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章 知府人選

“臣考功司李杉……”

正在吃飯的復隆皇帝擺了擺手,示意李杉不必多禮:“李愛卿還沒有用過晚飯吧?一起吃點……”

皇帝召見,必須提前進宮等候,隨時最好陛見的準備。正常情況下,等幾個時辰都不算什麼,有時候從早等到晚,最後卻因爲皇帝“事物繁忙”“無暇召見”,只能回去另行安排時間,白白等一天都是很常有事情。

從午時進宮,一直等到掌上了燈火,才終於見到皇帝本人,這已經算是“高效率”的了。

和“我大清”的宮廷御宴不同,明朝的皇帝沒有那麼多講究,所謂是晚膳很是尋常,只有八盞八碗十幾道菜式。按照當時的標準,已經算是非常節儉了

完全是受到了大行崇禎皇帝的影響,復隆皇帝的宮廷生活素來崇尚簡樸,不僅撤去了宴飲之時的宮廷舞樂,還一再削減規格和排場。而且在絕大多數情況下,皇帝都和皇后一起吃晚飯。

大明和大清不一樣,素來就不講究三拜九叩的大禮參拜,也沒有那麼多的繁文縟節,所謂的御賜宴席,不過是在旁邊支開一張矮几,傳過來幾道菜式而已。

對於進宮陛見的李杉而言,所謂的御賜晚膳,其實就是一頓工作餐罷了。

“徐州大捷的消息,李愛卿已知道了吧?”

“回陛下,臣已知曉。”

復隆皇帝朝着李杉打了個手勢,示意他可以一邊吃一邊說。

“徐州一戰舉足輕重,四戰之地重歸我大明版圖,則江北……甚而至於整個淮揚,則全在我王師馬足之下……”

徐州大捷的意義絕不僅僅只是佔據了一座城池,而是在於可以直接影響到整個淮揚地帶,爲掃平江北的清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當年多鐸大舉南下之時,也是先取了徐州,佔據了一個極其重要的戰略支撐點,然後纔敢發動大規模的淮揚戰役。

“淮揚局面已日漸明朗,光復北地中興大明已指日可待。”復隆皇帝一邊吃一邊說道:“朕有個成算,已是心中籌謀良久,卻從未對人提起過。今日召見李卿,就是爲了這個事兒。朕欲遣李愛卿出知徐州,你意如何?”

所謂的“出知徐州”,其實就是讓他去做徐州知府的意思。

按照大明朝的體制,知府一職是四品官,在所有的地方官員當中已經算是非常高的了,再往上升就可以算是方面大員。

雖然名義上左右的知府都是四品,但知府和知府不一樣,本身就有高低上下之分。

比如說南京府尹王宣同,其實就相當於南京知府,但一國都城的知府和地方上的知府肯定不是一個概念。而且徐州知府這個職位本身的“含金量”就非常之低。

從建制上來看,徐州府屬於南直隸的管轄之下,是正經的“府”級行政單位。但徐州府的管轄面積太,人口也太少了。

“府”一級行政單位下面還有“州”級,再下面纔是“縣級”。但徐州府下面卻連一個“州”級行政單位都沒有,而是直接管轄豐、沛、蕭、碭四個縣。從現實意義上來看,徐州根本就是個“州”,而不是“府”。

僅僅是因爲戰略地位特殊,才專門劃分出來,作爲一個單獨的“府”級行政單位存在着。

也就是說,正四品的徐州知府,其實就相當於一個從五品的知州。

按照歷朝歷代的傳統,京官天然就比地方官員來的高貴,正七品的京官基本相當於從五品的地方官。把李杉從考功司調出來出任徐州知府,單純從行政級別上來看確實是升職了,其實差不多就是相當於平級調動。

靠近皇帝,靠近皇權,靠近皇城,這三個條件自古以來就是升官的捷徑,所以纔有那麼多人削尖了腦袋想做京官兒。尤其是象李杉這種通過科舉正途出身的官員,又有“探花郎”的光環加持,雖不敢說一定能平步青雲,卻絕對算是走在升官的快車道上。

若的外調到了地方上,所有的這些好處就全都沒有了!

