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應天的朱元璋收到安豐方面劉福通他們送來的求救信之後,立即陷入了深思。
以朱元璋之精明,他肯定明白,一旦派大軍馳援安豐,江州的陳友諒肯定要搞事情。但他現在名義上歸韓林兒的龍鳳政權領導,對領導見死不救,他朱元璋願意擔負這個惡名嗎?
此時擺在朱元璋面前的有兩條路。
第一條路,救援安豐。但走這一條路,不外乎會有兩種結果。
其一,成功替韓林兒和劉福通解圍。自此,自己在龍鳳政權的地位和形象將得到大幅提升,甚至有取劉福通以代之的可能。
其二,安豐解圍失敗,韓林兒、劉福通等人身死,自己將脫離龍鳳政權的領導。但自此之後,自己的人望將得到進一步提升,安豐的殘兵必然投入自己的懷抱。以前那些信奉韓林兒父子是“明王轉世”之人,也必然轉而擁護自己。
不論是哪種結果,自己的人望和形象將得到提升,那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有得必有失,如果選擇這條路,陳友諒必然偷襲自己。
首當其衝的就是洪都,自己一旦馳援安豐,陳友諒必然重兵圍洪都。朱文正那小子能守得住嗎?
如果守不住,他會怎麼辦?會投降?還是以身殉國?
真的到了那一步,我對得起死去的大哥嗎?
陳友諒拿下洪都之後,會就此罷手嗎?
陳友諒大軍再度順江而下,我們當如何應付?
這一連串的問題,都是朱元璋這個最高統帥必須要面對和考慮的。
那麼,第二條路就簡單了。按兵不動,靜等着陳友諒出招。陳友諒肯定是在自己這裡討不到什麼便宜的。
但是,如果選擇第二條路,自己的聲譽和形象必然受到不小影響。
昔日陳友諒弒徐壽輝篡奪帝位爲人所不齒,今日自己對韓林兒見死不救,世人對自己的評價又能比陳友諒高出幾何?
雖然朱元璋認爲陳友諒是他最大的對手,但他認爲在聲譽方面,自己是要高出對手一大截的。也正是基於這個原因,他當初纔敢在兵力完全處於劣勢的情況下,在龍灣與陳友諒拼死一戰。
難道自己要與陳友諒淪爲一路貨色?
細細思量之下,選擇哪條道路,朱元璋已經有了初步的答案。
當然,這麼重要的事情,還是要開個會,徵求一下大家的意見,傾聽一下羣衆的呼聲的。
在這次高級軍事會議上,贊成選擇第一條路救援安豐的人是少數,贊成按兵不動的人佔多數。
從人員的構成上,贊成救援安豐的以常遇春和朱升老爺子爲首,再加上沐英等幾個不怕死的年輕人。
贊成按兵不動的,陣容可就豪華得多了。文以李善長、劉伯溫爲首,武以徐達、康茂才等人爲首。
常遇春爲什麼要贊成救援安豐呢?作爲一名精於戰事的將領,他明明知道救援安豐,洪都就危險了。但是,正是因爲我帶着近六十人的特戰分隊去了洪都。常遇春堅信,我們會幫助朱文正守住洪都的。
當然,常遇春還臨場發揮了一下他的軍事才能。他告訴衆人,一旦安豐失守,元軍主力必然南下,滁州、和州就危險了。一旦滁州、和州失守,那應天……
朱升老爺子爲什麼贊成救援安豐呢?因爲他也堅信有他女婿的襄助,朱文正肯定能夠守住洪都。而且常遇春是他女婿的結拜兄弟,他好歹也得幫着常遇春說幾句話。
但以李善長、劉伯溫、徐達爲首的豪華陣容直接指出,陳友諒眼下按兵不動就是等着我們救援安豐。一旦我們出兵,洪都怎麼能頂得住陳友諒的大軍?
洪都一失,那應天……
李善長、劉伯溫、徐達他們的擔心,朱元璋肯定是早就想到了的。從戰略戰術上來講,李善長、劉伯溫、徐達他們意見似乎是更爲合理。
但是,大家不要忘了,戰爭其實就是政治的延續。對於很多戰爭的分析,我們不能單單從兵對兵、將對將的單純軍事作戰上來考慮。戰爭是一個多方面綜合博弈的結果。
這一次,朱元璋決定站在以李善長、劉伯溫、徐達爲首的多數派的對面。就跟上次應天保衛戰一樣,朱元璋要力排衆議了。
只不過,上次幫朱元璋的應天堅守戰開了頭炮的是劉伯溫,這一次成了常遇春而已。這一回,再次驗證了幾百年後的那句名言: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裡。
朱元璋告訴衆將,他意已決,各將領迅速整頓兵馬。由他親自掛帥,三月初一,出兵安豐。
對於朱元璋這個近乎“瘋狂”的決定,以李善長、劉伯溫、徐達爲首衆人,齊齊跪下苦諫。
但朱元璋就是朱元璋,在關鍵的時刻,他是一個頑固地堅持自己主張的人。
苦諫無效。李善長退下了,他默默地爲朱元璋此次救援安豐準備後勤供給去了;徐達退下了,他默默地回到軍營整軍備戰去了……
衆人都退下了,唯有劉伯溫長跪不起……
朱元璋知道這劉伯溫也有幾分倔犟,便走到劉伯溫身邊,扯起他的衣袖說道:“劉大人,起來吧!”
