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節 國棟

如果說朱祁鈺是戰爭方面的天才,那麼他在政治上的表現就有點幼稚。即使,朱祁鈺成功的打敗了以王直爲代表的保守派,以石亨,徐有貞爲代表的造反派,並且成功的鎮壓了叛亂,不過,這多半都是他的軍事功勞起的作用,並非他的政治才能!而朱祁鈺推廣新政,改組朝政,這些都是建立在他的軍事威望,或者說,是建立在他的個人威望基礎上的,如果沒有他的建立的龐大軍功,他能夠做到嗎?顯然不能,而且,朱祁鈺在政治上的缺陷,必須要得到彌補,毫無疑問,于謙就是用來彌補朱祁鈺這個缺點的最佳人選!

于謙其實是一個很有主見的人,從他數次反對朱祁鈺過與激進的新政上就能看出來,即使朱祁鈺是皇帝,即使朱祁鈺的戰功讓他在國內的威望如日中天,于謙仍然敢於直諫,而絕不因爲朱祁鈺的威望,地位而後腿半步!不過,于謙也是一個有理想的人,一個有着遠大報復的人,這從當年蒙古大軍入侵,京城危在旦夕,絕大部分大臣建議南遷避禍,唯獨于謙堅定的站在朱祁鈺這一邊,主張誓死抗戰,守衛京城!

于謙的報復不在於爲哪一個皇帝效勞,朱祁鎮在位時,于謙也得到了重用,而且也正是朱祁鎮對他的賞識,王振一黨纔不敢迫害於謙!可見,朱祁鎮對於謙是很不錯的!而朱祁鈺在位時,更爲重用於謙,給了于謙僅次於皇帝的權力,這能說明朱祁鈺對於謙的重社。不過,卻不能因此說明於謙支持朱祁鈺,而反對朱祁鎮!在京城叛亂時,于謙是朱祁鈺在關內最重要的依靠,于謙爲什麼要堅定不移的支持朱祁鈺,反對駁黨,原因只有一個,于謙效忠的絕不是某一個皇帝,而是這個國家!

對,于謙效忠的就是這個國家,是大明。在他的心目中,國家的地位遠高於皇帝!哪個皇帝能夠帶領大明走向強盛,哪個皇帝能夠讓大明更爲強大,他就支持哪個皇帝!顯然,這正是于謙的政治信仰,也正是他看到了朱祁鈺是那個能夠率領大明變成強國的皇帝,所以,他纔會堅定的站在朱祁鈺一邊!

這也是于謙的眼光。雖然,他很多時候不能理解朱祁鈺所推廣的新政,不過,他相信,朱祁鈺所作所爲都是爲了國家,而非自己的私利,不然,朱祁鈺爲什麼要削減皇帝的供奉,爲什麼要搬出皇宮,住進中南海。爲什麼要將自己的錢拿出來捐獻給國庫?要知道,數千年來,沒有哪個皇帝不敢國家的主意,而朱祁鈺卻沒有這麼做,他的行爲,證明他是一個將國家的利益放在自身利益之上的人!這一點,讓于謙始終堅信,朱祁鈺纔是這個國家真正的領導人,朱祁鈺,纔是真龍天子!

也正因爲這份信任,于謙對朱祁鈺的新政即使沒有全部瞭解,卻也鼎力支持,幫助朱祁鈺擺平了很多問題。比如,朱祁鈺在行政管理方面缺乏足夠的才能,于謙就幫他挑起了這負重擔,出任內閣首相大臣,負責管理國家!比如,朱祁鈺平時幾乎不處理政務,于謙就全面接過,任勞任怨的用自己的辛勤與汗水輔佐着這位年輕的皇帝!

當然,這幾年下來,于謙也看到了新政的效果,從朱祁鈺重視商業,修改學制,提高軍人的待遇,發展工業,救難賑災等等行動上來看,大明正在發生着翻天覆地的變化。雖然,這些變化來得很猛烈,不過,這卻使大明越來越強大!比如,去年,在減免了全國一半以上的農業賦稅之後,國庫收入不但沒有降低,反而達到了明朝幾十年來的最高點!另外,各地的暴亂也降低了很多!這也讓于謙認識到,新政本身雖然有不少的問題,不過,新政本身正是讓大明成爲強國的基礎,堅定了他支持新政的決心!