但李杉卻毫無怨言,非常爽快的接受了這個任命:“臣欣然授命!”

李杉的這個態度讓皇帝非常滿意:“很好,朕這就着吏部出任命的書文,好讓你儘快上任……”

李杉的“原單位”考功司本就是吏部的一部分,具有“組織部”的部分職能,對於官員調動的種種流程最是熟悉不過了:官員調動可不是吏部出一紙書文那麼簡單,還需要部堂審覈,內閣簽署認同纔會正式生效。但皇帝卻不打算經過內閣,直接讓吏部出具任命文書,這就顯得有點不合規矩了。

雖然不是什麼閣臣,但李杉還是或多或少的聽到了一些官場上的“道消息”,據說萬歲爺似乎對內閣有些不滿,在很多事情都上甩開了內閣,往往是“乾綱獨斷”“聖意天裁”,喜歡一個人說了算……

當然,這些說法不過是捕風捉影的傳言,到底是真還是假,就不是李杉這樣的角色能夠知道的了。

“李愛卿啊,這徐州知府一職雖然不高,卻極是緊要,到任之後如何施政,民、政、財、賦等等瑣碎事物如何辦理,一定要好好想想……”

“臣不必細想也能知道徐州知府的責任。”李杉非常直接的說道:“眼下這局面,唯戰事做爲緊要,無論民政還是財賦,必須讓步於前方戰事。”

這話說的真是太精闢了,簡直一針見血。

知府的責任就是安民治理淨綏地方,但那只是太平時機的狀況。就現如今這個情況,什麼民政什麼財賦,全都不是最要緊的,當務之急就是爲前方的戰事服務,一切的一切都必須以“打勝仗”爲核心思想。

這句話深得皇帝之心,登時就歡喜起來,愈發覺得李杉就是徐州知府的最佳人選:“李卿之言,深諳朕意。既然你已明瞭,朕就不多說什麼了。只是還有一事需再多叮囑……”

“忠勇公的脾氣……有些急躁,”忠勇公李吳山的脾氣何止是“急躁”那麼簡單,甚至完全可以用跋扈來形容,硬懟內閣,頂撞皇帝的事情不知道做過多少次了,當然不會把一個區區的知府放在眼裡,爲了防止李杉和李吳山之間弄出“不愉快”的場面,皇帝不得不千叮嚀萬囑咐:“忠勇公此人,忠則忠亦,做事有些激烈,往往不管不顧不留情面,你需心在意……”

“忠勇公乃我國朝柱石之臣,縱使有些不合體制之事,也必然是爲了前方戰事考慮。臣到任之後,定會以大局爲重。”

只要前方能打勝仗,不管忠勇公多麼跋扈多麼蠻橫,我都聽他的,這就叫以大局爲重。

忠勇公李吳山這個人雖然跋扈,而且多有蠻不講理的時候,但卻畢竟比一個的知府高出太多了,不大可能直接和李杉產生什麼衝突。皇帝最擔心的是李吳山手底下那些個驕兵悍將……

大旗軍可不光僅僅只是一支軍隊那麼簡單,而是一個體系,李杉這樣的外人出任徐州知府,那些個驕兵悍將一定會找他的麻煩,皇帝之所以會有這樣的顧慮,完全是事出有因。

既然徐州已經打下來了,朝廷必然會派遣官員去治理,而內閣提出的人選根本就不是李杉,而是崔耀祖。

最先提出讓崔耀祖出任徐州知府的那個人,就是崔耀祖的頂頭上司,南京府尹王宣同王大人。

作爲王宣同的副手,身爲“‘南京副市長”的崔耀祖實在太強勢了,絲毫沒有把王宣同這個頂頭上司放在眼裡,早就讓王宣同不滿意了。僅僅只是因爲崔耀祖和大旗軍有着非常深厚的淵源,實在不好說什麼,最讓王宣同無法忍受的,崔耀祖竟然把手伸到了巡防營。

一個強勢的二把手,死死的壓着弱勢的一把手,還摻和最要緊的京城防務,這可不是什麼好兆頭。所以,王宣同就想借着這個機會把崔耀祖調開,讓他遠離權利的核心。

內閣首輔大臣程園畢和王宣同都是當年的東宮舊臣,自然一拍即合,馬上就同意了,但卻被皇帝給硬頂了回去。

這並不是皇帝故意找內閣的麻煩,而是有自己的考慮:江北全都是大旗軍的勢力,朝廷在江北的影響力幾乎爲零,若不抓緊時間在關鍵位置上安插自己的人手,以後還怎麼控制江北的局面?總不能把江北全都交給大旗軍吧?

