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翰林院是儲相之地嗎

楊聰對熱武器的展望着實令趙時春熱血沸騰,他當即便自告奮勇,要幫楊聰編撰《格物致知之理.兵法篇》。

這樣的才俊要幫自己編書,楊聰自然是求之不得,趙時春可是差點當上狀元的人物,不但才華出衆,而且前程遠大,只要他肯跟嘉靖服個軟,以他的資歷,不說青雲直上,混到六部侍郎甚至六部尚書都是很簡單的事情。

可惜,這熱武器兵法卻不是這麼好編撰的,雖然有楊聰的提點,雖然翰林院有數不清的兵法藏書,奈何熱武器戰法並沒有現成的兵法可供參考,他等於是要憑空想象一部兵法出來,其難度可想而知。

趙時春是絞盡腦汁,冥思苦想,收效卻甚微,這種全新的兵法閉門造車好像是造不出來的,最好是能親自領兵去戰場實踐,慢慢摸索。

這年頭文官能上戰場嗎?

當然能!

明朝的規矩是文官統帥武將,也就是說,朝廷有什麼戰事一般都會派遣一個文官去當統帥,帶領一個或者一幫武將去跟敵人開戰。

這規矩,說起來的確有點荒唐,不過對於趙時春和楊聰來說未嘗不是一個機會。

趙時春原本就是兵部主事,這會兒又在翰林院鍍了一下金,如果操作一下,擢升兵部員外郎或者兵部郎中都不是不可能的,到時候再掛個都察院御史混幾年,再想辦法升個右僉都御史,便有資格巡撫邊鎮,率軍與北元餘孽作戰了。

這事情操作難度是有點大,但以楊聰現在的能量,也不是不可能達成的目標,所以,趙時春把自己的想法和楊聰一說,楊聰便有點意動了。

或許,讓趙時春去山西當個巡撫也不錯,正好自己的老爹在那邊勢單力孤,如果有個巡撫罩着,那就高枕無憂了。

這想法靠譜嗎?

實話說,這想法相當的不靠譜。

歷史上趙時春還真出任過山西巡撫,而且還真領兵跟北元騎兵幹過一仗。

可惜,他就是個趙括式的人物,紙上談兵厲害的很,領兵打仗卻不行,他率軍在廣武與北元騎兵遭遇,手下將領皆不聽命,結果他一戰而敗,差點全軍覆沒。

當然,這也不能完全怪他,當時正值嚴嵩當權,朝堂上下烏煙瘴氣,邊關將領都沒了信心,皆避而不戰,他就算他兵法學的再好都沒用。

這件事在當時褒貶不一,貶之者認爲,邊關將領皆避而不戰,督撫則應據堅城而守,而不應親自率軍出戰;褒之者認爲,邊關將領無膽,督撫身先士卒,這種膽氣值得欽佩。

總之,這趙時春雖才華出衆,也酷愛兵法,卻非將帥之才,他要真有能耐,就算當時的邊關將領再沒信心,他也應該能組織起來,不能組織起來,就證明他還是有一定缺陷的,如果楊聰真的將他送到邊關,恐怕將是他人生的一大敗筆。

還好,這時候,又一個能人復職了。

這人就是嘉靖八年己丑科殿試二甲第一名唐順之,他也被調到翰林院當編修來了。

唐順之一來,羅洪先和趙時春都興奮的不行了,因爲羅洪先就是嘉靖八年己丑科殿試的狀元啊,兩人可是同科,一個一甲第一名,一個二甲第一名,交情好的很,而趙時春和唐順之則是同好,唐順之對兵法也相當的感興趣,而且也曾出任過兵部主事。

其實,楊聰跟着唐順之也有一定的關係,因爲唐順之是陽明一脈的代表人物之一王畿的得意弟子。

王畿和聶豹同是陽門七子,而楊聰和聶豹、徐階師徒的關係又非同一般,要這樣論起來,這唐順之跟他也算是一夥的了。

這唐順之可不是什麼簡單人物,而是一個文武雙全的傳奇式人物,可以說,整個陽明一脈裡面,只有他真正繼承了王守仁的衣鉢,因爲其他人都只繼承了王守仁的文才,而唐順之不但繼承了王守仁的文才,還繼承了王守仁的武功。

