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金領的內核與運行
茫茫宇宙,星球如恆河沙礫,不可計量;而一切星球都在各自軌跡上獨立運行着,顯得有條不紊、井然有序。
這是因爲它們並非都是無拘無束的流浪漢,而總是有自己固定的“國籍”:即星系。
每個星系都擁有對星系成員的強大約束力:即向心力。
以太陽系爲例,太陽以其強大的吸引力而俘獲九大行星,使九大行星都圍繞着太陽這個中心運動。科學家指出,整個宇宙也以某種速度在運動之中。
生命的運行亦如此。我們透過紛繁複雜的日常行爲也能找到運行的生命之內核:自我意識。
而這個內核並不是生來俱有的,而是在現實的鬥爭中逐漸地形成的。
從混沌到有序,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拿破崙在學校讀書時,簡直笨得出奇。不論是法語還是別的外語,他都不能正確地書寫,成績也一塌糊塗。
而且,少年的拿破崙還十分任性、野蠻。
在拿破崙的自傳中,他這樣地寫道:
我是一個固執、魯莽、不認輸、誰也管不了的孩子。
我使家裡所有人感到恐懼。受害最大的是我的哥哥,我打他,罵他,在他未清醒過來時,我又像狼一樣瘋狂地向他撲去。
不僅如此,拿破崙還襲擊比他大的孩子,臉色蒼白、體質贏弱的拿破崙卻常讓他的對手不寒而慄。
他家裡的人都罵他是蠢才,而人們都叫他“小惡棍”。
可是,在這個遭人白眼的孩子的心中,信念的力量悄悄地滋長着。
他朦朧地意識到自己的與衆不同,然而他還未真正地認識它。而且,他心中有一種狂妄而任性的想法:凡是自己想要的東西,都要歸自己所有。
一天天長大的拿破崙開始更成熟地關注自己。他常沉溺於同齡人所無法想像的冥思苦想中,他又瘋狂地迷戀着各種複雜的計算,他已學會了用冷靜而徹底計算過的理智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動。
他驚奇地發現了自己表現出來的出色的思考力,第一次真正地認識了自己。
他的行動變得果敢而敏捷,富於抗爭精神。
一種嶄新的渴望點燃了他生命的熱情,終有一天,他明白無誤地告訴自己:“是的,我具有最出色的軍事家的素質;權力就是我要得到的東西!”
清醒的自我意識一旦形成,便發揮出巨大的推動作用。拿破崙在成功之路上連戰連捷,勢如破竹。
35歲時他登上了法國皇帝的寶座。
拿破崙奮鬥的歷程告訴我們:積極的自我意識的形成過程同時是不斷和現實抗爭的過程,不斷地認識自我、超越自我的過程。
金領也正是在拼搏中認識自我、最終實現自我夢想的。
心理學家與成功學家曾對1000名創業成功的金領進行調查、觀察、研究,歷時長達兩年之久,歸納出這些金領走向成功的10個步驟,這些步驟可以歸納爲一點:
那就是他們都具有積極的自我意識,能夠從創業開始到成功都保持積極的自我認識、自我評價、自我控制以及自我期待。
爲什麼積極的自我意識能夠產生如此神奇的力量呢?
無數事實和許多專家的研究成果告訴我們:每個人身上所有巨大的潛能都還沒有開發出來。
美國學者詹姆斯據其研究成果說:“普通人只發展了他蘊藏潛力的1/10。與應當取得的成就相比,我們不過是半醒着的,我們只利用了我們身心資源的很小的一部分……”
既然人人都有巨大的潛能,爲什麼實際生活中人與人卻有千差萬別呢?
這當然是由於心理態度與努力程度不同所決定的,也和所受的教育和所處的境遇不同有關。
只有具備積極的自我意識,一個人纔會知道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並知道能夠成爲什麼樣的人。因而他能積極地開發和利用自己身上的巨大潛能,幹出非凡的事業來。
羅斯福曾說過:“傑出的人不是那些天賦很高的人,而是那些把自己的才能儘可能發揮到最高限度的人。”
從行爲學的角度來說,積極的自我意識能使一個人的行爲更加有效。
首先,自身素質是行爲發生的基礎。積極的自我意識包含着對自身素質的清醒認識,對自身素質的有意識運用能促進自我的發展。
拿破崙就是清醒認識到自己身上“最出色的軍事家的素質”,從而成爲一名優秀的軍事家。
如果一個人缺乏自知之明,那麼他的行爲是低效的,設想:如果偏偏讓數學家用嚴密的、無懈可擊的邏輯思維來寫詩,而讓詩人用奔放熱情的形象思想來演算,那豈不讓人啼笑皆非?
