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風雨欲來

李顯忠的出使並沒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知道內情的人原本就並不多,而對皇帝引外族騎兵來助戰的決定,宋人的驕傲也還罷了,前朝唐皇引狼入室的前車之鑑猶在,不能不使人警惕。而爲了爲尊者諱,對趙桓這個決定便只得默而不言。

而真正知道趙桓用意的幾個大臣,自然也不會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當做玩笑。

在舉朝的沉默中,李顯忠揮別張憲,踏上征途。而張憲也自回營,繼續操練他的新兵。

而就在其後不久,另一樁大事更吸引了人們的注意力,使得李顯忠的出使,很快更被人淡忘。

靖康七年二月,皇帝下詔,令參知政事張所罷爲瑞明殿學士,諫院,參知政事謝亮罷爲知譚州,兩個忠正大臣一起罷相,繼任者餘平,向以酷吏聞名,這幾年在他的掌握下,廉政司肅貪卓有成效,無數貪官落馬,而司下下轄的學習班,更令不少官員聞風色變。

與前朝各代對愛說話的士大夫官員沒有辦法的全然不同,趙桓的學習班學之後世,用諸當今,比什麼貶斥,免官,更令得官員們害怕。不打不罵,不算虐待,卻讓你喪失人身自由,無休止的會議,宣講,學習,書寫材料,上報學習心得,令得所有進班學習的官員不勝其煩,而不在所謂的精神到肉體上都認識到了錯誤,根本不可能畢業出班。

這樣一來,這種學習班又鉗制了不同的言論和庸懦無能的官員,又使得相當數量的官員,真正改變了思維方式,出來之後,多半成爲良吏。

餘平立功甚大,卻也積怨很多。加上他爲人確實冷峻刻薄,爲達目地不擇手段,確實也犯下了不少過錯。羣臣彈劾他的表章這幾年沒一天消停過,而此人竟致參知政事,同時仍然提舉廉政司,地位的提高勢必使得此人手中的權力越來越大,而可以整治的官員亦越來越多。

張守的任命,則引發地爭執極小,甚至多半人拍手稱快。與張所、謝亮相比,此人名聲不顯。其實爲人知大節而忘小利,爲人謙沖和易,而又頗有操守,更善於調節主官與下屬的關係,分別責權,是一個很難得的組織型幹部。

趙桓用他,正好可以在參知政事中留下一個以清正剛廉又性格平和的宰相,這樣可以不使得政事堂的格局太過失衡,所謂的帝王心術,不過如此了。

兩人上任之初。職責便很分明。餘平的精力仍然是在吏治上。而張守兼管吏部,負責整個朝廷官員的組織升遷,趙開兼理三司。秦檜則開始了長安太學諸舍地建設,學校老師的招納。

待到二月時,秦檜與餘平連上奏疏,請立學校,請立農田水利法,請復行青苗法,請復行方田均稅諸法。

衆疏一上,不但長安官場震動,連同全國各地,都是大爲震驚。

襄陽李綱連連上疏。反對諸法,甚至表示要親自回長安,面見皇帝力陳此事。

而諸多地方官員,亦是連連上書,反對重行諸法。

與蔡京假模假式的重行新法不同,天下人此時都知道皇帝趙桓的心術智謀,以及剛毅的性格,若是趙桓行起新法來,其效果與對天下大局的觸動。不但是蔡京不能比,便是當年的神宗,亦不能比。

衆疏一上,除了幾個知情者以外,整個長安的官場俱是陷入了動盪不安。與整個官場擔心變法的情緒相比,諸如物資持續的調動,新兵調配前往前線戰場,很多後備優秀將領,也從帝國地遠疆陸續調配至各地地戰場之上。

趙開身爲計相,整個三司,亦就是度支,鹽鐵,戶部,俱在他統管之下,整個宋朝的財賦大事,都由他來籌備。

這幾年來,朝廷多方節省,把很多不必要的開支省去,而去歲更是大減州縣與中央官員,甚至連內廷人數,比起宣和年間,都少了幾十倍下去,而禁軍地裁減,更是節省了大量的軍費。這些錢,大半用在更換軍隊裝備,強化禁軍主力的待遇,建造研發新式裝備,然後便是興革農田水利,道路橋樑,其實也多半是爲了整個戰場來做準備。

新年過了不久,整個靖康七年的財政籌劃也緊急歸劃出來,這種年初計算收入,然後按收入來制定計劃的財務制度,比原本的先歸定好收入,然後按收入去收取賦稅的簡單型財政辦法,更加複雜繁蕪,也更需要專門的優秀的財務人才。