劉伯溫的倔勁兒真的上來了,他回道:“吳國公大人不收回成命,我就不起來……”
面對這個像個孩子似的劉伯溫,朱元璋笑了。朱元璋雙手去拉劉伯溫的臂膀,邊拉邊說道:“起來吧!起來再說!你要不起來,我可走啦,不聽你說啦!”
就這樣,劉伯溫在半推半就之下,從地上起來了,被朱元璋按在了椅子上坐下了。
見劉伯溫坐下了,朱元璋語重心長地說道:“劉大人,我知道你是一片忠心。但是,我身爲龍鳳政權的臣子,見死不救的話,那以後有何臉面在世間立足呀?”
就這短短兩句話,讓人不得不佩服朱元璋。在與劉伯溫的談話中,不知不覺地就給對方灌輸了這種忠君護主的思想。
劉伯溫還是不予理會,繼續發表自己的意見。他告訴朱元璋,一旦出兵安豐,陳友諒必有所動,而且十有八九就是去攻洪都。洪都一失,情況就大大不妙了。
另外還有一點,也是劉伯溫認爲最關鍵的,不方便當着大家的面說出來的理由就是:龍鳳政權現在基本上已經沒有利用價值了。韓林兒、劉福通等人如果這次身亡,其實對朱元璋是件大好事兒呀!自此以後,朱元璋就可以順理成章地成爲一方霸主,一個不再受任何人名義上節制的一方霸主了。
反而如果是這次救出了韓林兒,那朱元璋以後還是得接受他的領導,至少是名義上得接受他的領導。
將來實力更一步強大了,強大到能夠真正地做天下的主人的時候,如何除去這個韓林兒就成了一個難辦的問題了。
因爲到了那個時候,即使韓林兒是自然死亡,別人也會將這筆賬算在他朱元璋頭上。
眼下張士誠重兵進攻安豐,如果能順便殺掉韓林兒,這不正是幫了他朱元璋的大忙嗎?
恩!什麼叫水平?這就叫水平!
劉伯溫不愧是人精中的人精,他往往能看透別人不易看透的問題,關鍵是他的厚黑學也還學得不錯。
劉伯溫的這一番驚世駭俗的言論,會在朱元璋心中掀起波瀾嗎?朱元璋會心動嗎?
如果說劉伯溫是人精中的人精的話,那麼朱元璋就是人精中的戰鬥機。劉伯溫的這一番話只是讓朱元璋的心中有一絲絲小波動,而且這絲小波動是轉瞬即逝。小波動過後,朱元璋還是決定,要不忘初心。
朱元璋告訴劉伯溫,他能體會他的一片忠心。但是,出兵安豐是勢在必行。眼下,他還是龍鳳政權的一分子,就理所應當爲龍鳳政權鞠躬盡瘁……
恩!這是什麼水平?這是比劉伯溫更高了一個檔次的水平。如果說劉伯溫的厚黑學學得相當不錯,算得上精英級別的話,那朱元璋可以稱得上是王者級別的了。
雖然劉伯溫對於朱元璋出兵安豐之事憤憤不平,但是朱元璋心意已決,他也沒有辦法阻止了。
三月初一,朱元璋親率大軍馳援安豐。常遇春爲大軍先鋒,徐達爲中軍主將。
三月十三日,常遇春的先鋒部隊抵達安豐城下。此時,安豐外城已被呂珍攻破,安豐城內的劉福通正帶着自己最後的家底,在內城與呂珍的大軍死戰。
常遇春一面進攻呂珍部把守的安豐外城據點,一面向朱元璋報告情況。當然,此時的常遇春只知道安豐城破,至於城內是個什麼情況,韓林兒、劉福通是死是活,他根本就不知情。
得知安豐城被攻破,朱元璋非常“着急”,他立即派出親衛隨從郭興帶人前去支援常遇春。並讓郭興給常遇春帶話,迅速攻入安豐城內,要不惜一切代價,救出韓林兒、劉福通。活要見人,死要見屍。
就在郭興迅速整頓人馬,風風火火地準備帶人奔赴安豐城之際,朱元璋派人告訴他,讓他立即去劉伯溫那裡一趟,讓他就下一步如何救援安豐城向劉伯溫討教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