歷史上的唐順之可是戰功赫赫,他不但用計幫胡宗憲分化瓦解倆大倭寇頭子汪直和徐海,使得倭寇羣龍無首,還親自率軍出擊,屢戰屢勝,打得倭寇抱頭鼠竄。

可惜,當時是奸臣嚴嵩當權,他縱使再有才華也得不到重用,而且常年與倭寇作戰也使得他心力交疲,病根深種,到後面甚至走路都走不穩了,就更不用說去殺倭寇了。

最後,他深知自己時日無多,根本就不可能在有生之年剿滅倭寇,於是便把自己畢生心血澆鑄的《武編》,傳授給了戚繼光,而其中就有鴛鴦陣的雛形“鴛鴦伍”。

戚繼光正是在鴛鴦伍的基礎上創造出了令倭寇聞風喪膽的鴛鴦陣,從而剿滅了倭寇,功成名就,而戚繼光曾多次坦言,這鴛鴦陣並非他所創,而是傳自一位高人,這位高人就是唐順之了。

唐順之的到來,令《格物致知之理.兵法篇》的編撰漸漸有了起色,他可不是楊聰這種憑藉後世幾本小說談論兵法的半吊子,更不是趙時春這種只會紙上談兵的門外漢,他對兵法那是真精通,對火槍和火炮的應用也有一定的經驗編撰其《格物致知之理.兵法篇》來自然是得心應手。

隨着唐順之的加入,楊聰在翰林院的熟人日漸多起來,衆人每天在一起探討《格物致知之理》,很快形成了自己的圈子,而楊聰也漸漸對翰林院的同僚有了一定的瞭解。

這年頭,能進翰林院的那都是一時俊傑,按理來說,應該官運亨通才是,但事實卻根本不是這樣的。

比如嘉靖八年己丑科殿試狀元羅洪先,六年了,他還只是一個翰林院修撰而已,官職根本就沒有變,而且這會兒還沒有一點升遷的跡象。

又比如唐順之,他可是嘉靖八年己丑科殿試二甲第一名,六年了,還只是個七品的翰林院編修而已。

趙時春那就更不用說了,嘉靖五年二甲第三名,混了將近十年,竟然還是個七品翰林院編修。

這又是怎麼回事呢,不是說進了翰林院就等於是內閣儲相了嗎,他們一個個官途怎麼都如此暗淡呢?

這翰林院到底是儲相之地還是官場失意者聚集地啊!

