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章 長嶺山佈置

楊國柱急急趕到杏山北不遠時,遼東總兵劉肇基的軍隊,正在與數萬清騎血戰。

中伏之後,他也知道不能潰逃,否則就是全軍覆沒的下場。他親領騎兵斷後,讓車營徐徐退出紅夷大炮射程,隨後結成車陣嚴守,不論步騎都縮在車陣裡面。

清騎四面圍攻,正在危急,楊國柱趕到,立時救援。

他以嚴整的騎兵陣列迎戰,又讓趕上的步軍在劉肇基車營附近,結成另一個車陣,相互依託而戰。

清騎約有三萬餘,看楊國柱列陣,還嘗試攻擊,不過他們戰馬未蒙馬眼,如劉肇基的戰車一樣,楊國柱的戰車前同樣插有長槍,戰車並起時,密密槍林有如刺蝟,清人戰馬不敢近。

楊國柱新軍幾輪齊射,劉肇基車營也銃炮齊發,從旁夾擊,攻陣的清騎倒下一些後,立時後退,不再攻擊。

此時明軍大部離得不遠,相持一段時間,見明軍策應嚴謹,並非當年的賀人龍與馬科,無便宜可佔,清軍也不敢久待。

所以當日約近酉時,大股大股的清軍,以大量牛馬拉運火炮,徐徐往松山方向退去,這場伏擊戰就此結束,事後雙方都宣稱自己勝利不表。

安全後清點人馬,劉肇基有些喪氣,短短的戰事中,己方士卒傷亡高達一千多人,連先前的車營之戰,全軍傷亡近二千人,戰死者快達一千,還有許多戰車毀去。

而後來的傷亡,本來是不必要的,唉,窮寇勿追。自己老於戰事。怎麼連這點都忘了?只怪自己太想立功了,遼東總兵心想。

還好,雖然傷亡一些人馬。毀了數十輛戰車,然自己斬首的四百餘顆韃子腦袋還在。

這是最重要的,相對以往明軍對清軍的戰績來說。自己仍算大捷了。當然,不要與靖邊軍相比,那些是能斬首數千的牛人。不過有這些腦袋,自己遼東總兵位子安穩了,戰績一輩子享用不盡。

劉肇基還希望楊國柱爲自己掩護,可言此戰並非自己中伏,軍中傷亡,都是虜人大軍急攻下造成的。戰事之慘烈,看這些斬首的首級就知道了。爲表誠意。劉肇基可以分一些首級給楊國柱。

看他期盼的眼神,楊國柱唯有長聲嘆息,答應爲他掩護。也不要他的首級。

當日。遼東總兵劉肇基飛報大捷,宣府總兵楊國柱附意。此時中軍大部過了連山。快到塔山,聽聞杏山解圍,前鋒劉肇基部更斬首四百餘級,全軍振奮。

薊遼總督洪承疇,監軍張若麒,監軍王承恩等人相顧大喜,隨軍各總兵各大將同樣大喜,初戰大捷,這是好兆頭啊。而且斬首四百幾十級,超過當初的寧遠大捷了。

心切之下,加之杏山在明軍手中,路途無憂。所以第二日,洪承疇、張若麒、王承恩、遼東巡撫邱民仰,還有衆多兵備,連同一干總兵等,都率護衛營,還有麾下騎兵,急急趕到杏山堡,果然見到遼東總兵斬殺的首級,衆人雀躍。

監軍王承恩覈驗後,立時給劉肇基記上大功,又與薊遼總督洪承疇,監軍張若麒飛馬向京師報捷。

捷報傳到京城,京師沸騰,崇禎帝大喜,立擢劉肇基爲署都督同知,戰後兵部還有議賞,楊國柱策應有功,同樣聖旨嘉獎不等。

其實此戰也有疑問,遼東總兵劉肇基到杏山時,報稱達賊鑲紅旗,鑲白旗不過萬人,內披甲奴約數千,怎的後來又遭到三萬虜賊圍攻?是否有輕敵浪戰之嫌?

不過洪承疇與王承恩都認爲,初戰大捷,振奮軍心是最重要的,餘者都是細枝末節。張若麒也認爲,捷報飛傳,聖上開顏比一切都重要。各方默契下,劉肇基雖有小過,各人都略過不表。

洪承疇更溫言誇讚劉肇基,答應損失的兵馬,立時爲他補上,本戰有功將士,也將一一記錄在冊,傷亡的將士,也將優厚撫卹。讓劉肇基欣慰,洪督可從來沒有對自己這麼和顏悅色過。

