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年,春暖花開之時。
袁紹在鄴城登高臺,拜祭天地,誓師出征,天下震驚。
雖然大家已經做好準備了,可是真正這事開始發生的時候,依舊有很多人不知所措。
шшш● ttkan● c ○
袁紹起六十五萬大軍,以清君側的名義,從三個方向進攻曹操的地盤。
而曹操則是以朝廷的名義下旨訓斥袁紹的行爲,然後昭告天下,讓天下諸侯都來勤王。
天下諸侯的反應比較有意思。
最大牌的,也最有影響力的劉備態度曖昧,表示希望大家坐下來,好好地聊一聊,一定是誤會,司空忠心爲國,大將軍更是幾代都對國家忠心耿耿,怎麼可能有矛盾呢?一定是有什麼誤會,大家說開了就好了嘛……
劉璋不作聲。
公孫康則是表示支持大將軍爲天子討得公道--反正他在遼東,到時候就算曹操不滿,他也不太怕。
關中諸將與庸涼則支持曹操,表示要爲朝廷效力。
張魯可能想說話,卻沒人問他,畢竟在天下諸侯中,張魯是個沒身份的人--他漢中太守是自稱的,朝廷沒有給過他權限。
所以天下的態度基本上就是,你們打你們的,我們不管。
不管是遼東還是庸涼對雙方的支持,都是口頭上的,沒有一點行動。
袁紹誓師之後,浩浩蕩蕩的大軍,開始從鄴城出發。
這是足足四十多萬人的大軍。
一部分去黃河沿岸,牽制住黃河邊曹操麾下的精兵,由鮮于輔等人帶隊。
袁紹則是親率三十萬大軍,進逼官渡。
面對這麼浩浩蕩蕩的人馬,這一路上雖然不能完全算是袁紹的地盤,可是看到這麼多人過來,曹操的部下也是紛紛遁走。
一路從鄴城出發,過蕩陰,過朝歌,輕而易舉地易舉地就到了接近豫州的地盤。
這就是曹操頭疼的地方了,袁紹從冀州打他,他就只能一開始退,抵擋都沒什麼用。
只有黃河沿岸,才能夠一路的依託天險抵擋。
野戰當然是不合適的。
尤其是袁紹七路齊發,其他六路就有三十五萬大軍,牽制了他超過二十萬人,正面三十萬大軍要對付的,就是他的本陣了。
夏侯淵、于禁、曹仁、曹洪、程昱 ……這些能帶兵的大將,都被牽制在外。
曹操只能親自領軍,出征官渡。
要說他出徵的陣容,也算是豪華了,李典樂進曹純曹真曹休許褚等人爲將,郭嘉賈詡荀攸隨軍爲參軍,夏侯惇荀彧鎮守許都。
和歷史上比起來,曹操麾下雖然也是人才濟濟,卻還是少了一些能打的武將。
比如徐晃,比如張遼 ……這些都是大將之才,然而卻已經被王易搶先拿到手上了,士卒沒有歷史上多,名將也沒有歷史上多,更頭疼的就是,他要面對的對手,比歷史上要強大得多。
在曹操進駐官渡之後,壞消息就慢慢地傳來了。
曹仁被鮮于輔牽制,曹洪卻在對抗中吃了田豫不小的虧。
牽招在關中與夏侯淵纏鬥,他在騎兵上的指揮能力極其出色,連夏侯淵都覺得很是頭疼。
淳于瓊聯合袁譚臧霸等人,用許攸之計,連敗昌稀,于禁只能堅守泰山。
倒是程昱設計,讓朱靈吃了一些小虧,不過他部下比朱靈帶的人要少了一些,也不敢逼迫過多。
主戰場之外的戰場,曹操只能勉強地支持,有勝有負。
真正的勝負,要看官渡。
袁紹的大軍,輕鬆地度過地度過了黃河,一直到官渡之前,這才停了下來。
這是從冀州到許都,唯一的要塞。
這一段包括黃河,都不算是天險了,畢竟有一段黃河水淺,隨便搭建浮橋就能夠通過,甚至小股人馬可以直接涉水而過--不然歷史上曹操打官渡之戰,爲什麼不像赤壁之戰那樣,直接依仗河流的天險?
就是因爲黃河可以輕易渡過的地方,太多了啊。
還好曹操對這場大戰,也是做了很多的準備。
官渡的地形險要,容易扼守,更何況曹操還從劉備地盤上用各種方法弄來了不少水泥,加固防線的防禦--不然他也不會無奈的用佃戶去換糧食,當年挖墳墓弄來的那些貴金屬,基本都交給商人去弄水泥了。
而且官渡也就那一段是險要,扼守住之後,大軍不得寸進,在後方曹操則可以保持足夠的機動兵力,不至於打呆仗。
這也是曹操不守黃河的原因--黃河沒長江那麼難過,而且黃河太長,處處都有渡河的口子,要是分兵把守,反而分了自己本來就薄弱的兵力,這種呆仗曹操是不會打的。
所以他只是扼守住了黃河其他的防線,讓袁紹不至於大軍全部都展開攻擊兗州,攻打他的內部。
用官渡抵擋袁紹的大軍,消磨對方的銳氣,然後再尋找破敵的良機。
這就是曹操用的戰術。
袁紹就算兵力再多,他也會受到攻城器械不夠出色的限制,要攻打官渡這樣的要塞,無非就是那些手段,對防守一方來說,還是佔據了很多的優勢的。
袁紹的思路其實也差不多。
雖然攻城困難,可是卻可以將曹操的主力吸引在一起。
官渡贏了,曹操的主力也就沒了,到時候許都,就是他的囊中物。
甚至其他地方的曹操精銳,到時候都是他的--這一仗,歸根結底不是爲了徹底地消滅對方,而是爲了取得勝利,向天下的士族證明,自己纔是值得追隨的對象啊!
表面上看來,雙方動員了接近百萬的正規軍,可是真正的戰場,卻只是在官渡這裡!
袁紹贏,天下的士族都會支持他。
曹操贏,天下的士族同樣也會支持他。
到時候就算散落在各地的曹家宗族和袁家子弟想要繼續抵擋下去,也許身邊的那些士族將領們,就會把他們給綁了。
歸根結底這是他們內部的一種鬥爭,是爲了決出勝負,而不是徹底的消滅對方!
這就是和歷史上官渡之戰不一樣的地方了。
不過雖然不一樣,可是官渡之戰,依舊拉開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