也正因爲于謙對朱祁鈺的信任,反過來,在政府裡,朱祁鈺最爲信任的也就是于謙!當初,朱祁鈺首次北伐,就是將國家大權交給了于謙的。結果,徐有貞,石亨,張輒,曹吉祥等人叛亂,朱祁鈺差點丟了皇位。不過,朱祁鈺不但沒有因此而責備于謙,反而在改組政府之後,將權力最大的內閣總理大臣,以及國防大臣兩項職務都授予了于謙!可以說,如果於謙存心謀反的話,那朱祁鈺連反抗的機會都沒有!

朱祁鈺對於謙是絕對信任的,于謙也就不會辜負朱祁鈺的信任!在朱祁鈺第二次北伐時,又將國家大權全數交託給了于謙,于謙甚至可以處理任何一項國家大事,而不需要首先向朱祁鈺稟報!這種信任,其實是加重了于謙的負擔,對這個身體消瘦,已經不堪的中年人來說,要管理好一個國家,而且要不出任何問題,他非得拼命不可!

于謙確實在拼命,朱祁鈺遠征之後,國家重任全都落在了他的身上。之前朱祁鈺還可以分擔推廣新政,鞏固朝政的作用。畢竟,一個威風八面,而自王直等保守派大臣倒臺,被朱祁鈺清理出了朝廷之後,只要他在京城,還有誰敢跟他對着幹?可現在,朱祁鈺領兵親征,繼續推廣新政是別想了,于謙的努力也就最多是維持住現有的新政,並且輔助朱祁鈺征戰,看好國家各地,別鬧出個什麼大事出來!

這絕對不是個輕鬆的擔子,一天十二個時辰,能夠休息的時間不過兩個時辰,而在工作的時候,于謙甚至連上廁所都要小跑着去!當然,于謙的行政能力是非常不錯的,不然他也擔不起這個重任了!即要維持住新政的局面,又要看好政府裡的大小官員,還要管理好北伐大軍的後勤補給。另外,還要盯好那些被安置在京城的大小王爺,跟上議院的貴族們周旋,提防着朝鮮那邊的情況!這些事情,除了一部分可以交託給別人處理之外,絕大部分都是于謙親自過問,親自管理!

這幾年下來,于謙整個人更加的憔悴了,就連丁用,柴匯這些大臣都有點看不下去了!也算是他們對於謙的尊重吧,柴匯還專門派人到長白山買了一批最好的人蔘回來。其中一半帶給了遠征的朱祁鈺,另外一半就全都送給了于謙,還專門派人去給於謙熬製蔘湯。當然,兩人也主動分擔起了更多的任務,減少了于謙肩上的壓力。如果不是如此的話,恐怕于謙早就倒下了!

這日,于謙正在與柴匯商討商會的一些事情。侍從就把一封加急信件送到進來。于謙拆開一看,隨後遞給了柴匯,柴匯看完之後,神色大變,只是于謙卻仍然顯得那麼平靜,或許是他太疲憊了,一時之間還沒有反應過來吧!

“於大人,此事緊急,應該立即派人報於皇上!”

于謙慢慢的點了點頭,卻沒有急着開口,沉思了好一陣。才說道:“柴大人,皇上出征時,曾經跟我說過,日本入侵朝鮮是必然的事情,雖然我們都沒有預料到,日軍會來得這麼快,不過,皇上早就定好計策。此時,北伐正緊,皇上必然爲軍備所煩,如果我們此時......”

“於大人,這絕非小事,而且皇上也一直很關心朝鮮的情況,如果我們瞞着不報,恐怕皇上怪罪下來,我們誰都擔當不起!”

于謙長出了一口氣,說道:“好吧,那立即派人把消息送於皇上!”

“於大人,這次我還是親自走一趟吧!”

于謙還沒有開口,待從又急匆匆的跑了進來,神色很是慌張。于謙看了他一眼,眉毛皺了起來。

“大人,才收到消息,皇上遇刺了!”

兩人一驚,柴匯手上的茶杯都掉在了地上,于謙也感到腦袋一暈,差點沒有昏厥過去。

“不過,刺客已經被制服,是也先派來的,陳懋將軍派人送來消息.......”

“那皇上到底怎麼樣了?”于謙哪有心情羅唆。

“皇上身負重傷,中了毒,不過........”

“不行,不行,我要親自去一趟!”

