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六章 一時瑜亮

第五百零六章 一時瑜亮

既生瑜,何生亮!--------明.羅貫中《三國演義》周瑜絕命詞

話說搖搖曳曳的扁舟之中,諸葛亮提起孫策身邊謀主,魯肅竟一時無言。江東孫策以下可謂星漢燦爛,周公瑾卻無疑是最亮的那顆星。

魯肅整理思緒微笑道:“說起此人,確實是個青年才俊,可謂驚才絕豔,比孔明大了稍許,正是孔明的好對手啊!”

周公瑾乃宦門之後,廬江士族大家子弟,洛陽令周異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曾官至太尉。

正史中,周瑜個子很高很壯,姿貌英俊瀟灑,偏又精於音律,是偶像級別的人才。年少時就與孫策交好,二十一歲起隨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後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周瑜將兵赴喪,以中護軍的身份與長史張昭共掌衆事。建安十三年 (公元二百零八年),周瑜率軍與劉備聯合,於赤壁之戰中大敗曹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又率軍大破曹仁,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

周瑜不但智謀無雙,而且風流倜儻,兼且性度恢廓,孫權稱讚周瑜有“王佐之資",范成大譽之爲“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宋徽宗時還追尊其爲平虜伯,位列唐武廟六十四將、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追尋他壯麗的一聲,從 丹陽借兵,到 官居要職,再到成爲 安邦重臣, 聯劉破曹、大破曹仁、最終三十六歲病卒巴丘,令人可歌可泣。

正史中,周瑜和魯肅之間,實乃忘年之交。周瑜在做居巢縣長認識了魯肅,認爲他非同尋常,就主動與他相交,兩人建立了如同春秋時公孫僑和季札那樣牢不可破的朋友關係。

建安三年(公元一百九十八年),周瑜和魯肅一同回到吳郡。孫策聞周瑜歸來,親自出迎,授周瑜建威中郎將,調撥給他士兵兩千人,戰騎五十匹。此外,孫策還賜給周瑜鼓吹樂隊,替周瑜修建住所,賞賜之厚,無人能與之相比。孫策在發佈的命令中說:“周公瑾雄姿英發,才能絕倫,和我有總角之好,骨肉之情。在丹陽時,他率領兵衆,調發船糧相助於我,使我能成就大事,論功酬德,賞賜還遠不能回報他在關鍵時刻給我的支持呢!”周瑜時年二十四歲,吳郡人皆稱之爲周郎。

因廬江一帶,士民向來佩服周瑜的恩德信義,於是孫策命他出守牛渚、後來又兼任春谷長。

建安四年(公元一百九十九年),孫策要攻打荊州,拜周瑜爲中護軍,兼任江夏太守,隨軍征討。十二月,孫策率周瑜等人攻破皖城,虜獲袁術手下劉勳家人及他們部下的男女親族,其中橋公二女皆國色天姿,孫策自納大喬,周瑜納小喬。孫策對周瑜說:“橋公之女,雖經戰亂流離之苦,但得我們二人作女婿,也足可慶幸了。”接着進攻尋陽,敗劉勳,第二年年初討江夏,又回兵平定豫章、廬陵。周瑜留下來鎮守巴丘。

建安五年(公元二百年)四月,孫策遇刺身亡,時年僅二十六歲,臨終把軍國大事託付給孫權。孫權統業時,年齡尚小,只有會稽、吳郡、丹陽、豫章、廬陵數郡,其偏遠險要之處也尚未全附。英雄豪傑散落在各個州郡,並未和孫氏建立起君臣之間相互依賴的關係。張昭和周瑜等人認爲孫權能與他們一起成就大業,所以傾心服侍他。

周瑜從外地帶兵前來奔喪,留在吳郡孫權身邊任中護軍,同長史張昭共同掌管軍政大事。當時孫權只是將軍,賓客禮節都很簡單,唯獨周瑜用君臣的禮節表達對孫權的支持。周瑜有一次對魯肅說道:“過去馬援答覆光武帝說過,‘當今之世,非但君擇臣,臣亦擇君’。如今我的主人孫權親信賢人智士,接納奇才異能,我聽說古代哲人的神秘論證,接承天命替代劉氏者,必定起於東南,推算曆數觀察形勢,最終會造建起帝王基業,與天命相符合,也正在東南。正是有識有志之士歸附英傑的時代。我正通曉此理啊!” 並向孫權推薦魯肅,說他有才幹,可爲輔佐之臣。建議孫權應該多方蒐羅魯肅這樣的人才,以成就大業,不能讓他們流散外地。