其次,積極的動機對行爲有推動作用。積極的自我意識也包含着“我將要成爲怎樣的人”的自我實現的目標,這是一種無形的動力。
正如海倫·凱勒所說的那樣:“當你感到有一種力量推動你翱翔的時候,你是不應該爬行的。”
拿破崙意識到自己要成爲一個權力的掌握者時,他通過不懈地奮鬥達到了這個目標。
現代人一大通病是缺乏自我實現的目標,爲生存而生活,終日碌碌無爲。
克里斯的夢
當瑪麗安·柏克發現自己39歲再次懷孕時,還是十分欣喜。他的丈夫弗蘭克是紐約的一名警長,那時他們已經有了三個活潑可愛的孩子,兩個十幾歲的女兒艾倫、安妮和一個11歲的小兒子。
這三個少年健壯漂亮,小小年紀就成了演員和廣告模特。
然而,瑪麗安分娩幾個小時後,長期跟隨她的兒科醫生帶着一種從未有過的表情站在牀邊。“你的兒子是個先天性愚型兒。”醫生說。瑪麗安頓時驚呆了。醫生的話簡直如同一把刀子突然戳在了瑪麗安和弗蘭克心上。
醫生緊緊握了握他們的手,“這個孩子智力遲鈍,將來很可能不會閱讀,甚至生活也不能自理。”
醫生看了看他們繼續說:“你們在見到這個孩子之前,可以考慮將他送到社會福利院去。”
瑪麗安和弗蘭克從未受過這種打擊,痛苦深深地折磨着他們。
但是夫婦倆很快鎮定下來,並決意親自照料、撫養他們的小兒子,這個孩子被取名叫克里斯。
克里斯患的是“智力低下綜合症”。醫生認爲有助於恢復、提高患兒各種器官功能的可行辦法,是對患兒多多地愛撫,讓他多看、多聽、多說,適當增加外界刺激,或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因此,安妮和艾倫從小就經常帶着兩歲的小弟弟坐在鏡子前,一邊做遊戲,一邊教他說話、走路。
“眼睛……”,姐姐們邊說邊舉起弟弟的小手碰碰他自己的眼睛,讓克里斯從鏡子裡看到自己的模樣並認知眼睛,繼而是“鼻子……嘴……”,姐姐說得極慢,拿着弟弟的小手在他的臉上一遍遍地重複,然後再讓克里斯自己試着說出來,每當他說對了,姐姐們就拍着手鼓勵他,大家的喝彩使克里斯感受到了快樂。
哥哥也來幫助小弟弟。他教弟弟游泳、打籃球,無論弟弟表現得多麼糟糕,他絲毫也不發火。
那時,正值好說好動年紀的哥哥儼然是一個特別能忍耐的英雄。
克里斯4歲時,父母將他送進紐約肯德兒童學習中心。一天早上,他看到媽媽的提包上有一行字“Chrrrios”,便驚訝地大叫起來:“快看這兒,克里斯,我的名字!”
