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樂極生悲難產了

嶺南王馮盎接受李靖的檄文,向唐朝投降,並且派出其子馮智戴爲使入長安稱臣。

武德四年七月十日,馮智戴代表馮盎向李淵上表稱臣。

李淵在嶺南設高、羅、春、白、崖、儋、林、振八州,任命馮盎爲上柱國、高州(今廣東陽江)總管,封吳國公。公事畢,李淵在太極宮武德殿設宴款待馮智戴,以請文武百官作陪。

馮智戴雖然爲使,然而他的官位只是春州刺史,這是一個下州刺史,從五品下。所以他一直坐在末席。李淵邀請馮智戴上前與他同坐,馮智戴連稱不敢。

其實李淵也只是客氣一下,意思是像吃飯了嗎?

不過,這一番試探卻知道馮智戴也是一個知進退之人。

酒過三巡,李淵望着馮智戴笑道:“馮刺史奉令尊之命,來到我唐國,舟車勞頓,一路辛苦,朕今日略備美酒,爲馮刺史接風洗塵,以示慰問。我唐國立國雖不過四載,卻已彰顯大國氣象,嶺南自有嶺南的景緻,長安自有長安的風華,馮刺史難得來一趟,還請在長安多住幾日。讓朕一盡地主之誼。”

馮智戴卻聽出了李淵話裡的潛臺詞,這是試探馮氏是表面上恭順,還是包藏禍心。看樣子這是要留自己在長安爲質。

不過馮智戴還是假裝難爲情的道:“陛下客氣了,小臣萬分愧疚,實在難當。家父遠離中原,不識中原已久,小臣這次北上,還受家父所託,自然也是要走一走的,民俗風情自然也是要訪一訪的,要不然回去廣州,家父問下臣此番到了唐國可有什麼見聞,小臣一樣也答不上來,豈不讓家父不悅?”

李淵聽了這話,心中如同明鏡一般,這是馮盎光明正大的要探探大唐的底細。李淵的目光望着裴寂,裴寂的目光與李淵在空中一碰。

裴寂呵呵笑道:“馮刺史想遊覽長安,有一個地方不能不去!如若不然,縱然來到長安也枉然啊!”

“什麼地方?”馮智戴好奇的問道。

裴寂道:“長安萬年縣清林裡!”

李淵聞言,愕然而笑。裴寂這是利用清林裡的鋼鐵廠向馮盎大秀肌肉,要知道清林裡不僅有大唐最大的鋼鐵坊,還有大唐最大的兵器坊,正常產能一年可出產鋼鐵鎧甲十萬套,如果需要,大唐甚至可以增派人手,加碼生產二十萬套,還有數量相當的長槍、戈矛、弓弩,這就是一個國家的真正實力。

最讓李淵有些遺憾的是,陳應的其麾下的驍騎軍、陌刀軍以及東宮左右衛率不在長安城,否則也可以讓他們演武,讓馮盎看看大唐的武功。

馮智戴卻低頭不語,關於大唐的強盛,嶺南多少也有消息傳來,當然傳聞是傳聞,像傳聞大唐有一爐一百萬斤鋼水的高爐,這點馮盎是不相信的,就連馮智戴也不相信。

要說國力之強,當數楊廣的大業九年之前,那個時候,大隋纔是真強。位於洛陽的兵器監,一年可以製造二十萬套甲冑,這也是當時楊廣一徵高句麗失敗後,短短一年再次召集百萬大軍,這是楊廣的底氣。

可是,看着李淵如此坦誠的讓他去參觀清林裡,馮智戴就知道,恐怕傳聞不虛。要不然,李淵纔不會讓他參觀清林裡。

馮智戴的遲疑與苦澀之色,盡收李淵眼底。李淵甚是得意,就在這時,宮娥散去,大殿正中,魚貫而入一隊樂師。

這些樂師坐定後,開始演奏。樂曲的節奏非常歡快,進入場中的是八名身穿綠色羅裙的舞姬,不過這些舞姬手中卻一手拿劍,一手執盾。當然,這些都不是真正的兵刃,而是道具木劍,木盾。

這些舞姬穿一件粉紅褲腿兒、合腰衣的舞裳,姣好曼妙的身段畢露無疑,她們手中的劍,隨着節奏搖擺,讓人眼花繚亂。

馮智戴到底還是年輕人,在廣州哪裡見過這個,一時間不由自主的看呆了。

李淵此時更加得意,就在這時,中常侍陳應,疾步邁入武德殿,在李淵面前輕聲低語起來。

李淵聞言眼中閃過一絲惶恐,雖然只是一閃而逝,卻被下面的馮智戴看到眼中。李淵突然捂着額頭,妝模作樣的道:“諸位愛卿,繼續飲勝,朕不勝酒力,先回宮歇息!”

