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章 天選之子七千胥

公廨錢並不是唐朝獨創,而是始於北魏,盛於隋唐。

大唐京司及州縣皆有公廨田,供公私之費,其後以用度不足,置公廨本錢,放貸收息。

武懷玉捉錢令史出身,還是許多世族嘲諷他的一點,不過武懷玉倒沒太在意這個,不像有些官員,流外吏出身,就成了什麼見不得人的人生污點一樣,一提那就泄氣。

比如御史張玄素,隋朝時起家縣尉,但縣尉之前做過景城法曹,更之前則是刑部令史,不入流小吏。

如今的大理寺卿孫伏伽,還是武德年間的狀元,但他在隋朝做過萬年縣法曹,而那之前,也是地方流外小吏。

這玩意就好像放後世,某個女人曾經下過海一樣,後來從良了,可要是在公衆場合被人提起就很難堪。

“陛下,”

武懷玉站出來回答,“臣讀書,曾看到隋朝工部尚書蘇孝慈就曾向隋文帝進諫,說公廨錢放貸,唯利是求,煩擾百姓,敗壞風俗,特奏請朝廷限制公廨錢的用途。

後來隋文帝下詔,禁止公廨錢放貸收息,而允許公廨錢在市場上交易買賣。”

李世民聽了,“還有這事?”

“開皇年間確實行此政,不過後來大業年間又允許放貸收息了。”左僕射房玄齡對皇帝道。

“那效果如何,煬帝爲何又恢復從前?”皇帝問。

“因爲放貸收息簡單,倍息收益,無需複雜操作,”懷玉告訴皇帝,公廨錢比起交易買賣賺錢,那自然簡單多了,畢竟很多時候,公廨錢已經相當於配給了,直接給富戶們,需不需要都不重要,你只要按期交利息就行。

公廨錢擾民的地方就是這個,一是衙門往往強行借給富戶,二是公廨錢本來有規定數額,可衙門爲了多收息,往往會多弄本錢搭車放貸收息,這本錢既有衙門的公款,也有官吏們的私款,甚至有捉錢令史們弄來的私本,所以往往本來可能一個衙門公廨本錢只有幾百貫,但實際放出去卻有上千甚至幾千貫。

最後承擔的是那些富戶,甚至是普通百姓,而還不上錢的時候,捉錢令史會用衙門的名義,將他們捉拿逼債,最後損失的還是朝廷官府的名譽信用。

還有一個問題自然就是捉錢令史靠捉錢,而獲得特別晉升,李世民當皇帝以來,僅長安的捉錢令史,這不到兩年間,就有六百多人因捉錢獲官。

相比之下,許多其它的吏員,甚至是科舉出身的,想獲官得選,卻還更難。

雖說捉錢令史要求的是品官子弟,但往往地方衙門爲了保證公廨錢放貸的收益,於是選擇商人或市井之徒擔任,這樣雖保證了公廨錢的收益,但卻也讓大唐的官吏隊伍不那麼純潔,畢竟本來工商、刑子那都是不能爲官做吏的。

公廨錢捉錢令史這事,好處確實有,壞處也很多,尤其是壞名聲最後都讓朝廷擔了,好處則是官吏和地方的一些豪強商賈們佔了。

“如果用公廨錢市場交易買賣,可行?”皇帝問。

“如果讓官吏入市,參與經營買賣,只怕會更加擾民。”房玄齡直言。

李世民頭痛的很,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可朝廷偏沒有錢,他當皇帝以來,不少官員上奏,說官員俸祿低,希望朝廷增加一些,李世民倒也想加,可哪來的錢。

“翼國公,你是民部侍郎判度支,執掌國家財政,難道除了發債券,就沒有其它好的辦法提高財政收入了嗎?”

