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祜獻策伐東吳
晉武帝司馬炎的最大功績,是滅掉東吳,統一天下,結束了國家分裂狀態。而爲他謀劃伐吳大計的,是大臣羊祜。
《晉書》記載,羊祜,生於公元221年,是山東新泰人,也有的說是平邑人。羊祜出身名門世族,他的祖父羊續,曾經擔任南陽太守,留下了“懸魚拒賄”的美德故事;他的外祖父蔡邕,是東漢著名大儒,蔡文姬是羊祜的姨媽;他的姐姐羊徽瑜,是司馬師的後任妻子;他的妻子,則是夏侯霸的女兒。這些都是名人。
羊祜自小聰明,長大後博學多才,善於寫文,長於辯論,負有盛名,而且儀度瀟灑,鬚眉秀美,身高七尺三寸,是個美男子。由於羊祜才貌俱佳,人們誇讚他是當代的顏回。
羊祜很有政治頭腦,當時魏帝曹芳年幼,曹爽和司馬懿兩個託孤大臣明爭暗鬥,局勢很不穩定,因此,朝廷四次徵召羊祜做官,都被他拒絕了。後來,曹爽勢力佔了上風,司馬懿實行韜晦之計,閉門不出,許多人投靠了曹爽集團,曹爽也派人徵召羊祜,羊祜仍然不爲所動。結果,司馬懿突然發動“高平陵之變”,一舉剷除曹爽勢力,許多投靠曹爽的人都被殺死,羊祜則安然無恙。
直到司馬昭執掌大權的時候,羊祜見局勢穩定,才應召入仕,開始做官。那個時候,他已經三十五歲了,閱歷豐富,又有才華,在官場上游刃有餘,於是厚積薄發,步步高昇。羊祜與司馬炎關係很好,是司馬炎的親信大臣。
司馬炎稱帝以後,一面鞏固自己的統治,一面做着吞併東吳、統一天下的準備。司馬炎知道,羊祜文武兼備,能擔大任,便把羊祜調往荊州前線,主持伐吳大計。當時,西晉和東吳,各佔荊州一半,形成南北對峙局面。這裡,是伐吳戰爭的關鍵地區。
羊祜到達荊州後,開始籌劃如何滅掉東吳。羊祜發現,由於連年戰亂,荊州地區經濟凋零,百姓貧苦,人心不穩,糧食也不充足,軍糧儲備只夠吃一百天的。根據這種情況,羊祜向司馬炎建議,伐吳不可操之過急,應該首先增強自己的實力。司馬炎很贊同,委託羊祜全權處理,見機行事。
於是,羊祜採取了懷柔策略,努力改善晉吳雙方弩張劍拔的緊張局面,緩和戰爭氣氛。羊祜並不主動向東吳進攻,東吳來犯時,只是防禦,也不越界出擊,抓住對方俘虜,十分優待,立即送還。羊祜軍隊路過吳國邊境,去收割田裡的稻穀,每次都很客氣地告知對方,並送上布絹作爲“買路錢”。打獵的時候,羊祜嚴格約束軍士,不得超越邊界;對方打獵時,有的獵物受傷跑過來,羊祜讓人馬上送還。因此,東吳人都對羊祜有好感,稱他爲“羊公”。
營造了較爲寬鬆的環境之後,羊祜致力於發展經濟。他把軍隊分作兩半,一半巡邏戎邊,一半開荒種田,全軍開墾良田八百餘頃。糧食豐收了,一部分救濟窮人,一部分充作軍糧。這樣幾年下來,晉軍的軍糧儲備,夠吃十年以上。
與此同時,羊祜推行仁政,安撫百姓,開辦學校,救助鰥寡孤獨,實現了社會穩定,民心歸服。羊祜在荊州享有崇高威望,他死後,百姓自發爲他建廟立碑,直到現在,每逢時節,周圍百姓仍然去祭拜他,並稱羊祜碑爲“墮淚碑”。
東吳皇帝孫皓,見西晉在荊州的勢力日益強盛,十分恐慌,派出名將陸抗,與羊祜對抗。陸抗是陸遜的兒子,很有謀略,他到荊州以後,提出了十七條對策,並平定了西陵叛亂,打敗了羊祜的援軍。陸抗的到來,引起羊祜的警惕和不安,他知道,有陸抗在,從荊州方向攻擊東吳,是很困難的。
羊祜經過反覆考慮,向司馬炎寫了一封密信,建議利用長江上游的有利條件,在益州大辦水軍,以水路爲主,攻擊東吳。司馬炎採納了,命益州刺史王濬建造戰船,操練水軍。後來,王濬水軍順江而下,直搗建康,滅了東吳。
羊祜和陸抗,都被列爲古代六十四名將之中,又都有政治頭腦,正是旗逢對手,將遇良才。他倆都知道,在當時的情況下,誰也吃不掉誰,於是各保邊境,並不互相攻擊,還常有使者往來。陸抗稱讚羊祜說:“雖樂毅、諸葛孔明不能過也。”這評價是相當高的。
有一次,陸抗生了病,聽說羊祜有治療此病的良藥,便寫信求藥。羊祜馬上派人把藥送去,並寫信說:“這是我自己剛配製的藥,還沒有服用,聽說您病了,就先給您吃吧。”
東吳將領害怕有詐,都勸陸抗不要服用。陸抗卻毫不懷疑,說:“羊祜專以德服人,怎麼會用毒藥害人呢?” 陸抗端起藥碗,一飲而盡。
皇帝孫皓聽說以後,很不理解,派人斥責陸抗,並對他產生了懷疑。孫皓暴虐無道,人心盡失,吳國前景堪憂。陸抗憂心仲仲,不久憂鬱病逝。陸抗一死,東吳就再無良將了。
公元276年,羊祜見伐吳時機已經成熟,向司馬炎寫了著名的《請伐吳疏》。羊祜分析了天下大勢,指出孫皓殘暴,君臣離心,東吳混亂,正是伐吳的好時機,並獻上了伐吳的具體計策。
羊祜的建議,得到司馬炎肯定,但朝中大臣們紛紛反對,權臣賈充、馮紞的態度更爲激烈,他們認爲西北地區鮮卑未定,不宜兩線作戰。在朝中大臣中,只有杜預、張華等少數人贊同。司馬炎只好暫緩伐吳。
過了兩年,羊祜病重,司馬炎下詔,讓他入朝治病。羊祜再次向司馬炎陳述伐吳主張,說:“孫皓暴政,已到了極點,此時伐吳,可一戰而定。如果孫皓死了,吳人另立明君,好機會就喪失了。”羊祜還向司馬炎詳細闡述了水陸並進、水路爲主的伐吳策略。
這年十一月,羊祜病逝,終年五十八歲。羊祜臨終前,推薦杜預接替他的職務。
羊祜死後不久,杜預按照羊祜生前的部署,一舉滅掉吳國,完成了統一大業。在慶祝宴會上,司馬炎流着眼淚說:“這是羊太傅的功勞啊!”
羊祜雖然沒有親自參加伐吳戰爭,但他爲伐吳奠定了堅實基礎,並制定了伐吳大計,他的功勞,歷史是不會忘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