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五十六 大宋當然回不去了

趙構既然做出了決定,湯思退自然不會反對。

他連連稱是,表示自己會按照趙構所說的去做,但是,他還有話要說。

他故作不快地嘆息。

“這件事情說大不大,說小不小,只要知道的人不多,那麼私下裡處理了也就處理了,可是陳康伯把這件事情堂而皇之的上奏給官家,那麼知道此事的人肯定不少。

私鹽之事本就在朝中非常敏感,一旦發生,很容易釀成事端,這還是牽扯到光復軍的事端,如果處理不好,恐怕又是一陣不小的風波。”

湯思退這話就說的很透徹,說這件事情萬一被某些愣頭青小題大做,以至於引起了光復軍和大宋之間的不快與誤會,到時候爲難的還是趙構。

剛剛和光復軍簽訂了和約,忽然因爲這種上不得檯面的事情鬧起來,可如何是好?

湯思退深知趙構不想再起事端、只想安穩過日子享福的心理,於是特意這樣說,給陳康伯上眼藥。

這眼藥還真的有用,這話說完,只見趙構的臉色又黑了幾分。

湯思退暗自得意,覺得距離扳倒陳康伯又近了幾分。

張浚主動退出政治戰場的確出乎所有人的預料,湯思退一開始也不敢相信,但是事實就是如此,三辭三讓來回拉鋸一個多月之後,趙構終於讓張浚辭職了。

張浚也交出了全部的權力,退出了大宋政治舞臺,回家賦閒了。

本來金國滅亡之後主戰派和主和派之間的界限就模糊了,而張浚辭職之後,主戰派一蹶不振,自此朝廷上幾乎沒有什麼關於北方的軍事論調,大家都在討論民生問題。

自己過好自己的日子就可以了,扯那麼多沒用的幹嘛?

這一點讓湯思退很滿意。

除了陳康伯還時不時的要求宋廷整頓軍備以備不時之需的聲音有點刺耳之外。

張浚走了,陳康伯就成爲了唯一一個還願意就北方問題發表看法的宰輔。

而且他對於宋廷和光復軍簽訂的看似平等的和約非常不滿,多次公開或者非公開的批評這個和約。

他覺得這個和約對大宋很不利,對急需平定中原的光復軍卻非常有利,看似平等,實則爲未來埋下了隱患。

他強烈建議朝廷變無爲爲有爲,整頓軍備,調整政策,不要坐視光復軍就這樣平定中原。

和約是在湯思退的主持下進行的,陳康伯批評和約,就是在和湯思退作對,這讓湯思退非常不滿。

這和約可是湯思退的得意之作,也得到了趙構的認可。

而且,這可是大宋建國近二百年來第一個不需要“賜予”歲幣的對外平等條約,這可是大宋前所未有的外交勝利!

不費一兵一卒,不需要支出一文錢的軍費,就不需要給歲幣了!

這是外交勝利!

你陳康伯到底懂不懂什麼叫外交勝利?

到這個份上了還要整頓軍備,還要圖謀北上,你生怕光復軍看你太順眼了不和你爲敵是是不是?

一天不把北方強鄰折騰成徹頭徹尾的敵人你就不甘心是不是?

湯思退十分惱火,於是就處心積慮想要把陳康伯趕出朝廷,想讓這個朝廷變得更加穩健。

之前沒找着機會,這一次陳康伯主動遞刀子,他湯某人豈能對陳康伯的“好意”視而不見呢?

而且到這個時候,趙構也對越來越“胡攪蠻纏”的陳康伯無法忍耐了。

他想要過舒服的安穩日子,他想要享福,可陳康伯偏偏不讓他享福。

混賬東西!

趙構也決定要給陳康伯一點顏色看看了,讓他徹底的閉嘴!

於是沒過多久,臨安方面就把相關命令傳到了楚州,殺私鹽販子頓時成爲了政治任務。

楚州的頭頭腦腦們一陣協商之後,一些沒什麼後臺或者後臺薄弱的私鹽販子倒黴了。

他們自己被抓住,被殺了,他們背後的小後臺也因此倒臺,成了真正的大靠山的替死鬼。

這批人被殺掉之後,楚州方面也能對上面交差,還能保住真正的嫡系私鹽販子,搶佔更多的市場份額,暗中繼續販私鹽的業務,賺的盆滿鉢滿,更加愉快了。

只是要小心一點,注意不要被朝廷的人發現。

於是在這場風波之中,除了小私鹽販子和小靠山之外,真正意義上的倒黴蛋只有陳康伯一個人。

因爲這件事情,陳康伯被趙構記恨,被湯思退和沈該針對,沒多久,就因爲陳康伯再次力主整頓沿邊軍備的事情遭到了湯思退的攻訐。

“和約剛剛簽訂沒多久,你這邊就要整頓軍備,這會讓光復軍怎麼想?他們會不會覺得我朝要破壞和約?你陳康伯以一己之意願引發光復軍的警惕和敵對,讓大宋的信譽受損,你到底是何居心?”

