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得知趙俁真有聯金滅遼之意,蕭得裡底和韓昉頓時就傻眼了,連忙向蕭普賢女問計。
想當初,耶律延禧剛繼位,從同樣昏庸不已的遼道宗耶律洪基手上接過來的遼國,雖然已經由盛轉衰,但形勢還遠沒有現在這麼糟糕。
關鍵那時遼國還有西夏這個盟友。
就這樣,遼國都打不過趙宋王朝。
最後還是靠送三位契丹公主和一大堆女人(甚至是將耶律延禧的文妃蕭瑟瑟和她腹中的女兒耶律餘里衍以及耶律延禧的嬸孃蕭普賢女送給趙俁),又退回所有歲幣、將燕雲十一州還給趙宋王朝,遼國才勉強保住了江山社稷。
現如今,遼國丟了燕雲十一州和數千萬歲幣被趙宋王朝重創,又被耶律延禧這個昏君折騰了快十年,北方的女真還起兵反遼奪了東北的大片疆土包括遼國的四京之一的東京,而且遼國境內到處都是起義和叛亂,遼國的形勢比十年前糟糕了十倍都不止。
反觀趙宋王朝這邊,原來最能掣肘趙宋王朝的西夏已經被趙宋王朝給消滅了並消化了,一塊被趙宋王朝消化了的還有青唐地區和燕雲十一州,關鍵,隨着趙俁的改革成功,趙宋王朝變得更富有、更強大了。
此消彼長之下,單單是一個趙宋王朝,就能滅了遼國。
更何況,趙宋王朝還有一個實力不弱的盟友金國?
這要是讓宋金兩國真結上盟了,並且兩國結盟的目標還是消滅遼國,遼國真是一點繼存的機會都沒有了。
形勢如此明顯,即便是傻子都能看出來,遼國肯定得想方設法說服趙宋王朝放棄消滅遼國,最好能說服趙宋王朝支持遼國剿滅金國,不然遼國就完了,更何況蕭得裡底和韓昉又不是傻子,而是遼國的重臣和遼國的後起之秀。他們深知,遼國的命運已懸於一線,稍有不慎,便是萬劫不復。
可問題是,想說服趙宋王朝放棄消滅遼國,談何容易?
是。
自從《澶淵之盟》以後,宋遼之間只是在十年前發生了一場巨大的衝突,然後就又迅速恢復了和平,雙方的貿易甚至達到了空前的高度。
可遼人十分清楚,在《澶淵之盟》發生之前,遼宋兩國都想幹掉對方完成大一統,解決自己最大的心腹大患。
《澶淵之盟》之所以爆發,根源就在於遼國蕭太后與遼聖宗耶律隆緒親率大軍南下,一路勢如破竹直抵黃河北岸的澶州,劍鋒直指趙宋王朝的都城開封府。彼時遼國國力鼎盛,蕭太后雄才大略,意圖一舉蕩平中原,將趙宋王朝納入遼國版圖,徹底終結南北對峙的局面。
然而,趙宋王朝雖在初期戰事中節節敗退,卻在澶州一線穩住了陣腳。宋真宗在寇準等主戰派大臣的力諫下御駕親征,極大鼓舞了宋軍的士氣。更關鍵的是,遼國先鋒大將蕭撻凜在澶州城下被宋軍牀子弩射殺,這一意外讓遼軍銳氣大挫,也讓蕭太后意識到滅宋並非易事——宋軍雖不善野戰,卻擅長守城,澶州城防堅固,遼軍久攻不下,後方補給線又過長,隨時可能被宋軍截斷。
而趙宋王朝這邊,雖有澶州之險,卻也深知遼國騎兵的強悍,若執意開戰,即便能擊退遼軍,自身也必將損失慘重,更何況朝堂上主和派呼聲頗高。
雙方就這樣陷入了“誰都吃不掉對方”的僵局:遼國滅宋的野心受阻,趙宋王朝也無力北伐收復燕雲。
最終,在雙方都不願再打下去的現實面前,《澶淵之盟》才應運而生——遼國放棄滅宋,趙宋王朝則以歲幣換和平,這本質上是勢均力敵下的妥協,而非真正的和解。
在那之後,遼國雖然不再直接跟趙宋王朝交戰,但遼國始終用西夏給趙宋王朝放血,不斷消耗趙宋王朝的國力,讓趙宋王朝這百餘年時間,一直都不好過。
西夏憑藉遼國暗中支持的戰馬、軍械與戰略情報,在西北邊境與趙宋王朝展開了無休止的拉鋸。
好水川、定川寨等大戰中,宋軍動輒損兵數萬,屍橫遍野的慘狀每年都在邊境上演。撫卹陣亡將士的錢財每年就要耗去趙宋王朝國庫的三成,更別提爲補充兵力而持續徵收的賦稅,層層盤剝下,民間疾苦早已不堪重負。
