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 宋遼終開戰

燕雲十六州,又稱“幽雲十六州”、“幽薊十六州”,即後世京、津全境,以及晉、冀北部地區。唐漢時期,這裡便是中原統治遊牧民族的戰略要地。

其州城包括燕(幽)、薊、瀛、莫、涿、檀、順、雲、儒、嬀、武、新、蔚、應、寰、朔,共十六州。幽、薊、瀛、莫、涿、檀、順七州位於太行山北支的東南方。

其餘的雲、儒、嬀、武、新、蔚、應、寰、朔九州在山的西北,所處的地勢居高臨下,易守難攻。公元936年,後晉的開國皇帝石敬瑭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

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晉國,遼太宗與石敬瑭約爲父子。938年,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使得遼國的疆域擴展到長城沿線。

這也使的往後中原數個朝代,都沒有能夠完全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戰略意義,也使得如今統治中原的大宋政權,一直感受其威脅,不敢有絲毫怠慢之心與其對峙。

失去燕雲十六州這個北部屏障,直接導致中原王朝,暴露在北方遊牧民族的鐵蹄下。加之中原士兵善守城,而北方遊牧騎兵善攻,對宋朝的衰變乃至滅亡都有重大影響。

併入遼國的燕雲十六州,現如今也是遼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也是遼國“漢人”問題最爲突出的地方。也正是這些漢族百姓,促使這些地方的興盛繁榮。

生活在這一帶的漢族百姓。由於在唐末五代時期與少數民族長期相處。其後又在遼國統治下生活了不少年,他們的生活習俗和中原漢族產生了不小的差別。

其實真要說起來,生活在遼國境內的漢人。有時也不知道,他們到底還算不是算漢人。無論在大遼還是大宋,他們的身份都非常尷尬不受信任。

大遼了收賣這些地方的漢人,用科舉、任官跟婚姻來使漢人忠於他們。可又不信任大多數“非我族類”的漢人,大多將其置於社會的最底層。

反過來大宋這邊,對於這些生活在大遼的百姓,覺得他們被“胡化”。不能視爲正統的漢人,同樣對逃入宋境的這類漢人多有歧視。並指其爲“番”或“虜”。

打從宋朝建國之後,面對當時還稱契丹國的大遼。其統領的鐵騎能由燕雲十六州,疾馳而南下入侵中原的威脅。不得不在汴梁附近廣植樹木以爲屏障。

宋太祖趙匡胤甚至爲了收復燕雲十六州,還專門在內府庫專置“封樁庫”。打算用金錢跟大遼贖回失地。並且在河北東路,興建大名府與大遼進行對峙。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趙光義移師幽州,曾試圖一舉收復燕雲地區,在高梁河與遼軍展開激戰,結果最終宋軍大敗,且趙光義中箭,最後乘驢車逃走。

之後北宋與大遼也進行了長期的兩國戰爭,始終都未能收復失地。直到景德元年真宗抵澶州北城,與大遼在澶州定下了停戰和議後。宋遼邊境才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