大旗軍打下一片地盤就成了自己的,這種情形朝廷絕不接受。

探花郎出身的李杉,是正經的天子門生,又有“天子秉燭”的佳話,絕對可以算是肱股之臣,唯一的缺陷就是資歷太淺,剛好可以藉着這個機會歷練一番。

“萬歲不必多慮,只要臣將財賦民事朝着戰事傾斜,誰又能說出什麼來?”

只要能爲戰事服務,大旗軍要錢要糧我就想方設法的籌集,他們要丁壯民夫我就拼了命的去徵調,總之就是他們要什麼我就給什麼,這樣總不會找我的麻煩了吧。

“戰事要緊,一切都需以大局爲重,李卿能明白這個道理,朕就放心了。”復隆皇帝做出一副語重心長的樣子,講話的語氣顯得有些低沉:“朝中諸臣,雖是朕之肱股,終究老邁……你在外面好好的歷練一番,以後可堪大用……”

老邁的肱股之臣說的是誰,早已不言自明,看這個樣子皇帝要提拔新一批的年輕官員了。

宰輔必起於州郡,將帥必發於卒伍,這是歷朝歷代的傳統。京官外放也可以看做是一種歷練,只要機會合適就能調回來,到時候就要大用了!

這樣的話語出自君王之口,已經算是非常的淺顯,就差直接說出“你很有前途”這句話了。

李杉趕緊伏拜於地:“聖意天心,臣已盡知,雖肝腦塗地必不辜負!”