而西夏的騎兵如同附骨之疽,時常繞過宋軍防線,突襲秦州、渭州等富庶州縣。他們掠走糧草、牲畜、人口,燒燬農田與村落,僅康定元年那次突襲,就導致關中平原千里沃野化爲焦土,數十萬百姓流離失所,趙宋朝廷爲安置災民、重建城防,耗費的錢財相當於全國半年的鹽稅收入。
更讓趙宋王朝頭疼的是,爲了防備西夏入侵,不得不常年在西北屯駐四十萬大軍,軍餉、糧草的轉運成本驚人,僅陝西路的軍費支出就佔了全國財政的一半以上,硬生生拖慢了中原地區的經濟發展。
遼國則坐觀趙宋王朝與西夏互相消耗,每當西夏戰事不利,便以“調停”爲名向趙宋王朝施壓,逼迫其割讓土地、增加“歲賜”給西夏,實則間接讓趙宋王朝的財富通過西夏流入遼國。
這百餘年裡,趙宋王朝就像被遼國用西夏這把鈍刀反覆切割,雖未致命,卻始終血流不止,國力被一點點蠶食,連王安石變法都難掩西北戰事帶來的巨大窟窿。
遼人對此心知肚明。
如今回想起來,那些年趙宋君臣爲邊境戰事焦頭爛額的模樣,更反襯出此刻遼國自身的絕境——當年用在趙宋王朝身上的手段,如今正以更猛烈的方式反噬遼國。
十年前,那一戰,趙宋王朝大敗遼國時,其實就有望消滅遼國了。
可在最後關頭,是西夏幫遼國擋下了那致命的一刀。
這才讓遼國又苟延殘喘了十年。
如今時移世易,當年的平衡早已被打破,再也沒有第二個西夏可以爲遼國擋刀了。
蕭得裡底和韓昉心裡很清楚,當年《澶淵之盟》是勢均力敵的產物,後來趙俁同意跟耶律延禧議和,那是因爲趙俁一心想要消滅西夏,不想節外生枝,如今宋強遼弱,趙俁已經消滅了所有後顧之憂,趙俁若想撕毀盟約,他們連討價還價的資本都沒有。
關鍵,大家都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趙宋王朝不趁現在這個天賜良機消滅遼國,那更待何時?待遼國休養生息,捲土重來嗎?
這顯然是不可能的幻想。
遼國內憂外患,早已是風雨飄搖中的殘燭,隨時可能熄滅。
而趙宋王朝,正如日中天,兵強馬壯,士氣高昂,正是實現歷代皇帝遺願,一統天下的最佳時機。
等遼國喘息過來,或是金國崛起到無法遏制的地步,趙宋王朝再想圖謀霸業,就更是難上加難了。
歷史的車輪從不停歇,機遇總是稍縱即逝,對於趙俁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而言,他顯然不會讓這樣的機會白白溜走。
面對這樣的局面,蕭得裡底和韓昉一點辦法都沒有,只能寄希望於對趙俁十分了解的蕭普賢女。
蕭普賢女也沒跟蕭得裡底和韓昉藏着掖着,而是直截了當地說:“我有上中下三策。”
蕭得裡底趕緊請教:“請娘娘救我大遼!”蕭普賢女說:“上策,割讓燕地五州、平灤營三州及居庸關、古北口、鬆亭關、榆關等地給我大宋,請我大宋全力支持你家平叛剿滅女真。”
“這……”
燕雲地區是趙宋王朝歷代想收回的戰略要地,如果遼國主動歸還,能極大地滿足趙宋王朝的核心利益,有望打動趙宋王朝放棄聯金滅遼,轉而支持遼國對抗金國。藉助趙宋王朝的兵力、糧草等資源,遼國能增強對抗金國的實力,緩解自身的軍事壓力。
最不濟,歸還燕雲給趙宋王朝,可以穩住趙宋王朝,使其沒有藉口參戰助金國一臂之力,讓遼國能集中精力應對金國,避免陷入腹背受敵的死局,爲自身爭取喘息之機。
對此時風雨飄搖的遼國來說,保住政權是首要目標。以燕雲地區爲代價,若能換來趙宋王朝的中立甚至合作,或許能延緩滅亡命運,哪怕是偏安一隅,也比徹底覆滅更有希望。
不過話又說回來,這本質上是遼國在絕境下的無奈之舉,燕雲地區對遼國同樣重要,失去燕雲地區會嚴重削弱遼國的戰略屏障和國力。
但在生死存亡關頭,這可能是換取生存機會的唯一籌碼。
因此,雖然蕭普賢女的上策也沒那麼上,但蕭得裡底和韓昉覺得,這也不失爲是一個解決遼國困境的辦法。
只是,但凡還有別的路可以走,沒有人願意走割地這條屈辱的道路。
所以蕭得裡底問:“那中策爲何?”
