王伏寶留下了一個包裹,從包裹裡取出了幾十兩銀子和一封信——‘伏寶啊!當你念到這封信之後,相信你已經安全出城了,而且,你記住,如今,王伏寶已經死了,在這個世間已經不存在了。好好活着。竇建德親筆。’王伏寶對着樂壽城的方向跪下:

“大王!大王啊!”王伏寶痛哭着。後來,王伏寶隱姓埋名,隱居在河東一帶流浪,後來,聽說了竇建德戰敗,人頭被砍,王伏寶氣憤的向狼一樣,向天嚎叫着。最後,爲了掩人耳目,王伏寶將火紅的炭火吞入喉嚨中,將臉上劃滿刀痕,了;來到長安,尋找刺殺李建成的機會,卻一直沒有機會與李建成接觸,最後,又重新回到了河東,被雜耍班的班主收留,正好,雜耍班要前往太原,王伏寶就一起跟着來了。

“大王,末將並未爲大王報仇,末將無能啊!”王伏寶痛苦的哭泣起來了。許敬宗經過長途跋涉,來到了樂壽,埋葬王伏寶的墳前,許敬宗對着墳墓先上了一株香:

“這位死者,在下許敬宗無禮了。來人啊!給本官挖!”當棺木被挖出來之後,許敬宗的隨行仵作驗屍後。報告許敬宗:

“大人,此人骨骼瘦弱,並且身體年齡偏大,以小人這麼多年仵作的經驗,這個人絕對有五十多歲,並且是在死之後被砍的頭。”

“此話當真?”

“小人據對沒有虛言,千真萬確。<>”許敬宗慢慢的開始明白了:

“走!回太原。”許敬宗回到太原之後,向李建成稟報說:

“稟報太子殿下,臣已經查清楚了,王伏寶應該未死。”

“哦!那這麼說,此人恐怕是真的王伏寶了。”許敬宗點了點頭。李建成向許敬宗說道:

“敬宗卿,你說,如果本王想要拉攏王伏寶如何?”許敬宗對李建成說道:

“殿下,殿下的愛才之心卑臣心裡明白,不過據卑臣觀察,此人是一隻猛虎,若是能到太子殿下麾下,的確是太子殿下的一大助力,不過,殿下,此人對竇建德此人恐怕不是那麼願意投效殿下的!請殿下三思啊!”李建成的臉色變的有些陰沉了。許敬宗知道自己的話有些過了。

“殿下,卑臣以爲,如果殿下想收復其心,不如先從竇建德身上先下功夫。”李建成示意許敬宗繼續說下去:

“殿下,卑臣聽說,齊魯河北對竇建德的遺愛,仍然長期存留在河北齊魯百姓的心中。河北大名縣、齊魯樂壽一帶有“竇王廟”,父老羣祭,歷久不衰。而且,據卑臣聽說,竇建德的墳墓非常的簡陋,既然人死了,但是墳墓太過簡陋的話,也是不好,還有,卑臣聽說竇建德的王妃曹夫人也因爲竇建德之死,自盡了,不如,就由太子殿下出面,向聖上啓奏,出面將竇建德和曹夫人二人合葬,以全其夫妻之情。並且在派人祭奠,以向天下人展示太子殿下的胸懷。”李建成准許。第二天,李建成就來到了李淵的面前:

“啓稟父皇!兒臣請旨,遷葬竇建德,將竇建德和其正妻曹夫人,二人合葬與貝州漳南故里。”

“嗯!建成啊!爲何要將竇建德和其正妻曹夫人,二人合葬與貝州漳南故里?”李淵聽說李建成要遷葬竇建德,心頭不悅。李建成看出了李淵的心思。

“父皇,兒臣只是感念竇建德和曹夫人二人伉儷情深,覺得二人分離兩處,心中不忍,所以兒臣想將二人合葬與貝州漳南故里,請父皇准許。”李淵雖然心頭不悅,但是也不想跟死人計較,點點頭:

“行了,就照你的意思去做吧!”李建成得到了李淵的聖旨之後,就着手辦理此事。其將竇建德由亂葬崗挖出之後,將竇建德的屍體放到了一個由上等楠木做成的棺材裡,並且又將曹夫人的靈柩由樂壽的尼姑庵裡的墓地裡挖了出來,與竇建德合葬。竇建德墓地建好之後,李建成殺牛宰羊,在竇建德的墓前祭祀:

“竇王,本宮今天以太牢天子的禮儀祭祀你,而且,竇王,你們夫妻終於在另外一個世界團聚了,竇王,你在這裡慢慢的睡吧!放心,不會有人打擾你的。”李建成祭祀完之後,向許敬宗吩咐道:

“敬宗卿,馬上飛鴿傳書,通知太原那裡,把王四的看守放鬆,暗中將王四放出來。知道嗎?另外,在這座墳墓周圍多安排一些暗哨,看有沒有人來祭拜,隨時聽本宮的吩咐。”

“太子殿下的意思是,想放長線,釣大魚。”

“不錯,不過,首先本宮得弄清楚,這個王四是不是王伏寶?”