魏徵說的那些節流,建議是好的,可如今情況下執行起來並不易。

而且也得一步步來,能節流的也有限。

最好的辦法還是開源。

但沒有活水,如何開源。

“陛下,臣也覺得如今公廨錢交捉錢令史放貸,確實非長久良策,京師諸司就有近千捉錢令史,而地方三百餘州,一千五百餘縣,也都有自己的捉錢令史放貸,加起來得有萬人。”

雖地方捉錢令史,並不是真正的令史,往往流外吏身份都沒有,頂多一個非經制的書手什麼的身份,他們捉錢捉的好也不能直接授官,但可以做吏,一樣可以往上升。

一萬個捉錢令史,一聽就讓人很驚訝。

而李世民當皇帝以來,僅長安的捉錢令史,就有六百多人因捉錢而授官,流內品官。

要知道長安諸司的品官,現在才兩千多人,魏徵就說太多了,砍掉一千五吧。

去年選人七千,最後只有六千個位置,一千選人落選。

武懷玉雖知道如果取消捉錢令史,那就得得罪上萬人,但既然做了民部侍郎,面對問題,也還是得想辦法。

專業的事情得交給專業的人去做,這點現在各衙門選用那些什麼工商、市井去捉錢就看的出來,大家都不傻,知道那種書呆子去捉錢,肯定本都收不回。

“陛下,臣有一個不成熟的想法,在京師及各道地方,設立支度司,任命支度使,把現在各衙手裡的公廨錢收歸度支司,充做本錢,給諸支度司用於和買經營生利。”

魏徵問,“剛纔說要精簡人員,省並機構,你這又要新設衙門?”

王珪則問,“如何保證支度司和買經營就不擾民,而且爲什麼不直接讓各衙的捉錢令史直接把放貸改成和買經營呢?”

“陛下,臣所說的和買經營,不是普通的入市買賣,而是要發揮官方的一些特殊作物,全國範圍內的調動。

比如說,江南某州有某種土產,但限於道路交通、市場信息等,他們的貨運不出來,沒人去買,價格便宜還銷不出去,那麼朝廷可以整合信息,構建渠道,

我們可以如糧倉一樣,在全國主要水陸交通樞紐碼頭,建立起轉運倉和集散市場,把各地的這些土產貨物,收購轉運,然後集散銷售,讓貨通天下,其利自來。”

商人,本來就不生產貨物,而是貨物的搬運工,本質便是買低賣高,互通有無。

生產貨物的,那是工匠農民。

“朝廷還可以利用市場,比如在豐年之時,谷價必跌,但貴賤也傷農,所以在豐年谷價下跌的時候,我們可以用高於市場一些的價格從百姓手裡收購糧食,這樣也能保證農民收益,

然後把糧食儲到各轉運倉中,待災年之時,或是某些地方糧價過高,把糧食輸送過去,以略低於市場的一些價格出售,則既解決糧荒,還能維護百姓,不用吃高價糧。

朝廷也可以從中得利。”

武懷玉說的這個和買,唐宋以後就已經是基本財政政策之一了,甚至諸如官營手工作坊,做些高端商品,諸如瓷器、絲綢等,還有諸如海外貿易,外商不管海上進來的貨,還是陸路關口進來的貨,先徵一筆實物做稅,然後再按需求和買一部份,運回京師或內地市場,就能賺一筆。