但缺乏財務人才已經是宋朝的積弊,士大夫不言利地作風,百年間早就深入人心,與財政高一樣能能擔任重臣的唐朝相比,宋朝理學已經漸漸擡頭,很多儒學的弊端開始顯現,象趙開這樣的興利之臣,能擔任知州就已經是難得,更別提任參知政事。所以,專門的財賦人才越來越少,更別提更低級的算術財務高手,種種不利,加上今年的財務支出越發的繁多,整個三司動員了幾千名官員及吏員一起動手,整整忙了一個新年,纔在皇帝多次催促之下,匆忙計算完畢。

與一般的文臣不同,趙開身爲計相,趙桓與樞院制定地做戰計劃並不能在他面前隱瞞,一待計劃做完,他便屏退衆人,自己簡單彙總,縝密小心的裝在自己的袖中,向着宮中來請見皇帝。

他是參知政事中最被信任,也是事非最少的一位,與後世相同,一個技術型的官僚,確實能減少不少明槍暗箭。

天氣已經漸漸和暖,趙開到得宮中時,才知道皇帝正在騎馬。宮中面積雖然不大,好在用人也不多,與一般的官衙相比,還是要寬敞不少,趙桓每日騎射不綴,老是出外不便,因此下令人在宮中修了馬道,蜿蜒綿長,足爲馳騁之用。

趙開略看了一下日頭,知道自己今日來的過早,自失一笑,便自顧自到得趙桓每日辦事的殿閣之外等候。

誰知到了正殿,內侍搬來椅子時,卻見秦檜與餘平二人亦在,而且兩人正負手說笑,觀看着殿閣中懸掛的字畫,低語討論,顯見得交情非比尋常。

他心中一陣厭煩,近日這兩人聯起手來搞風搞雨,趙開雖然專心財賦之事,別事基本不理,不過仍然覺得所謂變法之事太過危險,也不適宜在這個時候提出,而眼前這兩人只重利益,蠱惑聖君自亂陣腳,委實可厭。

依着唐朝留下的規矩,宰相在政事堂辦事至中午,由皇帝依舊例賜宴,稱爲堂饌,各宰相一起會食,席間也能商量政務,統一看法,免起爭執。

自上月餘平拜參知以來,趙開心中着實不悅,經常藉口事務繁忙而棄堂饌,如此一來,衆人也知道他的心思,餘平是個有仇必報的人,一心想整治趙開,卻因爲此人身負整個財賦大權,皇帝對他任重非常,一時也不敢下手罷了。

大家雖然彼此看不順眼,到底身爲宰相,不肯失了大臣風範,餘平與秦檜一聽到動靜,便都回頭,見是趙開來此,兩人一起點頭微笑,向趙開拱手致意道:“趙公竟也來了,是陛下傳見麼?”

趙開一邊還禮,一邊笑道:“這到不是,不過三司已經將今年的開支算出,某特來稟知陛下。”

此語一出,秦檜與餘平均是會意,當下一起道:“此事要緊,陛下最近很是着急,連連催促。”

餘平更道:“不知道今年的使費如何,收入如何?”

趙開淡然一笑,向他道:“餘公孟浪了,此事天子尚不得聞知,怎麼大臣敢自請問!”

餘平倒確實是孟浪了一點,不過一會趙桓過來,趙開也必然要講,此時不過是給這個新進的參知一個小小的難堪罷了。

餘平心中暗恨,臉上亦是訕訕,秦檜忙轉圓道:“趙公謹慎,不過吾輩位列宰執,雖然公專責三司財賦一事,可是我與餘公亦是參知,便是預謀籌劃,又能如何?”

趙開冷道:“參知各專其職,這是陛下的話,秦相公不服陛下處斷麼?”

秦檜心中暗恨,知道此人專責財政,在做官上實在差的太遠,當下也只得隱忍不言,退讓了事。

趙開卻又笑道:“若是李相公在此,某自然能說。李相公平章軍國事,天下諸事何事不能預聞?聽說他連上奏疏,要來長安面見陛下,甚至有可能就在長安主持大局,這樣一來,很多事便更加順手了。”

餘平與秦檜相顧默然,對李綱這樣的元老重臣,他們資歷德望相差太遠,而且李綱身爲平章軍國事,在北宋這個時代,是從來沒有授予人臣的重任,也可以看的出皇帝對李綱是如何的信任倚重。若是此人當真來了長安,政事堂自然是先向他負責,稟報諸事由他處斷,此人與歷朝那些養老的首相不同,年不過六十左右,精力旺盛,敢於擔當,而且又是政軍兩把抓,若是他當真來了,以後的日子自然難過的緊。