湯思退引領自己的黨羽們對陳康伯大肆進攻,帶起節奏風暴,把陳康伯懟的顏面盡失。

陳康伯對此感到十分悲憤,竭力與湯思退及其黨羽辯論,卻始終不能佔據上風。

因爲他始終拿不出光復軍會對南宋不利的有效證據,而主和派卻有平等和約這一決定性的證據。

Wшw▪Tтkд n▪C〇

陳康伯無可奈何。

數日之後,湯思退指使大量言官上表彈劾陳康伯,把一些莫須有的問題拿出來攻擊陳康伯,搞的陳康伯非常狼狽。

二月底,關於陳康伯的謠言越穿越離奇,陳康伯的處境越來越糟糕,於是趙構很合時宜的一錘定音,免去陳康伯參知政事的職位,外放福州刺史,以此終結這場朝政風波。

最後一名懷有進取意志的宰輔級人物被趕出了朝廷,趕出了權力核心,穩健保守派全面掌控朝政。

隨後張浚當權時引進的那些主戰派人士被悉數調離臨安,外放各地州刺史,將他們邊緣化。

南宋朝廷花了幾個月,完成了從進取到穩健保守的順利轉化。

從此不再輕易考慮兵務和北上,沉溺在了和平帶來的安定與幸福之中。

張浚和陳康伯的相繼離開也給民間一度旺盛的主戰潮流以狠狠地打擊,民間的此類論調迅速降溫、消失,只剩下少數心懷憂慮的士子面對北方慨然長嘆,覺得大宋終究是回不去了。

大宋當然回不去了,因爲趙構都已經萌生退意了。

而趙構在心中萌發退意的時候,正是蘇詠霖不斷奮發向上的時候,所以光復軍政權的上限也在不斷被蘇詠霖拔高。

時間進入到新的一年之後,蘇詠霖連續安排了兩撥人口遷移,一撥是四萬戶,一撥是六萬戶,全部都是遷移到遼陽府去的。

遼陽府現在萬事俱備,只缺人口,只要這一波人口轉移完畢,就能快速進入生產狀態。

雖然沒有耐寒高產作物,但是遼東之地也沒有想象中那麼苦寒,那麼不堪。

從漢朝到唐朝,遼東地區誕生了不少地區霸主級政權,對中原政權產生過巨大的影響,所謂的苦寒是人口承載上限不如中原與江南,並非完全不能承載人口。

就算是戈壁之上也有綠洲,也能承載一定的人口,只要不過度移民開發,遼東就可以在自給自足的基礎上產生價值,可以養兵。

當然,遼東真正價值的體現,或許真的要到高產作物引入和工業時代到來的時候才能體現了。

蘇詠霖現在要做的,就是讓漢民在遼東站穩腳跟,把生存空間拓展到遼東,穩穩控制,初步開發,以此達成【自古以來】的成就。

新年伊始,蘇詠霖給遼東兵團下令,命令遼東兵團以臨潢府、遼陽府和會寧府三地爲中心展開犁庭掃穴式的治安戰爭。

治安戰爭的主要目標是拔除地方女真聚居點,奪取土地、房屋、牲畜等財富,將其錄入公賬目上報中都,再由中都方面根據這些數據決定遷移到遼東的人口數量。

這部分人口他也的確能拿出來。

因爲眼下光復軍佔領區內還是存在着大量的舊官僚和地主,他們依然掌控着大量土地,擁有相當的經濟實力。

這是不能忽視的一點。

於是蘇詠霖就選擇了遼東作爲暫時轉移矛盾的目的地,把少地無地的流動人口往遼東安置,以此緩和河北山東和燕雲一帶的階級矛盾。

而且該說不說,這個計策同時也是爲了遼東大開發打前哨戰,遼東地區肥沃的土地很多都沒有開發,開發起來需要很大的人力物力。

這一方面,被俘獲的女真戶口就可以發揮巨大的作用。

蘇詠霖爲了科學合理高效的開發遼東,專門在遼陽府設了一個遼東開發司。

