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精神之路

在蘇菲教大師路米(Rumi)的《桌上談話》(TableTalk)一書中,有這麼一段猛烈而直截了當的話:

大師說,在這個世界上有一件事是絕對不能忘記的。如果你忘記其他事情,只有那件事沒有忘記,你就不用擔心;反之,如果你記得、參與並完成其他事情,卻忘記那件事,那你就等於什麼也沒有做。這就好象國王派遣你到一個國家去完成一件特殊的工作。你去了,也做了一百件其他的事,但如果沒有完成你的任務,你就是什麼事都沒有做。每個人來到世間都有一件特定的事要完成,那就是他的目的。如果他沒有做那件事,就等於什麼事都沒有做。

人類的所有精神導師都告訴我們同一件事:活在地球上的目的,就是與我們基本的、覺悟的自性結合。「國王」派遣我們來到這個陌生的、黑暗的國度,其任務就是證悟和體現我們的真實存有。完成任務的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踏上精神之旅,以我們的一切熱誠、智慧、勇氣和決心來轉化自己。誠如《卡達奧義書》(KathaUpanishad)中「死神」對納奇柯達斯(Nachiketas)所說的話:

有智慧之路,也有愚癡之路。它們離得遠遠的,目的地也不同……愚人深陷於愚癡之中,自以爲聰明和學識淵博,就像盲人被盲人引領着,漫無目的地走來走去。那個超越生命以外的世界,不會對幼稚、漫不經心或迷戀財富的人發光。

尋找精神之路:

在其他的時代和其他的文明裡,只有少數人才能踏上這種精神轉化之路;但在今天,如果我們想保存這個世界,避免它受到內外危險的威脅,大多數人類就必須尋找智慧之路。在當前充滿暴力和分崩離析的時代裡,精神的遠景不再是精英分子的奢侈品,而是關係到我們的生存。

遵循智慧之路,沒有比目前更爲迫切和更爲困難。我們的社會,幾乎完全傾力在頌揚自我,對於成功和權力抱着種種令人傷心的幻想;此外,還頌揚那些正在毀滅地球的貪婪和愚癡力量。在人類歷史上,就以目前最難聽到不阿諛的真理聲音,一旦聽到要遵循它,更是難上加難:因爲周遭的世界都不支持我們的選擇,我們所生存的社會,似乎也都在否定具有神聖或永恆意義的每一個觀念。因此,在目前危機重重,未來亦不知何去何從之際,身爲人類的我們,發現自己最爲迷惑,掉進自己所創造的夢魘之中。

不過在這種悲劇情況下,還有一個重要的希望來源,那就是一切偉大的神秘傳統,它們的精神教法仍然存在。不幸的是,傳承這些教法的具格大師非常少,尋求真理的人也幾乎毫無揀擇。西方已經變成精神騙子的天堂。對於科學家,你可以驗證誰是真內行,誰不是,因爲其他的科學家可以查覈他們的背景和檢驗他們的發現。但在西方,因爲缺乏對智慧文化的一套豐富完整的準則,因此,所謂「上師」的真實性幾乎無法建立。任何人似乎都可以自我炫耀爲上師,吸引徒衆。

但在西藏就不是這樣,選擇一種特殊的法門或老師來遵循會安全得多。初次接觸西藏佛教的人,常常不懂爲什麼如此重視師師相傳的不斷傳承。傳承是重要的保障:它維持教法的真實性和純淨。人們從誰是他的上師來了解這位上師。這不是保存某種陳舊、儀式化知識的問題,而是以心傳心的問題,把一種重要而活生生的智慧,及其善巧而有力的修行方式傳承下來。

辨別真正的上師,是一件非常精細而需要特別小心的事;我們這個沉迷娛樂、追求簡單答案和速成效果的年代裡,那種比較沉靜和沒有戲劇效果的修行功夫,很可能引不起注意。而我們認爲神聖應該是虔誠的、乏味的、溫和的這種觀念,可能又會讓我們看不到覺悟心的朝氣蓬勃和生動有趣。

誠如貝珠仁波切所寫的:「身藏不露的偉大人物,他們非比尋常的品質,可能會讓我們這種凡夫看不出來,儘管我們盡了最大的努力來檢驗他們。另一方面,即使是平凡的江湖郎中,也擅長裝扮成聖人來欺騙別人。」如果貝珠仁波切能夠在上個世紀的西藏寫出這段話,那麼在當前混亂的精神超級市場中,這句話更顯得逼真啊!

這麼說來,在今天這個極度不可信賴的時代裡,我們又該如何發現精神之路上所迫切需要的信任呢?我們能夠利用什麼標準來衡量一位上師是否爲真上師呢?

