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亂起

卻說柳飛聞聽劉備回答,心中歡喜。仰天哈哈大笑,連道三個“好”字。卻讓劉備甚是不解,呆呆的看着他,不知所以。

柳飛見狀,微微一笑,道“玄德不需着惱,某剛乃是相試爾。若你方纔露出一絲的動心,吾轉身便走,絕不會和你再多說半句。尚幸,汝總算沒讓吾失望。不過,反應卻也激烈了些”言罷,又是呵呵的一笑。

劉備聞言,不禁面色微紅。心中發窘,暗思自己尚不夠沉穩。

柳飛拍了拍他肩膀,指了指石凳,示意他安坐。劉備依言落座,方拱手問道“先生如此相試,卻又是爲何?還望先生能坦言告知”

柳飛點點頭,卻未說話。自顧輕輕踱步,走到亭邊,負手而立。遠眺着天邊,蒼茫的大地,在初起的陽光下,度着一層鉑金。半響,方道“適才你我相見時,我的身份沒有明告與你,某姓柳名飛,字雲逸,乃是東萊人氏也。”

劉備口中細細唸了兩遍,“柳飛,柳飛,東萊。。。。。啊。。。。。”心中猛的閃過一人的傳聞。不禁霍然起身,顫聲問道“莫不是稱爲『隱神谷主』的柳神仙乎”,口中問着,呼吸急促,兩眼望定柳飛,白皙的臉龐上,已是激動的紅潮涌現。

柳飛回頭看了他一眼,方淡淡的點頭道“然”

劉備聞的他承認,身子顫抖。心中隱約覺得,將有大機緣落到自己頭上,然腦海中卻是一片混亂,各種念頭,此起彼伏,交相往來。

卻聽柳飛清朗的聲音,在耳邊緩緩響起,卻是在吟誦一首詞,詞體怪異,自己從未所聞,但卻平仄合理,與人異常和諧的感覺。不敢多問,只細細聽去。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

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

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興,百姓苦。

亡,百姓苦。

那語聲低沉,似含了萬般的悽苦,又隱隱透着一股悲天憫人的氣息。劉備聽的心中也不覺沉重起來,胸中直有一股沉悶之氣,衝來撞去,卻是不得發泄之處。

正自心中煩悶,耳中卻又聽得柳飛低沉的話音響起“這曲山坡羊,雖於此時此地不相時宜,但每每想起,卻心甚痛之。”

劉備心中道“這詞卻原來是喚作『山坡羊』嗎”心中想着,耳中卻聽柳飛繼續說道

“某本非此世中人,一心只修天道,也不願理會俗世中事。然歷歷於目,卻遍地不忍言之事。自恆、靈以來,吏治腐敗,民不聊生,後竟至宦官持權,賣官鬻爵,我華夏漢民,日苦一日。”

說到這,心情激盪,頓了一頓。方又接着道“某雖不願理俗事,卻終是華夏之民。現下大變將起,我華夏正面臨存亡之際,卻也不忍冷眼旁觀下去。”

說到這,轉過身來,看着劉備。

又道“某此次來此,就是欲尋一忠誠仁義之士,以傳吾學。於華夏離亂,大廈將頹之際,行那力挽狂瀾之舉。此事艱辛無比,稍有不虞,便有滅頂之險。故,非心性堅忍,胸懷寬廣之人,以大氣魄、大毅力行之,不能成事。”

劉備聽到這,已是心頭雪亮,當下,只是堅定的望着柳飛。

柳飛點點頭,續道“吾向聞玄德,宗室之後,寬人敦厚,自幼有大志。這才百般相試。汝,現在可明白我的意思了?”

劉備至此,哪還有不懂之理。“撲通”雙膝跪倒,對柳飛道“謝過先生看重之情。先生悲天憫人之心,即使頑石亦要點頭,何況人乎?備也不才,願以身負天下任,伸大義於天下,拯萬民於水火,刀斧加身,不敢墮此志。願求先生爲師,以修自身,爲我華夏盡心。伏請先生允准。”言罷,五體投地。

柳飛欣然,喚起劉備。道“即如此,今日汝先回去準備。明日開始,另尋地安置。爲師當傳汝所需之技。”

劉備大喜,重新行過拜師禮。自回家準備不提。

柳飛心下暢快,自料劉備經自己調教後,應能有很大變化,再加上之前準備的幾步暗棋,加快統一,保華夏元氣,應無問題了。

回到客棧,和甄姜一說,甄姜亦替他高興。二人收拾了一下,於城外尋了一處山谷,做爲居住、授徒之所。第二日,將劉備領了過來,便着手開始了傳授。

公元一八四年春,漢靈帝中平元年。歷史固執的按着既定的軌跡運行着。黃巾起義爆發了。宛城,召陵、冀州相繼起事。

大方馬元義等先收荊、楊數萬人,約定於鄴城,同時舉事。更是數次潛入洛陽,以中常侍封諝、徐奉等爲內應,約以三月五日內外俱起。然未及作亂,被張角弟子濟南唐週上書告之,馬元義當即被施『車裂』之刑處死。靈帝以周章下三公、司隸,使鉤盾令周斌將三府掾屬,案驗宮省直衛及百姓,但有與太平道有牽連的,一概誅殺,誅連千餘人,並且下令冀州追捕張角。