七百五十一 塔塔兒部的來客一千一百四十三 做自己心中認爲是正確的事情一千二百九十五 用魔法對抗魔法八百二十四 陳雒,原來你也是個銀樣鑞槍頭啊九百六十八 我給工場幹到老,工場把我養到老!一百一十六 能屈能伸,不失爲大丈夫也八百七十二 讓奏表來的更加猛烈一點吧!七十三 理想歸理想,利益歸利益六百 非社稷軍功不得封爵一千四百一十 對自己開刀一千三百零三 張栻在下大棋三百九十一 完顏亮兵臨河間二百八十三 完顏雍的生活快樂無邊三百六十一 你們可以永遠信任蘇總帥六百七十二 白條的隱患八百六十八 保衛大宋!保衛南孔!保衛中華文脈!二百零九 孫子義遇險七十四 他相信趙開山會做出正確的判斷二百三十九 孫子義臣服四百八十七 給我把中都城打下來!第1622章 蘇詠霖想要了解一千四百三十四 打到漢地去一千零四十一 此人用心險惡,必殺之!五百九十七 孫子義的請求一千六百一十 占城革命開始了一千四百七十六 量花剌子模之物力,結古爾王朝之歡心九百八十四 虞允文不相信一千四百九十二 復興會佔城國分部一千零二十二 趙宋家法還是要講究的九百三十四 搶購《洪武政論》一千一百一十七 將封建時代徹底埋葬一千五百三十二 樹人報社八百五十八 掙錢嘛,不寒磣第1637章 反內卷大師一千二百九十四 明國沒有錢荒三百二十三 能帶着光復軍走下去的,是我,不是他一百三十四良民們,心動不如行動!一千零四十六 大炮開兮轟他娘三百二十五 百姓不要,地主鄉紳也不要,就要他們自己一百三十六他們再也回不到過去的黑暗生活之中了四百五十一 金軍大營徹底崩潰了八百七十三 你還知道我是你的老領導?三百四十六 水軍出征第1630章 果然,他們就是蟲豸六十九 成果分配是個很敏感的問題九百七十一 皇帝的親自拜訪一千三百三十二 你們徹底的贏了四百零五 本就擡不了頭的趙構就更不敢擡頭了一千二百四十三 立賺百分百四百八十三 他們到底要什麼?想做什麼?一千五百二十二 洪武十二年新春詔一千零七十三 守着它,到我死一千五百八十四 你去告啊!七百五十五 突如其來的戰爭訊號一千一百零九 臨安城門大捷三百七十八 老子打的就是精銳一千零八十三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一千四百一十一 日月同輝天下紅六百二十三 痛打落水狗一千一百一十七 將封建時代徹底埋葬一千二百二十七 無邊的絕望一千三百零五 他們只希望看到血流成河三百七十九 這一切都是針對我而設下的圈套?八百九十九 只能請宋國來幫忙了九百三十八 跑,趕快跑!七百七十六 將流寇變成良民三百三十七 蕭懷忠之死(五更求票)五百八十八 孔拯怕不是要做高官了?一千三百一十四 時代的紅利一千三百三十五 走向終結一千二百四十七 你們是要錢還是要命?九百一十一 可是我根本就不怕!三百三十 真正的領袖是蘇詠霖一千一百零八 至少這一局,他賭贏了六百四十五 辛棄疾一點都不覺得自己的味蕾很挑三百三十九 完顏亮已經輸不起了一千四百七十一 讓我破點皮流點血不就行了?一千六百零六 大明沒有合夥人一千六百零七 大理內戰九百零八 糧道怎麼會斷掉呢?一千二百六十三 大家互不侵犯八百八十二 把鬼變回人一千五百六十九 苦難是最容易忘卻的六百八十三 劉錡老了一千三百五十 廣州通海夷道一千一百五十一 沒有大宋,只有江南國一百六十五 光復軍還能姓趙嗎?二百四十七 河北大地風起雲涌四百三十 從河間城開始反擊七十七 蘇詠霖淚灑會場一千五百六十二 這幫泥腿子啥時候手裡有餘錢了?二百二十九 完顏阿鄰有一種勝券在握的感覺八百九十二 苦一苦百姓,罵名我來擔着一千五百一十四 蘇詠霖頗爲顧慮一千一百七十 《洪武政論》在泉州五百九十二 孔拯注意到了一個華點五百一十 雷霆雨露具是天恩八百六十一 邵宏淵決定以分散對分散六百六十 大宋養士那麼多年,就養出了這樣一羣人嗎?一千四百二十七 統一起跑線
