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九章

徐衛真的走了,走得非常乾脆麻利,絲毫不拖泥帶水。交割公務、變賣地產、舉家遷居,沒有拖延不前,沒有討價還價,沒有旁枝末節,如果說他是以辭職要挾朝廷或者有其他什麼圖謀,能這樣麼?

所以,當杭州清楚這一切後,皇帝大臣都放了心。自然的,還有一些不解。但這種不解幾乎可以忽略掉,太祖皇帝陳橋受禪後,就不動干戈,以一種非常平和的方式,解除了開國功臣們的兵權。當時,那些追隨他打天下的老弟兄,也不曾見有誰反抗或者說牴觸?在一個“文治”的國家裡,武臣就應該是這樣。

甚至連秦檜也終於相信了,徐衛不但辭職,而且非常自覺地選擇遷居四川,離開陝西,他的根據地,一切都好似在爲朝廷考慮一般。秦檜當然不相信徐衛有這種高風亮節,他將徐衛這一系列的舉動解讀“識時務”。天下太平,就該刀槍入回,馬放南山,這是大勢所趨,任何人都不可能逆潮流而動,包括徐衛。識時務者爲俊傑,所以,徐衛也算是個俊傑吧。

但是,秦檜認爲這並不意味着,徐衛這個潛在的威脅從此消除了。他雖然去職,放下了權力,但其在川陝無與倫比的影響力仍在。對待徐衛,還要聽其言,觀其行,一直盯着他,不能放鬆警惕。

有鑑於此,他提醒權代宣撫使職權的劉光世,要隨時注意徐衛的一言一行,但有什麼風吹草動,馬上報告朝廷。

秦檜雖然不打算就此“放過”徐衛,但就個人角度而言,徐衛對他沒什麼威脅,反而是出知泉州的徐良,纔是秦會之的心腹之患。徐良雖然出朝,他的黨羽也散了,但是和他的堂弟一樣,餘威仍在。

而且徐良顯然不如他的堂弟低調,雖然人離開了中樞,離開了權力核心,但“心”還在朝廷。正如范仲淹所言“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徐良離開杭州之後,半道上都還在向皇帝上書,闡述方略。他堅持認爲,大宋應該趁現在將士還未懈怠之時,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而不是拖延。更不可對金國抱有幻想,女真人的反覆無常,國朝早就領教過了,必須得長長記性。

同時,他又論述了宋、金、遼三足鼎立的情況下,大宋應該何去何從。其看法,深受徐衛影響,那就是坐等實力的此消彼長。此外,徐良很不明智地在上奏中多次規勸皇帝,不要任用宦官,不要放縱後宮。

他的這些上奏,皇帝或許沒有當回事。但劉皇后、沈擇、秦檜之流卻深恨之。你都已經混成這模樣了,都去作個知州了,怎麼還這副德性?是嫌不夠慘麼?正因如此,這夥人打定主意,徐衛已經下野,且不管他,集中精力處理好徐良的事。

在中宮的授意下,前朝聞風而動,秦檜一手改組的臺諫,立馬火力全開,炮轟徐良。先還是就事論事,斥責徐良包藏禍心,中傷後宮,倚仗往日的功績,不把朝廷,不把皇帝放在眼裡。後來就扯遠了,幾乎把徐良的老底都翻過來。

你說,一個在臺面上執政多年的人,一個搞政治的人,怎麼可能白璧無瑕?要是較真,誰敢說他完全乾淨?於是,言官們抓住一些小問題,大肆攻擊,非要把徐良塑造成一個結黨營私,敗壞朝綱的奸侫。

最後,秦檜出面,奏請皇帝要處置徐良。趙謹雖然是個沒譜的人,也不太有主見,但還算是一個念舊的人,總想着徐良當年擁立他繼大位,多年來又苦心經營,正是在他執政期間,大宋才得以扭轉局勢,功勞還是主要的。

因此,心裡是不同意秦檜等人對徐良的定義的。但朝中言之鑿鑿,衆口一辭,你不能沒點表示吧?於是,下詔斥責了徐良。秦檜把上拿這根雞毛當令箭,徐良所在的泉州,屬於福建路治下。他查到,現任福建路的憲司漕司等負有監察現任部門的長官,都是徐良在臺時任命的。遂立即動用中書的人事權力,撤換了福建轉運使,委派他的親信。並告誡對方,此去福建,本職工作還是次要,主要任務,則是監視徐良,不管有事無事,每月彙報一次。

想徐良深受其父影響,以中興大宋爲己任,即使不在相位上,仍關心國事。沒想到,皇帝居然下詔斥責,感情上很難接受。在泉州任上,根本不理公事,一切都委給通判和參軍。終日在家中讀書作文,仍不忘給朝廷上書。不久,徐衛辭職的消息傳到泉州。徐良去職之時,便已經猜到朝中異己勢力不可能僅僅只針對他一人。一旦自己下臺,下一個目標就是徐衛。

到泉州這些日子,他一方面爲自己的遭遇感到悲憤,另一方面,更放心不下堂弟徐子昂。誠如他對徐四所說,倘若老九被逼急了,放不下權位,作出出格的事情來,那麼徐家就真的萬劫不復了。現在,徐衛既以辭職,那顯然是把他的話聽進去了。至少在這一點上,他算是放了心,剩下的,不過就是抒發自己憂國憂民的情懷而已。

徐良徐衛兩兄弟都下野,但還是有較大的區別。徐良雖然是主動辭職,但當時情況已經逼得他退無可退。而徐衛,則是“聞風而動”,不等朝廷開口,主動閃人。秦檜曾經說過,對川陝要徐徐圖之,先是收權,然後掣肘,再後是分治,最難的就是收徐衛兵權,這恐怕不是三年五載能辦成的事。所以,如果徐衛不自己下臺,那他十年以內都還可能握着西軍兵權。

其次,徐衛下野,是以退爲進,有自己的考慮。說白了,總有一天,我胡漢三又回來了!但徐良不同,自決定辭職之日起,他就認爲,此生恐怕是無望再回中樞了。也正是爲這個想法,所以,他纔沒有顧忌,想說什麼說什麼。反正,我也沒有權力了,沒有地位了,該奪的你們都奪去了,還能把我怎麼樣?

