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一十三章 軍內代號:無偵

薛衛東指着的那張圖,是騰飛廠基於TY—2A無人機平臺做的一張空地之間長距離遙控操縱的示意圖。

通過TY—2A無人機平臺的高載荷,在機頭內集成了國內已經裝備的KJ—9型自動駕駛儀作爲主控制單元,對整個飛機進行自動操縱。

KJ—9型自動駕駛儀有俯仰、滾轉、航向和高度四個通道,分別控制飛機的升降舵、副翼、方向舵的偏角和發動機的工作狀態。

每個通道互相獨立,相互交聯。

如果圖上用的是其他高技術的東西,薛衛東或許一掃而過,然後說兩句不錯,就輕輕揭過,絕不會像現在這樣跟個好奇寶寶一樣,要一探究竟。

沒辦法,他薛衛東是個航空專家不假,但首先他是個軍人,軍隊所需的武器裝備的確需要不斷更新換代,應用諸多先進技術。

但卻不是技術越先進越好。

穩定性、耐用性、可維護性乃至於經濟性都需要部隊一方仔細考慮。

借用遊戲上的話來說,軍隊的裝備既要有高傷害,還要有穩定的輸出,與此同時還要做到防高、血厚。

正因爲如此,軍隊的新裝備通常新技術應用不超過30%,70%左右都是成熟可靠的老技術,如此才能保證裝備的穩定性以及延續部隊已有的保障維護體系。

從H航空公司弄到的飛控計算機好不好,當然好,重量輕,靈活度高,配合飛控組件兒,可謂省時省力。

問題是這些東西國內沒有替代品不說,H航空公司也不允許騰飛廠利用他們的飛控組件兒幹私活,搶生意。

騰飛廠到是能神不知鬼不覺的摳出幾套,如同提供給飛控機械研究所研究一樣,給部隊攢幾架無人機。

可一旦這些無人機出現故障、損壞,需要飛控部件,特別是飛控計算機部件兒的更換怎麼辦?抓瞎?

然而用KJ—9型自動駕駛儀就不一樣了,這是國內自主開發的一套航空駕駛儀器,廣泛應用於各類導彈和作戰飛機等航空飛行器上面。

其中最典型就是國內無人機的鼻祖,長空一號。

正因爲如此,KJ—9型自動駕駛儀不但裝備數量大,使用成本也極低,除此之外該設備是依照國內航空引導機制設計的。

配合專用的應答機,可以通過遍佈全國的機場以及雷達實施引導和控制,從而完成對無人機平臺的遠距離遙控和操縱。

當然了,更重要的是部隊對這套系統極爲熟悉,維修保養方便不說,前期的培訓也直接省去,把長空一號的操控直接套過來即可,對快速部署十分有利。

如果說剛纔的TY—2plus只是因爲機翼的超前,讓薛衛東有種投資未來的衝動的話,當他看到這幅標註TY—2無人機平臺遠距離遙測控制想象圖,實則就是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案時,終於是動了想把TY—2無人機納入航空測繪大隊的心思。