第三十一章 賀禮第四十三章 賄賂第一〇五章 荒唐第二十三章 第一次親密接觸第七十三章 《坤輿萬國全圖》第二十五章 勢均力敵第一九一章 新的道路第三十二章 教諭大人都嚇一跳第四十八章 艱難的創新第一〇九章 處心積慮第九十五章 剿倭之道第二〇七章 遊歷第一八五章 消耗第一六七章 投明主第四十一章 莫名其妙的栽了第二十五章 嘉靖皇帝第一〇八章 崇武所千戶第一二七章 懵了第三十八章 怎麼和夏言鬥第八章 江南貢院第十三章 缺鐵第四十四章 糊弄第九章 宣府鎮第一六三章 九州征討第七十八章 焦急第五十九章 鐵蒺藜第八章 天下第一高手第一二三章 該狠的時候就得狠第八十二章 誰爲首第二十四章 煉尿尚書第三十五章 買官第一三八章 爭相歸附第八十五章 萌動第七章 泉州十大才子第二〇〇章 楊門七子第八十章 準備開幹第十七章 反手一巴掌第一一四章 不講規矩第一〇七章 要不露一手第二十八章 禍害之源第九十章 毒計第八十六章 嚴嵩的智慧第二〇三章 考校第六十四章 恐怖的貪腐第六十八章 烽火戲諸侯第一二三章 該狠的時候就得狠第一四八章 白銀之戰第六十四章 陽明一脈第一七七章 地震第四十八章 夢想第一七三章 代理第三十八章 應天巡撫第一六〇章 誤會第十四章 秀才遇到兵第七十九章 爲了利益而不是意氣第五十三章 破家縣令嚇一跳第二〇〇章 楊門七子第五章 以錢借勢第二十九章 北虜南倭第六十三章 自以爲聰明第一九七章 物理學院第六十六章 戳穿第三十七章 廷議否第六章 小兄弟第五十九章 太閒第四十七章 福船戰艦第一二八章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第一七九章 棄車第五十四章 真真假假第七十九章 暗中行事第三十三章 出人意料第二〇八章 引導第七十五章 陽謀第二一二章 名師第一四二章 永慶合議第六十六章 戳穿第四十九章 貪第一九一章 回京第六十章 不再猶豫第二〇一章 齊聚第一一七章 使個蔣幹之計第九十五章 出書第一四一章 聚首第五章 卑微第一〇二章 做人不能太張狂第十章 自掘墳墓第八十四章 會面第四十九章 振武衛第一〇一章 三氣第二十章 測試第四十四章 老太爺的驚人獎勵第六十七章 奪兵權第五章 以錢借勢第七十一章 詔獄第三十九章 暗中第三十六章 科舉考試有捷徑嗎第一〇四章 放心,有爲師在第一三七章 一百年第一九四章 稿成第二一〇章 人和事
第三十一章 賀禮第四十三章 賄賂第一〇五章 荒唐第二十三章 第一次親密接觸第七十三章 《坤輿萬國全圖》第二十五章 勢均力敵第一九一章 新的道路第三十二章 教諭大人都嚇一跳第四十八章 艱難的創新第一〇九章 處心積慮第九十五章 剿倭之道第二〇七章 遊歷第一八五章 消耗第一六七章 投明主第四十一章 莫名其妙的栽了第二十五章 嘉靖皇帝第一〇八章 崇武所千戶第一二七章 懵了第三十八章 怎麼和夏言鬥第八章 江南貢院第十三章 缺鐵第四十四章 糊弄第九章 宣府鎮第一六三章 九州征討第七十八章 焦急第五十九章 鐵蒺藜第八章 天下第一高手第一二三章 該狠的時候就得狠第八十二章 誰爲首第二十四章 煉尿尚書第三十五章 買官第一三八章 爭相歸附第八十五章 萌動第七章 泉州十大才子第二〇〇章 楊門七子第八十章 準備開幹第十七章 反手一巴掌第一一四章 不講規矩第一〇七章 要不露一手第二十八章 禍害之源第九十章 毒計第八十六章 嚴嵩的智慧第二〇三章 考校第六十四章 恐怖的貪腐第六十八章 烽火戲諸侯第一二三章 該狠的時候就得狠第一四八章 白銀之戰第六十四章 陽明一脈第一七七章 地震第四十八章 夢想第一七三章 代理第三十八章 應天巡撫第一六〇章 誤會第十四章 秀才遇到兵第七十九章 爲了利益而不是意氣第五十三章 破家縣令嚇一跳第二〇〇章 楊門七子第五章 以錢借勢第二十九章 北虜南倭第六十三章 自以爲聰明第一九七章 物理學院第六十六章 戳穿第三十七章 廷議否第六章 小兄弟第五十九章 太閒第四十七章 福船戰艦第一二八章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第一七九章 棄車第五十四章 真真假假第七十九章 暗中行事第三十三章 出人意料第二〇八章 引導第七十五章 陽謀第二一二章 名師第一四二章 永慶合議第六十六章 戳穿第四十九章 貪第一九一章 回京第六十章 不再猶豫第二〇一章 齊聚第一一七章 使個蔣幹之計第九十五章 出書第一四一章 聚首第五章 卑微第一〇二章 做人不能太張狂第十章 自掘墳墓第八十四章 會面第四十九章 振武衛第一〇一章 三氣第二十章 測試第四十四章 老太爺的驚人獎勵第六十七章 奪兵權第五章 以錢借勢第七十一章 詔獄第三十九章 暗中第三十六章 科舉考試有捷徑嗎第一〇四章 放心,有爲師在第一三七章 一百年第一九四章 稿成第二一〇章 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