反正真正要經營賺錢,方法還挺多。

不過唯一要求,就是得專業,得是那種統一調度的,不能是現在公廨錢一樣,和個衙門自己幹自己的,那樣發揮不出效果,收益也不高,更起不到積極正向的作用。

必須得是全國大市場統一調度。

朝廷不僅得賺錢,還得有其它的一些積極的導向,比如說幫助貨物流通,再比如糧食布匹等日用品的調配、穩定市場價格等,這些都很重要。

當然,除了和買,其實還有個賺錢的法門,那就是榷賣,也就是專賣。

比如鹽茶,現在允民採礦採鹽賣茶的,沒有額外的稅,只是普通商品流通時收稅。

但鹽這東西,漢代時就曾官營,從中晚唐開始,更成爲中央王朝最重要的財政收之一。

當然,高額鹽稅和鹽專賣,其實也是把稅最終轉嫁到百姓負擔上了,所以有人說鹽稅其實就是人頭稅,這畢竟是人人要吃的東西。

不過如果適當的加點稅,或是搞點專賣,也是解決財政困難的一個辦法之一。

民制官收商運商賣,在鹽上,朝廷只要監管好鹽生產,把鹽都入倉,販鹽賣鹽仍交給商人,只是從官鹽倉取鹽,要同時交納一點鹽稅就行。

只要把鹽稅鹽價控制好,那麼雖會產生私鹽,但差價不是太大,則私鹽也不會太厲害。

你不能成本一文錢,你加價一百一千,那誰都會鋌而走險。

武懷玉是希望整合官方資源,把現在這筆公廨本錢集中起來,天下十道設立支度司,由朝中的度支司統一領導,挑選一些善理財的官吏,然後招募一些商賈等或是從現在的捉錢令史中精選人員,各地建立轉運倉,拿着本錢和買糶賣,

將來本錢足了,還可以再涉足諸如開採礦產等方面。

重點還是讓一加一大於二,且更積極正面,而不是現在公廨錢出現的這麼多弊端。

“支度司、轉運倉、和買、榷賣,鹽稅茶稅······”李世民念着這些詞,挺心動。

他覺得武懷玉雖是捉錢令史出身,但這腦子確實好用,就跟之前搞出債券,直接給他變出許多錢來一樣。

有些期待。

李世民也知道捉錢令史的許多弊端,但實在是沒有辦法的權宜之計。

他即位之初就考慮過取消的,但官衙辦公費用?官員俸錢日料哪來?

之前還有官員給李世民出了個計謀,說乾脆從天下選七千戶富戶,將他們定爲胥士,視防合制而收其課,計官多少而給。

說白了,就是你們這天選之子七千人,給你們這個胥士身份,本來是要去給官員當隨從做役的,現在呢你們給錢,這叫納資代課。

交錢後也不用服其它役了。

這筆錢朝廷收上來,再分發到各衙各官。

本質上來說,跟那個捉錢令史沒區別,以前還給五萬本錢,現在是直接啥也不給,你們每年繳一筆錢,實際上都是一種對富戶的掠奪。

當然了,胥士這個更狠,不給本錢,也就不讓你再有機會搭便車放貸,確實不那麼擾民,只薅這七千只羊。

可這種政策很明顯問題很大,七千戶承擔,短時間還扛的住,要是年年這樣,誰扛的住,而且這錢固定的,以後也肯定會不夠。

李世民思來想去,決定先停掉捉錢令史,一邊在各道設支度司支度使,建轉運倉,拔給和買本錢。另一方面,精選天下諸州上戶七千,準防合例收其課資,但三年一更換,官員俸料直接財政發放。

