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國殤(六)

國殤

只用二十幾天就從潼關般推進到靈州與慶州的交界,一路勢如破竹,崔乾佑所部叛軍也是人困馬乏。見房琯來勢洶洶,不敢跟他硬拼,主動大步向後撤退。

這一退,可就讓房琯提在嗓子眼兒處的心徹底落回了肚子裡。他原本也是提着麻秸杆打狼,兩頭害怕。此刻卻瞬間意識到了叛軍已經是強弩之末,立即揮動大軍追了上去。雙方在洛源惡戰一場,崔乾佑兵少難支,再度主動退卻。房琯乘勝追擊,緊咬住崔乾佑尾巴不放。其他幾支先前被崔乾佑打敗的地方團練,在渾州縣尉李初進、懷安團練使張挺、罷交主簿劉昂、膚施縣捕頭陳再興等人的帶領下,也紛紛兜轉回來,圍着崔乾佑的後隊狠砸。

崔乾佑大怒,轉身回撲,存放在洛水河畔輜重營不幸又被安定捕快馬躍帶領民壯放了一把火。糧草器械損失無數,不得己,第三次狼狽退走,將剛剛到手的懷安、華池等地盡數丟棄,一直逃到坊州才停住了腳步。

雙方這一退一進,時間可就匆匆過去了二十餘日。北風漸起,被霜染紅了的樹葉紛紛揚揚從枝頭落了下來。如果戰事再拖延下去,今年冬天,雙方的將士就都要在野外苦熬了。

對於崔乾佑等幽燕將士還好說,畢竟他們都是老兵痞,見慣了風雪,眠沙臥雪屬於家常便飯。對於房琯、鄧景山、李揖等文人,銀裝素裹的荒野可是沒半點兒浪漫可言。白毛風一吹,寒氣直入骨髓,多厚的皮裘都抵擋不住。

爲了早日能打回長安城,住進燒着地炕的暖閣。房琯派遣死士,給崔乾佑下書一封。信中歷數對方跟在安祿山身後,辜負皇恩,屠戮百姓等種種惡行,然後命令對方,要麼痛快地停住腳步,讓兩軍一分高下。要麼趁早投降,念在其迷途知返的份上,或許還能保住一條狗命。

崔乾佑大怒,立刻率部出城來戰。結果又被房琯擊敗,丟下上千具屍體,狼狽逃回了城中,緊閉四門,任房琯派人在外面如何叫罵侮辱,也不肯再出頭。

房琯哈哈大笑,一邊上表向李亨告捷,一邊分遣兵馬,去光復周圍郡縣。同時還不忘了派出偏師一支,由心腹愛將李光進率領,撲向京畿道的梨園寨,從側翼牽制孫孝哲,緩解後者對安西軍的壓力。

判官魏少遊曾經在朔方軍中效力多年,領軍經驗頗豐。見房琯接連向外分兵,趕緊找了兵部侍郎王思禮、懷化將軍楊希文、奮威將軍劉貴哲等人,聯合起來向房琯進諫,請他小心謹慎,切勿中了敵人的圈套。

“圈套?!”聽完衆人的諫言,房琯放下茶盞,哈哈大笑,“你等也是老軍務了,可聽說過爲了誘敵深入,一退就是六、七百里的麼?”

“末將,末將未曾聽說過!”衆人紅着臉,老老實實地承認。從靈州與慶州的交界,一直追殺叛軍到京畿道邊上,雖然沿途斬獲甚少,卻也光復了許多城池。若說崔乾佑只是想把唐軍從靈武老巢吸引過來,以便一舉殲滅的話,這個誘餌,未免也太大了些。

況且實力對比這東西,原本就很微妙。當初崔乾佑長驅直入,很多地方望族都以爲大唐已經日薄西山,紛紛與叛軍暗通款曲。如今輪到唐軍高歌猛進了,那些大戶豪門少不得又要將頭轉回來,再度向大唐這邊輸送糧草輜重。此長彼消,如今還真說不定誰的實力更強大一些。

“諸位一番苦心,房某甚爲感動。但是房某的有些舉動,卻是不得不爲!”見大夥都被自己問住了,房琯心裡好生滿足。笑了笑,十分客氣地解釋道:“京畿道附近不比靈武,形勢複雜異常。某些帶兵的將領,驕橫跋扈。仗着曾經僥倖勝過叛軍幾場,就不把陛下的旨意放在眼裡。念在其少不更事的份上,房某願意不計前嫌的派兵幫他一把。一則顯示陛下有容人之量,二來麼,也讓某些人知道知道,會打仗的不止他一個。大唐的國運還沒有絕,只要機會合適,良帥名將必然會接二連三地脫穎而出!”