這不單單是因爲整個系統他們航空測繪大隊能夠完全駕馭得了,快速實現任務部署,更重要的是最新款的TY—2A無人機那有利於中高空滑行的略有幾度上翹的機翼。

不同於TY—2plus的超臨界機翼,這種模仿長距離遷徙候鳥的上翹機翼更加適合中低空,長航時的低速無人機。

正如莊建業所說,TY—2plus就是個特例,爲了降低結構重量,保證高空的正常飛行,不得不使用這種翼型,來降低動力的負擔。

如果不是因爲這個,這種翼型對低速的無人機根本得不償失,除非換成動力強勁的渦槳或者渦扇發動機還差不多。

所以薛衛東雖然吃驚連連但全部的吃驚點也都是集中在機翼上,因爲不管TY—2plus是不是得不償失,超臨界機翼代表的是未來,與航空測繪大隊當下的任務卻沒半點兒關係。

也正因爲如此,莊建業舍着大臉推銷無人機,薛衛東輕飄飄的揭過便是這個原因,機翼好歸好,但不等於航空測繪大隊就真的需要。

然而當他看到TY—2A無人機上長長的仿生機翼,以及極接地氣的遙控方案後,薛衛東腦海中瞬間就冒出四個字——就是它了。

於是在接下來的時間薛衛東就TY—2A無人機問了不少問題,莊建業早就看出薛衛東的神情變化,立馬對着雜誌上由鞠偉構圖並拍攝的圖畫,講得是吐沫橫飛。

這還不算,第二天還派車拉着薛衛東去了浣城,實地參觀了騰飛廠繁忙的無人機生產車間,以及正在建設的無人機生產廠,之後在郊區外的騰飛廠試驗區,觀看了TY—2A無人機的飛行表演。

儘管沒有加裝KJ—9型自動駕駛儀,用的還是簡陋的模型遙控裝置,但在百餘米的空中TY—2A無人機還是展示了其無與倫比的滑翔能力。

薛衛東總體比較滿意,隨後便向總部報告,希望能夠採購騰飛廠的TY—2A無人機,並列出數條條理分明的理由。

總部接到報告很重視,立即由一位領導牽頭率領一個專家組前往騰飛廠,對TY—2系列無人機進行全方位的評估,結論與薛衛東一致,認爲騰飛廠的TY—2A無人機完全可以作爲航空測繪大隊現有伊爾—18飛機的補充,從而在總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華東和華南的地形測繪工作。

而TY—2plus上的超臨界機翼具有獨特的開創性,對未來軍用運輸機發展有促進作用。

當然這麼痛快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騰飛廠的TY—2A無人機價格十分親民,加上整套的自動駕駛控制裝置,也不過22萬人民幣的單價,連買長空一號的發動機的發動機都不夠,因爲那貨用的渦噴6,出廠價就達到25萬。

至於TY—2plus航空測繪大隊自然是看不上,不過卻對超臨界機翼很感興趣,爲此批付24萬的研究經費,要求騰飛廠繼續對超臨界機翼進行可行性研究。

本着總部任務第一的精神,上級給了航空測繪大隊一筆特別經費,用於採購八架TY—2A無人機,再加上研究經費,總金額200萬人民幣。

隨後就很不客氣的把TY—2A無人機的名字去掉,重新賦予一個軍內代號,無偵—7。

星洲部隊一看,臉上掛不住了,本來他們還想靠着欒和平跟騰飛廠的關係,再走一次雙擁的套路,結果看人家總部乾淨利索的掏錢買東西,要是還這麼幹還不得把臉丟到姥姥家去了。

於是乾脆向軍區也申請一筆特別經費,最後以30萬的價格把含有超臨界機翼這個相當有超前意識的無人驗證機買到手裡,並學着總部,照貓畫虎的給TY—2plus,按了個無偵—8的代號。