此時明軍騎兵,皆聚於杏山,步軍輜重,也大步而來,情報傳來,韃賊仍猛攻松山,情況危急。

杏山到松山不過二十里,遼東總兵劉肇基自告奮勇,仍願率大軍前往救援。不過劉肇基斬首四百餘級,衆將看得眼熱,都願作前鋒,卻輪不到他了。

洪承疇考慮再三,派山西總兵李輔明,寧遠總兵吳三桂,率麾下精騎,前往救援,並囑託二人不得輕敵冒進。

二人當日就到了松山,與圍城清兵血戰,斬首數十級,解了松山之圍,飛報大捷。

二人塘報言,逆奴狡詐,援兵自杏山至松山,彼師設伏於錦州南山東岡,又有精騎伏於松山北嶺,誘明軍出戰。不過王師不爲所動,韃賊無所趁,退回乳峰山。

塘報言,王師還窺見達賊於松山東北黃土嶺之地密密紮營,深挖壕溝,截斷王師前往小淩河要地。杏山西北近女兒河處毛家溝山嶺,同樣駐有東虜大軍,乳峰山上更連營密佈,松山前往錦州大道,奴騎充斥,勢殊猖獗。

……

崇禎十四年七月二十四日,後世己是八月,仍是烈日炎炎。這日,薊遼總督洪承疇,領着各官各將,監軍等人,冒着烈日酷暑,巡哨了杏山堡內外。

經王鬥提醒後,不論各官各將,或是洪承疇,都認爲杏山北面的長嶺山極爲重要,因此,該山嶺之地,便是各人重點巡視的地方。

長嶺山在杏山西北面,離杏山堡約十里,西面過去,就是綿綿羣山,一直蜿蜒到女兒河南岸。

長嶺山海拔不高,坡道平緩,不過山下就是平川,有一條杏山前往松山的大道。山上樹木也不多,多是荒草泥土,頂上還有一個廢棄的火路墩,原是墩軍瞭望之地,一條小道從山下大道直通墩臺。

衆人登上長嶺山,都出一身大汗,洪承疇雖然同樣汗流浹背,但仍然保持儒雅禮態,他站在火路墩之旁,極目望眺,嘆道:“此地確是要緊,若扎一軍,便可南北呼應,防止虜賊包抄,環壕絕我。”

張若麒也點頭:“長嶺山北應松山堡,南呼杏山堡,控制鬆杏要道,位置確實緊要,此地建立一寨,必務堅固。”

他望向山的東北腳下,一條河流正從羣山中流出,眼睛一亮:“此地有河,駐軍的飲水也解決了,可結堅城硬寨!”

此時王鬥也在山頂,身旁跟着靖邊軍各將,右營大將鍾顯才,後營大將韓朝,中軍大將鐘調陽默默站立。炮軍營大將趙瑄,與輜重營大將孫三傑輕聲嘀嗒,騎軍營大將李光衡,則與尖哨營大將溫達興不時爭議什麼。

此外,宣府總兵楊國柱,大同總兵王樸,薊鎮總兵白廣恩,遼東總兵劉肇基,援剿總兵左光先,山海關總兵馬科,東協總兵曹變蛟,前屯衛總兵王廷臣,密雲總兵唐通,神機營前營副將符應崇等人,皆率麾下游擊及以上的將官隨同。

還有衆人的護衛親兵,一個山頂上,盡是頂盔披甲的將官親衛。

王鬥身旁還有一些隨軍贊畫,他站在山頂上眺望原野,大地莽蒼,平川丘陵起伏。舉目望去,杏山堡在南面丘陵平原處,長嶺山直過去約五里,平川之後是一片山地,視線被擋,否則有可能望見東面的大海。

再回頭向西面看去,連綿起伏的羣山巍然而立,溝壑橫生,有若黃土高原,充滿滄桑。

眼前這片土地,從古到今,發生了多少大事?王鬥心潮澎湃,此時聽了張若麒的話,他說道:“張監軍所言甚是,本伯之意,也是在此立一硬寨,由我輜重營將士守護,若賊奴進攻,定讓他們吃不了兜着走,流盡血淚。”

他在爬上山嶺山,及觀看左右後,己經有了自己的設想。

此時闡述自己觀點,長嶺山西北面陡峭,又接羣山,溝壑縱橫,非敏捷者難以爬上,大軍進攻,就不用想了。重點防線是在山的東北面,東南面兩處。

這兩面坡地平緩,馬匹都可以直衝上山,特別山的東北處靠河,供應駐軍的飲水,就更爲重要。

可想而知,若清軍攻擊,定然從這兩面大舉進攻,所以王斗的設想,是防效當年的鉅鹿之戰,挖壕修牆,再佈置火炮火槍,形成犬牙交錯的防線,木柵木寨之類的就不用了,除非在山頂核心處。

他領着衆人觀看:“此山東南,東北處,都有山道直達山頂,所以,可沿着道路,險要處,層層設立矮牆壕溝。”

在王鬥設想中,長嶺山東北到東南約有四里長,從山腰到頂上,至少要有多道矮牆。牆不需要多高,到戰士的胸口處便可,火槍手可以瞄準敵人射擊,當然,矮牆可以修得厚實一些,至少可擋大炮轟擊。