那個驕橫跋扈的傢伙,無須明說,大夥也知道他到底是誰!紛紛咧嘴笑了笑,搖頭不語。只有兵部尚書王思禮,作爲當年曾經經歷過潼關慘敗的老將,心裡頭還是覺得不踏實,猶豫了片刻,低聲說道:“那孫孝哲原本就是個瘋子,做事向來從不遵循常規。眼下外界雖然紛紛傳言他與崔乾佑不睦,可誰也保不準,他會突然轉了性。如今我軍的位置,恰恰處於孫孝哲的側後,如果他突然掉頭殺過來”

“這就是本帥分兵去救安西軍的第三個目的!”沒等王思禮把話說完,房琯立刻大聲補充,“李光進所部皆爲騎兵,驍勇善戰。既能向安西軍展示朝廷的真正實力,又能監視孫孝哲,以免其突然得了失心瘋,掉頭回援!不過根據本帥的判斷,這種可能性非常地小。孫孝哲當初被安西軍堵在長安城裡頭,連大門都不敢出了,也沒見崔乾佑發一兵一卒救他。如今輪到崔乾佑倒黴,孫孝哲豈能不報當日之仇?!”

“這元帥高見!”王思禮做了長揖,滿臉佩服之色。

即便心裡依舊不踏實,他也不敢再多說了。因爲以房琯的口才,無論他說什麼,肯定都能給出合理的解釋來。況且當年他從潼關逃到李亨帳下後,本來該以喪師辱國之罪處死。多虧了房琯在旁邊美言,才保住了這條小命兒。所以與公與私,都不應再質疑主帥的決定,以免給後者的聲望與威信造成損害。

輕而易舉地統一了將士們的認識,房琯連夜翻看兵書,再度祭出一個奇招。將所部兵馬分爲三班,輪番向崔乾佑挑戰。白天擂鼓吹角,叫罵不絕。晚上則圍着坊州城大唱幽燕民歌。以效當年淮陰侯韓信四面楚歌,瓦解楚霸王軍心的故事。

崔乾佑被吵得苦不堪言,不得已,派人送出信來,主動請求三日後決一死戰。房琯見信大喜,將圍城的將士們撤回,全軍向後退到十里外的黃帝陵,擺下五方懸車星斗大陣,坐等崔乾佑前來送死。

那五方懸車星斗大陣,據說乃是初唐名帥李靖所創。一直失傳多年,直到天寶初,才重新現世,被很多書香門第收藏爲兵家至寶。房琯乃名門之後,自幼飽讀詩書,當然不會落下如此奇珍。非但將《李衛公遺書》中所闡述的用兵道理背誦得滾瓜爛熟,而且能活學活用,將書後附錄的幾個經典陣型推陳出新。

整個五方懸車星斗大陣分爲左、中、右、後四部分。左右皆爲騎兵,人數各在一萬上下,負責包抄兩翼,追亡逐北。中央則以牛車兩千輛爲核心,車上有御手,射手各一,長槊手兩人。牛頭上綁以匕首,以效田單破燕之典故。車轅之上,則綁以長矛、鐵槊,以仿姜子牙滅殷之韻神。在牛車背後,則是房琯親自統領的後隊,再細分爲五行二十八部。

每部有主將一人,副將兩人,士卒一千。皆按照天上二十八宿的名字命名。由於決戰地點設在軒轅黃帝陵下,所以五行中以土爲尊,計一萬人。由大唐天子李亨的塑像爲主帥,澤被全軍。左丞相房琯爲副帥,坐在一個高高豎起的四層樓車上,代替天子發號施令。

其餘四行,則分爲金木水火。每行七千人,編爲七部。與天上二十八宿的七座呼應。具體行動,則嚴格遵照樓車上打出的旗幟。待中軍的神牛大車把崔乾佑的隊伍衝散,則四行齊出,將叛軍碾成齏粉。

當年漢光武皇帝統帥鄧禹、吳漢、岑鵬、馬武二十八將,掃平各方豪傑,中興大漢。今日房琯也要憑此五方懸車星斗大陣,滌盪叛逆,重振大唐。

崔乾佑這回動了真怒,一直縮在坊州城裡養精蓄銳,待房琯在城外將五方懸車星斗大陣部署好了,才點起三萬大軍,慢吞吞地,趕向軒轅黃帝陵“送死”。

看看敵軍已經走到兩裡之內,坐在四層高的樓車上房琯沉聲下令:“吹角,懸車先行,二十八宿展開,滅此朝食!“

“諾!”六萬六千大唐健兒齊聲迴應。或邁開步伐,或催動戰馬、牛車,轟隆隆向前壓去,宛若山洪決口,沿着黃帝陵前的緩坡,傾瀉而下!

“擊鼓!”

“擊鼓!”“擊鼓!”“擊鼓!”

轟隆隆,轟隆隆,轟隆隆!轟隆隆,轟隆隆,轟隆隆!轟隆隆,轟隆隆,轟隆隆!

