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大王的恩情說不完 洛陽城重建工程如火如荼的展開着。
斛思椿的丞相府掌管這項工程,施工進度從皇宮、官署再到內城裡坊,依次展開。
重建的重點在洛陽的內城,至於內城之外,主要營修的是洛陽兩市和四通館。
洛陽兩市是洛陽城中各種商品集散之地,而四通館則是外國使臣進貢朝見時的居住之所,建在洛陽城外洛水之南,乃是一座小城。
四通館外還建有四通市,裡面售賣的是四夷帶來的珍奇之物,也就是所謂的“胡市”! 官方的工程在展開着,民間的工程建造進程更加快。
洛陽城內部以裡坊爲區塊分劃,實行宵禁制度。但便是宵禁之後,洛陽的百姓也只是不能在裡坊外逗留,但在裡坊內還是能夠自由行動的。
當年北魏孝文帝南下,初建洛陽城時,規劃了三百二十多個裡坊,如果全部建成,且都住滿了居民,那麼洛陽城將會超過人口百萬的建康,成爲當之無愧的天下第一城。
不過,在建到兩百多個裡坊時,北魏就因爲內憂外患而衰落了,洛陽城的建造也終止了。
如今的洛陽城自然比不了當初孝文帝規劃的那個理想之中的洛陽城,甚至也比不了胡後主政時期已然有衰敗之相的洛陽城,不過相同的是,民間力量對於洛陽城重建工程的支持。
官吏、商賈、百姓,紛紛涌入了城內,在得到了官署的批文之後,便購入材料,僱傭匠人,在各自所在的裡坊建造房子。
這其中,便有高歡!
高歡的大本營在鄴城,可洛陽畢竟是都城,他身爲臣子,在洛陽城中有自己的宅子是必要的。
這是剛需!
作爲名譽上將軍,秦王的半個自己人,高歡被批准建造宅子的地就在金鏞城旁的裡坊,也在內城之中。
隔壁就是宇文泰的宅子!
洛陽城被毀的有些嚴重,便是內城之中的裡坊也多是白地。
高歡、宇文泰拿了地後,建造宅子所需要的材料都需要拿錢去買,而此時也正是洛陽建築材料價格高昂之時。
但與宇文泰不同的是,高歡有一個好朋友叫劉貴! 這位從爾朱榮時期起家的秀容大商人,如今在洛陽兩市之中混得風生水起,手中有着大量的建材,不僅給了高歡優惠價,而且從快從優的將材料給高歡送了過來。
所以,宇文泰家的宅子打完了地基起圍牆的時候,高歡家的宅子已經建好了好幾間了。
爲此,高歡自然對劉貴自然感激,時不時的請他喝酒。
“都是兄弟,有什麼謝不謝的!”
劉貴是匈奴人,爾朱氏傾覆之際,或者說,在太原還沒有易手之前,他就已經堅定的站在了李爽這邊,一路上給李爽的大軍提供了大量的糧草輜重。
因此,他自然得到了豐厚的回報。
不但掌控了幾座煤礦、鐵礦的開採權,還有着好十幾座鐵器、紡織作坊,如今到洛陽來也是爲了購入商鋪。
高歡和劉貴相識於微時,聽了他這話,笑道: “兄弟,以後有什麼用的到的地方,儘管說!”
兩人對飲,放下酒杯之後,劉貴忽然想起了一件事情。
“賀六渾,你那邊有精於製作鐵具的匠人麼?”
“有啊,你怎麼想起這事了,又接了軍械的採買單子麼?”
高歡笑着,卻聽劉貴解釋道:
“我準備招募匠人制造鐵錘、鐵楸等器具。”
高歡聽着,問道: “這才能賺幾個錢,你怎麼想起來做這些?”
劉貴臉上露出了一個諱莫如深的笑容,道:
“秦王麾下可不止我一個大商人,得想秦王之所想,急秦王之所急,才能站得穩啊!如今要開一條從洛陽到幽州的運河,消耗鐵具甚多,利薄可量巨!”
高歡聽了,一時沒有緩過神來,道: “運河?”
“就是那條永濟渠!”
劉貴說完,高歡點了點頭,道: “你老兄要的話,鄴城的工匠可以都借調給你,不過每日的工錢你得自己開。”
“這個自然!”
……
屋子裡,高歡正對着一張地圖看得出神。
段韶從旁走了進來,拱手道:
“主公,那些鮮卑戰俘已然被分置在了大河兩岸,開始動工了!”