曹操在官渡之戰打敗袁紹後,在建安七年(公元二百零二年),下書責令孫權送人質到曹操這裡。孫權便召集羣臣會商。大臣們衆說紛紜,張昭、秦鬆等重臣猶豫再三,不能決斷。

孫權本意不想送人質。於是,他只帶周瑜一人到母親面前議定此事。周瑜分析道:“當年楚君剛被封到荊山邊上時,地方不夠百里。他的後輩賢能,擴張土地,開拓疆域,在郢都建立根基,佔據荊揚之地,直到南海。子孫代代相傳,延續九百多年。將軍您繼承父兄的餘威舊業,統御六郡,兵精糧足,戰士們士氣旺盛。而且,鑄山爲銅,煮海爲鹽,人心安定,士風強勁,可以說所向無敵,爲什麼要送質於人呢?人質一到曹操手下,我們就不得不與曹操相呼應,也就必然受制於曹氏。那時,我們所能得到的最大的利益,也不過就是一方侯印、十幾個僕人、幾輛車、幾匹馬罷了,哪能跟我們自己創建功業,稱孤道寡相提並論呢?爲今之計,最好是不送人質,先靜觀曹操的動向和變化。如果曹操能遵守道義,拯救天下,那時我們再歸附也不晚;如果曹操驕縱,圖謀生亂玩火必自焚,將軍您只要靜待天命即可,爲何要送質於人呢?”周瑜這番話,說到了孫權心裡。孫權的母親也認爲該這樣做,她對孫權說:“公瑾的話有道理,他比你哥哥只小一個月,我一向把他當兒子對待,你該把他當成兄長才是。”孫權便沒給曹操送人質。

孫權每次下賜周瑜,一年到頭都有一百件衣服,沒有那個將領能與周瑜相比 。對於孫氏,周瑜也說得上忠貞不二。《江表傳》記載,曹操想使周瑜爲自己所用,曾派善於辯說的蔣幹前去遊說周瑜,周瑜十分堅決的回絕了蔣幹。天下的士人,因此愈加佩服周瑜。

建安十三年(公元二百零八年)秋,曹操率軍南侵,佔領荊州各郡,向孫權進逼。大軍壓境之際,孫權本意與曹操一戰,向下詢問計策。然而孫權的大臣們出現了主和、主戰兩派,重臣謀士張昭和秦鬆更是支持投降曹操。於是魯肅勸孫權招回在鄱陽練兵的周瑜。

周瑜回到孫權身邊,向孫權分析曹操與孫權兩軍的勝敗關鍵,先是指出:曹軍遠途跋涉,疲憊不堪;天氣寒冷,馬沒有草吃;北方人慣習陸戰不擅水戰,水土不服;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爲曹操的後患。既而進一步分析了曹軍的實際力量,指出來自中原的曹軍不過十五六萬,而且所得劉表新降的七八萬人,人心並不向曹。孫權感嘆道:“曹操想要廢漢自立很久了,只是忌諱二袁、呂布、劉表和我罷了。只留下我,我和曹操勢不兩立,你所說的話甚合我意,這是天把你賜給我了!”

孫權最終下定決心,拔劍砍掉桌子一角,說:“再有敢說投降的人,就像這個桌子一樣!”

孫權命周瑜及程普等領三萬人抗曹,途中在赤壁兩軍遇上,曹操軍因有疾病,又不習水性,初戰便敗退,曹操引軍至江北。周瑜便與劉備軍在南岸設營,雙方對峙。周瑜部將黃蓋建議用火計將曹軍打敗 ,周瑜認爲可行,命黃蓋詐降。曹操果然中計,船艦全被燒燬,曹操北還南郡。

周瑜又與程普進軍南郡,和曹仁隔江相持。兩軍尚未交鋒,周瑜先派甘寧前去佔據夷陵。曹仁分出一部分兵馬包圍了甘寧,甘寧向周瑜告急。周瑜採用了呂蒙的計謀,留下淩統守衛後方,率軍馳援夷陵,大破曹軍於夷陵城下,所殺過半。曹軍乘夜逃走,途經木柴堵塞的險路,騎馬者皆棄馬步行。周瑜率兵追趕截擊,獲得戰馬三百多匹,軍威大振。