接着就把這串字母中拼寫他名字的字母正確地挑揀出來:C……H……R……I……S(克里斯)。
無疑他在學習閱讀上有了相當大的進步,可是在數學上卻遇到了難以想像的麻煩。
以後的歲月充分證明了克里斯在語音方面表現出的才能的確是令人吃驚的。
克里斯8歲時的一天下午,他在家中發現了一個閃着光澤的老式相框中鑲着一張哥哥姐姐兒時拍電視廣告留下的照片。
一種莫名的渴望撞擊着克里斯的心,他漲紅了臉,情緒激動地當着家人的面吞吞吐吐地宣佈:“我也要那樣做,我也要……我也要上電視。”
弗蘭克和瑪麗安交換了一下眼色,他們的心在顫抖,因爲他們從未跟克里斯提起過他可能什麼事情也做不了,他們不忍心傷害兒子,但若是不顧實際地讓克里斯樹立起一種虛假的希望,那恐怕也是錯誤的。
瑪麗安望着兒子喃喃地說:“親愛的,我不知道你到底適合做什麼。”
瑪麗安的猶豫是因爲她還未看出兒子的微笑中透出的信心。
克里斯堅定地說:“是的,媽媽,你從來不曾知道。”
年復一年,克里斯從未忘掉過他的夢想,在學校裡只要教師放錄音時,克里斯就不停地唱啊、跳啊,漸漸地他歌唱與舞蹈的動作越來越協調了。
在學校的一個聖誕聯歡會上,克里斯得到了他一生中扮演第一個角色的機會——演一個牧羊人。他參加演出的第一部劇是《皇帝的新裝》。
此後,克里斯一天到晚地苦練着,因爲他宣佈過他的志向:“我要當演員。”
21歲時,克里斯圓滿結束了在那所特別學校的學習。
經過艱苦努力,他在一處偏僻的工廠裡找到了活,可是備受艱辛,很不開心,兩星期後他離開了那家工廠。
克里斯的心中仍然默默地惦記着要當演員。他第一次提出去好萊塢時,遭到家裡的嚴厲拒絕,出於對弟弟的愛護,哥哥也對他說:“克里斯,你還是忘掉好萊塢吧。”
然而,克里斯心裡明白,自從他19歲從電視裡看到一個和他患同樣疾病、名字叫賈森·金斯利的10歲男孩主演的廣告片時,便打定了主意要去好萊塢。
克里斯給賈森·金斯利寄去了熱烈的祝辭。賈森·金斯利的媽媽埃米莉太太很快給克里斯回了信。
“了不起的綜合症患者。”埃米莉太太回憶當時的情景,這樣評價克里斯。
那時埃米莉得知邁克爾·佈雷曼描寫弱智者的作品將被搬上銀幕,但賈森·金斯利演這部片子年紀還太小,而克里斯正合適,她就推薦了克里斯。
製片人給克里斯的父親打去電話,詢問他們的兒子是否有興趣演這部片子。
克里斯得知後興奮地睜大了眼睛:“Yes!Yes!’Yes!”他歡呼起來:“我要拍電影了,嘿!一部電影!”
弗蘭克帶着欣喜若狂的兒子踏上了去洛杉磯的旅途。
在洛杉磯,他讓兒子獨自去見美國廣播公司的官員。經過焦慮的等待,克里斯被告知“你得到這個角色了”。
到好萊塢去似乎是幻想,而拍電影看起來更是不可能。
可是克里斯卻驚人地以電影明星般的風采塑造了影片的主人公約翰·薩維奇。
攝影機在緊張地工作,克里斯沐浴在燦爛的陽光下……
在整個拍片過程中,克里斯始終是攝製組裡充滿活力的一員,他感到激動和滿足,拍電影給他帶來了莫大的快樂,除此之外,他什麼也不想了。
智力低下綜合症?不。克里斯的同事們可不把他當作弱智者,而同他都非常友好,對他杜撰的詞更是善意地津津樂道。
1987年9月電影上演後,克里斯回到了紐約原來他志願服務的那所學校。
1988年2月他成了這所學校一名拿薪水的僱員,而在這之前,瑪麗安和弗蘭克從未企望過他們的兒子能有一份穩定的工作。
從好萊塢回來後,克里斯一直惦記着新的演出。
“他具有十足的魅力。”美國廣播公司的官員告訴佈雷曼。“他的銀幕生涯剛剛開始,你想讓他演下去嗎?”於是佈雷曼圍繞着克里斯一家的故事,勁頭十足地創辦了一個系列節目,請克里斯在“生活之路”這個欄目中扮演角色。
克里斯成了主角,每拍一個情節,他都要回答許多問題。克里斯能承擔如此大的工作量嗎?記得住臺詞嗎?他都做到了,完全靠他自己的努力奮鬥。