高歡聽了,問道: “進度如何?”
“進度不快,他們一直在罵人,罵得可難聽了。”
高歡不以爲意,笑道: “罵得是誰,怎麼罵的?”
“他們罵得是斛思椿、賀拔勝,說他們這兩個敕勒老狗,昔日不過是他們鮮卑人的奴狗,如今怎敢欺凌主人?”
就在洛陽城重建之時,一項由丞相府、太尉府牽頭,在大魏新任皇帝元寶炬主持下的運河工程正式啓動。
“沒有罵陛下的?”
“有,但是少,罵陛下可是要殺頭的。”
“那秦王呢?”
“倒是不曾聽到。”
高歡聽到了這裡,忽然笑了起來。不過笑罷,他的目光之中卻是深藏憂慮。
“主公,你爲何如此關心這條水渠?”
“這可不是一條水渠,而是能夠貫通河北的漕運通道。”
段韶聽聞之後,依舊不明白,問道: “這不是好事麼?”
高歡對於段韶,還是特別看看中的,不只是因爲他是自己的外甥,更因爲他身上的才具和品性。
“你說自漢末以來,鄴城爲何一直是河北都會?”
段韶聽着這個問題,想了想,答道: “鄴城是重鎮,攻守具備,又是錢糧聚集之所。”
高歡點了點頭,道:
“可若是這條水渠貫通之後,鄴城還會是河北的錢糧聚集之所麼?”
段韶經高歡這麼一說,看着高歡身前的地圖,忽然明白了。
“不會,這條水渠若是開通了,河北各州郡的錢糧可以直接運往洛陽,不用再繞道鄴城了。”
“正是如此!”
從老曹家開始,鄴城一直是河北第一城。歷代修建的人工渠,也都是以鄴城爲核心修建的。
高歡看着一經點播就通曉關要的段韶,越發欣賞。
“鄴城亦會如河北其餘州郡的城池一般,不再是王業之基。”
“那我們該如何,想辦法阻撓這事?”
段韶情急之下說着,高歡卻是斥道: “不可胡說!”
段韶啞口不言,高歡卻有些無奈,道:
“只要能與永濟渠相連,鄴城縱然不是王業之基,亦可興盛。” —— 金鏞城。
百尺樓上,李爽面前,斛思椿跪坐着,面色恭敬。
“本王前些時日身體微恙,不能理事,聽侯景說,你曾來找本王,有何要事啊?”
“爾朱氏爲禍以來,洛陽宮室敗壞,金鏞城亦不免。秦王居於城中,有所不便,在下那日找秦王,便是爲了此事。”
李爽擺了擺手,道:
“如今洛陽城要重建,一應事務繁巨,不必再偏勞丞相了。”
斛思椿卻不曾就此算了,而是拿出了早已經準備好的建築圖紙,道:
“秦王仁德,可百尺樓簡陋,我等臣僚如何能看秦王居於此地。我與一衆臣僚已然商議過了,將城中損壞的宮殿重新修復,疏通水道,於池中浮島上重建主殿,以飛樓閣道相連。”
李爽道: “如此,豈不是耗資靡費,偏勞百姓?”
“不耗費,一應花費都是自我以下,一衆臣僚自願捐獻,絕不偏勞百姓,甚至是陛下都說,願意縮減宮中用度,先爲秦王修建宮殿。”
“你既然你都如此說了,本王再推卻就不好了。”
斛思椿聽完之後,滿臉激動,好似這滿朝文武捐錢是給他修宮殿一樣。
“秦王如此,實乃社稷之福。”
李爽點了點頭,道:
“這是從漢中送來的茶,你嘗一下。”
茶早就有了,不過以前茶葉和菜葉也沒有什麼不同,煮羹、入藥、熬茶湯,很少有人清飲的。
斛思椿看着眼前杯中的茶湯,端起杯子喝了一口,感覺味道醇香,並沒有加入蔥、姜、桂皮等輔料,不覺得新奇。
他很敏銳的感知到,製茶的工藝變了。
斛思椿放下了茶杯,就聽李爽道: “聽聞你和賀拔勝啓奏陛下,要開一條從洛陽到幽州的運河?”
斛思椿躬身道: “在下思量漕運不便,鮮卑戰俘又在洛陽生事,故而想到了此兩難自解之策!”