壕溝卻可以挖得深一些,至少深一丈,寬一丈,這樣矮牆實事上達到四米,比得過一般的城堡城牆了。

每道矮牆相距不遠,而且沿着山勢,後一道矮牆,事實上都比前一道矮牆高得多。

牆後的射手,可以輕鬆瞄到敵人,又不至於射到己方戰士頭上,如此,上下呼應,形成立體的火力轟擊之網。

第706章 腰斬第498章 隔河炮戰(下1)第96章 烽火連天第47章 豬圈第511章 難支第756章 追諡第341章 如潮而來(下)第18章 兼任屯堡官第522章 怎麼還不死?第594章 大寧都司都指揮使第339章 鎮東商行第688章 先取湖廣,再奪陝西!第694章 斬賀人龍第439章 逼向松山第453章 潰敗第709章 死得恐怖第269章 下一個目標第617章 重圍第299章 伐明之策、鰲拜前鋒第672章 微服私訪(上)第728章 甲五號第128章 寇可往、我亦可往第710章 胡寨主第757章 準備第417章 舉措第379章 不想死也得死第286章 向皇太極求援、楊嗣昌前來第721章 銅牆鐵壁第298章 以逸待勞、聖上天威第115章 得勝第653章 報紙第43章 形勢第332章 他們以爲我不敢動手?第716章 戰爭烏雲第298章 以逸待勞、聖上天威第241章 許月娥之事、清兵謀議第211章 石橋之戰(上)第52章 衝突第436章 慘烈車營(下)第354章 初戰流寇(下)第582章 戶部應對(上)第569章 歸化司第590章 希望(上)第661章 秦王破陣舞第487章 血肉第433章 關外第166章 收穫、完善班子第33章 飛槍第23章 牛價第188章 馬水口守備、發財機會第440章 羣兇雲集第539章 離去第82章 開礦費用第115章 得勝第503章 憑爾幾路來第506章 大決戰(上)第469章 傷亡第425章 人選、佳話第757章 準備第755章 堅定第431章 神火飛鴉第158章 嬰孩第488章 致意第801章 盡出第464章 勇氣第813章 拼命第794章 大側擊第329章 斷了財路第599章 調虎離山(上)第224章 無用之物第178章 盧象升視察(下)第216章 多爾袞、阿巴泰第327章 滅之第536章 永寧侯(下)第609章 沒有懸念了第480章 輜重第412章 費用、軍火第216章 多爾袞、阿巴泰第19章 盤點第244章 防線第645章 繳獲、處置第685章 他們就該死是吧?第102章 炮擊第433章 關外第71章 容人之量、上任第584章 鐵廠第97章 捉生第822章 末日第316章 紛紛、軍工之業第695章 士紳一體納糧第629章 過河第402章 各方心思(上)第183章 小鬼難纏第779章 絕望第731章 擋住第176章 廢物第41章 春耕第561章 分錢第533章 皇家臉面何在?第787章 動員
第706章 腰斬第498章 隔河炮戰(下1)第96章 烽火連天第47章 豬圈第511章 難支第756章 追諡第341章 如潮而來(下)第18章 兼任屯堡官第522章 怎麼還不死?第594章 大寧都司都指揮使第339章 鎮東商行第688章 先取湖廣,再奪陝西!第694章 斬賀人龍第439章 逼向松山第453章 潰敗第709章 死得恐怖第269章 下一個目標第617章 重圍第299章 伐明之策、鰲拜前鋒第672章 微服私訪(上)第728章 甲五號第128章 寇可往、我亦可往第710章 胡寨主第757章 準備第417章 舉措第379章 不想死也得死第286章 向皇太極求援、楊嗣昌前來第721章 銅牆鐵壁第298章 以逸待勞、聖上天威第115章 得勝第653章 報紙第43章 形勢第332章 他們以爲我不敢動手?第716章 戰爭烏雲第298章 以逸待勞、聖上天威第241章 許月娥之事、清兵謀議第211章 石橋之戰(上)第52章 衝突第436章 慘烈車營(下)第354章 初戰流寇(下)第582章 戶部應對(上)第569章 歸化司第590章 希望(上)第661章 秦王破陣舞第487章 血肉第433章 關外第166章 收穫、完善班子第33章 飛槍第23章 牛價第188章 馬水口守備、發財機會第440章 羣兇雲集第539章 離去第82章 開礦費用第115章 得勝第503章 憑爾幾路來第506章 大決戰(上)第469章 傷亡第425章 人選、佳話第757章 準備第755章 堅定第431章 神火飛鴉第158章 嬰孩第488章 致意第801章 盡出第464章 勇氣第813章 拼命第794章 大側擊第329章 斷了財路第599章 調虎離山(上)第224章 無用之物第178章 盧象升視察(下)第216章 多爾袞、阿巴泰第327章 滅之第536章 永寧侯(下)第609章 沒有懸念了第480章 輜重第412章 費用、軍火第216章 多爾袞、阿巴泰第19章 盤點第244章 防線第645章 繳獲、處置第685章 他們就該死是吧?第102章 炮擊第433章 關外第71章 容人之量、上任第584章 鐵廠第97章 捉生第822章 末日第316章 紛紛、軍工之業第695章 士紳一體納糧第629章 過河第402章 各方心思(上)第183章 小鬼難纏第779章 絕望第731章 擋住第176章 廢物第41章 春耕第561章 分錢第533章 皇家臉面何在?第787章 動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