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七章 地理課

程園畢所見過的陣前廝殺漢,大多粗鄙無文,要麼就是驕傲不遜的赳赳武夫,要麼就是俯首帖耳的鷹犬之輩,所追求的不過是功名利祿而已,但是眼前的這個年輕人,顯然不是那個樣子。

他的言行得體舉止從容,舉手投足之間隱隱透着幾分儒雅的氣息,雖然不怎麼客氣卻說的有理有據,完全就是一副彬彬有禮的士大夫儀態,這讓程園畢對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後生,若老夫所料不錯,你應該是良家子弟吧?”

在這個時代,能有這樣素養的人,必然會有一個好出身,就算不是出自書香門第,至少也得是耕讀傳家的清白門戶。

氣質和素養,是一種由內而外散發出來的東西,根本就做不得僞。

“祖上世代耕種,在崇禎七年的時候,家父加入闖軍,崇禎十一年被俘又成了官軍,到了崇禎十四年之時,再次成爲闖軍。崇禎十七年低,從大旗軍,崇禎十九年,戰歿於寧城,復隆二年初,我才入了吳山軍校……”

衆所周知,崇禎皇帝在位十七年。所謂的崇禎十九年,其實就是在說弘光朝,因爲大旗軍不承認弘光君臣是大明天子,只承認他們是“監國”,所以堅決不使用弘光的年號,而是繼續沿用崇禎紀年。

在這一點上,大旗軍的態度和程園畢是完全一致的,畢竟那個時代的程園畢和李吳山都是奉太子爲大明正朔的嘛。

但是,這個年輕的教書先生的出身,絕對談不上是“良家子弟”,因爲他的父輩是闖賊出身。

其實,在當時那個大形勢之下,這樣的出身具有很強烈的普遍意義:很多人都是因爲實在活不下去才加入了闖軍走上了造反的道路,隨着闖軍的起伏,不斷的在官軍和賊軍之間轉換身份。今年是造反的賊軍,明年就有可能是大明王師了,說不準哪一天就又搖身一變恢復了造反軍的身份。

站在程園畢的立場,當然可以說他們反覆無常,也可以說他們毫無忠義可言,但種種的這些個評價根本就是站着說話不腰疼。在當時那個紛亂的時局之下,很多人都是爲了掙一條活路而已。

程園畢甚至不能因此就是說這個年輕的獨臂教書先生的出身不好:因爲他的父親爲了保衛新生的復隆王朝,最終戰死於南京城下,而程園畢本人恰恰就是復隆王朝的一員,而且是很總要的一員。

更何況,這個年輕的教書先生是在北伐的過程中丟了一條臂膀,父子兩代人爲大明而戰,就算談不上是什麼英雄,這忠義二字也算是實至名歸了吧?

這樣的出身,到底是良家還是匪類,真的已經說不清楚了。雖然程園畢和李吳山的政治立場是相反的,但要他昧着良心說瞎話,終究做不出來。

一個不知道是賊還兵的家庭,爲了大明朝犧牲了兩代人,就算不能享受英雄的待遇,總也不好再說他們是“賊”了吧?

就在這個時候,那些個剛剛從課堂裡出來的孩子們歡天喜地的捧着飯碗,蹲在北牆根兒裡吃了個不亦可乎。

那個年輕的獨臂教書先生走過去,在笸籮裡用筷子插起兩個雜和麪的窩窩頭,又舀了一大碟子鹹菜,就着學生們送過來的一碗稀粥,一邊吃一邊對程園畢說道:“程老先生是學堂的近鄰,按說我就應該留飯纔對,奈何學堂的規矩不允許,這裡的飯食自能供給義學堂之內的人食用,不敢壞了規矩,就不留程老先生用飯了……”

義學堂的學生,每年可以領到兩套衣裳,每天還有一頓免費的飯食,但卻不能讓外人來吃,這是規矩。

當然,程園畢也看不上這樣的粗茶淡飯,他甚至很清楚的領會到了逐客令意思。

人家都要吃飯了,你還留在這裡有什麼意思呢?

