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八章 贈軍旗司馬降蜀

當蜀漢與曹魏雙方在隴西交戰的時候,南陽司馬懿與曹真的戰事也進行的如火如荼。曹睿認定司馬懿與蜀漢趙舒勾結,傾長安,洛陽兩京之兵與汝南曹休一起,共計大軍三十餘萬,分三路夾攻宛城。饒是司馬懿老謀深算,在這樣實力的絕對懸殊之下,也只是節節敗退,勉力抵抗。

魏大將軍曹真督洛陽之兵南下,攻魯山,月餘破之,守將王濤戰死,司馬懿痛失一臂。大司馬曹休率汝南兵馬,攻葉縣,破之,兵進博望。左將軍張合率長安大軍,破儷縣,駐兵鎮平。三路大軍匯齊,大有一鼓作氣,攻佔宛城之意。

本來就是火燒眉毛的時候,又有軍報傳來,原本按兵不動的荊州郭淮也提兵北上,進駐新野。宛城只有不足十萬兵馬,應付三路魏軍已是頗感覺吃力,聽到郭淮的荊州軍也要來分杯羹,宛城衆將不禁憂心忡忡,有些貪生怕死之人便已經在預謀後路。城中大戶雖然不敢明目張膽地攜財逃亡,但私下也有不少在挖地埋金,只有鎮南將軍府中卻是一片安寧,看不出任何驚慌錯亂的徵兆。

司馬懿坐在主位,若有所思,右手不住地捋着自己的鬍鬚,大約是想得太入神,偶爾用力過度,扯下一根兩根鬍鬚飄落在地,也渾然不覺。下面分坐着五人,長子司馬師,次子司馬昭,二人在當年曹操欲圖宛城之時,小小年紀便用計擒殺自己的親伯父司馬朗。現在經過十年的歷練,也都成了足以獨擋一面的後起之秀。餘下三人分別是司馬懿鍾愛的弟子鄧艾,心腹部將戴陵以及投靠而來的臧霸之子,臧艾。各人表情不一,卻都出奇的安靜,似乎都在等候司馬懿的決定。

“父親。”司馬昭最先打破房中的沉默,道:“如今戰事不利,不妨先忍辱求全,孩兒願代兄長前往成都。”

司馬懿這才擡眼看向衆人,面無表情地問道:“汝等可還有別的意見?”目光卻有意無意地停留在鄧艾的身上。鄧艾知道老師是在詢問自己的意思,只得起身輕嘆道:“二公子願代兄冒險,其心可嘉。只是公子這一去,老師便要受制於人,想要東山再起,便十分困難了。弟子愚見,不妨再等些時日。”

“還要再等?”司馬昭頗不以爲然,爭道:“且不說曹真的大軍明日就要兵臨城下,便是郭淮的期限也只在今日,使者就在外廳等候。若再推託不允,只怕荊州兵馬也要在背後捅我們一刀。”鄧艾被他一頓搶白,又不見司馬懿有任何表示,只好默然坐下,不復再言。

司馬昭見鄧艾退開,便又繼續道:“魏武在時,父親鎮守宛城,便被視爲心腹之患。如今魏主大興甲兵三十萬,必欲得之而甘心。鄧兄總以爲蜀漢李蘭一旦出兵,曹睿便會移兵長安,但現在隴西戰事已起,卻不見曹真有任何退兵的跡象,反而越戰越狠,越攻越急。大約魏主有心先取宛城,再保長安。宛城軍力實不能與曹魏相抗衡,父親何不就暫且應了趙舒,歸順蜀中,以求自保?”

司馬懿聽着愛子滔滔暢言,也不禁微微點頭。宛城與魏,蜀接壤,離吳之淮南也相去不遠,若魏攻則聯吳蜀,若蜀侵則復歸曹魏,以宛城地位之重要,不論哪一國都不會坐視此地落入他國之手。回想當年自己奪戰宛城,便是想借此在三國的夾縫之間,求得一席之地,再圖稱霸大業。這些年以來,都證明司馬懿的想法是很正確的,以曹操之奸詐,曹丕之陰險都不敢輕易加兵宛城。十餘年,司馬懿內施明政,外修甲兵,只望有朝一日,曹魏與蜀漢或者東吳先開戰,自己能坐收漁人之利。