不過星洲部隊還是習慣叫他們的無人機爲普拉斯,沒辦法,實在是普拉斯這個名字洋氣,咋聽起來還以爲他們部隊豪氣,弄了進口貨。

可不管叫無偵,還是叫普拉斯,騰飛廠紮紮實實的完成了一次軍品訂單卻是無可爭議的,消息一出,騰飛廠這邊還沒怎麼樣,永宏廠卻轟的一下就沸騰了……

第三百九十九章 破局歐洲的機會第四百一十七章 上單翼第五百四十七章 直6生產線第一千三百二十章 近乎屠殺的一邊倒空戰第一千零七章 反客爲主第一千六百六十九章 不要臉的操作第二章:威嚴大廠第七百四十一章 神一般的起降能力第一千二百八十五章 伊爾—76可能真的要涼涼第九百一十六章 俄國人都做不出來第一千三百八十七章 簡直不做人第一千一百六十九章 有多大?跟天那麼大!第四百三十八章 很輕,很強,很顛覆第一千一百一十一章 只靠低空突防敢叫隱身豹?第一千五百九十八章 風景這邊獨好第一千五百八十九章 讓子彈再飛一會兒第一千五百二十八章 可驅動航母第九百二十六章 FCNB—2000項目第一千三百二十七章 航空界的震撼彈第三百四十九章 重新招標第六百二十九章 交叉雙旋翼第四百零一章:這臉打的……第一千六百四十四章 怎麼把不可能變成可能第三百六十七章 空中輕騎兵第七百一十九章 不識時務第一千二百九十章 H—ZB9527型金屬基特種複合材料第八百一十七章 怎麼做到的?第六百二十八章 飛行的妖孽第八百六十七章 第三代鋁鋰合金第一千六百四十一章 恐怖的存在第一千一百二十九章 拿別人開刀第五百七十八章 Kevlar—凱夫拉材料第五百八十四章 國防動員第五百二十九章 冤家路窄第二十九章 冰箱票第一千四十五章 航空航天霸權第一千二百二十六章 WD—72SUV大功率軍用發動機第六十四章 野生課題組第四百九十六章 麥道的DC—10第一千三百六十六章 機腹彈艙第七百七十七章 內幕第一千六百六十三章 夜幕下那一抹絢爛的漩渦第四百六十章 又賺一筆第五百五十八章 這資本,誰不會玩兒似的第兩百二十九章 是餓狼還是瘋狗?第一千五百零二章 衛星自動化生產線第一千四十一章 看穿一切的“狙擊手”第四百九十四章 專業的反潛巡邏機第五百六十九章 “小叉車”直升機第九十四章 準備好了第一百三十章 逼真的F—14第八百三十六章 ZB—MAXpro直升機第八百六十八章 T—NB系列高端航材第一百七十章 意味着什麼?第六百二十六章 鬧起來了第兩百七十一章 市場被搶了第一千三百二十三章 被詆譭的FC—21戰鬥機第六百六十八章 簡約而不簡單第五百四十三章 風起雲涌第五百七十八章 Kevlar—凱夫拉材料第一千三百一十五章 這便是半代的差距第一千五百四十七章 我的指揮所在天上第一千五百九十五章 終究還是中國騰飛更香第一千七百二十二章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第三百二十四章 折騰第一千七百零一章 完全的無人化第七十六章 兩全其美第七百八十一章 殲教7Max第一千四百八十九章 兩大飛機制造基地第七百八十八章 太空起源公司第四百一十六章 型號:運6第兩百三十三章 搶着要第一千二百六十一章 我難道不知道韜光養晦?第七百四十九章 5年,60億美元第一千六百二十四章 印度斯坦航空的尷尬第一千六百八十章 擺脫對中國騰飛的依賴?第一千二百六十五章 二十分鐘生產一臺發動機第一千二百四十五章 真的要成立中國騰飛?第五百四十七章 直6生產線第一千一十五章 1.36微米的誤差第一千四百五十五章 航空界一哥第一千五百六十九章 幾百萬算什麼第七百七十九章 初教6 pro第三百九十五章 增壓艙技術第九百一十五章 第四代渦扇發動機風扇葉片第兩百零一章 這東西不能少第四百八十四章 安—26特種平臺第五百四十七章 直6生產線第一千四百章 重大裝備採購計劃第一千四百五十五章 航空界一哥第一千二百五十五章誰敢說當年的吹牛是真的吹牛第七百五十三章 空中特種平臺第八百三十八章 真·軍民兩用技術第六百零八章 航天需求第一千六百章 航司心裡的大魔王第一千六百一十九章 人才第兩百八十二章 像導彈第一千一百九十四章 不一樣的真龍Ⅴ第一千三百零三章 不貴,也就8億美元