作爲一個傳統的老儒生,程園畢當然知道自己應該告辭而去了,但他卻不想走,反而順勢坐到了那個教書先生的對面兒:“老夫有個不情之請……”

“程老先生請講。”

“傳道授業師者本分,更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老夫想要旁聽學堂課程,不知可否。”

教授學童讀書認字,看起來是件微不足道的事,其實不然,這是關係到子孫後代的大事情,所以想我聽聽你到底給這些孩子們傳授了些什麼。

傳道受業這種事兒,最講究的就是一個師徒傳承,一日爲師終身爲父就是說的這個道理。所以,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旁聽別人授課是個非常無禮的要求,這表示程園畢對這個老師的擔憂和不放心的態度。

想不到的是,這個獨臂的教書先生卻毫不在意:“程老先生想要旁聽我授課?有何不可?歡迎之至,只是希望程老先生能夠遵守課堂紀律……”

要是說起行軍打仗,程園畢知道自己比不過這個年輕人,但要是說起教書育人……別說他了,就算是李吳山都比不過他程園畢。

雖說程園畢是前任的內閣首輔大臣,但他的根本則是太子師和帝師,作爲復隆皇帝太子時代的“侍講學士”,那就相當於是興宗成皇帝的“班主任”了,而李吳山那個“侍講教授”的身份纔不過是相當於“副科老師”而已。

作爲眼下大明朝地位最高的“老師”,程園畢比任何一個人都知道所謂的“課堂紀律”是怎麼回事。

只要到了課堂上,執鞭任教的老師就是天就是地,就是絕對的權威。

程園畢笑而不語,只是微微的點了點頭……

“老爺,老爺……”幾個貼身的長隨踩着碎步緊跑過來:“已到了膳時,老爺該用膳了。”

大戶人家吃飯,最講究的就是準時準點兒,只要到了開放的時間,不管餓與不餓,都要吃一些,這是養生的訣竅。所以,程府的三餐六茶都是很講究的。

一來是因爲確實不餓,再者也是想聽聽義學堂到底傳授了些什麼樣的課程,所以程園畢根本無心吃飯:“吃飯不着急,好不容易有了這個機會,老夫也是給自己開一開蒙呢……”

長隨並不是很理解這句話的語境和真實含義,但又不敢違逆了程園畢的意思,只好聲說道:“若是老爺不想回去,人就讓廚下把膳食送到這裡來,以免誤了老爺用飯的時辰……”

程園畢的膳食非常講究,午飯必然會有四葷四素八道菜式,外加酸甜二燙,吃過了正式的飯食之後還要有幾品時鮮的果子和一壺清茶,當然也少不了讓人伺候。

以程園畢本人的身份,這樣的伙食水準已經算是比較“節儉”的了。

但是,在這個環境中,那是萬萬不行的。

一大堆孩子,還有這個教書先生,正在就着鹹菜啃窩窩頭,你卻弄來了一大桌宴席,呼奴喝婢的成個什麼樣子?擺譜不成?

程園畢纔沒有那副膚淺呢!

“退下!”

“老爺……”

“還不退下?”

“是!”

長隨已經退下去了,獨臂的教書先生把剩下的半碟子鹹菜一股腦的倒進碗裡,攪和了幾下一口氣吃了個乾淨,抹了抹嘴巴笑道:“吃飽了!”

“你的伙食就只有這些?”

“只有這些。”

“你原本是有大功於社稷之人,卻能安貧樂道……不論你的道到底是什麼,也不管你的道是對還是錯,能如此作爲,已讓老夫高看你一眼了。”程園畢問道:“你的俸祿……你的薪酬是多少?”

“七緡錢。”

“哦,”程園畢微微點頭:“我知道李吳山……忠勇公素來厚待士卒,這七緡錢雖然不算多,也夠你每月的衣食用度了,若是省着些用,一年下來也有八十幾緡,差不多相當於六十兩銀子,可以置辦些田地,足以安身立命了……”

“程老先生誤會了。”獨臂先生說道:“我說的七緡錢,是一年,而非一月!”

聽了這話,程園畢頓時霍然起身:“此話當真?”

“程老先生認爲我有撒謊的必要嗎?”

程園畢頓時無語。

教書育人,一年纔有七緡銅錢的進項,相當於五兩多六兩不到的白銀,還不如一個鄉下的私塾先生呢。

這點錢,還不夠程園畢一天的伙食費呢!

辛辛苦苦一年到頭,所得者不過是區區的七緡銅錢,這……這也太少了些吧?

若是尋常的窮酸,那也就罷了,但這是一般意義上的那種手不能提肩不能挑的窮酸文人嗎?這是戰功在身的精銳士卒啊,怎能潦倒到這種程度?

