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聲

男兒行 尾聲

尾聲

再激烈的戰鬥,都有結束的那一刻。

華夏曆大明光武十年,大元帥徐達率部攻至捕魚兒海,俘北元皇帝愛猷識理達臘,太上皇妥歡帖木兒、太上第二皇后奇氏投水自殺。

蒙元曾經的第一皇后伯顏忽都因爲退位已久,未受波及,在達賚諾爾與族人一道享盡天年。

自此,九州歸一,華夏陸地上止戈息武。

華夏曆大明光武十一年,定北將軍陳有亮據和林自立,長史李喜喜以下四十餘將不肯同謀,皆被有亮所殺,鎮北將軍吳良謀自雲中出塞討陳有亮,三戰皆勝,有亮欲走西域,被傅友德追上生擒,押解至京師,大明光武帝、華夏大總管朱重九親審之,陳有亮再拜曰:“非貪心不足,爲子孫謀爾。”

帝默然良久,交陳有亮於有司定罪,越明年,立功勳院,以開國武將、文臣年邁且無實職者二十八人充之,又令正二品以上文武,卸任後皆入功勳院,凡涉律法訂立、變更,軍國重事,非功勳院附屬,不得頒行天下,因其權力居中書省之上,民間稱爲,上院。

華夏曆光武十二年,大食東擴不斷,三佛齊王沈斌屢戰皆敗,乃遣使奉國書、戶籍至大明請求內附,大明皇帝,華夏大總管下令立南洋大都督府,朱重八以大都督之職出鎮舊港,敗大食海寇,將其驅至木骨都束。

華夏曆光武十五年,南洋大都督朱重八自渤泥出海,歷時四個月而還,奉南洋圖志以進。

華夏曆光武十六年,科學院主事焦玉、工部尚書黃正相繼病故,帝念其從出身微寒卻有奇功於國,詔令建國士院,以民間有識之士,軍隊有大功之士官,以及科學院,工部各局有奇功且無官職者充之,人數定額爲四百,自宰相之下,各部尚書及侍郎,國士院皆有權彈劾之,因國士多出身寒門,民間稱之,下院。

華夏光武十八年,華夏艦隊發現南大陸,廣袤不亞於本土,朱重八奉命移鎮南於此,教化野人,傳播文明。

是年,丞相劉伯溫以病去位,監察院知事祿鯤替之,祿鯤性格平淡,不願以外戚之身多生事端,凡劉伯溫所定之策,盡數如舊,民間戲稱,劉規祿隨。

華夏曆光武二十八年,祿鯤告老,羅本繼之,嚴明法度,懲處貪腐,諸宿將多有不滿,密謀逼羅本自行讓賢,然大總管朱重九力撐羅本,並殺李武、崔德等將以儆效尤,諸將與羣臣震懾,不得不告誡兒孫各自收斂,以保家族富貴。

華夏曆光武三十年,西域大總管毛貴破撒馬爾罕,恢復盛唐版圖。

華夏光武三十一年,考校錢穀策書,空印事起,羅本以貪腐罪彈劾戶部及各省官員,帝怒,下旨從重,有司抓捕涉案者六百餘人,皆判處極刑,功勳院以“殺官太多有傷國本”,力阻之,帝盛怒,然陳基冒死諫曰,“自古無毀諾之君”,帝默然良久,準功勳院所請,涉案衆官吏因此皆從輕處置,貪腐之徒多有漏網,自此吏治清明不似立國之初。

華夏光武三十八年,羅本亦告老,乞骸骨還鄉,大總管朱重九遂推動上下兩院,立定製,丞相五年一任,凡任丞相之職者最多不超過兩屆,最長不超過十年。

華夏光武四十一年,大總管朱重九傳位於其子朱恆,挾祿後及諸妃南遊,途中偶染風寒,未己,崩於集慶,是夜,紫金山天文臺記錄星落如雨。

朱恆,重九與祿雙兒之子,性格堅韌陰柔,行事頗有其外曾祖之風,即位後,改年號永樂。

華夏曆大明永樂十年,南洋大總管朱重八病故於南大陸,馬革裹屍而還,第二任華夏大總管,永樂帝朱恆親迎其骸骨於廣州,葬於崖山。

下葬當日,張弘範所書石碑被天雷劈碎,墜入大海。

或雲,乃永樂帝不喜張氏所爲,暗許重八之孫朱高燧以炸藥毀之

華夏曆崇禎十七年,大明皇帝,第十六任華夏大總管朱文淵因加稅之事遇阻,下令解散議會,逮捕宰相錢謙益,上下兩議院有議員私下煽動百姓持械上街,圍皇宮。

朱文淵懼,失足落於荷塘中溺死。

燕雲軍團都指揮使劉宗敏率部進京,殺丞相及文官、議院百二十人,爲朱文淵殉葬,未幾,自立爲第十七任大總管、丞相,立崇禎之子朱慈炯爲帝,解散上下兩院,其餘中樞百官皆仿宋制。