正相顧無言,卻聽趙桓在外笑道:“李綱必不會至此,他來長安的事,朕自然會有決斷。”

“陛下……”

第51章 潼關大戰(8)第一 卷蒙塵北國16經略關陝8第十八章第150章 陣斬萬戶第10章 登聞司第109章 車陣第61章 折返長安第131章 坐看風雲第167章 相峙燕京第22章 學習心得第102章 政改第三十九章第114章 風雪還京路第51章 潼關大戰(16)第56章 將軍無義第118章 擬詔第十八章第129章 巧笑嫣然話典故第十八章第153章 臨穎決戰經略關陝3第113章 柳暗花明第二 卷身返故國3第64章 出巡第一 卷蒙塵北國16第162章 拜帥第一 卷蒙塵北國2第11章 苗劉兵變(2)第51章 潼關大戰(7)第十九章經略關陝16第162章 拜帥第90章 壯士意氣第142章 鐵騎狂飆經略關陝16第130章 血雨腥風第二十五章第71章 疾如電,馳如風第131章 坐看風雲第60章 雪夜夜話第84章 君臣協力第100章 父子經略關陝8第83章 初見易安經略關陝3第一 卷蒙塵北國1第163章 赫赫之功第95章 入城第三十三章第70章 行人弓箭各在腰第161章 攻心爲上第169章 困獸第9章 講四講第143章 一笑泯恩仇第98章 大道淵深第一百五十九章第104章 一見如故身返故國9身返故國8第124章 初見端倪經略關陝8第三十一章第115章 鄆王楷第2章 合縱連橫身返故國6經略關陝1第一 卷蒙塵北國17身返故國9第52章 潼關大戰(19)第146章 精忠岳飛第十五章第164章 有文有武是曲大第146章 精忠岳飛第59章 兵臨城下第63章 赦封降將第152章 士氣高昂第一百五十九章第70章 行人弓箭各在腰第136章 勝捷軍第126章 上京風雲第三十八章第10章 登聞司第51章 潼關大戰(2)經略關陝15第52章 縱論天下第89章 中伏第72章 破敵第108章 突火槍第93章 破城經略關陝26第四十二章第73章 戰場搏奕第60章 雪夜夜話第76章 上元夜第三十七章第161章 攻心爲上第51章 潼關大戰(10)第131章 坐看風雲第94章 興亡百姓苦
第51章 潼關大戰(8)第一 卷蒙塵北國16經略關陝8第十八章第150章 陣斬萬戶第10章 登聞司第109章 車陣第61章 折返長安第131章 坐看風雲第167章 相峙燕京第22章 學習心得第102章 政改第三十九章第114章 風雪還京路第51章 潼關大戰(16)第56章 將軍無義第118章 擬詔第十八章第129章 巧笑嫣然話典故第十八章第153章 臨穎決戰經略關陝3第113章 柳暗花明第二 卷身返故國3第64章 出巡第一 卷蒙塵北國16第162章 拜帥第一 卷蒙塵北國2第11章 苗劉兵變(2)第51章 潼關大戰(7)第十九章經略關陝16第162章 拜帥第90章 壯士意氣第142章 鐵騎狂飆經略關陝16第130章 血雨腥風第二十五章第71章 疾如電,馳如風第131章 坐看風雲第60章 雪夜夜話第84章 君臣協力第100章 父子經略關陝8第83章 初見易安經略關陝3第一 卷蒙塵北國1第163章 赫赫之功第95章 入城第三十三章第70章 行人弓箭各在腰第161章 攻心爲上第169章 困獸第9章 講四講第143章 一笑泯恩仇第98章 大道淵深第一百五十九章第104章 一見如故身返故國9身返故國8第124章 初見端倪經略關陝8第三十一章第115章 鄆王楷第2章 合縱連橫身返故國6經略關陝1第一 卷蒙塵北國17身返故國9第52章 潼關大戰(19)第146章 精忠岳飛第十五章第164章 有文有武是曲大第146章 精忠岳飛第59章 兵臨城下第63章 赦封降將第152章 士氣高昂第一百五十九章第70章 行人弓箭各在腰第136章 勝捷軍第126章 上京風雲第三十八章第10章 登聞司第51章 潼關大戰(2)經略關陝15第52章 縱論天下第89章 中伏第72章 破敵第108章 突火槍第93章 破城經略關陝26第四十二章第73章 戰場搏奕第60章 雪夜夜話第76章 上元夜第三十七章第161章 攻心爲上第51章 潼關大戰(10)第131章 坐看風雲第94章 興亡百姓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