“是!卑臣明白了。”許敬宗按照李建成的吩咐,暗中囑咐看守王伏寶的獄卒,暗中放鬆對王伏寶的看守,又以太子體恤他們值班辛苦爲名,在夜裡送來了幾壺好酒,獄卒心神領會。到了晚上,十幾個獄卒看守一起喝的大醉。王伏寶乘勢逃離了。許敬宗馬上向李建成稟報道:

“太子殿下,依你的吩咐,王四已經逃了。”李建成點點頭。過了幾天,就在竇建德的墳頭前,一個披頭散髮、滿臉傷疤的人跪在竇建德墓前:

“大王,娘娘,末將王伏寶該死,末將王伏寶沒有用,沒有殺了李建成爲你們報仇,末將真是痛恨自己。大王,娘娘,只求你們二人在天之靈保佑末將,報此大仇。”

“哈!哈!哈!好啊!王伏寶大將軍,果然是你。”一下子,竇建德的墳墓被一大堆的火把照亮了。

第三拜三十二章 夏縣屠城 五第十六章 去長安第一百零二章 馬三寶歸來 一第二百八十七章 再次遣使突厥第二百七十九章 馬邑內訌 三第四百七十一章 決戰玄武門(三)第伍佰三十六章 薛延陀汗國建立(一)第三百九十一 劉武周和宋金剛之死 十六第十章 突厥來襲 三第四十七章 叛亂平息第三百九十四章 再遇謀局 二第五百四十九章 李建成的謀劃(五)第七百四十二章 胡僧事件(一)第四百八十九章 對峙突厥(一)第四百七十四章 決戰玄武門(六)第四百三十八章 李建成遊河北齊魯 一第三百五十八章 宣撫北都 四第九章 突厥來襲 二第二百零一章 蕭樑內亂 三第五百一十一章 招賢納士(三)第一百二十九章 李秀寧夫妻鎮守葦澤關 一第五百三十三章 再踏薛延陀第六百零三章 針對薛延陀(三)第五百八十三章 執信必可之死(四)第一百四十九章 宇文化及之死第四百零一章 平定王竇 三第六百三十一章 陰謀與陰謀(十)第七十一章 無題第三百六十四章 戰前之戰 六第三百零五章 連鎖反應 五第二十三章 聯姻鄭氏 二第一百五十三章 紛亂局勢 四第七百二十章 承陸歸來(九)第一百五十六章 蕭後行蹤第五百四十四章 薛延陀汗國建立(九)第五章 街市秘聞弟伍佰零六章 鑄造新幣(六)第一百六十九章 草原陰謀 三第六百四十五章 東西挑事(一)第六百六十一章 收復遼東和平定三國(一)第三百一十三章 大功告成第五百一十九章 突厥公主(三)第三百六十七章 戰前之戰 九第一百七十二章 草原陰謀 六第二百七十三章 戰端欲起 一第五百二十六章 又得一子第六百二十章 薛延陀的滅亡(十一)第二百五十八章 陰謀再起 五第三百三十九章 二兄弟凱旋 二第六百一十五章 薛延陀汗國滅亡(六)第八十八章 天機變 二第七百一十六章 承陸歸來(五)第七十四章 一徵高句麗 一第六百二十五章 陰謀與陰謀(四)第三百一十章 恆廣元的表現 一第六百四十五章 東西挑事(一)第六百零三章 針對薛延陀(三)第一百六十一章 徐世績投唐 三第一百五十二章 紛亂局勢 三第六百七十章 遼東新局第六百四十八章 女兒可愛第五百九十四章 西域諸國長安覲見(二)第六百七十一章 中日海戰(一)第三百二十四章 劉武周之死 四第七百二十章 承陸歸來(九)第一百四十一章 房杜歸心第一百六十二章 王圭與單雄信第五百五十二章 李建成的謀劃(八)第三百五十七章 宣撫北都 三第六百七十章 遼東新局第四百二十七章 李建成再耍手段 三第九十八章 榮陽危機 二第五百九十一章 天降橫財第二十五章 聯姻鄭氏 四第四百六十五章 劉文靜之死(四)第五百八十六章 東部突厥徹底滅亡(三)第六百四十六章 東西挑事(二)第七百四十七章 胡僧事件(六)第二百二十九章 多方聯絡 腳踩數船 一第六百七十七章 中日海戰(七)第二百零三章 拉攏李瑗第三百五十二章劉武周和宋金剛之死 十三第五十五章 突厥攻略 二第七十六章 世民娶妻 二第八十二章 楊玄感造反 三第三百一十一章 恆廣元的表現 二第三百二十九章 夏縣屠城 三第六百四十八章 女兒可愛第四百三十九章 李建成遊河北齊魯 二第二百五十四章 約見四家 二第三百六十一章 戰前之戰 三第二百三十六章 食鹽的戰爭 一第二百二十九章 多方聯絡 腳踩數船 一第三百九十五章 再遇謀局 三第一百四十二章 上山訪李靖第二百一十二章 王伯當冤死第五百二十二章 突厥公主(六)第二百八十五章 李建成的應對與劉武周的措施第六百八十七章 驚天大案(一)第四百六十章 楊文幹兵變(十一)