憑他的軍功,若是放到地方上去,最次也得是個胥吏,一年下來百八十兩的銀子拿是穩穩妥妥的。又怎麼會……

“七緡已經不少了!”這個年輕的獨臂先生說道:“我這身上衣裳口中食,全都由北方供給,根本就沒有花錢處,七緡錢幾乎可以全部積攢下來……”

這位教書先生所說的“七緡錢”其實並不是正式的“工資”,而是津貼,因爲他的個人籍貫依舊存留在吳山軍校的序列之內。種種亂七八糟的個人用項,全都由吳山軍校進行報銷。

在吳山軍校內部,金銀之類的貨幣,除了作爲額外的津貼之外,基本上已經算是作廢了。因爲軍校內部實行的是配給制度,商品和買賣的概念已經非常淡泊。

“那也未免太少了些吧?”

“剛纔程老先生也說過了,這教書育人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好事,怎能以金銀錢財來衡量?”

教書育人是百年大計,確實不能用金錢衡量。但若是沒有足夠的金錢,誰還回做教書匠呢?

“好了,時辰已經差不多了,該給孩子們上課了。”年輕的教書先生笑道:“課堂之上無有座椅,考慮到程老先生年邁,可以安置一張……”

程園畢年紀一把鬍子一大把,那麼低矮的聯排木板肯定坐不下去,所以專門給他一個“座位”的特權。

朝着那些個長隨微一招手,馬上就有人送來了鋪着厚厚軟墊的太師椅……

年輕的教書先生走到樹下,有力敲打着一個不知道從哪裡撿來的銅盆,發出“鐺鐺”的脆響。正在外面打鬧的孩童們聽到這個聲音,趕緊跑回到了學堂之內,一個個坐的整整齊齊。

“問先生安。”

當所有的學童都站起來向這個先生行禮的時候,坐在最後面位置上的程園畢也站起身來跟着行禮。

這是課堂之上應有的禮節,倒不是說向這個人行禮,而是表達對師者的尊重,這樣的禮數程園畢還是懂的。

“同學們安,坐。”

這些孩童雖然年紀幼,但課堂秩序還算不錯,至少沒有調皮搗蛋的淘氣包。

“這堂課,講述的是《地理篇》,翻到七頁……”

程園畢沒有響應的課本,當然他也用不着課本。

作爲前任的帝師,博學多知那是最基本的,不就是要講述天下的地理形勢嘛。這九州萬方之地,塞北江南之勢,山川河流全都是程園畢的心裡頭裝着呢,何曾需要課本了?就算是那些編撰課本的人,也未必有程園畢更博學了呢。

教書先生用白灰筆在一方黑色的木板上劃出一個圓圈兒,開始講述這堂課的內容:“上一次咱們已經說過了,天圓地方一說是錯的,實際上承載萬物之地,是一個圓形……”

天圓地方的說法傳承了幾千年,其實這根本就是一個誤區,大地是圓形,或者說是一個球形,對於程園畢而言,這並不是一個多麼難以理解的概念。

早在北宋年間,大地爲球星的概念就已經正式寫到了書本上,到了這個時候,其實很多的有識之士都接受了這個說法,知道腳下的地面並不是方方正正的平坦之地,而是一個大致上的球形。

只不過,絕大多數讀書人都把四書五經之類的儒家經典奉爲金科玉律,很少真正的去學習這些“雜學”,最多也就是稍微涉獵一下,模棱兩可的知道一個最粗淺的概念而已。

程園畢就是這個樣子。

聖人教誨的仁義禮智信,還有種種微言大義道德文章,那纔是真正的根本,至於這些個雜學,並不重要——至少程園畢是這麼認爲的。

“地球上,汪洋佔據十之六七,陸地不過十之三四,這些以前都已經講過了……”

地球?

這是一個程園畢從來都沒有聽到過的新鮮詞兒,但卻可以推斷出這兩個字的含義:既然大地如球,稱之爲地球亦無不可,想來這個詞彙就特指蒼穹覆蓋之下的九州四方了吧!