真的,有人對克里斯還有疑慮,然而在觀看了現場實錄、他朗誦埃德加·阿倫·波的長詩後,人們信服了。
那天,克里斯最後看一遍臺詞,默默地站着,隨着導演一聲:“開始”,他的朗誦開始了:
“子夜悄悄來臨,
空氣陰鬱、沉悶,
偶爾間,我疲倦地沉思,
忘卻了淵博的學識,
離奇古怪的事一齊襲上心頭。
偶爾間,我睏倦地瞌睡,
暝暝中傳來的敲門聲……”
克里斯的爸爸和其他演員屏住呼吸,全神貫注地傾聽着,他朗誦得多麼好啊!拍攝場迴盪着克里斯的聲音。
“停。”導演喊道,“太精彩了!”人們由衷地報以熱烈的喝彩聲。
克里斯此舉不同凡響,他贏得了美國廣播公司星期日9點系列節目主持人的職位。
1989年9月12日,克里斯帶着一個合唱隊首次在電視節目中露面,向他的觀衆歡呼致謝。
此後,報紙上刊登了一位堪薩斯州的婦女的文章,其中提到她有一個智力低下的兒子,過去人們都躲着她的兒子,自從克里斯的節目播出之後,人們改變了那種做法,都主動和她兒子說話。
紐約的一位觀衆也說,克里斯的節目給了她新的生活勇氣,彷彿兒時的夢想都一一復活了。
克里斯得到了社會的承認,他作爲殘疾人的代表被邀請到白宮,總統輕輕拍着他的肩膀讚揚了他對社會所作的特殊貢獻。
在學校的集會上,克里斯對那些智力低下綜合症的少年們說:“我們擁有生命,我們便擁有了夢想,正像我喜歡你們一樣,我要爲此付出努力。我們每個人都有一些機會,關鍵在於你自己去發現。”
克里斯的影迷們不斷地把信件和照片寄給他,克里斯以自己的奮鬥無可辯駁地證明,他要成爲影視明星和致力於幫助其他弱智者的兩個夢想都實現了。
假如我有100萬,我將怎麼辦
這個致富事例將證實了一句古諺:“有志者,事竟成。”它是由可愛的教育家兼牧師、已故的富蘭克·岡索勒斯所講述的,他是從芝加哥的牲畜場區開始他的佈道生涯的。
岡索勒斯博士在讀大學時,就觀察到現行教育體系存在很多不足之處。
他確信,如果他任大學校長,他能夠克服這些不足。
他決心組建一所新的學院,實現他的理想,讓這所新學院不受傳統教育方法的約束。
他需要100萬美元來完成這項任務!從哪裡着手去擁有這100萬元呢?
這個問題成了這位青年道士常常思考的問題。
每天晚上,他伴隨思考上牀。每一個早晨,他伴隨思考起牀。
他走到哪裡就把思考帶到哪裡,可一直沒取得任何進展。
他在頭腦中一次又一次地轉動着這個問題,直到完全被它纏住。
作爲一位哲學家和佈道者,岡索勒斯博士看到,如同生活中所有金領一樣,具體的目標是一個必須開始的起點。
他也看到,當受到強烈願望驅使將目標變爲物質的等價物時,具體的目標就會呈現出生氣、生命和力量。
他知道這些重要的事實,然而他不知道去哪裡及怎樣找到10b萬元。
一般情況下,很多人會放棄,並說:“唉,我的想法是好,但我無能爲力,因爲我永遠都不可能得到100萬。”
這確實是大部分人會說的。但岡索勒斯所說的和所做的,太重要了,還是讓他自己來介紹自己吧。
“一個星期六的下午,我坐在自己的房間,思考着實現籌錢的計劃,差不多兩年過去了,我一直在思考着,但除了思考外沒做任何事情!”
“該是行動的時候了!”
“我當時當即決定,我要在一個星期之內弄到所需的100萬。怎麼弄到呢?我不在乎這個。最重要的是做出在規定的期限內獲得錢的決定。我想告訴你們,當我做出在限定的時間內獲得錢的具體決定時,我有一種以前從沒經歷過的奇怪而又肯定的感覺。我頭腦裡的某個東西想說,爲什麼很久以前不做決定?錢時刻都在等着你!”
“事情開始匆忙地開展起來,我拜訪了報社,並宣佈我要在第二天上午講道,題目是:‘假如我有100萬,我將怎麼辦’。”
“我馬上開始了準備講道資料的工作,但我必須坦率地告訴你們,這個任務不難,因爲我兩年來一直都在準備着那個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