七百五十一 塔塔兒部的來客一千一百四十三 做自己心中認爲是正確的事情一千二百九十五 用魔法對抗魔法八百二十四 陳雒,原來你也是個銀樣鑞槍頭啊九百六十八 我給工場幹到老,工場把我養到老!一百一十六 能屈能伸,不失爲大丈夫也八百七十二 讓奏表來的更加猛烈一點吧!七十三 理想歸理想,利益歸利益六百 非社稷軍功不得封爵一千四百一十 對自己開刀一千三百零三 張栻在下大棋三百九十一 完顏亮兵臨河間二百八十三 完顏雍的生活快樂無邊三百六十一 你們可以永遠信任蘇總帥六百七十二 白條的隱患八百六十八 保衛大宋!保衛南孔!保衛中華文脈!二百零九 孫子義遇險七十四 他相信趙開山會做出正確的判斷二百三十九 孫子義臣服四百八十七 給我把中都城打下來!第1622章 蘇詠霖想要了解一千四百三十四 打到漢地去一千零四十一 此人用心險惡,必殺之!五百九十七 孫子義的請求一千六百一十 占城革命開始了一千四百七十六 量花剌子模之物力,結古爾王朝之歡心九百八十四 虞允文不相信一千四百九十二 復興會佔城國分部一千零二十二 趙宋家法還是要講究的九百三十四 搶購《洪武政論》一千一百一十七 將封建時代徹底埋葬一千五百三十二 樹人報社八百五十八 掙錢嘛,不寒磣第1637章 反內卷大師一千二百九十四 明國沒有錢荒三百二十三 能帶着光復軍走下去的,是我,不是他一百三十四良民們,心動不如行動!一千零四十六 大炮開兮轟他娘三百二十五 百姓不要,地主鄉紳也不要,就要他們自己一百三十六他們再也回不到過去的黑暗生活之中了四百五十一 金軍大營徹底崩潰了八百七十三 你還知道我是你的老領導?三百四十六 水軍出征第1630章 果然,他們就是蟲豸六十九 成果分配是個很敏感的問題九百七十一 皇帝的親自拜訪一千三百三十二 你們徹底的贏了四百零五 本就擡不了頭的趙構就更不敢擡頭了一千二百四十三 立賺百分百四百八十三 他們到底要什麼?想做什麼?一千五百二十二 洪武十二年新春詔一千零七十三 守着它,到我死一千五百八十四 你去告啊!七百五十五 突如其來的戰爭訊號一千一百零九 臨安城門大捷三百七十八 老子打的就是精銳一千零八十三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一千四百一十一 日月同輝天下紅六百二十三 痛打落水狗一千一百一十七 將封建時代徹底埋葬一千二百二十七 無邊的絕望一千三百零五 他們只希望看到血流成河三百七十九 這一切都是針對我而設下的圈套?八百九十九 只能請宋國來幫忙了九百三十八 跑,趕快跑!七百七十六 將流寇變成良民三百三十七 蕭懷忠之死(五更求票)五百八十八 孔拯怕不是要做高官了?一千三百一十四 時代的紅利一千三百三十五 走向終結一千二百四十七 你們是要錢還是要命?九百一十一 可是我根本就不怕!三百三十 真正的領袖是蘇詠霖一千一百零八 至少這一局,他賭贏了六百四十五 辛棄疾一點都不覺得自己的味蕾很挑三百三十九 完顏亮已經輸不起了一千四百七十一 讓我破點皮流點血不就行了?一千六百零六 大明沒有合夥人一千六百零七 大理內戰九百零八 糧道怎麼會斷掉呢?一千二百六十三 大家互不侵犯八百八十二 把鬼變回人一千五百六十九 苦難是最容易忘卻的六百八十三 劉錡老了一千三百五十 廣州通海夷道一千一百五十一 沒有大宋,只有江南國一百六十五 光復軍還能姓趙嗎?二百四十七 河北大地風起雲涌四百三十 從河間城開始反擊七十七 蘇詠霖淚灑會場一千五百六十二 這幫泥腿子啥時候手裡有餘錢了?二百二十九 完顏阿鄰有一種勝券在握的感覺八百九十二 苦一苦百姓,罵名我來擔着一千五百一十四 蘇詠霖頗爲顧慮一千一百七十 《洪武政論》在泉州五百九十二 孔拯注意到了一個華點五百一十 雷霆雨露具是天恩八百六十一 邵宏淵決定以分散對分散六百六十 大宋養士那麼多年,就養出了這樣一羣人嗎?一千四百二十七 統一起跑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