鼓聲如雷,旌旗獵獵,刀鋒反射出的寒光,照亮一張張年青而又誠摯的面孔。

注:正史上,此戰發生於咸陽附近的陳濤斜,房琯以一介書生統帥大軍,胡亂指揮,導致李亨小朝廷全軍覆沒。虧得郭子儀從山西緊急派兵回援,纔沒有被叛軍趁機剷除。

第5章 紫袍(二)第1章 秋聲(五)第1章 笳鼓(七)第5章 春曉(四)第3章 霜刃(一)第1章 笳鼓(一)第3章 霜刃(八)第4章 破軍(二)第6章 驚蟄(五)第4章 社鼠(五)第2章 霓裳(三)第6章 驚蟄(九)第2章 天河(六)第5章 紫袍(六)第2章 礪鋒(三)第6章 大唐(四)第5章 雙城(五)第6章 驚蟄(九)第2章 礪鋒(五)第5章 紫袍(十)第5章 紫袍(十)第2章 霓裳(七)第4章 英魂(七)第3章 正氣(二)第2章 天河(一)第1章 羽衣(二)第2章 天河(六)第1章 秋聲(六)第1章 看劍(二)第5章 異域(三)第4章 樓蘭(三)第5章 雙城(六)第2章 礪鋒(一)第4章 社鼠(一)第1章 羽衣(六)第3章 霜刃(一)第4章 樓蘭(三)第1章 笳鼓(九)第5章 春曉(五)第4章 光陰(一)第5章 異域(二)第4章 英魂(九)第5章 不周山(八)第2章 天河(八)第4章 光陰(三)第3章 國殤(一)第2章 霓裳(四)第1章 笳鼓(五)第6章 大唐(六)第5章 春曉(六)第3章 國殤(八)第3章 霜刃(七)第2章 天河(七)第5章 異域(七)第4章 霜降(六)第3章 壯士(四)第5章 雙城(二)第3章 陽關(六)第4章 光陰(四)第4章 社鼠(三)第2章 礪鋒(二)第3章 正氣(二)第2章 礪鋒(一)第1章 白虹(三)第2章 天河(三)第6章 驚蟄(三)第4章 社鼠(四)第1章 白虹(四)第4章 霜降(二)第1章 笳鼓(五)第5章 紫袍(九)第1章 秋聲(五)第2章 霓裳(七)第1章 長生殿(二)第1章 白虹(四)第1章 笳鼓(四)第4章 社鼠(一)第1章 秋聲(二)第3章 壯士(六)第4章 霜降(五)第5章 異域(三)第6章 大唐(三)第3章 霜刃(二)第2章 霓裳(四)第2章 初雪(八)第4章 破軍(二)第4章 英魂(一)第1章 笳鼓(一)第2章 霓裳(二)第1章 笳鼓(八)第1章 殘醉(一)第3章 早寒(一)第2章 礪鋒(七)第5章 不周山(五)第3章 正氣(一)第4章 樓蘭(二)第5章 不周山(三)第1章 羽衣(二)第2章 初雪(一)第3章 早寒(三)
第5章 紫袍(二)第1章 秋聲(五)第1章 笳鼓(七)第5章 春曉(四)第3章 霜刃(一)第1章 笳鼓(一)第3章 霜刃(八)第4章 破軍(二)第6章 驚蟄(五)第4章 社鼠(五)第2章 霓裳(三)第6章 驚蟄(九)第2章 天河(六)第5章 紫袍(六)第2章 礪鋒(三)第6章 大唐(四)第5章 雙城(五)第6章 驚蟄(九)第2章 礪鋒(五)第5章 紫袍(十)第5章 紫袍(十)第2章 霓裳(七)第4章 英魂(七)第3章 正氣(二)第2章 天河(一)第1章 羽衣(二)第2章 天河(六)第1章 秋聲(六)第1章 看劍(二)第5章 異域(三)第4章 樓蘭(三)第5章 雙城(六)第2章 礪鋒(一)第4章 社鼠(一)第1章 羽衣(六)第3章 霜刃(一)第4章 樓蘭(三)第1章 笳鼓(九)第5章 春曉(五)第4章 光陰(一)第5章 異域(二)第4章 英魂(九)第5章 不周山(八)第2章 天河(八)第4章 光陰(三)第3章 國殤(一)第2章 霓裳(四)第1章 笳鼓(五)第6章 大唐(六)第5章 春曉(六)第3章 國殤(八)第3章 霜刃(七)第2章 天河(七)第5章 異域(七)第4章 霜降(六)第3章 壯士(四)第5章 雙城(二)第3章 陽關(六)第4章 光陰(四)第4章 社鼠(三)第2章 礪鋒(二)第3章 正氣(二)第2章 礪鋒(一)第1章 白虹(三)第2章 天河(三)第6章 驚蟄(三)第4章 社鼠(四)第1章 白虹(四)第4章 霜降(二)第1章 笳鼓(五)第5章 紫袍(九)第1章 秋聲(五)第2章 霓裳(七)第1章 長生殿(二)第1章 白虹(四)第1章 笳鼓(四)第4章 社鼠(一)第1章 秋聲(二)第3章 壯士(六)第4章 霜降(五)第5章 異域(三)第6章 大唐(三)第3章 霜刃(二)第2章 霓裳(四)第2章 初雪(八)第4章 破軍(二)第4章 英魂(一)第1章 笳鼓(一)第2章 霓裳(二)第1章 笳鼓(八)第1章 殘醉(一)第3章 早寒(一)第2章 礪鋒(七)第5章 不周山(五)第3章 正氣(一)第4章 樓蘭(二)第5章 不周山(三)第1章 羽衣(二)第2章 初雪(一)第3章 早寒(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