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圍魏救趙

文官竟然是同時攻訐勳貴和禮儀派?胡萬里不由頗覺詫異他給徐鵬舉獻策自然是帶有私心的,其用意就是想讓文官忙於應對文武之爭而無暇內鬥,不想竟然絲毫沒有效果,吏部尚書汪是三彗之一的‘腹心之彗,,攻訐他,攻訐彩票,這針對的不僅只是張璁,而是整個禮儀派。

見胡萬里沉吟不語,徐邦瑞微微一笑,道:“長青兄無須擔憂,對文官而言,文武之爭纔是關乎大局,之所以有人此時彈劾彩票和汪,應是因爲李、瞿、方三位閣老聯名上疏懇祈起復張璁,被皇上押了下來的緣故。”

聽的他直呼張璁之名,其先生張昌禮不由微蹙了下眉頭,張璁不僅是胡萬里的座師,而且兩人關係非同一般,當着胡萬里的面直呼張璁之名實是大爲不敬,他當下連忙開口說道:“小公爺說的不錯,對文官而言,文武之爭是對外,彈劾彩票是內鬥,一旦文武之爭升級,或是處於不利的地步,他們自然會放棄內鬥,專心對外。”

微微一頓,他才接着道:“一直以來,皆是文貴武賤,文強武弱,此番文武互訐,武勳若不佔據絕對的優勢,則敗局已定,長青大才,屢有奇思,能否再出一策。”

再出一策?哪裡有那麼多的奇思妙-想,胡萬里不由暗自腹誹,不過,對方說的不錯,眼下,他與武勳是同一陣營的,還真該幫一把武勳,再則文官獨大的後果他是十分清楚的,當然他更清楚,自土木堡之變之後,終大明一朝,武勳始終沒能再在朝堂上爭的一席之地,這事難度不是一般的大。

微微點了點頭,他也不吭聲·端起茶盅緩緩的啜着熱茶,見這情形,徐邦瑞二人自不會打攪,一時間房間裡靜悄悄的·半晌,胡萬里才放下茶盅,開口道:“土木堡一役,武勳兩代精銳盡數陣亡,以至人才凋零,一蹶不振,這實則是人才斷代造成的惡果·根子上是人才培養的問題。”

看了二人一眼,他才接着道:“國之盛衰,與軍事密切相關,縱觀歷朝歷代,但凡文武並重者,皆無外患之憂,且能威震四海,萬國來朝·而重文輕武者,皆難逃覆巢之禍,北宋便是重文輕武的例子。

這一點·皇上想來亦是洞如觀火,不過,重文輕武的局面形成已久,短期要想改變,難度不小,一則要顧慮朝局穩定,二則要考慮皇權安危,再則便是武將人才的持續培養。

精兵是打出來的,武將也是打出來的,但不是任何時候都有仗可打·天下承平之時,武官人才如何培養?至少目前的培養方式是不可取的,眼下東南海疆不靖,西北邊疆不寧,朝廷早晚要南北用兵,因此·對武官的培養已是迫在眉睫。”

聽到這裡,徐邦瑞二人不由面面相覷,怎的扯到培養武將人才上來了,這事與當前的文武之爭有何關係?

胡萬里微微一頓,呷了口茶,這才沉聲道:“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文官獨大曆來已久,即便有皇上的支持,武勳要想重返朝堂,爭的一席之位,亦不可能一蹴而就,因爲文官已經從兵制上封死了武勳重返朝堂之路。

若想革新兵制,不僅難度大,而且也是遠水解不了近渴,在不革新兵制的情況下,如何才能爲武勳打開一條重返朝堂之路?”

聽到這裡,徐邦瑞二人皆是打起了精神,這話總算是說到點子上來,土木堡之變以後,文官架空五府,京師三大營亦被改來更去,五府掌印勳臣以及京營提督都失去了參與廷議的資格,並且已經沿襲數十年,豈是說革新就能革新的?

見胡萬里有意停頓,張昌禮稍一沉吟,便含笑道:“可是與培養武官人才有關?”

“不錯。”胡萬里頜首道:“跟文官打嘴仗,殊爲不智,且勝算甚微,不如另闢蹊徑,上疏懇祈皇上建武學,文有太學,武爲何不能有武學?軍事指揮統御、作戰技能等同樣需要不斷代的傳承。”

建武學?這能夠解眼下武勳之圍?徐邦瑞不由一愣,張昌禮稍一沉吟,不僅輕聲讚道:“長青果然大才!這是堂堂正正的陽謀,文官即便看破這點,也無法阻止,如此一來,武勳振興有望。”

見徐邦瑞不吭聲,胡萬里含笑道:“邊疆不寧,戰事頻起,皇上建武學以培養軍事人才,此舉無可非議,一衆文臣縱有不滿,亦無法反對,軍中中高級武職歷來是勳臣擔任,這武學招收對象自然是以勳臣子弟爲主,當然,爲堵百官之口,亦可招收少許文官或是平民子弟。

武學既是皇上所建,自然是由皇上掌印,事關軍中威望,也不宜委任他人,如此,武學出來的勳臣子弟搖身一變就成了天子門生,多了這個身份,參與廷議參與軍國重事討論自然是指日可待。

此舉,皇上受益,勳臣受益,朝廷亦受益,皇上必然會採納,如此,不出數載,朝廷格局必將爲之一變。”

“可是。”徐邦瑞稍一猶豫,才道:“這不仍然是遠水解不了近渴?”