衆臣起身高呼:“恭送陛下!”

就在李淵走後,馮智戴尋思着李淵到底是接到什麼消息,居然會方寸大亂?

李淵走到偏殿,消失在衆臣視線之內,他的手開始不由自主的哆嗦起來,就要李淵身子踉蹌的時候,李建成突然出現在李淵身後,一把扶住李淵:“父皇!”

“大郎,快我們走!”李淵在李建成的攙扶下,走向御書房。

來到御書房的時候,李建成赫然發現居然是齊王府上卿齊文盛。

齊文盛是李元吉的幕僚也兼任教習,這個齊文盛可是李淵在太原擔任留守時,籠絡的能人異士之一。

“齊先生,不是在涼州嗎?什麼時候回的長安?”李建成好奇的問道。

此時,李淵的臉已經黑成了鍋底:“李元吉又打敗仗了!”

對,是又打敗仗了,不是打敗仗了。“又打敗仗了”和“打敗仗了”的差別在於,前者大家完全習慣了,完全在意料之中,而後者,還是有那麼一點點的驚訝,一點點的出人意料。

李淵也想讓李元吉這個四兒子可以讓讓大家意外一把,驚訝一把,但是這個願望一直沒能實現。李元吉的表現非常穩定,一直在打敗仗,極少有起伏的————都說一個強大的統帥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發揮穩定,不會突然大失水準,但是,有哪一個統帥的發揮能如李元吉那麼穩定,近年來一直打敗仗,沒有任何起伏的?

齊文盛搖搖頭道:“陛下,此事齊王殿下,反而真沒有出紕漏,只是不知道吐蕃人發了什麼瘋,居然發瘋似的猛攻甘、肅、涼、河、沙、瓜州,涼州總管府,原有十四個折衝府,可經去歲大敗,兵力損失嚴重,不足萬餘部隊,齊王殿下也是巧婦難爲無米之炊,只得向陛下請援……”

李淵真有一種暴走的舉動,吐蕃與大唐近看來並無邊界衝突,雙方几乎沒有往來,可是偏偏現在打過來了!

李淵望着李建成道:“如今吐蕃猛攻涼州,敵衆我寡,若沒援軍,涼州必不可守,不如調十六衛……”

李建成直接搖搖頭道:“不可!”

李淵問道:“爲什麼?”

李建成苦笑道:“父王,吐蕃人生性兇悍,比東突厥人一點也不弱,如今吐蕃五萬餘軍隊進攻涼州,兵馬調得少了,非但無法解圍涼州,反而會被吐蕃人各個擊破,如果抽調四衛以上,方可有五成勝算,可是一旦抽調四衛大軍,京師就空虛到了極點,倘若有什麼變故,後果不堪設想!”

李建成也是眉頭蹙起,大唐不是沒有軍隊,也不是派不出援軍,關鍵是大唐如今版圖太大,防禦的重心一直在北方,突厥三十萬軍隊,雖然暫時性的散開,可是近階段,卻又有向定襄匯聚的架勢。

調關中十六衛出援?

關鍵是關中怎麼辦?

調河東諸軍支援,河東怎麼辦?

現在有東突厥這個懸在大唐頭上的利劍,河東軍也好、河北軍也罷,哪怕是幽州軍,根本就沒有辦法動彈!

就在這時,李建成的腦袋精光一閃,向齊文盛問道:“三胡有沒有向陳應請援?”

齊文盛點點頭道:“齊王殿下倒是向金滿城派出了信騎,不過……”

李建成又問道:“不過什麼?”

齊文盛道:“不過,陳大都護是西域大都護,涼州又非他的防區,臣以爲……”

李建成冷笑道:“你以爲陳應爲袖手旁觀?”

齊文盛沒有回答,態度卻非常明顯。

事實上吐蕃人比突厥人更加瘋狂,就像蠻牛一樣,他真擔心陳應以不是自己轄區,沒有天子許可爲由,拒絕出兵。

當李建成提到陳應的時候,李淵這才恍然大悟。

李建成道:“父王,兒臣知道,陳應此刻只怕已經等不及父王的詔命先行發兵了!!”

李淵道:“朕猜刻薄之主,豈會不明白其中道理?陳應若是小心謹慎到等朕下了詔命再行用兵,他便不是威震西陲的陳大將軍了!若是此刻陳應在朝中,登臺拜帥,以河西方面之權予之,朕自然可以省心省力。然則太尉此刻不在關中,在西域,在涼州之西,他若發兵,不會捨近求遠,只會自庭州直驅南下沿大非川而東進,抄襲吐蕃人的後路,大郎,朕說得對麼?”