蕭普賢女說:“先以重利穩住我大宋一段時日,再孤注一擲,集結所有兵力,同時尋求與女真有宿仇的高麗的援助,集兩國之力與女真決一死戰,若一戰擊敗女真,便可暫時壓下內患,震懾我大宋,或能挽回一些局勢。但此策風險極大,一旦戰敗,你家必將萬劫不復,再無翻身之日,便是從此史書之上再無契丹一族之名亦有可能。”
蕭得裡底和韓昉知道,蕭普賢女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遼國現在的形勢真就這麼危險,要是選擇了中策,就等於是將遼國的一切都押在了賭桌上,一旦那一戰遼國打輸了,後果必將不堪設想。
蕭得裡底又問:“那下策又爲何?”
蕭普賢女輕嘆一聲,緩緩說道:“多給我大宋送禮,美人、金銀、特產,對了,牙不裡快十六了,可送給我大宋皇帝陛下討其歡喜,我這裡再想辦法爲你家斡旋一下,教我大宋暫時保持中立,兩不相幫,若你家誠意足夠,我這裡可請我家皇帝陛下賣糧、賣兵甲給你家,助你家解決國內糧食短缺及兵甲不足難題,你家再視情況計較。”
牙不裡,就是耶律牙不裡,耶律延禧的長女。
不同於之前遼國送給趙俁的四位契丹公主只是皇室之女,耶律牙不裡雖然只是宮人所生,卻的的確確是遼國皇帝之女,真正的遼國公主,身份上要高出很多。
而這時候用真正的公主和親、給歲幣等方式穩住趙宋王朝,爲遼國爭取到消滅內患的時間,也算是一個可行的辦法。
因此,蕭得裡底和韓昉聽言,眼睛一亮,蕭得裡底忙不迭地問道:“娘娘可有把握?”
蕭普賢女很自信地說:“我在我大宋皇帝陛下那裡還是說得上話的,你家再送來公主、美人、重利,我未嘗不能說服我大宋皇帝陛下坐山觀虎鬥。”
聽蕭普賢女這麼說,蕭得裡底和韓昉倒是相信了蕭普賢女所說的。
讓趙俁放棄消滅遼國這個宿敵收復趙宋王朝歷任皇帝都想收復的燕雲地區,確實不現實,但要是說服趙宋王朝看着遼金兩國相互放血,坐等收漁翁之利,就有可能了。
只是,這樣一來,等遼金互耗得差不多了,趙宋王朝還是會出手,消滅已經非常虛弱的遼國或者金國,然後趙宋王朝不僅會收復燕雲地區,還有可能會吞併遼國的所有疆土,成爲這個世界最大的帝國。
也就是說,蕭普賢女的下策,只是治標不治本,最多也就能讓遼國苟延殘喘一段時間。
這麼一看,蕭普賢女的下策確實不如蕭普賢女的上策和中策。
蕭得裡底和韓昉問蕭普賢女還有沒有別的辦法了?
蕭普賢女搖搖頭,表示她只有這三個辦法,遼國也可以不採納她的辦法,自己想辦法。
蕭得裡底和韓昉走後,趙俁從屏風後面走出來,問道:“你猜耶律延禧會選擇哪一策?”
蕭普賢女連考慮都沒考慮就斷言:“必是下策。”
“爲何?”趙俁問。
蕭普賢女毫不掩飾她對耶律延禧的不屑:“他沒有壁虎斷尾的決斷,又沒有孤注一擲的勇氣,只能選擇看似穩妥,實則愚蠢至極的下策。”
不難看出,蕭普賢女對耶律延禧的討厭,已經深入骨髓。
這從歷史上,蕭普賢女兩次支持耶律淳奪取耶律延禧的皇位上,就不難看出來。
如今,雖然歷史已經發生了改變,蕭普賢女的男人已經從耶律i淳換成了趙俁。
但這依舊不影響蕭普賢女對耶律延禧的討厭。
甚至可以說,因爲耶律延禧把她和一大堆遼國的女人、遼國的燕雲十一州、遼國好不容易纔搶去的歲幣全都輸給了趙俁,以至於遼國必亡無疑,蕭普賢女更厭惡也更恨耶律延禧了。
所以蕭普賢女要報復耶律延禧,要讓耶律延禧爲他的昏庸無能付出巨大的代價,讓他永遠都活在自責與愧疚當中。
趙俁抱住蕭普賢女,將手伸入她的懷中,揉捏着她的木瓜,又問:“爲何幫我索要耶律延禧的女兒?我不記得我說過想要她啊。”
蕭普賢女也不知是出於報復耶律延禧的目的,還是出於討好趙俁的目的,總之,她說:“官家不是最喜愛奪取敵人妻女以馭之,臣妾自然要助官家一臂之力。”
蕭普賢女越說越興奮,她眼睛十分明亮地說:“臣妾不僅要爲官家奪取阿果的所有女兒,還要爲官家奪取他的所有女人,尤其是皇后奪裡懶、元妃貴哥,官家有所不知,她二人皆是世間難得的尤物,定能教官家欲仙欲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