“這可算是圍魏救趙。”張昌禮微笑着道:“若是皇上採納這個建言,那麼,武勳崛起已是無可阻擋,如此,文武之爭還有何意義?自會偃旗息鼓,若是不出所料,皇上定然是各打五十大板,不了了之。”

聽的這話,徐邦瑞頓覺輕鬆,輕笑道:“長青兄真乃奇才,如此棘手之事,長青兄不過盞茶功夫便隨手化解,實令在下等汗顏不已。”說着,便起身一揖,道:“事不宜遲,恕在下失禮,改日必登門拜謝。”

胡萬里心知他要馬上趕回去稟報魏國公徐鵬舉,當下便起身還了一揖,道:“何敢當小公爺如此謬讚,小公爺請便。”

徐邦瑞亦不客套,微微拱手,便快速離開,待的二人離開,胡萬里才微微輕嘆了一聲,這法子不過是來源於老蔣與黃埔軍校的關係罷了,以嘉靖之精明,自然是一眼就能領悟這其中的好處,不過,如此一來,他自個怕是有麻煩了。

第53章 南京(九)第370章 淘金潮第394章 爭權第479章 主動歸附第50章 南京(六)第476章 反困第383章 翻臉第86章 發狠第324章 萬衆矚目第214章 鬧大了第395章第131章燒錢第284章 算總賬第177章安排第28章 張璁回閣第192章另有意第210章 借勢第181章入主月港(三)第48章 南京(四)第48章 南京(四)第457章 偷天換日(十八)第412章 轟動第392章 跋扈第341章 火燒大阪灣(一)第70章 特區第307章 方案第157章緩兵之計第84章 弱點第260章 萬民請願書第187章府尹柴奇第399章 佳人來第279章 杭州第158章禮物第337章 混亂的倭國第335章 送上門的機會第328章 都指揮使第337章 混亂的倭國第300章 不樂觀第210章 借勢第348章 金印第206章 好色第26章 明朝海禁第238章 下套第161章 利弊得失第294章 世故第19章 落寞張璁第106章 內閣急遞第174章發軍餉第215章 扯皮第26章 明朝海禁第243章 忘義叛恩第462章 偷天換日(二十三)第284章 算總賬第409章 強攻第313章 佈局第125章姑妄言之第25章 色藝雙全第 401章 動手第106章 內閣急遞第144章引狼入室第185章天降祥瑞第204章 相親第349章 蠱惑第441章 偷天換日(二)第355章 立足於打第454章 偷天換日(十五)第186章長幹寺第392章 跋扈第365章 安南第350章 拒絕招安第277章 牛刀小試第414章 擔憂第107章 索賄第477章 求盟第61章 出海第246章 機會第2章 錢不湊手第 389章 生路第334章 悽慘北條第454章 偷天換日(十五)第204章 相親第15章 風波起第461章 偷天換日(二十二)第417章 文鬥第70章 特區第292章 嘉靖的處置第138章各方反應第33章 驛傳之弊第67章 霸氣大明第394章 爭權第250章 投石問路第173章改制第338章 招安條件第151章 爲那般第472章 各有算盤第169章投鼠忌器第382章 依仗第397章 過河拆橋第347章 贖金第244章 嘉靖反應
第53章 南京(九)第370章 淘金潮第394章 爭權第479章 主動歸附第50章 南京(六)第476章 反困第383章 翻臉第86章 發狠第324章 萬衆矚目第214章 鬧大了第395章第131章燒錢第284章 算總賬第177章安排第28章 張璁回閣第192章另有意第210章 借勢第181章入主月港(三)第48章 南京(四)第48章 南京(四)第457章 偷天換日(十八)第412章 轟動第392章 跋扈第341章 火燒大阪灣(一)第70章 特區第307章 方案第157章緩兵之計第84章 弱點第260章 萬民請願書第187章府尹柴奇第399章 佳人來第279章 杭州第158章禮物第337章 混亂的倭國第335章 送上門的機會第328章 都指揮使第337章 混亂的倭國第300章 不樂觀第210章 借勢第348章 金印第206章 好色第26章 明朝海禁第238章 下套第161章 利弊得失第294章 世故第19章 落寞張璁第106章 內閣急遞第174章發軍餉第215章 扯皮第26章 明朝海禁第243章 忘義叛恩第462章 偷天換日(二十三)第284章 算總賬第409章 強攻第313章 佈局第125章姑妄言之第25章 色藝雙全第 401章 動手第106章 內閣急遞第144章引狼入室第185章天降祥瑞第204章 相親第349章 蠱惑第441章 偷天換日(二)第355章 立足於打第454章 偷天換日(十五)第186章長幹寺第392章 跋扈第365章 安南第350章 拒絕招安第277章 牛刀小試第414章 擔憂第107章 索賄第477章 求盟第61章 出海第246章 機會第2章 錢不湊手第 389章 生路第334章 悽慘北條第454章 偷天換日(十五)第204章 相親第15章 風波起第461章 偷天換日(二十二)第417章 文鬥第70章 特區第292章 嘉靖的處置第138章各方反應第33章 驛傳之弊第67章 霸氣大明第394章 爭權第250章 投石問路第173章改制第338章 招安條件第151章 爲那般第472章 各有算盤第169章投鼠忌器第382章 依仗第397章 過河拆橋第347章 贖金第244章 嘉靖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