可是萬萬沒有讓司馬懿想到的是,魏國新皇帝曹睿即位之後,第一個居然就是拿宛城開刀。對於洛陽流傳造反檄文之事,司馬懿也有所耳聞,但只能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自己咽。難道還親自到洛陽去向曹睿解釋,那是吳蜀奸細所爲麼?只恨魏國朝廷上養得全是一羣飯桶,連如此淺顯的離間之計都看不明白,也不勸阻他們的皇帝,便貿然的興兵南下。

戰事剛起之時,司馬懿也並不十分擔心,因爲他知道宛城戰事一起,或者汝南,或者長安便會也跟着燃起戰火。不管怎麼說,與蜀漢或者東吳比較而言,宛城還並不算是什麼毒瘤。一旦有這兩處軍情告急,宛城的魏軍便可不戰而退。司馬懿的算盤打個確實不錯,只是曹睿遠遠沒有他想象中的那麼睿智。竟然本末顛倒,在趙舒兵出漢中之後,居然沒有讓曹真退兵的意思,而是派了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夏侯懋去守隴右。難道在年輕的皇帝心中,自己比蜀漢的趙舒更能威脅到他的皇位不成?

司馬懿自然不知道趙舒爲了讓曹睿相信他與蜀漢有所勾結,花費了多少心思與工夫,只是以爲曹睿遠不及起父祖英明,甘願丟失隴右,也不肯放過宛城。既然曹睿沒有退兵的打算,司馬懿也不是吃素的,調兵譴將與曹真交戰數次。雖然略有小勝,但雙方實力過於懸殊,最終不能止住曹真進兵的腳步。

等到三路魏軍都要兵臨宛城城牆之下的時候,駐紮在樊城的郭淮也終於有了動作,提兵北上,並派來使者。使者持有成都的那半個傀儡皇帝劉禪的詔書,聲言司馬懿若是能歸降大漢王朝,便可受封鎮軍大將軍,宛城侯之爵,永鎮宛城,並且郭淮可以引荊州之兵,幫助司馬懿擊退曹魏兵馬。當然這樣優厚的封賞也是有條件的,那就是司馬懿必須派子前往成都供職,詔書上說的體面,什麼“有子聰慧,才堪大用,願爲朕之左右”都是藉口,說直白一點,不過就是要有個人質在成都,否則怎麼能對司馬懿放心呢?

得到這樣的消息,司馬懿也難以抉擇,所以才召衆人前來商議。次子司馬昭認爲時局過於不利,可以暫時歸順蜀漢,以達到借兵自保的目的,而且願意前往成都爲質;但鄧艾等人卻有相反的意見,畢竟有了一位公子被困在成都,司馬懿日後便投鼠忌器,處處受蜀漢朝廷制約,想要在像以前一般獨立在三國之間,怕是不復可能。雙方意見不一,也都不能最終說服對方,只能是靜靜等候司馬懿的最後決斷。

司馬懿平日自問謀略過人,此刻卻覺得自己像個傻子,處處都在被一根無形的繩子牽着鼻子走,而那一頭牽繩之人,很可能就是蜀漢的趙舒。當年在許都之時,司馬懿與趙舒也有數面之緣,只是萬萬不曾想到,對方會是自己眼下最厲害的敵人。從新皇帝曹睿即位之時,散發造反檄文,攻打樊城一步一步將曹魏大軍引到自己的身上,而趙舒卻在隴西跟個紈絝子弟交手,想要取勝怕不比捏死一隻螞蟻還要容易?等到宛城告緊的時候,又派人送來招降的詔書,欲藉此不廢一兵一卒便將宛城劃歸蜀漢治下,計算得也未免過於安逸。

司馬懿雖然能洞悉趙舒的計謀,但卻想不出應對之策。答應趙舒,固然日後受制;不答應,只怕不等郭淮帶兵繼續北上,曹真的三十大軍便能讓宛城內外吃盡苦頭,不論最後能否堅守得住,此戰之後,宛城多半再沒有可以獨立在三國之外的資本了。