教書先生手持用白灰粉末凝固而成的“白筆”,在那個代表着地球的圓圈上勾勒出一片區域:“這是中洲,也就是我們腳下的陸地,我們的大致位置在……”

在偏旁邊的位置上輕輕一點:“我們就在這裡。”

所謂中國,就是居天下之中的意思,一直以來,人們都認爲泱泱天朝是在天下正中,但是從教書先生點出來的這個位置上來看,卻偏向了東方。

程園畢很清楚的知道這是正確的。

到了十七世紀中期,其實已經有不少人知道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大致位置,並不是天下正中。

李吳山親自制定出來的課本,當然不會採用西方人的世界觀,而是用了傳統意義上的手法:天下分爲四洲,將歐洲和亞洲合併,包含極北之地和天竺之國以及整個歐洲,稱之爲中洲。

“大明之東,爲廣闊汪洋,汪洋之中遍佈島嶼,這裡是倭國,這裡是琉球,這是呂宋,這是安南,這裡是爪哇,這裡是暹羅……”

一一點出了大明王朝周邊的國家,雖然不是很具體,但大致位置卻是對的。

“倭國素來畏威而不懷德,時常犯我海疆,掠我百姓……”

倭寇曾經對大明朝造成了不的麻煩,這是一個還沒有遠去的記憶,大明子民對倭寇沒有半點好感,完全就在情理之中,甚至連程園畢本人都不認爲這麼講述地理形勢有任何不妥之處。

教書先生並沒有過分的宣揚什麼,只是很簡單的提了幾句就接着往下講了:“這裡是呂宋,咱們吃的呂宋薯就是從這裡傳過來的,不過這裡已不是呂宋人的呂宋,早已被佛郎機人佔領……”

“佛郎機人不知禮數沒有開化,倚仗兵戈火器之利征戰四方,他們駕着戰艦到了地球的另一端,殘酷屠殺當地土著……好,說回到呂宋,崇禎十二年,我在呂宋之大明子民,被佛郎機人殘酷屠戮三萬多人,不論男女老幼全部殺光,然後搶掠他們的糧米和財產。到了崇禎十三年,更是變本加厲,又殺我在呂宋的大明子民五萬多人……”

這事兒……程園畢是知道的。

發生在呂宋的慘案纔剛剛過去不久,那個時候的程園畢還在禮部任職,知道兩次大屠殺的經歷,同時也知道佛郎機人犯下的滔天罪行。(佛郎機是一個很籠統的概念,因爲當時的大明還不能仔細區分西班牙和葡萄牙,甚至把八竿子打不着的荷蘭人也稱爲佛郎機人——作者注。)

“總有一天,我們會打回去,爲我們的同胞復仇。”年輕的教書先生並沒有在這個問題上深入下去,而是繼續講述自己的地理課程:“這裡就是天竺了……天竺大家都知道吧?就是唐僧取經的地方……”

“只不過,現在的天竺早已不是幾百年的那個佛國,早已被蒙古人佔領,如同蒙元佔據中原一樣。現如今西邊的紅毛鬼又在那邊攻城略地肆意搶掠……”