“如此,也是利國利民之事,放心去做吧!便是出了錯,陛下也會顧念你的苦勞的。”
斛思椿聽了這話,別管心中怎麼想,可臉上依舊是笑嘻嘻的。
“秦王說的是!”
李爽對此卻不曾理會,轉而道:
“天下之本在農,社稷之基在鹽、鐵,興盛之道在茶、糖、瓷、絲綢、琉璃等物。你爲丞相,司掌洛陽百業,不可不知啊!”
李爽說完,斛思椿心中大喜。
他這鍋背的不是毫無意義的,這座洛陽城還是他來管。
“多謝秦王,在下必效死力!”
……
斛思椿拿着李爽送的茶葉,離開了百尺樓,在廊下,正好碰到了正在等待的賀拔勝。當下,斛思椿很是得意的看了一眼賀拔勝,笑了一聲,快步離開了。
“太尉,秦王請!”
賀拔勝上了百尺樓,一見到李爽,便是抱怨着。
“秦王,你可不知道,那些鮮卑人有多難管。”
“今兒先不聊這事。”
李爽從一旁拿出了個盒子,放到了桌上,從中拿出一個琉璃杯,交到了賀拔勝的手中。
賀拔勝見之,大喜。
“秦王,這是西域來的琉璃杯?”
李爽搖了搖頭,道:
“這是在洛陽造的。”
“洛陽?”
賀拔勝很是吃驚,看向了李爽。
“琉璃製作之法一向爲胡商所有,沒有想到如今在洛陽也能看到如此精美的琉璃杯。”
李爽笑道:
“賀拔氏向爲武川豪門,一路走來,功勳卓著。如今這琉璃工坊,本王欲賜予你賀拔氏,如何?”
“多謝秦王,賀拔氏必定效死!”
……
賀拔勝也離開後,侯景走了過來,問道: “大王,你許了賀拔勝什麼了,這敕勒雜毛如此高興?”
“一座琉璃工坊!”
侯景聽了,明白了,道:
“便宜這老小子了。”
如今這洛陽的琉璃珍品,大多是從西域的胡商手中帶來的,而且極其稀少,價格高昂,可願意買的人依舊大把。
畢竟,戰亂剛剛平定,四通館還沒有建完,洛陽城中本地人都不多,不要說各國的使者商人了。
物以稀爲貴!
李爽卻是一笑,道: “琉璃爲何珍貴?”
侯景摸了摸頭,不明所以,道: “精美稀少啊!”
“若有一日,琉璃遍地都是了,還會珍貴麼?”
侯景不解,李爽沒有解釋,從一旁拿出了一些文檔。
均田令已然頒佈,還在實行之中,等到推行的差不多了,李爽接下來要掌控的便是鹽與鐵兩種戰略資源。
天下之鹽,主要分爲河東池鹽、巴蜀井鹽以及江淮海鹽,能夠大規模生產,供給天下的也只有河東池鹽和江淮海鹽。
巴蜀井鹽和江淮海鹽李爽暫時不用考慮,因爲都在南樑。
河東池鹽早些年已然被李爽掌控,並且推行了新的製鹽工藝,產量大增。雖然一度因爲戰亂,而有所減產,不過此時,河東已定,可以穩定生產了。
至於鐵,則更加重要,無論是軍事還是民生,都與鐵息息相關。
鋼鐵的產量關乎着一個國家的興衰。這個道理,放在如今也適用。
軍事上,製作兵器、打造盔甲,都需要高質量的鋼鐵。
民生上,鐵剪、鐵錘、鐵鍋等生活用品和曲轅犁、紡織機等生產工具的製作也與鐵的產量息息相關。
男耕女織的生產模式,沒有鐵,效率必然大大下降。
對於李爽來說,推行新的冶鐵工藝尚在其次,如今主要的是整合各地的冶鐵業。
晉陽乃是王霸之基,不只是因爲晉陽有糧,更因爲幷州有鐵有煤,能夠生產大量的鋼鐵。
河東有鹽有銅,若是與晉陽的冶鐵業結合起來,建造鑄錢爐,生產錢幣,到時鹽、鐵、錢幣三者結合,流通天下,便可強盛。
除了幷州之外,北方有煤有鐵,適合大規模發展冶鐵業的地方在河北殷州、相州。
“李元忠來了麼?”
“快到了!”
李爽拿着手中的存檔,緩緩道: “趙郡李氏,倒是出了個妙人!”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