由於事出突然,張角被迫提前一個月在二月發難,史稱黃巾起義或黃巾之亂,因爲起義者頭綁黃巾,所以被稱爲“黃巾”或“蛾賊”,張角自稱“天公將軍”,張寶、張樑分別爲“地公將軍”、“人公將軍”在北方冀州一帶起事。他們燒燬官府、殺害吏士、四處劫略,一個月內,全國七州二十八郡都發生戰事,黃巾軍勢如破竹,州郡失守、吏士逃亡,震動京都。

靈帝以何進爲大將軍,率左右羽林五營士屯於都亭,整點武器,鎮守京師;又自函谷關、大谷、廣城、伊闕、轘轅、旋門、孟津、小平津等各京都關口,設置都尉駐防;下詔各地嚴防,命各州郡準備作戰、訓練士兵、整點武器、召集義軍。

皇甫嵩上諫要求解除黨禁,拿出皇宮錢財及西園良馬贈給軍士,提升士氣,而呂彊又對靈帝上言:「黨錮久積,若與黃巾合謀,悔之無救。」漢靈帝接納提案,在壬子日大赦黨人,發還各徙徒,要求各公卿捐出馬、弩,推舉衆將領的子孫及民間有深明戰略的人到公車署接受面試。

更發精兵以鎮亂事。令盧植領副將宗員率北軍五校士負責北方戰線,與張角主力周旋;皇甫嵩及朱雋各領一軍,控制五校、三河騎士及剛募來的精兵勇士共四萬多人,討伐穎川一帶的黃巾軍,朱雋上表召募下邳孫堅爲佐軍司馬,帶同鄉里少年及募得各商旅和淮水、泗水精兵,共千多人出發與朱雋軍連軍。庚子日,張曼成攻殺南陽郡守褚貢,響應張角。

至此,華夏大地,一片狼籍,烽煙四起。大亂拉開序幕。

第122章 捉弄第19章 考驗第72章 定親第192章 海上第242章 涪關第292章 山魈第272章 潼關(一)第240章 完敗第205章 難題第336章 得骨第43章 點撥(二)第290章 死靈第214章 夾擊第150章 天師第242章 涪關第359章 突刺第206章 天神第191章 海嘯第395章 神話第112章 盟約第272章 潼關(一)第337章 受困第265章 遼東(一)第25章 怪病第157章 政變第57章 歸途第73章 誓言第240章 完敗第394章 日落第310章 彙報第45章 庭議第14章 偶遇第206章 天神第26章 源石第35章 傷逝第197章 大牢第154章 誤解第38章 渡口第7章 拜師第76章 汜水第307章 召喚第143章 事泄第82章 名士第36章 三式第262章 覆沒第23章 出塞第399章 神戰第97章 反目第367章 青徐第131章 挾天第159章 絕脈第275章 投奔第29章 內傷第185章 追憶第381章 陰謀第303章 八納第266章 遼東(二)第139章 僞帝第76章 汜水第283章 烏龍第311章 隱情第172章 悍衛第348章 武威第222章 拜會第212章 伏擊第304章 傾情第257章 開拔第293章 飛雲第4章 入世第51章 宛城第50章 翱遊第374章 遁走第232章 八陣第353章 奮威第33章 迎敵第71章 比鬥(二)第330章 奇才第66章 初見第73章 誓言第37章 盡屠第305章 再擒第328章 機關第76章 汜水第349章 顯殺第109章 土着第100章 撫慰第353章 奮威第127章 滅門第53章 虎將第121章 捉鬼第54章 療治(一)第186章 癔症第247章 收蜀第104章 知音第345章 篡漢第62章 大亂第310章 彙報第2章 山中第100章 撫慰第252章 傳訊
第122章 捉弄第19章 考驗第72章 定親第192章 海上第242章 涪關第292章 山魈第272章 潼關(一)第240章 完敗第205章 難題第336章 得骨第43章 點撥(二)第290章 死靈第214章 夾擊第150章 天師第242章 涪關第359章 突刺第206章 天神第191章 海嘯第395章 神話第112章 盟約第272章 潼關(一)第337章 受困第265章 遼東(一)第25章 怪病第157章 政變第57章 歸途第73章 誓言第240章 完敗第394章 日落第310章 彙報第45章 庭議第14章 偶遇第206章 天神第26章 源石第35章 傷逝第197章 大牢第154章 誤解第38章 渡口第7章 拜師第76章 汜水第307章 召喚第143章 事泄第82章 名士第36章 三式第262章 覆沒第23章 出塞第399章 神戰第97章 反目第367章 青徐第131章 挾天第159章 絕脈第275章 投奔第29章 內傷第185章 追憶第381章 陰謀第303章 八納第266章 遼東(二)第139章 僞帝第76章 汜水第283章 烏龍第311章 隱情第172章 悍衛第348章 武威第222章 拜會第212章 伏擊第304章 傾情第257章 開拔第293章 飛雲第4章 入世第51章 宛城第50章 翱遊第374章 遁走第232章 八陣第353章 奮威第33章 迎敵第71章 比鬥(二)第330章 奇才第66章 初見第73章 誓言第37章 盡屠第305章 再擒第328章 機關第76章 汜水第349章 顯殺第109章 土着第100章 撫慰第353章 奮威第127章 滅門第53章 虎將第121章 捉鬼第54章 療治(一)第186章 癔症第247章 收蜀第104章 知音第345章 篡漢第62章 大亂第310章 彙報第2章 山中第100章 撫慰第252章 傳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