女真人趁亂於遼東興兵,奪瀋陽,遼東軍團都指揮使劉仰之率軍討之,歷時三月,叛亂乃平。

宗敏嗜殺,五年後,死於兵變。

百官與兩院議員經劉氏之暴烈,方思及光武帝當年立意之深,乃還大總管位於朱慈炯,恢復上下兩院,大明中興。

慈炯當年親眼目睹其父之死,又受劉氏所迫數載,落下隱疾,頭暈不能久視國事,乃將政務軍務俱託於丞相陳近南。

自此,華夏正式進入虛君時代。

又五十年後,幾經反覆,大明皇帝與華夏大總管兩職俱永遠成爲象徵,不再具有實權。

其時,華夏已經正式宣告立國兩百九十六年,據高郵之約簽訂三百年整。

華夏立國第六百個年頭,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

隨着時間的慢慢推移,平等之論深入人心,百姓對官吏的畏懼之心越來越淡,探究歷史上英雄人物生平的慾望也越來越強烈。

許多歷史上被視爲隱秘的事情,逐漸成爲研究目標。

但無論史學家和民間愛好者如何努力,華夏曆史上,卻有三大謎團,始終無法揭開。

第一個,便是朱重九的師父到底是誰,到底是哪個飽學之士,能神不知鬼不覺地傳授給了華夏第一任大總管那麼多知識,甚至留下了華夏大學和科學院的鎮院之寶,物理學、初級化學及經濟學。

第二個,當年南洋大總管朱重八和大總管朱重九二人之間到底有無血緣關係,爲何二人會一見如故,乃至朱重九幾乎親手將朱重八從別人家的親兵,推上和州總管之位,後來又在立國不久,百廢待興的情況下,斷然傾盡自家全部分紅,支持朱重八向南探索陸地和海洋,直至征服渤泥,並以此爲跳板發現南大陸,令華夏自此三百年內,都再無缺糧之憂。

第三個,也是最爲令人困惑的一個,那就是,當年朱重九剛剛擊敗定柱所帥二十萬元軍,就被迫帶領第五軍團倉促回救揚州,而當時胡大海遇刺,陳友定造反,淮揚局勢危如累卵,朱重八的兵馬,爲何會止步於和州,卻沒有繼續向東,隨後,朱重九與朱重八二人在江上相見,又說了那些話,令雙方居然徹底化干戈爲玉帛,從此互相扶持,共耀華夏。

很顯然,第三個謎團與第二個,彼此之間息息相關,如果能揭開其中任何一個,另外一個恐怕也就真相大白,但海外朱家和陸上朱家,對此都諱之極深,就連最知名的考古大家郭沫若和史學泰斗范文瀾聯袂登門求教,都沒得到任何解釋。

倒是民間,後來有一本《移星圖》,廣爲流傳,據說,此書乃第一任丞相劉伯溫晚年所做,用極爲隱晦了手法,解釋了前後五百年內所有重要事情。

其中有一篇紫微天府舊事,寫得極爲玄妙,勉強翻譯成白話文則是,紫微星君出遊,與天府星君相遇,天府星君以中天諸星的歸屬問之,紫微星君避而不答,卻說自己有一夢,某人家貧,幼年爲僧,後忽開天眼,率領羣星,驅逐妖魔,滌盪天庭,功莫大焉,及至晚年,卻爲了一家之私,替妖魔文過飾非,並降禍羣星,令天地兩界生靈塗炭,及夢醒,深懼之,不敢讓此景再現。

話音未落,天府星君起身,正色下拜,隨即,笑曰:吾亦曾有一夢,某人家貧,幼年以宰畜爲業,而某日忽開天眼,無所不知,率領若干星宿,驅逐妖魔,滌盪天庭,上下三界皆得其惠,然其未至晚年,卻已經無力約束羣星,乃至斗轉星移,災禍不斷,共工怒觸不周山,祝融火燒南天門,更有星宿之子侄,竟率獸食人,所行與妖魔別無二致

語未罷,紫微星君亦躬身受教。

南北二星相視大笑,各歸其位,從此交相輝映。

寓言的結尾,則引用了道德經中的一段原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爲和,旋即,又接了一段怪異之語,三之上,目不可見,耳不能聞,然孰能論其有無乎

後世有好事者認爲,此段論述乃揭示了多維空間之玄妙。

然劉伯溫之子孫,卻矢口否認《移星圖》一書,乃其祖上所著,認爲是後人託名而作,如《六韜》之託名姜子牙,《三略》之託名黃石公,實際作者,則多不可考,且不願露名姓於天地間爾。

華夏立國七百年,有書生楊某得《羣星圖》,揣摩數月,心神恍惚,某日俯身桌案,夢見自己再回當年,附身於李漢卿,欲與朱重九一爭天下,然終生不被蒙元所信,全部努力在關鍵時候付諸東流。