第四百一十一章第八百六十七章第521章 接見降將第48章 戰果第406章 大變動第772章 恢復中原第790章 翁婿和睦第665章 兵臨杭州第513章 突來之戰第706章 城破在即第284章 種家軍第257章 愛護有加第五百一十章第76章 死戰第567章 各方角力第324章 兩日破城第391章 火燒麥田第451章 小徐的鬱悶第525章 有敵無我第806章 協商起事第808章 弒君篡位第275章 兄弟密謀第556章 三鎮節度使第46章 死戰第644章 徐九又當爹第661章 無膽鼠輩第715章 韓昉入蜀第311章 不聽徐九言第八百三十五章第580章 攻克西城第205章 先擒賊王第785章 徐州之戰第117章 好險第486章 得意忘形第227章 還以顏色第八百五十六章第217章 咬牙堅持第621章 王庶致仕第142章 劃河爲界第569章 引軍歸國第14章 勇氣不是靠嘴說的第687章 遼軍復國第八百三十四章第600章 防備宋軍第86章 盾陣第735章 舉國振奮第521章 接見降將第394章 開刀環慶第150章 入夥第108章 賞賜第719章 詭異的禁中第111章 睚眥必報第536章 陰雲再起第241章 策反李植第82章 出逃第八百六十三章第310章 冰釋前嫌第828章 白鐵無辜鑄侫臣第205章 先擒賊王第175章 老將出馬第1章 徐家老九第536章 陰雲再起第317章 無事獻殷勤第284章 種家軍第705章 割據川陝第36章 手下留情 我等投降第285章 輕騎突進第232章 謀劃陝西第762章 淮西軍第693章 天威難測第800章 徐折並稱第559章 十三萬步騎!反攻!第八百八十二章第655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你奸我不第295章 馬擴獻鄜延第88章 漢奸第五百一十一章第33章 一刀三貫錢第481章 八牛弩第八百七十四章第423章 火器失效?第502章 陝西制置第705章 割據川陝第477章 天授之地第548章 局勢逆轉第463章 步軍大戰第四百零九章第361章 交底第133章 川陝第827章 天倫第七百八十七章第120章 爛招第767章 噩耗傳來第164章 惺惺相惜第341章 真正的英雄第169章 西軍二十萬第558章 金國求和第500章 政變(下)第148章 罷相
第四百一十一章第八百六十七章第521章 接見降將第48章 戰果第406章 大變動第772章 恢復中原第790章 翁婿和睦第665章 兵臨杭州第513章 突來之戰第706章 城破在即第284章 種家軍第257章 愛護有加第五百一十章第76章 死戰第567章 各方角力第324章 兩日破城第391章 火燒麥田第451章 小徐的鬱悶第525章 有敵無我第806章 協商起事第808章 弒君篡位第275章 兄弟密謀第556章 三鎮節度使第46章 死戰第644章 徐九又當爹第661章 無膽鼠輩第715章 韓昉入蜀第311章 不聽徐九言第八百三十五章第580章 攻克西城第205章 先擒賊王第785章 徐州之戰第117章 好險第486章 得意忘形第227章 還以顏色第八百五十六章第217章 咬牙堅持第621章 王庶致仕第142章 劃河爲界第569章 引軍歸國第14章 勇氣不是靠嘴說的第687章 遼軍復國第八百三十四章第600章 防備宋軍第86章 盾陣第735章 舉國振奮第521章 接見降將第394章 開刀環慶第150章 入夥第108章 賞賜第719章 詭異的禁中第111章 睚眥必報第536章 陰雲再起第241章 策反李植第82章 出逃第八百六十三章第310章 冰釋前嫌第828章 白鐵無辜鑄侫臣第205章 先擒賊王第175章 老將出馬第1章 徐家老九第536章 陰雲再起第317章 無事獻殷勤第284章 種家軍第705章 割據川陝第36章 手下留情 我等投降第285章 輕騎突進第232章 謀劃陝西第762章 淮西軍第693章 天威難測第800章 徐折並稱第559章 十三萬步騎!反攻!第八百八十二章第655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你奸我不第295章 馬擴獻鄜延第88章 漢奸第五百一十一章第33章 一刀三貫錢第481章 八牛弩第八百七十四章第423章 火器失效?第502章 陝西制置第705章 割據川陝第477章 天授之地第548章 局勢逆轉第463章 步軍大戰第四百零九章第361章 交底第133章 川陝第827章 天倫第七百八十七章第120章 爛招第767章 噩耗傳來第164章 惺惺相惜第341章 真正的英雄第169章 西軍二十萬第558章 金國求和第500章 政變(下)第148章 罷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