李建成躬身道:“陛下所言,確是用兵之理!”

李淵道:“朕也相信,陳大將軍不會悖理用兵,有他在西域,涼州可保無憂!”

……

清林裡,陳家堡。李秀寧的肚子隆起,躺在牀上,她已經看不到自己的腳了。李秀寧撫摸着自己的肚皮,呢喃道:“小傢伙,你就這麼迫不及待的想出來?可惜啊,你爹爹不在………”

就在這個時候,李秀寧腹中感覺巨痛。她不住驚叫出聲:“啊……”

何月兒大驚失色,慌忙而入。

隨着李秀寧臨產,整個陳府如同打仗一番,到處雞飛狗跳,手忙腳亂。

在這個時代,女人生孩子就是一個性命攸關的時刻。別說普通人,就連皇室嬰兒夭折與難產的機率都非常高。

不一會兒,穩婆衝進產房。

可是片刻之後,穩婆的冷汗都流出來了。

何月兒看着穩婆不對勁,就問道:“怎麼回事!”

穩婆撲通一下跪在地上,連連磕頭:“難……難產!”

何月兒問道:“公主身子向來不錯,怎麼會難產!”

“孩子太大!”穩婆急道:“快通知宮裡!”

第四十七章非常想罵娘第一三四章無形之中裝逼最致命第二四七章寧死不做兵部尚書第四十三章血月殺戮第二二二章新概念戰爭(四)第二一九章新概念戰爭(爲護法無想無情加更)第二五四章想做點壞事怎麼這麼難?第四十五章集中力量解決突厥問題第一六九章力挽狂瀾責無旁貸第二十五章非我族類非降既殺第六十七章連環火馬一地血泥第一六四章楊文乾造反真正的原因第六章繼續和稀泥第七十六章陌刀會教他們學會卑謙(二更)第五十九章十天之內不會封刀(一更)第八十章爲什麼會有如此多的錢?第二四八章靈州抓緊時間備戰第八十九章不要把陳應當成傻子第一一一章唯有鐵和血才能讓吐蕃粘合起來第八十八章本將軍的鐵槍早已飢渴難耐了第五十五章是時候以權謀私了第二十三章許敬宗的尷尬第四十三章打到牀上去第二八一章四海太平天下長安第一六八章陛下我說過跟他們不能講道理第二七八章秦王殿下許久不見第一五三章原始的化學武器攻防第二十九章一戰而成全功第四十章李建成的誤會第二六八章賭場無父子何況夫妻第一七五章代表正議審判你第一五七章像宇文昭儀的女子(二更)第四十章郎君救命第六十一章許敬宗初出崢嶸第二十二章非打不可第一一一章李世民深陷定襄第三十二章長孫無忌闖禍(二更)第十五章唐軍會法術第七章斬將奪旗第二二九章西域大唐工業萌芽第七十二章你是在防誰?第二六零章屋漏偏逢連天雨第八十八章西域萬里唱秦風(三更)第二六九章計出連環攻心爲上(二更)第五十二章摟草打兔子(一更)第二八零章進攻用血淹沒他們(一更)第二零五章最典型的明升暗降(爲掌門陳應萬賞加更)第三章郭子和第一五九章尷尬的長孫無忌(一更)第一四八章半個時辰攻破函谷關(求月票,求訂閱)第九十六章善惡一念之間第三十六章爹爹你趴在娘身上做什麼第一三五章居然嚇哭了第八十五章白城怎麼辦?第一八零章此時無聲勝有聲第十二章尚書左僕射應該換人了(爲宗師無情無情加更2)第七十二章你是在防誰?第一五四章改變中的李秀寧(爲長老無想無情加更)第七十章羽絨被和羽絨服第八十五章兩個活寶湊一對第四十三章靈州烽煙再起第一二八章陳應的王道與霸道第二八七章大唐的人口問題(一更)第二七四章我本張狂無限囂張(一更)第三十四章遊說李淵第五十章龍城飛將(三更)第一六六章治療暈船最好的辦法第一八六章陌刀之下無名將(下)第二一五章人無害虎心虎有傷人意第二零二章爲了殺孤可真是煞費苦心第三十一章鑄造軍魂第一二零章單雄信必死的理由第八十九章主持大局弔民伐罪第七十九章一千三百年前的軍備競賽第三十二章初會李建成(上)第一九七章安西軍進擊第二十章陳駙馬舌戰羣儒(一更)第二百七十八章事出反常必有妖孽第四十四章始畢可汗之死(三更求訂閱)第六十九章未必會輸第一四零章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第一六一章自己約的炮含淚也要打完第四十三章如何才能兩全其美(二更)第二四五章給陛下一個機會第八十九章主持大局弔民伐罪第九十八章吐蕃人怎麼變得不能打了?第一六一章李世績絕對不會袖手旁觀第一一零章花兒溝之血肉磨坊第一四二章小官鉅貪防範未然第九十一章悠悠我心第二二零章新概念戰爭(二)第一四五章武魔生到底還是出生了第九十一章悠悠我心第五十八章太子賓客第四章得妻如此夫婦何求?(二更)第七章妾身願意爲大將軍做任何事第二三七章陳應所圖不小第一五六章本大將軍從來不打沒有把握的仗第十八章党項悍將第一一九章李世民纔是腹心之患