第十七章 辮子兵第一百八十二章 奴才第五百二十六章 謫仙易手第四十八章 大明末日第五百一十八章 明天還來第三百三十四章 壯烈時刻第二百四十八章 有生之年第一百九十五章 乾坤逆轉第三百二十二章 自我犧牲第五百六十四章 時代變革第三百四十二章 暗流涌動第二百二十四章 民心如水第五百八十一章 改組朝廷第二百五十五章 殊途同歸第五百四十六章 皇位皇權第四百四十五章 附加題第五百六十七章 小友老友第二百三十七章 拒不配合第三百三十七章 復仇之火第二百一十六章 小狼初長成第三百四十九章 反正第五百零六章 老驥伏櫪第三百七十一章 集體力量第五百五十六章 謎底揭開第四百一十九章 東窗事發第一百五十四章 恐怖威懾第五百九十五章 謝幕時刻第三百六十四章 全面失控第三百一十章 珍珠項鍊第二百五十四章 叫板第一百二十一章 小小縫隙第一百四十四章 到南京去第三十七章 江湖騙子第五百九十五章 謝幕時刻第五百五十三章 最後超越第二百四十章 殿試第一百二十六章 膽大包天第五百四十三章 孤懸海外第二百四十章 殿試第二百三十四章 抓現行第一百八十一章 僞造證據第三百五十五章 小官難當第五百零一章 首次遭遇第五百一十八章 明天還來第一百九十六章 勝負已分第五百三十章 萬分惶恐第五百七十六章 我不信第三百七十八章 千鈞重託第二十九章 所圖者大第四百零四章 反鎖大門第四百零五章 雷霆救兵第九章開闊眼界第二百三十八章 楊瘋子第五百七十三章 尋求支持第一百四十一章 排筏子弟第九章開闊眼界第二百七十九章 迥異之處第二百一十五章 軍校學生第五百二十四章 贖身費第四百三十六章 恩斷義絕第四百六十八章 絕望之途第五百三十六章 堂堂公主第四百三十四章 我的學生第三百五十四章 千古恨百年身第三百八十六章 和議第五百七十五章 南北開戰第二百五十章 艱難困苦第五百八十七章 老兵不會死第八十九章 雙簧第二百六十三章 父子之間第四百八十八章 軍爺第三百三十九章 蒼天爲證第二百八十二章 考卷第一百五十六章 英雄救美第四百七十二章 兩個選擇第五百三十七章 神奇之物第二百九十一章 騙人騙己第一百一十四章 門戶洞開第二百四十三章 前任現任第三百九十三章 求和第三百七十五章 破事一籮筐第三十一章 兄弟相爭第三百四十四章 兩道聖旨第五百六十七章 小友老友第七十三章 福禍難料第七十一章 自願捐獻第四百零九章 使命第四百一十九章 東窗事發第四百七十章 說走嘴了第三百一十九章 絕對自信第一百四十四章 到南京去第五十四章 歸來第三百一十五章 效忠對象第三百零七章 洪賊承疇第三百零八章 導火索第四百一十九章 東窗事發第四百七十九章 噩耗第四百四十三章 遷都之事第四百四十二章 天下之大第四百一十九章 東窗事發
第十七章 辮子兵第一百八十二章 奴才第五百二十六章 謫仙易手第四十八章 大明末日第五百一十八章 明天還來第三百三十四章 壯烈時刻第二百四十八章 有生之年第一百九十五章 乾坤逆轉第三百二十二章 自我犧牲第五百六十四章 時代變革第三百四十二章 暗流涌動第二百二十四章 民心如水第五百八十一章 改組朝廷第二百五十五章 殊途同歸第五百四十六章 皇位皇權第四百四十五章 附加題第五百六十七章 小友老友第二百三十七章 拒不配合第三百三十七章 復仇之火第二百一十六章 小狼初長成第三百四十九章 反正第五百零六章 老驥伏櫪第三百七十一章 集體力量第五百五十六章 謎底揭開第四百一十九章 東窗事發第一百五十四章 恐怖威懾第五百九十五章 謝幕時刻第三百六十四章 全面失控第三百一十章 珍珠項鍊第二百五十四章 叫板第一百二十一章 小小縫隙第一百四十四章 到南京去第三十七章 江湖騙子第五百九十五章 謝幕時刻第五百五十三章 最後超越第二百四十章 殿試第一百二十六章 膽大包天第五百四十三章 孤懸海外第二百四十章 殿試第二百三十四章 抓現行第一百八十一章 僞造證據第三百五十五章 小官難當第五百零一章 首次遭遇第五百一十八章 明天還來第一百九十六章 勝負已分第五百三十章 萬分惶恐第五百七十六章 我不信第三百七十八章 千鈞重託第二十九章 所圖者大第四百零四章 反鎖大門第四百零五章 雷霆救兵第九章開闊眼界第二百三十八章 楊瘋子第五百七十三章 尋求支持第一百四十一章 排筏子弟第九章開闊眼界第二百七十九章 迥異之處第二百一十五章 軍校學生第五百二十四章 贖身費第四百三十六章 恩斷義絕第四百六十八章 絕望之途第五百三十六章 堂堂公主第四百三十四章 我的學生第三百五十四章 千古恨百年身第三百八十六章 和議第五百七十五章 南北開戰第二百五十章 艱難困苦第五百八十七章 老兵不會死第八十九章 雙簧第二百六十三章 父子之間第四百八十八章 軍爺第三百三十九章 蒼天爲證第二百八十二章 考卷第一百五十六章 英雄救美第四百七十二章 兩個選擇第五百三十七章 神奇之物第二百九十一章 騙人騙己第一百一十四章 門戶洞開第二百四十三章 前任現任第三百九十三章 求和第三百七十五章 破事一籮筐第三十一章 兄弟相爭第三百四十四章 兩道聖旨第五百六十七章 小友老友第七十三章 福禍難料第七十一章 自願捐獻第四百零九章 使命第四百一十九章 東窗事發第四百七十章 說走嘴了第三百一十九章 絕對自信第一百四十四章 到南京去第五十四章 歸來第三百一十五章 效忠對象第三百零七章 洪賊承疇第三百零八章 導火索第四百一十九章 東窗事發第四百七十九章 噩耗第四百四十三章 遷都之事第四百四十二章 天下之大第四百一十九章 東窗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