第二百六十二章 江夏失孫權親征第四百四十七章 駐洛陽修養生息第三百八十章 存漢室甘做小人第三百四十章 滿月宴孟倩發難第五十一章 結伴歸兩廂情悅第二百一十九章 解迷藥馬良甦醒第一百一十六章 查父亡事有蹺蹊第十三章 夜離營一遭刺殺第三百六十七章 北上樊文聘盡忠第四百六十一章 發檄文魏延謀反第一百六十三章 報血仇桓易獨行第五十七章 定婚期首得升遷第一百九十五章 反中計冤家路窄第三百五十六章 生悶氣獻計獻策第四百一十四章 計已成歷史重演第一百二十七章 結情義營內定交第三百六十章 存善念初心未改第三十六章 回荊州再激周瑜第二百六十四章 明調令暗藏陰謀第六章 論英雄分析天下第三百九十章 入山林巧遇磁山第一百八十六章 奉密詔曹彰奪權第一百五十章 魏擊吳黃雀在後第四百二十六章 援陳倉呂容隨軍第四百零六章 憂戰事一籌莫展第三百零八章 巴西城點將防蠻第四百二十六章 援陳倉呂容隨軍第二百六十六章 欲勸降郝昭言忠第二百四十一章 法正亡閹黨替罪第十八章 地上畫思念女友第二百二十章 留遺言馬良自盡第一百七十四章 效犬馬私相授受第四百四十三章 破洛陽龐德盡忠第二百九十六章 效獻帝密詔泄露第二百零八章 許承諾蠻王應和第三百零五章 奪政權密謀弒君第四百二十一章 破樊城郭統建功第一百三十一章 破曹兵漢軍劫營第二百四十三章 詢計策決意東伐第四十三章 營中戲關平入川第十一章 顯辯才舌戰臥龍第三百九十三章 敗羌兵巧遇故人第二百七十四章 威名存曹植退兵第二百八十一章 效古人聲東擊東第一百七十二章 揣上意君臣密談第三百五十九章 攬罪責帶兵離都第九十章 營中鬧派系鬥爭第二百五十三章 赴祭拜又遭刺殺第九章 遭劫匪武聖解圍第三十七章 明借道假途滅虢第二百一十四章 擒少主葉楓立功第三百四十八章 假傳命商議舉兵第一百一十一章 平上庸漢中人選第一百六十七章 取糧草曹操封將第一百九十八章 桃園夜主人逐客第二百零二章 追敗兵呂蒙中伏第三百八十七章 取南安桓易爲將第三百九十五章 論形勢託付街亭第七十九章 激將法曹操西征第四百五十三章 急稱帝貪慕虛榮第四十五章 報血仇斬殺楊高第三百七十章 徵司馬曹真掛帥第三百八十七章 取南安桓易爲將第四百一十三章 入魏營首現火藥第三十七章 明借道假途滅虢第一百六十八章 贈玉壁明施挑撥第二百七十三章 廣平戰張遼回援第二百一十五章 新蠻王被迫求子第三百七十九章 除異己趕盡殺絕第三百五十五章 誤其意不忍再殺第十一章 顯辯才舌戰臥龍第二百九十七章 託重任秘密入川第三百五十一章 張紹死商議逼宮第三十七章 明借道假途滅虢第二百五十四章 道舊事思念親人第三百七十九章 除異己趕盡殺絕第一百二十二章 獲令牌又生疑竇第一百七十八章 攻堅城損失慘重第一百九十二章 聞戰報五溪叛亂第二百七十一章 反算計出使冀州第一百四十七章 襲吳營計中有計第五章 道天機誇誇其談第一百七十三章 送大禮曹操遇刺第三百零一章 顯身份軟禁百官第三百五十二章 至皇宮呂容逼宮第一百四十六章 施詭計呂蒙蒙冤第三百七十五章 聞噩耗迴光返照第一百三十五章 送軍糧關羽攻樊第一百一十章 牆頭草裡應外合第六十七章 昔助吳今陷曹營第四十四章 道噩耗決心報仇第三百八十章 存漢室甘做小人第一百七十四章 效犬馬私相授受第一百五十三章 搬救兵關羽離楚第二百三十二章 授密詔臨危受命第二百六十章 吳軍援書生首戰第四百三十八章 苦肉計曹植奪權第一百二十六章 覺異樣帳中私語第四百三十四章 謊軍情忠臣蒙冤第九十六章 制風箏效仿後人