周瑜率兵屯駐北岸,約定日期大戰曹仁。周瑜親自騎馬督戰,被飛箭射中右脅,傷勢嚴重,退兵回營。曹仁聞周瑜臥病在牀,親自督帥士兵上陣攻擊吳兵。周瑜奮身而起,巡視各營,激勵將士殺敵。

經過一年的交戰,周瑜對曹仁殺傷甚衆,使得曹仁只好棄城而走。孫權任命周瑜爲偏將軍,兼仁南郡太守,並把下雋、漢昌、州陵三個縣作爲他的奉邑,讓他屯兵於江陵。赤壁之戰後,周瑜向孫權獻計軟禁劉備,直接管理劉備陣營的軍隊部屬,孫權認爲曹操在北方仍需牽制,又認爲劉備恐怕難以控制,所以沒有采納。

建安十五年(公元二百一十年),孫權批准了周瑜提出征伐益州的方案,周瑜返回駐地江陵,行至巴丘突然病卒,年僅三十六歲。孫權聽聞哭泣道:“公瑾有王佐之資,然而壽命短促,我還能依賴什麼呢?”又親自穿上喪服爲周瑜舉哀,感動左右。周瑜的靈柩運回吳郡時,孫權到蕪湖親迎。 孫權稱帝后,對公卿說:“如果沒有公瑾,我是當不上皇帝的。”

諸葛亮和魯肅的舟船一路飄向江夏,經過襄陽水域,大批戰船出現在漢江水面上,遠看如同雲帆之海,分外壯觀。諸葛亮立在船頭,心裡還在回味魯肅對周公瑾的評價,如此這般的周公瑾,真渴望與他相會。無論是朋友還是敵人,周公瑾無疑是最值得自己認真對待的人。