第三拜三十二章 夏縣屠城 五第十六章 去長安第一百零二章 馬三寶歸來 一第二百八十七章 再次遣使突厥第二百七十九章 馬邑內訌 三第四百七十一章 決戰玄武門(三)第伍佰三十六章 薛延陀汗國建立(一)第三百九十一 劉武周和宋金剛之死 十六第十章 突厥來襲 三第四十七章 叛亂平息第三百九十四章 再遇謀局 二第五百四十九章 李建成的謀劃(五)第七百四十二章 胡僧事件(一)第四百八十九章 對峙突厥(一)第四百七十四章 決戰玄武門(六)第四百三十八章 李建成遊河北齊魯 一第三百五十八章 宣撫北都 四第九章 突厥來襲 二第二百零一章 蕭樑內亂 三第五百一十一章 招賢納士(三)第一百二十九章 李秀寧夫妻鎮守葦澤關 一第五百三十三章 再踏薛延陀第六百零三章 針對薛延陀(三)第五百八十三章 執信必可之死(四)第一百四十九章 宇文化及之死第四百零一章 平定王竇 三第六百三十一章 陰謀與陰謀(十)第七十一章 無題第三百六十四章 戰前之戰 六第三百零五章 連鎖反應 五第二十三章 聯姻鄭氏 二第一百五十三章 紛亂局勢 四第七百二十章 承陸歸來(九)第一百五十六章 蕭後行蹤第五百四十四章 薛延陀汗國建立(九)第五章 街市秘聞弟伍佰零六章 鑄造新幣(六)第一百六十九章 草原陰謀 三第六百四十五章 東西挑事(一)第六百六十一章 收復遼東和平定三國(一)第三百一十三章 大功告成第五百一十九章 突厥公主(三)第三百六十七章 戰前之戰 九第一百七十二章 草原陰謀 六第二百七十三章 戰端欲起 一第五百二十六章 又得一子第六百二十章 薛延陀的滅亡(十一)第二百五十八章 陰謀再起 五第三百三十九章 二兄弟凱旋 二第六百一十五章 薛延陀汗國滅亡(六)第八十八章 天機變 二第七百一十六章 承陸歸來(五)第七十四章 一徵高句麗 一第六百二十五章 陰謀與陰謀(四)第三百一十章 恆廣元的表現 一第六百四十五章 東西挑事(一)第六百零三章 針對薛延陀(三)第一百六十一章 徐世績投唐 三第一百五十二章 紛亂局勢 三第六百七十章 遼東新局第六百四十八章 女兒可愛第五百九十四章 西域諸國長安覲見(二)第六百七十一章 中日海戰(一)第三百二十四章 劉武周之死 四第七百二十章 承陸歸來(九)第一百四十一章 房杜歸心第一百六十二章 王圭與單雄信第五百五十二章 李建成的謀劃(八)第三百五十七章 宣撫北都 三第六百七十章 遼東新局第四百二十七章 李建成再耍手段 三第九十八章 榮陽危機 二第五百九十一章 天降橫財第二十五章 聯姻鄭氏 四第四百六十五章 劉文靜之死(四)第五百八十六章 東部突厥徹底滅亡(三)第六百四十六章 東西挑事(二)第七百四十七章 胡僧事件(六)第二百二十九章 多方聯絡 腳踩數船 一第六百七十七章 中日海戰(七)第二百零三章 拉攏李瑗第三百五十二章劉武周和宋金剛之死 十三第五十五章 突厥攻略 二第七十六章 世民娶妻 二第八十二章 楊玄感造反 三第三百一十一章 恆廣元的表現 二第三百二十九章 夏縣屠城 三第六百四十八章 女兒可愛第四百三十九章 李建成遊河北齊魯 二第二百五十四章 約見四家 二第三百六十一章 戰前之戰 三第二百三十六章 食鹽的戰爭 一第二百二十九章 多方聯絡 腳踩數船 一第三百九十五章 再遇謀局 三第一百四十二章 上山訪李靖第二百一十二章 王伯當冤死第五百二十二章 突厥公主(六)第二百八十五章 李建成的應對與劉武周的措施第六百八十七章 驚天大案(一)第四百六十章 楊文幹兵變(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