“於大人,皇上親征之時,將國家大事全都交託於你,如果此時你離開京城,這並不是皇上所願意看到的,我看這樣吧,這次我去塞外!”

于謙慢慢的平靜了下來,點了點頭,說道:“好吧柴大人,這次就拜託你了。既然是也先派去的刺客,那麼皇上的病情必然不輕,你多帶點藥材過去,另外,帶上幾名醫生,這些,我等下我幫你安排!”

“那我今晚就上路,此事不能拖!”

當天晚上,柴匯就帶着一隊人馬離開了京城,他也是心急如焚。作爲大明最重要的商人,柴匯清楚的知道,他們這些商人的根基就是朱祁鈺,如果朱祁鈺死了的話,那新政肯定分崩離析,這時候,商人又將受到歧視!只有保住朱祁鈺,才能保住商人的利益!這一路上,柴匯車馬不停,就連吃喝拉撒睡都是在車上度過的。

于謙的心情也好不到哪裡去,眼看新政有了點起色,而北伐也取得了初步勝利,現在朝鮮那邊又鬧出了事來,皇帝卻在這一刻倒下了!于謙不是個悲觀的人,當他冷靜下來之後,立即開始處理手上的事務,他也只有通過這個辦法來幫助朱祁鈺!

在柴匯還沒有達到梟兒嶺的時候,于謙就已經做出了部署:讓駐守遼陽的衛平立即率領五萬明軍入朝;徵調各地的軍馬入京,準備入朝作戰,徵集更多的糧草彈藥,運送到明朝邊境的九連城去,派使入朝,讓朝鮮軍隊堅守漢城。另外,緊急調配一批庫存軍火送往朝鮮。顯然,這些決定與當初朱祁鈺定下的方針是一樣的,也與朱祁鈺後來做出的指示是一樣的,從此可以看出,于謙與朱祁鈺之間的配合還是很默契的,雙方都明白對方會做出什麼樣的決定來!當然,于謙還做了一件更爲重要的事情:封鎖皇帝遇刺的消息!

部署完這些事情之後,于謙在第二天就召開了內閣會議。除了宣佈日軍侵朝,以及他做出的各項部署之外,于謙並沒有把朱祁鈺遇刺的消息公佈出來。這也足以看出,于謙是個老練的政治家。因爲推行新政的原因,大明內部,政府內部肯定有不少人反對朱祁鈺。如果皇帝遇刺的消息傳佈開來,這一不利於國家穩定,二不得政府一致對外,三還會引發不可遇知的叛亂!也正是于謙封鎖了消息,才讓大明能夠在這緊要關頭保持穩定,團結一致的對抗外部敵人!

內閣會議上,于謙徵詢了各位大臣的意見,在取得了一致意見之後,于謙迅速的擴大了戰爭準備工作,開始徵召,培訓新的軍隊,讓軍火工廠全速生產,另外,從各地調來大量的儲備糧食,這些,都爲後來的戰爭做好了準備!

于謙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事情沒有忘記,那就是發展大明水師!當朱祁鈺告訴他,要征服日本,就必須要依靠水師之後,于謙立即認識到了水師的重要性!不過,此時柴匯已經去了寒外,而當於謙派人去找柴美嬌的時候,卻發現柴美嬌也不見了蹤影,肯定也是去塞外了!于謙無奈,只能找到柴家留在京城的人,讓他們加快水師的艦艇的建造速度!可以說,于謙這一決策是很有長遠目光的,當朱祁鈺後來渡海東征的時候,也正是這支水師立下了大功,如果沒有這支水師,朱祁鈺想都不要想遠征日本的事情!

這一番忙碌下來之後,朝鮮戰場上的局勢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戰報每天都會送來,于謙也是驚訝不已,朝鮮軍隊竟然如此的糟糕,日軍的進攻速度竟然如此的迅速,這一切都超過了當初朱祁鈺與于謙的預料!