及夢醒,長嘆而起,終日且哭且笑,最後乃至瘋癲。

鄰人聞之,笑曰:連做夢都沒忘了出賣祖宗,甘心爲奴爲婢,此真乃天生賤骨頭也。

本書完結,看看其他書:
第1章 鬼上身第4章 哈麻第90章 抉擇(下)第99章 胡大海居然識字第132章 奪魄第313章 黃河賦(下)第30章 基業(下)第7章 盤外第315章 黃河賦(下)第240章 寬恕第118章 定計第12章 道義(中)第46章 渡河(上)第61章 新血第67章 秋露(中)第50章 先鋒(中)第218章 大勝第71章 執旗者(上)第154章 高築牆第318章 黃河賦(下)第5章 忠奸第52章 春歸(上)第65章 苦戰(中)第55章 椅子(中)第16章 血祭(中)第51章 吳家莊第29章 毛貴第1章 廟算第49章 較量(下)第79章 破軍(中)第216章 水師第44章 怪圈(下)第11章 讀書人第37章 獻寶第202章 華夏(下)第150章 新芽第22章 收心第4章 借刀(下)第33章 文明(中)第82章 歧路(中)第242章 糊塗官 糊塗案(下)第1章 立春第273章 百年大計第66章 秋露(上)第298章 毒計(中)第277章 跬步(上)第71章 猶豫(中)第306章 黃河賦(下)第212章 萬人敵(下)第34章 定計第303章 黃河賦(下)第2章 餘恨第13章 移宿(下)第311章 黃河賦(下)第18章 血祭(下)第73章 猶豫(下)第164章 徐達薦賢第65章 蓄勢第46章 祿公第145章 武職第32章 處置第10章 不適應第13章 英雄不問出身第28章 匕現(下)第58章 風暴(下)第285章 天算(中)第3章 借刀(上)第84章 遠謀(上)第109章 改名第94章 破陣第41章 轉身(下)第78章 不明覺厲第257章 股權(下)第35章 年關(中)第115章 歪批楚漢第55章 破賊(下)第94章 無題之二第234章 審判(上)第127章 投效第95章 水太涼第23章 備考(上)第22章 神棍第1章 廟算第29章 基業(下)第36章 族羣第78章 破軍(上)第308章 黃河賦(下)第93章 困獸第135章 獨家買賣第199章 盟約(上)第13章 男兒(下)第46章 較量(下)第227章 人(下)第47章 言志第264章 名人(下)第32章 討價還價(中)第86章 騰淵第131章 胡大海第70章 秋露(下)第54章 家國天下(中)
第1章 鬼上身第4章 哈麻第90章 抉擇(下)第99章 胡大海居然識字第132章 奪魄第313章 黃河賦(下)第30章 基業(下)第7章 盤外第315章 黃河賦(下)第240章 寬恕第118章 定計第12章 道義(中)第46章 渡河(上)第61章 新血第67章 秋露(中)第50章 先鋒(中)第218章 大勝第71章 執旗者(上)第154章 高築牆第318章 黃河賦(下)第5章 忠奸第52章 春歸(上)第65章 苦戰(中)第55章 椅子(中)第16章 血祭(中)第51章 吳家莊第29章 毛貴第1章 廟算第49章 較量(下)第79章 破軍(中)第216章 水師第44章 怪圈(下)第11章 讀書人第37章 獻寶第202章 華夏(下)第150章 新芽第22章 收心第4章 借刀(下)第33章 文明(中)第82章 歧路(中)第242章 糊塗官 糊塗案(下)第1章 立春第273章 百年大計第66章 秋露(上)第298章 毒計(中)第277章 跬步(上)第71章 猶豫(中)第306章 黃河賦(下)第212章 萬人敵(下)第34章 定計第303章 黃河賦(下)第2章 餘恨第13章 移宿(下)第311章 黃河賦(下)第18章 血祭(下)第73章 猶豫(下)第164章 徐達薦賢第65章 蓄勢第46章 祿公第145章 武職第32章 處置第10章 不適應第13章 英雄不問出身第28章 匕現(下)第58章 風暴(下)第285章 天算(中)第3章 借刀(上)第84章 遠謀(上)第109章 改名第94章 破陣第41章 轉身(下)第78章 不明覺厲第257章 股權(下)第35章 年關(中)第115章 歪批楚漢第55章 破賊(下)第94章 無題之二第234章 審判(上)第127章 投效第95章 水太涼第23章 備考(上)第22章 神棍第1章 廟算第29章 基業(下)第36章 族羣第78章 破軍(上)第308章 黃河賦(下)第93章 困獸第135章 獨家買賣第199章 盟約(上)第13章 男兒(下)第46章 較量(下)第227章 人(下)第47章 言志第264章 名人(下)第32章 討價還價(中)第86章 騰淵第131章 胡大海第70章 秋露(下)第54章 家國天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