只是正如趙孝錫所說的那樣,盟約永遠都是用來撕毀的。那怕大遼與大宋簽定了停戰協議,可發生在兩國邊境的小規模衝突。幾乎就沒怎麼停止過。

每到大遼冬季缺糧之時,就會派遣小股精銳騎兵,深入大宋境內劫掠。這種搶奪物資跟人口的行動,也被大遼人稱爲冬季的‘打草谷’行動。

而缺少精銳騎兵的大宋邊軍,面對這些來去如風的大遼騎兵,大多都能固守一些城門要塞。對於那些生活在城外的百姓村莊。卻沒辦法進行有效的保護。

長久以來,生活在宋朝境內的百姓。也飽受這種大遼騎兵的劫掠之苦。甚至發展到最後,只能遠離家鄉,離開這種是非之地。

可敢於搬走的百姓,畢竟還是在少數。對於大多數百姓而言,他們對於國家其實概念不深。只要誰能替他們提供保護,那麼他們就視誰爲統治者。

此次大宋興兵伐遼,真正覺得欣喜若狂的,正是這些生活在西北的大宋百姓。對他們而言,期盼這天已然期盼了太久。而剛過去的這個春節,也是他們覺得最安寧的一次。

不時能看到,從他們村頭經過,穿戴整齊軍容嚴整的騎軍騎兵。他們也第一次覺得,大宋也有了精銳的騎兵,他們也不用在擔心,承受那些大遼騎兵的劫掠了。

因爲趙煦御駕親征的原因,集結在邊境的衆軍,也開始整裝待發。爲了打好這一仗,也爲了保證趙煦的絕對安全,騎軍指揮使張亭光,親自坐鎮中軍大營。

其手下的一萬精銳鐵騎,也時刻護衛在趙煦左右。至於另外兩路大軍,則由趙煦選定的兩位經驗豐富的老將,親自做鎮指揮伐遼之戰。

根據章惇的指揮,三路大軍不能過於冒進,採取三路合圍步步緊逼的方式。一點點,吞食掉大遼在燕雲十六州的兵力,直到最後收復全境。

面對來勢洶洶的大宋軍隊,耶律洪基主動示弱般,將國都後撤到大遼中京。其在南京與西京的兵力,同樣大多采取守勢,看上去似乎有些害怕大宋的兵鋒一般。

看着從前面打探得來的消息,趙煦也覺得,大遼看上去實力真的衰弱了不少。這仗還沒打,他們的皇帝就先躲到中京去了,這不是明顯的逃跑嗎?

事實上,如今統領南京與西京的,正是大遼的新太子耶律圖。這位被立爲接班人的大遼太子,很清楚這是耶律洪基對他的一次考驗。

只要他能打好這一仗,也許他就能順理成章,成爲大遼新一任的皇帝。而耶律洪基,暗裡似乎也有過這種暗示。給其派遣的部隊數量,同樣不在少數。

而在中京,耶律洪基同樣集結了大批的遼國精兵。以騎兵的速度,何時南下支援,都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所以,大遼大體的作戰方針,便是先守後攻。

擁有燕雲十六州這個天然的地理優勢,他們就算採用守勢,也能消耗大宋的銳氣。同時也能借助這種大宋給予大遼的緊迫感,讓那些部族首領知道事情的嚴重性。

相比趙煦看到大遼方面的情況,想到的都是好事。同樣啓程出發的趙孝錫,卻清楚這並非什麼好事。相反,大遼這一招很陰險,有點請君入甕的意思。

偏偏這種戰術,沒到最後大宋方面就算意識到,也很有可能來不及。到時候,大宋軍隊長途跋涉,又經過歷次血戰之後,要麼將士體力精力下降,要麼就是驕兵必敗。

而在中京集結了大批精銳鐵騎的大遼,完全能夠依靠這些爲生存而戰的部族騎兵,對遠到而來的大宋軍隊進行反攻。那時候,纔是真正決定勝敗的時刻。

只是意識到這一點,趙孝錫卻清楚,說出來估計沒人能信。加上這個時候,大宋從上到小,都渴望一場勝利來提振士氣,又怎麼會考慮這麼多事情呢?

面對這種情況,趙孝錫能做的,就是做好突襲大遼錦州的計劃。一旦大遼集結在中京的精銳南下,他就直撲大遼的中京,迫其騎兵返回救援。

到那個時候,也許雙方拼的就是速度,還有雙方的膽量。畢竟,坐鎮中京的是他們的皇帝,其次也是一個戰略要地,被斷絕了後路的遼兵,又會作何感想呢?