第三百九十九章 破局歐洲的機會第四百一十七章 上單翼第五百四十七章 直6生產線第一千三百二十章 近乎屠殺的一邊倒空戰第一千零七章 反客爲主第一千六百六十九章 不要臉的操作第二章:威嚴大廠第七百四十一章 神一般的起降能力第一千二百八十五章 伊爾—76可能真的要涼涼第九百一十六章 俄國人都做不出來第一千三百八十七章 簡直不做人第一千一百六十九章 有多大?跟天那麼大!第四百三十八章 很輕,很強,很顛覆第一千一百一十一章 只靠低空突防敢叫隱身豹?第一千五百九十八章 風景這邊獨好第一千五百八十九章 讓子彈再飛一會兒第一千五百二十八章 可驅動航母第九百二十六章 FCNB—2000項目第一千三百二十七章 航空界的震撼彈第三百四十九章 重新招標第六百二十九章 交叉雙旋翼第四百零一章:這臉打的……第一千六百四十四章 怎麼把不可能變成可能第三百六十七章 空中輕騎兵第七百一十九章 不識時務第一千二百九十章 H—ZB9527型金屬基特種複合材料第八百一十七章 怎麼做到的?第六百二十八章 飛行的妖孽第八百六十七章 第三代鋁鋰合金第一千六百四十一章 恐怖的存在第一千一百二十九章 拿別人開刀第五百七十八章 Kevlar—凱夫拉材料第五百八十四章 國防動員第五百二十九章 冤家路窄第二十九章 冰箱票第一千四十五章 航空航天霸權第一千二百二十六章 WD—72SUV大功率軍用發動機第六十四章 野生課題組第四百九十六章 麥道的DC—10第一千三百六十六章 機腹彈艙第七百七十七章 內幕第一千六百六十三章 夜幕下那一抹絢爛的漩渦第四百六十章 又賺一筆第五百五十八章 這資本,誰不會玩兒似的第兩百二十九章 是餓狼還是瘋狗?第一千五百零二章 衛星自動化生產線第一千四十一章 看穿一切的“狙擊手”第四百九十四章 專業的反潛巡邏機第五百六十九章 “小叉車”直升機第九十四章 準備好了第一百三十章 逼真的F—14第八百三十六章 ZB—MAXpro直升機第八百六十八章 T—NB系列高端航材第一百七十章 意味着什麼?第六百二十六章 鬧起來了第兩百七十一章 市場被搶了第一千三百二十三章 被詆譭的FC—21戰鬥機第六百六十八章 簡約而不簡單第五百四十三章 風起雲涌第五百七十八章 Kevlar—凱夫拉材料第一千三百一十五章 這便是半代的差距第一千五百四十七章 我的指揮所在天上第一千五百九十五章 終究還是中國騰飛更香第一千七百二十二章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第三百二十四章 折騰第一千七百零一章 完全的無人化第七十六章 兩全其美第七百八十一章 殲教7Max第一千四百八十九章 兩大飛機制造基地第七百八十八章 太空起源公司第四百一十六章 型號:運6第兩百三十三章 搶着要第一千二百六十一章 我難道不知道韜光養晦?第七百四十九章 5年,60億美元第一千六百二十四章 印度斯坦航空的尷尬第一千六百八十章 擺脫對中國騰飛的依賴?第一千二百六十五章 二十分鐘生產一臺發動機第一千二百四十五章 真的要成立中國騰飛?第五百四十七章 直6生產線第一千一十五章 1.36微米的誤差第一千四百五十五章 航空界一哥第一千五百六十九章 幾百萬算什麼第七百七十九章 初教6 pro第三百九十五章 增壓艙技術第九百一十五章 第四代渦扇發動機風扇葉片第兩百零一章 這東西不能少第四百八十四章 安—26特種平臺第五百四十七章 直6生產線第一千四百章 重大裝備採購計劃第一千四百五十五章 航空界一哥第一千二百五十五章誰敢說當年的吹牛是真的吹牛第七百五十三章 空中特種平臺第八百三十八章 真·軍民兩用技術第六百零八章 航天需求第一千六百章 航司心裡的大魔王第一千六百一十九章 人才第兩百八十二章 像導彈第一千一百九十四章 不一樣的真龍Ⅴ第一千三百零三章 不貴,也就8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