魯肅忽然一指前方,只見一艘旗艦逆風破浪而來,船頭穩穩立着一員大將,滿臉鬍子拉碴,渾身水靠皮甲,卻散發着野人般動人心魄的魅力,哈哈笑着大聲道:“諸葛軍師!子敬軍師!甘興霸奉主公之命,特來迎接二位!”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第一百三十三章 白虎遇刺第四百五十七章 生死豪情第二百九十九章 辣手玄德第六百二十三章 金城陳懿第二百六十七章 東萊太史第二百八十九章 黃雀在後第二百五十六章 漢中閻圃第三十三章 戰備升級第六百八十九章 韓德戲蟬第九十八章 李通歸降第七百七十二章 何去何從第七百八十三章 誓死不降第三百七十六章 謀士武鬥第七百一十七章 陳逸重傷第四百八十一章 語重心長第四百五十三章 南北大院第一百九十三章 瞞天過海第三百零三章 陰差陽錯第六百五十章 才高八斗第七百六十二章 預謀退路第六百六十三章 正中要害第五百五十二章 南北羌王第六十一章 情非得已第二百零八章 單槍赴宴第六百零四章 風流雲散第八百三十四章 暗殺密令第一百九十二章 恩威並施第八百零二章 山賊郝昭第一百七十二章 山河破碎第四百四十七章 唯快不破第四十四章 洛城之戀第六百二十章 天地玄黃第八百二十八章 祖國邊疆第六百八十九章 韓德戲蟬第四百九十六章 實力對比第六百零三章 雲騄救美第六百五十四章 大月氏王第三百二十章 虛者實之第七百七十六章 夏侯家事第六百五十七章 極陰之人第三百九十四章 變身青衫第六百零八章 飛蛾撲火第六百三十七章 程昱斷手第四百六十四章 龐德身世第一百三十一章 文姬思漢第六百四十七章 家族審判第三百四十四章 對話公臺第二百七十章 北海王修第三百九十三章 純龍之戰第二百六十三章 漢中易主第二百六十八章 青州德政第八百三十七章 七星龍鱗第一百三十章 洛陽詩會第三十八章 錦帆大盜第四百章 越女劍法第三百九十五章 終南秘境第一百六十七章 劉豹蔡琰第二百零五章 江東猛虎第二百二十三章 槍神誰屬第五百九十章 黃鬚愛兒第六十七章 終得神兵第二百零九章 食髓知味第五百九十七章 棚中定計第五百三十八章 西涼大將第七百零三章 陷阱殺陣第四百六十三章 殺戮之星第三百一十四章 隔岸觀火第二百一十四章 陳龍心事第一百二十四章 怒髮衝冠第六百四十六章 兄妹情深第四百八十一章 語重心長第四百一十一章 劍主之爭第二百九十五章 孤注一擲第二百一十五章 重裝北上第六百八十八章 今日主演第五百九十一章 孤身犯險第四百九十八章 天池大澤第一百四十六章 長安大戰第三百零四章 梟雄末日第八百零六章 劍師聞喜第八百三十八章 深入絕頂第三百七十八章 兩面受敵第六百六十七章 圍爐閒話第三百五十九章 青龍破空第七百四十四章 張飛求親第五百二十七章 夏侯元讓第六百四十九章 司馬仲達第五百七十四章 青釭絕影第七百八十章 司馬掌兵第三百四十一章 心肺復甦第三百三十八章 第一滴血第三百五十六章 春秋大義第七百四十一章 靈前賭約第一百二十五章 同仇敵愾第五百五十三章 義不容辭第三百一十八章 樂進李典第六百七十三章 誓殺此獠第三百零一章 李代桃僵第二百五十三章 泠苞鄧賢第七百九十八章 臨陣倒戈
第一百三十三章 白虎遇刺第四百五十七章 生死豪情第二百九十九章 辣手玄德第六百二十三章 金城陳懿第二百六十七章 東萊太史第二百八十九章 黃雀在後第二百五十六章 漢中閻圃第三十三章 戰備升級第六百八十九章 韓德戲蟬第九十八章 李通歸降第七百七十二章 何去何從第七百八十三章 誓死不降第三百七十六章 謀士武鬥第七百一十七章 陳逸重傷第四百八十一章 語重心長第四百五十三章 南北大院第一百九十三章 瞞天過海第三百零三章 陰差陽錯第六百五十章 才高八斗第七百六十二章 預謀退路第六百六十三章 正中要害第五百五十二章 南北羌王第六十一章 情非得已第二百零八章 單槍赴宴第六百零四章 風流雲散第八百三十四章 暗殺密令第一百九十二章 恩威並施第八百零二章 山賊郝昭第一百七十二章 山河破碎第四百四十七章 唯快不破第四十四章 洛城之戀第六百二十章 天地玄黃第八百二十八章 祖國邊疆第六百八十九章 韓德戲蟬第四百九十六章 實力對比第六百零三章 雲騄救美第六百五十四章 大月氏王第三百二十章 虛者實之第七百七十六章 夏侯家事第六百五十七章 極陰之人第三百九十四章 變身青衫第六百零八章 飛蛾撲火第六百三十七章 程昱斷手第四百六十四章 龐德身世第一百三十一章 文姬思漢第六百四十七章 家族審判第三百四十四章 對話公臺第二百七十章 北海王修第三百九十三章 純龍之戰第二百六十三章 漢中易主第二百六十八章 青州德政第八百三十七章 七星龍鱗第一百三十章 洛陽詩會第三十八章 錦帆大盜第四百章 越女劍法第三百九十五章 終南秘境第一百六十七章 劉豹蔡琰第二百零五章 江東猛虎第二百二十三章 槍神誰屬第五百九十章 黃鬚愛兒第六十七章 終得神兵第二百零九章 食髓知味第五百九十七章 棚中定計第五百三十八章 西涼大將第七百零三章 陷阱殺陣第四百六十三章 殺戮之星第三百一十四章 隔岸觀火第二百一十四章 陳龍心事第一百二十四章 怒髮衝冠第六百四十六章 兄妹情深第四百八十一章 語重心長第四百一十一章 劍主之爭第二百九十五章 孤注一擲第二百一十五章 重裝北上第六百八十八章 今日主演第五百九十一章 孤身犯險第四百九十八章 天池大澤第一百四十六章 長安大戰第三百零四章 梟雄末日第八百零六章 劍師聞喜第八百三十八章 深入絕頂第三百七十八章 兩面受敵第六百六十七章 圍爐閒話第三百五十九章 青龍破空第七百四十四章 張飛求親第五百二十七章 夏侯元讓第六百四十九章 司馬仲達第五百七十四章 青釭絕影第七百八十章 司馬掌兵第三百四十一章 心肺復甦第三百三十八章 第一滴血第三百五十六章 春秋大義第七百四十一章 靈前賭約第一百二十五章 同仇敵愾第五百五十三章 義不容辭第三百一十八章 樂進李典第六百七十三章 誓殺此獠第三百零一章 李代桃僵第二百五十三章 泠苞鄧賢第七百九十八章 臨陣倒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