抵達邊境的趙煦,召見了三位統兵將領,還特意到騎軍營走了一圈。看着這些軍容嚴整的騎軍,趙煦也不得不佩服,趙孝錫替大宋打造了一支精銳騎師。

如果他不是皇帝,或許他會真心佩服這位堂兄。很可惜,牽涉到皇位的事情,他根本不能讓趙孝錫,聲譽跟威望比他這個皇帝還高。

聽着騎軍將士如雷般的萬歲之聲,趙煦也覺得很滿足。特意在邊關設宴,招待了騎軍各營統領。這也算是,對這支天子騎軍,一個額外的獎賞。

三路大軍抵達之後,由大宋真定府出兵的第一路部隊,很快進入朔州境內。這一路大軍,由步兵爲主,騎兵負責側應,全計兵力也達到近十萬人。

因爲準備充分,加上有騎軍遊騎兵負責哨探之職。這一路大軍很順利,開始攻城略地般,收復與大宋臨近的一些大遼邊城。捷報頻傳至趙煦處,自然令其喜笑顏開。

只是戰報收的比趙煦很快的趙孝錫,卻從這種大軍收復的邊城中,看到遼軍在這些小縣城,佈置的兵力不多。大多都是一些漢屬軍,甚至很多不戰自降的都有。

而原本生活在城裡的百姓,契丹族的大遼人幾乎沒有,就連一些年青力壯的漢族百姓,在開戰之前就被押解一空。這意味着,戰前的擔心最終還是出現了。

如今被保留在這些被佔領城市的百姓,大多都是一些老弱病殘。爲了保證這些城池的安全,也爲了彰顯大宋的王師風範,大宋方面還需要提供糧草救濟這些百姓。

看到這種情況的趙孝錫,立刻連發數封密信,將情況告知了其心腹的部下。讓他們建言,無論如何要保證,部隊糧草補給的安全。

如若宋軍的補給線被斷,除了進入遼國境內的大軍有危險。那些沒了救濟的城中百姓,只怕也會製造事端。這樣一來,大宋就真的被動了!(未完待續)r580

最快更新,無彈窗閱讀請。

第二百一十九章 勸大惡人出家第一百零四章 勸惡從善第三百三十五章 皇祖母病危第三百一十二章 和親的條件第二百七十八章 不速之客第二十二章 相見歡與喜事第三十一章 廢了雲中鶴第七十四章 爲戰爭做準備第二百五十一章 三問玄慈第七十七章 蘇軾的驚詫第四十三章 艱難的選擇第十三章 御花園中吃狗肉第八章 蛟龍入海待風起第一百三十三章 皇帝也有童真第三百零一章 皇太后有請第三百三十一章 同袍既兄弟第一百一十二章 木婉清的憂慮第二百二十三章 松球爆頭第八十八章 曼陀山莊之行第二百八十九章 鐵狼隊與一陣風第四章 帝家無情也有情第七十三章 孫不教,爺之過!第一百五十四章 新皇新氣象第七十七章 蘇軾的驚詫第一百一十八章 出力不貪功第三百零六章 霸氣的威脅第一百四十九章 兔死狗烹第二百四十九章 多說無用,戰!第一百零五章 被偷襲第三十一章 廢了雲中鶴第七十三章 孫不教,爺之過!第二百七十八章 不速之客第二百四十四章 少寺山下葉二孃第一百二十三章 火炮的威力第二百六十五章 掃地僧收徒第二十一章 衆女終至第五十三章 新型戰船第一百五十章 插翅難逃第三十六章 王爺的賞賜第一百八十二章 戰星宿門徒第三百三十二章 邊境局勢驟緊第一百一十章 穿越者的說教第二百零七章 天級武衛之威第一百四十六章 背後的致命一擊第一百一十九章 戰爭主動權第五十章 拳術換劍術第二百八十二章 慕容復獻計第九十九章 虛幻還是現實第一百零三章 管好自己的事特別說明一下!第五章 君弟與臣兄第九十一章 應戰總動員第一百零七章 以一敵二激戰 第五章第十二章 小魔王的手段第六十三章 茶樓約見第二十四章 軍營的不速之客第二百五十三章 武林大會 一第二百二十六章 逝去的畫中人第一百二十二章 午時入城用膳第七章 完美非好事第三百零四章 強塞的燙手山芋第二百六十三章 癡情王語嫣第二百六十六章 詭異的轉變第二十六章 白疊子與熱鬧第一章 小王爺回京第四十五章 不省心的段王爺第二百一十一章 改變的命運第一百五十四章 脣槍舌劍第二十六章 大理無量行第九十九章 虛幻還是現實第七章 完美非好事第七十章 兵分兩路奔杭城第一百七十七章 段譽的羨慕第三十四章 山谷大平原第八十章 蘇軾赴任瓊州第三十章 奇門卜卦之術?