第四十七章非常想罵娘第一三四章無形之中裝逼最致命第二四七章寧死不做兵部尚書第四十三章血月殺戮第二二二章新概念戰爭(四)第二一九章新概念戰爭(爲護法無想無情加更)第二五四章想做點壞事怎麼這麼難?第四十五章集中力量解決突厥問題第一六九章力挽狂瀾責無旁貸第二十五章非我族類非降既殺第六十七章連環火馬一地血泥第一六四章楊文乾造反真正的原因第六章繼續和稀泥第七十六章陌刀會教他們學會卑謙(二更)第五十九章十天之內不會封刀(一更)第八十章爲什麼會有如此多的錢?第二四八章靈州抓緊時間備戰第八十九章不要把陳應當成傻子第一一一章唯有鐵和血才能讓吐蕃粘合起來第八十八章本將軍的鐵槍早已飢渴難耐了第五十五章是時候以權謀私了第二十三章許敬宗的尷尬第四十三章打到牀上去第二八一章四海太平天下長安第一六八章陛下我說過跟他們不能講道理第二七八章秦王殿下許久不見第一五三章原始的化學武器攻防第二十九章一戰而成全功第四十章李建成的誤會第二六八章賭場無父子何況夫妻第一七五章代表正議審判你第一五七章像宇文昭儀的女子(二更)第四十章郎君救命第六十一章許敬宗初出崢嶸第二十二章非打不可第一一一章李世民深陷定襄第三十二章長孫無忌闖禍(二更)第十五章唐軍會法術第七章斬將奪旗第二二九章西域大唐工業萌芽第七十二章你是在防誰?第二六零章屋漏偏逢連天雨第八十八章西域萬里唱秦風(三更)第二六九章計出連環攻心爲上(二更)第五十二章摟草打兔子(一更)第二八零章進攻用血淹沒他們(一更)第二零五章最典型的明升暗降(爲掌門陳應萬賞加更)第三章郭子和第一五九章尷尬的長孫無忌(一更)第一四八章半個時辰攻破函谷關(求月票,求訂閱)第九十六章善惡一念之間第三十六章爹爹你趴在娘身上做什麼第一三五章居然嚇哭了第八十五章白城怎麼辦?第一八零章此時無聲勝有聲第十二章尚書左僕射應該換人了(爲宗師無情無情加更2)第七十二章你是在防誰?第一五四章改變中的李秀寧(爲長老無想無情加更)第七十章羽絨被和羽絨服第八十五章兩個活寶湊一對第四十三章靈州烽煙再起第一二八章陳應的王道與霸道第二八七章大唐的人口問題(一更)第二七四章我本張狂無限囂張(一更)第三十四章遊說李淵第五十章龍城飛將(三更)第一六六章治療暈船最好的辦法第一八六章陌刀之下無名將(下)第二一五章人無害虎心虎有傷人意第二零二章爲了殺孤可真是煞費苦心第三十一章鑄造軍魂第一二零章單雄信必死的理由第八十九章主持大局弔民伐罪第七十九章一千三百年前的軍備競賽第三十二章初會李建成(上)第一九七章安西軍進擊第二十章陳駙馬舌戰羣儒(一更)第二百七十八章事出反常必有妖孽第四十四章始畢可汗之死(三更求訂閱)第六十九章未必會輸第一四零章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第一六一章自己約的炮含淚也要打完第四十三章如何才能兩全其美(二更)第二四五章給陛下一個機會第八十九章主持大局弔民伐罪第九十八章吐蕃人怎麼變得不能打了?第一六一章李世績絕對不會袖手旁觀第一一零章花兒溝之血肉磨坊第一四二章小官鉅貪防範未然第九十一章悠悠我心第二二零章新概念戰爭(二)第一四五章武魔生到底還是出生了第九十一章悠悠我心第五十八章太子賓客第四章得妻如此夫婦何求?(二更)第七章妾身願意爲大將軍做任何事第二三七章陳應所圖不小第一五六章本大將軍從來不打沒有把握的仗第十八章党項悍將第一一九章李世民纔是腹心之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