第四百九十六章 光棍皇帝第五百零七章 大股東第二百二十四章 民心如水第三百五十六章 怕啥來啥第四十六章 勤王之士第五百七十八章 吾學踐吾志第一百八十章 將計就計第二百六十八章 誇海口第一百七十五章 通風報信第一百五十三章 百戰餘生第三百四十三章 驚雷第四百九十章 那是諡號第二百三十一章 專業專家第一百零三章 穴攻鳳陽第三百七十七章 攝政王第三百二十一章 向我開炮第一百四十六章 永世不忘第五百七十七章 獨角戲第一百七十五章 通風報信第四百三十二章 醫者之心第四百七十一章 海州模式第四百八十一章 立太子第二百七十七章 收爲己用第五百四十一章 虎父犬子第五百二十章 十分之一第二百五十五章 殊途同歸第三百九十二章 校園生活第二百四十一章 大婚第五百一十九章 成本問題第一百一十二章 金雀兒的疑慮第四十二章 糟老頭子第一百九十一章 千鈞一髮第一百八十二章 奴才第九十章 料事如神第五百五十四章 遠行第一百七十八章 亂起亂平第一百零五章 李帥的破綻第一百一十二章 金雀兒的疑慮第二百零二章 授勳大典第一百五十一章 兄弟情深第一百九十二章 兇僧真悟第五百一十章 烈火焚城第二百七十章 夜雨蒼茫第一百二十九章 熊衛第三百八十五章 小辮子第一百五十一章 兄弟情深第三百二十一章 向我開炮第一百二十七章 你們死了我上第三百零六章 架空第三百七十八章 千鈞重託第二百五十五章 殊途同歸第二百四十九章 江北總督第二百八十四章 校規和家法第三百九十五章 內應第一百七十五章 通風報信第五十六章 急轉直下第一百四十九章 以身相殉第五百五十五章 欠債鬼第三百七十五章 破事一籮筐第二百九十三章 皇帝站臺第四百四十五章 附加題第四百零九章 使命第二百一十三章 軍校第三百三十八章 勸降第三百八十七章 醉翁之意第三百七十章 大帥學徒第五十三章 開路先鋒第一百零五章 李帥的破綻第一百九十二章 兇僧真悟第四十一章 我是有身份的人第四百七十七章 拔釘子第四十一章 我是有身份的人第四百一十二章 騎兵衝陣第五百二十章 十分之一第一百六十章 較量第二百八十二章 考卷第四百九十四章 你答應嗎第二百九十七章 猙容初露第五百五十五章 欠債鬼第三百四十一章 左膀右臂第三十八章 戰略眼光第九十八章 結黨第四百五十七章 黃河渡口第二百七十五章 初露崢嶸第三百八十四章 老崔故智第三百五十七章 老熟人第二百三十六章 重大影響第七十三章 福禍難料第二百九十九章 新老交替第五百六十八章 新老結合第二百六十五章 按部就班第四百二十五章 復隆新政第五百零三章 世界通用語第六十五章 公主殿下第五章招兵買馬第一百八十三章 兇名昭著第二百一十四章 報名第二百四十四章 賊亦赤子第五百三十三章 忘年交第四百一十八章 鑽空子
第四百九十六章 光棍皇帝第五百零七章 大股東第二百二十四章 民心如水第三百五十六章 怕啥來啥第四十六章 勤王之士第五百七十八章 吾學踐吾志第一百八十章 將計就計第二百六十八章 誇海口第一百七十五章 通風報信第一百五十三章 百戰餘生第三百四十三章 驚雷第四百九十章 那是諡號第二百三十一章 專業專家第一百零三章 穴攻鳳陽第三百七十七章 攝政王第三百二十一章 向我開炮第一百四十六章 永世不忘第五百七十七章 獨角戲第一百七十五章 通風報信第四百三十二章 醫者之心第四百七十一章 海州模式第四百八十一章 立太子第二百七十七章 收爲己用第五百四十一章 虎父犬子第五百二十章 十分之一第二百五十五章 殊途同歸第三百九十二章 校園生活第二百四十一章 大婚第五百一十九章 成本問題第一百一十二章 金雀兒的疑慮第四十二章 糟老頭子第一百九十一章 千鈞一髮第一百八十二章 奴才第九十章 料事如神第五百五十四章 遠行第一百七十八章 亂起亂平第一百零五章 李帥的破綻第一百一十二章 金雀兒的疑慮第二百零二章 授勳大典第一百五十一章 兄弟情深第一百九十二章 兇僧真悟第五百一十章 烈火焚城第二百七十章 夜雨蒼茫第一百二十九章 熊衛第三百八十五章 小辮子第一百五十一章 兄弟情深第三百二十一章 向我開炮第一百二十七章 你們死了我上第三百零六章 架空第三百七十八章 千鈞重託第二百五十五章 殊途同歸第二百四十九章 江北總督第二百八十四章 校規和家法第三百九十五章 內應第一百七十五章 通風報信第五十六章 急轉直下第一百四十九章 以身相殉第五百五十五章 欠債鬼第三百七十五章 破事一籮筐第二百九十三章 皇帝站臺第四百四十五章 附加題第四百零九章 使命第二百一十三章 軍校第三百三十八章 勸降第三百八十七章 醉翁之意第三百七十章 大帥學徒第五十三章 開路先鋒第一百零五章 李帥的破綻第一百九十二章 兇僧真悟第四十一章 我是有身份的人第四百七十七章 拔釘子第四十一章 我是有身份的人第四百一十二章 騎兵衝陣第五百二十章 十分之一第一百六十章 較量第二百八十二章 考卷第四百九十四章 你答應嗎第二百九十七章 猙容初露第五百五十五章 欠債鬼第三百四十一章 左膀右臂第三十八章 戰略眼光第九十八章 結黨第四百五十七章 黃河渡口第二百七十五章 初露崢嶸第三百八十四章 老崔故智第三百五十七章 老熟人第二百三十六章 重大影響第七十三章 福禍難料第二百九十九章 新老交替第五百六十八章 新老結合第二百六十五章 按部就班第四百二十五章 復隆新政第五百零三章 世界通用語第六十五章 公主殿下第五章招兵買馬第一百八十三章 兇名昭著第二百一十四章 報名第二百四十四章 賊亦赤子第五百三十三章 忘年交第四百一十八章 鑽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