第二百六十六章 詭異的轉變第五十八章 離島赴任瓊州第三百一十七章 親自動手術第一百五十章 插翅難逃第九十章 後知後覺的李朝第二百七十六章 夜宿平原第四十一章 感動的老太監第一百九十一章 土皇帝VS郡王爺第一百一十三章 御駕親征第三百三十四章 各有心機的談判第九十九章 將計就計大戰起第六十九章 老太爺的算計第一百二十九章 鬼騎軍再現第八十六章 新知州人選第一百零五章 被偷襲第一百一十六章 怪異的攻城戰第一百八十章 人生悲喜劇第二百九十二章 車弩破盾陣第四十九章 重利引人才第五十章 拳術換劍術第一百四十六章 背後的致命一擊第二百九十五章 暗營武衛第六十七章 秘密抵達的援軍第十一章 未來的無限期待
第二百一十九章 勸大惡人出家第一百零四章 勸惡從善第三百三十五章 皇祖母病危第三百一十二章 和親的條件第二百七十八章 不速之客第二十二章 相見歡與喜事第三十一章 廢了雲中鶴第七十四章 爲戰爭做準備第二百五十一章 三問玄慈第七十七章 蘇軾的驚詫第四十三章 艱難的選擇第十三章 御花園中吃狗肉第八章 蛟龍入海待風起第一百三十三章 皇帝也有童真第三百零一章 皇太后有請第三百三十一章 同袍既兄弟第一百一十二章 木婉清的憂慮第二百二十三章 松球爆頭第八十八章 曼陀山莊之行第二百八十九章 鐵狼隊與一陣風第四章 帝家無情也有情第七十三章 孫不教,爺之過!第一百五十四章 新皇新氣象第七十七章 蘇軾的驚詫第一百一十八章 出力不貪功第三百零六章 霸氣的威脅第一百四十九章 兔死狗烹第二百四十九章 多說無用,戰!第一百零五章 被偷襲第三十一章 廢了雲中鶴第七十三章 孫不教,爺之過!第二百七十八章 不速之客第二百四十四章 少寺山下葉二孃第一百二十三章 火炮的威力第二百六十五章 掃地僧收徒第二十一章 衆女終至第五十三章 新型戰船第一百五十章 插翅難逃第三十六章 王爺的賞賜第一百八十二章 戰星宿門徒第三百三十二章 邊境局勢驟緊第一百一十章 穿越者的說教第二百零七章 天級武衛之威第一百四十六章 背後的致命一擊第一百一十九章 戰爭主動權第五十章 拳術換劍術第二百八十二章 慕容復獻計第九十九章 虛幻還是現實第一百零三章 管好自己的事特別說明一下!第五章 君弟與臣兄第九十一章 應戰總動員第一百零七章 以一敵二激戰 第五章第十二章 小魔王的手段第六十三章 茶樓約見第二十四章 軍營的不速之客第二百五十三章 武林大會 一第二百二十六章 逝去的畫中人第一百二十二章 午時入城用膳第七章 完美非好事第三百零四章 強塞的燙手山芋第二百六十三章 癡情王語嫣第二百六十六章 詭異的轉變第二十六章 白疊子與熱鬧第一章 小王爺回京第四十五章 不省心的段王爺第二百一十一章 改變的命運第一百五十四章 脣槍舌劍第二十六章 大理無量行第九十九章 虛幻還是現實第七章 完美非好事第七十章 兵分兩路奔杭城第一百七十七章 段譽的羨慕第三十四章 山谷大平原第八十章 蘇軾赴任瓊州第三十章 奇門卜卦之術?第二百六十六章 詭異的轉變第五十八章 離島赴任瓊州第三百一十七章 親自動手術第一百五十章 插翅難逃第九十章 後知後覺的李朝第二百七十六章 夜宿平原第四十一章 感動的老太監第一百九十一章 土皇帝VS郡王爺第一百一十三章 御駕親征第三百三十四章 各有心機的談判第九十九章 將計就計大戰起第六十九章 老太爺的算計第一百二十九章 鬼騎軍再現第八十六章 新知州人選第一百零五章 被偷襲第一百一十六章 怪異的攻城戰第一百八十章 人生悲喜劇第二百九十二章 車弩破盾陣第四十九章 重利引人才第五十章 拳術換劍術第一百四十六章 背後的致命一擊第二百九十五章 暗營武衛第六十七章 秘密抵達的援軍第十一章 未來的無限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