兩種方法一起試行,這樣也保險一點,萬一武懷玉的計劃行不通,也不會說到時影響到全天下所有官吏們的收益。

士農工商,官員佐天子治理天下,當然得首先保證他們。

第930章 一封急報第317章 恕不奉陪第525章 長城殘破起武城第20章 千牛備身第745章 誰允許他們招安的第337章 拒絕第389章 寶窗選婿丘女郎第426章 拜相的誘惑第394章 長安新貴高難攀第146章 決戰渭橋第907章 他急了第569章 征服者第680章 聽雨樓裡會故人第152章 春風得意第451章 四大金剛三司衙第41章 三娘子第47章 綺夢無痕第176章 龍橋陷落第967章 你別插手第645章 三拜宰相第813章 太子監國第531章 金屋藏嬌歸厚坊第501章 義兒李克用第149章 激戰咸陽第1094章 交易第168章 咱被盯上了第280章 認栽第341章 羊羊羊第478章 雲定興還活着第872章 千金惠人第15章 牛刀小試第1090章 武家的良心第1047章 朕全都知道第535章 狼煙起兵臨長城第571章 不好,中計了第1067章 武懷玉又回來了第180章 朝天子第969章 武懷玉當列幾等?第31章 母老虎屁股摸不得第500章 聖太子和他的賢良師第245章 魏徵偷菜第1064章 配饗太廟,陪葬皇陵第191章 大封功臣第421章 順風車第1183章 一個能打的都沒有第1177章 雪夜入城第27章 打虎親兄弟第1140章 讓他們搶第50章 登堂入室第613章 神兵天降第1158章 迷宮寶藏第758章 千里西江奔邕州第479章 另一個穿越者第844章 樊樓第324章 段公子第960章 龍園勝雪第635章 臣惶恐第1212章 廢立國君大權攬第806章 渤海郡王第967章 你別插手第856章 武琉兒第567章 嘴上說不要身體很誠實第392章 海中的大明帝國第421章 順風車第703章 擒虎第23章 紆尊降貴送人情第724章 風往南吹第1263章 紫河日落奏凱歌第31章 母老虎屁股摸不得第867章 她很體貼也很溫柔第1183章 一個能打的都沒有第499章 武懷玉的兵行險招第1308章 長風破浪會有時第763章 獨孤第470章 好地主第1304章 揮刃斬樓蘭彎弓射賢王第631章 萬歲第626章 磧口第458章 天下氏族重排名第1285章 河東雙雄第349章 妻妾成羣第490章 大海寺第1240章 欲走呂宋難脫身第672章 史掌櫃侯東家第727章 跟熊貓肉搏的校尉第614章 雪夜破定襄第1112章 八千里雲和月第382章 武氏豈能任宰割第62章 金鱗豈是池中物第91章 戰鋒絞殺第87章 火線提拔第795章 父慈子孝第511章 火槍營第923章 功高難賞第997章 兵中之龍第424章 我會出手的第615章 幽州軍第541章 幽州祿山一丈威第913章 大消息第1076章 威風掃地
第930章 一封急報第317章 恕不奉陪第525章 長城殘破起武城第20章 千牛備身第745章 誰允許他們招安的第337章 拒絕第389章 寶窗選婿丘女郎第426章 拜相的誘惑第394章 長安新貴高難攀第146章 決戰渭橋第907章 他急了第569章 征服者第680章 聽雨樓裡會故人第152章 春風得意第451章 四大金剛三司衙第41章 三娘子第47章 綺夢無痕第176章 龍橋陷落第967章 你別插手第645章 三拜宰相第813章 太子監國第531章 金屋藏嬌歸厚坊第501章 義兒李克用第149章 激戰咸陽第1094章 交易第168章 咱被盯上了第280章 認栽第341章 羊羊羊第478章 雲定興還活着第872章 千金惠人第15章 牛刀小試第1090章 武家的良心第1047章 朕全都知道第535章 狼煙起兵臨長城第571章 不好,中計了第1067章 武懷玉又回來了第180章 朝天子第969章 武懷玉當列幾等?第31章 母老虎屁股摸不得第500章 聖太子和他的賢良師第245章 魏徵偷菜第1064章 配饗太廟,陪葬皇陵第191章 大封功臣第421章 順風車第1183章 一個能打的都沒有第1177章 雪夜入城第27章 打虎親兄弟第1140章 讓他們搶第50章 登堂入室第613章 神兵天降第1158章 迷宮寶藏第758章 千里西江奔邕州第479章 另一個穿越者第844章 樊樓第324章 段公子第960章 龍園勝雪第635章 臣惶恐第1212章 廢立國君大權攬第806章 渤海郡王第967章 你別插手第856章 武琉兒第567章 嘴上說不要身體很誠實第392章 海中的大明帝國第421章 順風車第703章 擒虎第23章 紆尊降貴送人情第724章 風往南吹第1263章 紫河日落奏凱歌第31章 母老虎屁股摸不得第867章 她很體貼也很溫柔第1183章 一個能打的都沒有第499章 武懷玉的兵行險招第1308章 長風破浪會有時第763章 獨孤第470章 好地主第1304章 揮刃斬樓蘭彎弓射賢王第631章 萬歲第626章 磧口第458章 天下氏族重排名第1285章 河東雙雄第349章 妻妾成羣第490章 大海寺第1240章 欲走呂宋難脫身第672章 史掌櫃侯東家第727章 跟熊貓肉搏的校尉第614章 雪夜破定襄第1112章 八千里雲和月第382章 武氏豈能任宰割第62章 金鱗豈是池中物第91章 戰鋒絞殺第87章 火線提拔第795章 父慈子孝第511章 火槍營第923章 功高難賞第997章 兵中之龍第424章 我會出手的第615章 幽州軍第541章 幽州祿山一丈威第913章 大消息第1076章 威風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