第5節 血戰同萌關第14節 痛殲強敵第59節 甲府之戰第14節 鄭夢秋的發明第35節 柴國公第50節 飛來橫禍第32節 逆我者亡第38節 遠航第4節 紙幣第30節 圍困順義第25節 刺刀見紅第30節 助手第45節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第77節 消失的馬德里第17節 外籍勞工法第63節 本能寺之變第55節 皇后的選擇第4節 馬槍的威力第20節 戰略行動第24節 夜襲敵營第17節 莽將第22節 全面叛亂第33節 王國的繼承人第75節 經濟戰第55節 風捲殘雲第27節 決戰第2節 開發新大陸第32節 愚忠第10節 蒙古軍團第39節 迂迴包抄第34節 虎皮做旗第27節 草原攻略第11節 新政風潮第22節 戰列線第23節 感動天下第71節 拉郎配第42節 軍械革命第1節 宣府振兵(一)第40節 天下第一店第50節 富山之戰第19節 姻盟第3節 兩大問題第4節 夜襲江戶第7節 渾水摸魚第3節 兩大問題第16節 尾張大傻瓜第49節 馳援蒙巴薩第2節 帝國之矛第8節 西征準備第47節 死神在舞蹈第35節 重商第33節 新領土第46節 精心烹製的誘餌第13節 關門打狗第30節 軍隊的基礎第47節 局第50節 海上決戰第4節 紙幣第53節 後院失火第27節 火舞之城第2節 妥當安置第29節 大洋風情第13節 逼戰第23節 飛鷹神將第3節 惑敵第44節 寶藏之城第7節 渾水摸魚第19節 最後的堡壘第38節 遠洋戰艦第18節 楊天奉來報第24節 汶山大捷第14節 瘋狂的商人第61節 港口解圍第18節 血肉之城第4節 陳懋來報第9節 戰爭準備第33節 天下大事第54節 增援第15節 馬關血戰第20節 圍而不攻第33節 天下大事第41節 開明地主第3節 科學萌芽第4節 柴匯的重任第16節 從蘇拉特出發第27節 王位之爭第61節 希臘火第28節 華僑航海家第7節 苗人叛亂第57節 雷火之錘第27節 納塔爾圍困戰第1節 錯亂的時空第24節 烽火焚城第7節 廷亂第32節 整軍勵馬第54節 經濟案件第37節 股權第40節 狹路相逢第27節 草原攻略第5節 血戰同萌關
第5節 血戰同萌關第14節 痛殲強敵第59節 甲府之戰第14節 鄭夢秋的發明第35節 柴國公第50節 飛來橫禍第32節 逆我者亡第38節 遠航第4節 紙幣第30節 圍困順義第25節 刺刀見紅第30節 助手第45節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第77節 消失的馬德里第17節 外籍勞工法第63節 本能寺之變第55節 皇后的選擇第4節 馬槍的威力第20節 戰略行動第24節 夜襲敵營第17節 莽將第22節 全面叛亂第33節 王國的繼承人第75節 經濟戰第55節 風捲殘雲第27節 決戰第2節 開發新大陸第32節 愚忠第10節 蒙古軍團第39節 迂迴包抄第34節 虎皮做旗第27節 草原攻略第11節 新政風潮第22節 戰列線第23節 感動天下第71節 拉郎配第42節 軍械革命第1節 宣府振兵(一)第40節 天下第一店第50節 富山之戰第19節 姻盟第3節 兩大問題第4節 夜襲江戶第7節 渾水摸魚第3節 兩大問題第16節 尾張大傻瓜第49節 馳援蒙巴薩第2節 帝國之矛第8節 西征準備第47節 死神在舞蹈第35節 重商第33節 新領土第46節 精心烹製的誘餌第13節 關門打狗第30節 軍隊的基礎第47節 局第50節 海上決戰第4節 紙幣第53節 後院失火第27節 火舞之城第2節 妥當安置第29節 大洋風情第13節 逼戰第23節 飛鷹神將第3節 惑敵第44節 寶藏之城第7節 渾水摸魚第19節 最後的堡壘第38節 遠洋戰艦第18節 楊天奉來報第24節 汶山大捷第14節 瘋狂的商人第61節 港口解圍第18節 血肉之城第4節 陳懋來報第9節 戰爭準備第33節 天下大事第54節 增援第15節 馬關血戰第20節 圍而不攻第33節 天下大事第41節 開明地主第3節 科學萌芽第4節 柴匯的重任第16節 從蘇拉特出發第27節 王位之爭第61節 希臘火第28節 華僑航海家第7節 苗人叛亂第57節 雷火之錘第27節 納塔爾圍困戰第1節 錯亂的時空第24節 烽火焚城第7節 廷亂第32節 整軍勵馬第54節 經濟案件第37節 股權第40節 狹路相逢第27節 草原攻略第5節 血戰同萌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