第二百六十二章 江夏失孫權親征第四百四十七章 駐洛陽修養生息第三百八十章 存漢室甘做小人第三百四十章 滿月宴孟倩發難第五十一章 結伴歸兩廂情悅第二百一十九章 解迷藥馬良甦醒第一百一十六章 查父亡事有蹺蹊第十三章 夜離營一遭刺殺第三百六十七章 北上樊文聘盡忠第四百六十一章 發檄文魏延謀反第一百六十三章 報血仇桓易獨行第五十七章 定婚期首得升遷第一百九十五章 反中計冤家路窄第三百五十六章 生悶氣獻計獻策第四百一十四章 計已成歷史重演第一百二十七章 結情義營內定交第三百六十章 存善念初心未改第三十六章 回荊州再激周瑜第二百六十四章 明調令暗藏陰謀第六章 論英雄分析天下第三百九十章 入山林巧遇磁山第一百八十六章 奉密詔曹彰奪權第一百五十章 魏擊吳黃雀在後第四百二十六章 援陳倉呂容隨軍第四百零六章 憂戰事一籌莫展第三百零八章 巴西城點將防蠻第四百二十六章 援陳倉呂容隨軍第二百六十六章 欲勸降郝昭言忠第二百四十一章 法正亡閹黨替罪第十八章 地上畫思念女友第二百二十章 留遺言馬良自盡第一百七十四章 效犬馬私相授受第四百四十三章 破洛陽龐德盡忠第二百九十六章 效獻帝密詔泄露第二百零八章 許承諾蠻王應和第三百零五章 奪政權密謀弒君第四百二十一章 破樊城郭統建功第一百三十一章 破曹兵漢軍劫營第二百四十三章 詢計策決意東伐第四十三章 營中戲關平入川第十一章 顯辯才舌戰臥龍第三百九十三章 敗羌兵巧遇故人第二百七十四章 威名存曹植退兵第二百八十一章 效古人聲東擊東第一百七十二章 揣上意君臣密談第三百五十九章 攬罪責帶兵離都第九十章 營中鬧派系鬥爭第二百五十三章 赴祭拜又遭刺殺第九章 遭劫匪武聖解圍第三十七章 明借道假途滅虢第二百一十四章 擒少主葉楓立功第三百四十八章 假傳命商議舉兵第一百一十一章 平上庸漢中人選第一百六十七章 取糧草曹操封將第一百九十八章 桃園夜主人逐客第二百零二章 追敗兵呂蒙中伏第三百八十七章 取南安桓易爲將第三百九十五章 論形勢託付街亭第七十九章 激將法曹操西征第四百五十三章 急稱帝貪慕虛榮第四十五章 報血仇斬殺楊高第三百七十章 徵司馬曹真掛帥第三百八十七章 取南安桓易爲將第四百一十三章 入魏營首現火藥第三十七章 明借道假途滅虢第一百六十八章 贈玉壁明施挑撥第二百七十三章 廣平戰張遼回援第二百一十五章 新蠻王被迫求子第三百七十九章 除異己趕盡殺絕第三百五十五章 誤其意不忍再殺第十一章 顯辯才舌戰臥龍第二百九十七章 託重任秘密入川第三百五十一章 張紹死商議逼宮第三十七章 明借道假途滅虢第二百五十四章 道舊事思念親人第三百七十九章 除異己趕盡殺絕第一百二十二章 獲令牌又生疑竇第一百七十八章 攻堅城損失慘重第一百九十二章 聞戰報五溪叛亂第二百七十一章 反算計出使冀州第一百四十七章 襲吳營計中有計第五章 道天機誇誇其談第一百七十三章 送大禮曹操遇刺第三百零一章 顯身份軟禁百官第三百五十二章 至皇宮呂容逼宮第一百四十六章 施詭計呂蒙蒙冤第三百七十五章 聞噩耗迴光返照第一百三十五章 送軍糧關羽攻樊第一百一十章 牆頭草裡應外合第六十七章 昔助吳今陷曹營第四十四章 道噩耗決心報仇第三百八十章 存漢室甘做小人第一百七十四章 效犬馬私相授受第一百五十三章 搬救兵關羽離楚第二百三十二章 授密詔臨危受命第二百六十章 吳軍援書生首戰第四百三十八章 苦肉計曹植奪權第一百二十六章 覺異樣帳中私語第四百三十四章 謊軍情忠臣蒙冤第九十六章 制風箏效仿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