我清楚地記得,有一次我跟一位上師在一起時,他問學生是什麼原因吸引他們來跟他學習?爲什麼他們相信他呢?一位女士說:「我瞭解到你真正要的,是教我們認識和運用佛法,而且我也瞭解到你是如何善巧地教導我們。」一位五十多歲的男士說:「感動我的,不是你的知識,而是你確實有一顆利他和善良的心。」

一位年近四十的女士承認:「我嘗試過要把你變成我的母親、我的父親、我的治療師、我的丈夫、我的愛人;你安靜地經歷這一切戲劇化的投射,卻從來都不曾放棄過我。」

一位二十多歲的工程師說:「我在你身上所發現的你確實謙卑得很,你真的希望我們都很好,你不僅是老師,更不曾忘記做你的偉大上師的學生。」一位年輕的的律師說:「對你而言,教法是最重要的東西。有時候,我甚至認爲你的理想是把自己變消失,而只是想盡辦法無私地把教法流傳下去。」

另一位學生害羞地說:「起先,我害怕把我的心開放給你。我已經受到這麼多傷害了。但當我開始這麼做的時候,我注意到我本身確實有所改變,慢慢的,我越來越感激你,因爲我體會到你是在多麼盡力地幫助我。然後我發現自己對你的信任竟然這麼深,比我曾經想象過的還要深。」

最後,有一位四十多歲的電腦操作師說:「對我來說,你是一面如此美妙的鏡子,爲我顯示兩件事:相對層面的我和絕對層面的我。我可以看着你,然後清楚地看到我的一切相對混亂——不是因爲你是誰,而是因爲你反映回來給我的是什麼。但我也可以看着你,然後看到反映在你身上的心性,一切事物都時時刻刻從心性生起。」

這些回答告訴我們,真正的老師是仁慈的、慈悲的、不厭倦地想把他們從上師那兒得到的智慧分享給學生,不爲自己的利益設想,只爲教法的宏揚光大而努力,永遠保持謙卑。一位確實具備這一切品德的人,經過長期觀察,你會對他產生信賴。你將發現這種信賴會變成你生命的基礎地,支持你通過一切生死難關。

在佛教裡,我們以這位老師是否根據佛陀的教法指導學生,來斷定他是不是一位真上師。我們要再次強調的是:最重要的是教法的真理,而不是老師這個人。這是佛陀提醒我們要「四依」的原因:

依法不依人:

依義不依語;

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依智不依識。

所以,我們應該記住,真正的老師是真理的發言人,是真理的慈悲的「智慧展示」。事實上,一切諸佛、上師和先知都是這個真理的化身,以無數善巧、慈悲的形象示現,引導我們透過他們的教法迴歸我們的真性。因此,一開始的時候,比尋找老師還重要的是尋找和遵行教法的真理,因爲當你與教法的真理接觸時,你就會發現你和上師接觸了。

如何行道:

我們都有遇見某種精神之路的業,我願意打從內心深處鼓勵你,以十足的誠心,去遵循最能啓示你的法門。

閱讀一切傳統的偉大精神經典,瞭解一些大師們所說的解脫和覺悟是什麼意思,然後找出真正吸引你,並且最適合你的通往絕對實相之道。在你尋找的過程中,儘可能做揀擇;修行之路因爲事關最高的真理,比起任何其他學問,還需要才智、冷靜的瞭解、精細的辨別力。時時刻刻都要使用你的常識去判斷。踏上精神之路時,要儘可能放輕鬆,清楚你隨身帶來的行李:你的缺陷、幻想、缺點和投射。明白你的真性是什麼,並且保持徹底的謙卑,一方面要清楚地瞭解你在精神路上已經走了多遠,還有哪些仍然等待你去了解和完成。

最重要的是,不要陷入我在西方隨處可見的「購物心態」:從一位上師到另一位上師,從一種教法到另一種教法,到處選購,不肯持續或誠心一意地修行任何一種法門。幾乎所有傳統的偉大精神上師都同意,最重要的是精通一種法門,以你全副的心來遵行一種傳統,直到精神之旅的終點,同時要以開放和尊敬的態度對待其他一切法門的智慧。在西藏我們常說:「瞭解一個,你就完成了一切。」現代流行的觀念,如:保留一切選擇、不必從一而終,正是我們文化中最大、最危險的迷惑,也是阻礙自我修行的最有效方式。

當你繼續尋找時,尋找本身就會變成固執的觀念,把你征服。你變成一位修行的觀光客,忙得團團轉,卻沒有一點成就。誠如貝珠仁波切所說的:「你把大象留在家裡,卻跑到森林尋找它的足跡。」專修一種教法,並不是要限制你或嫉妒地壟斷你,而是一種慈悲和善巧的方法,在你和環境終將出現的障礙中,讓你能夠專注在精神之路上。

因此,當你已經探索過各種神秘傳統之後,就要選擇一位上師,跟隨他。踏上精神之旅是一回事,發現耐心、智慧、勇氣和謙遜以致遵循到底,則是另外一回事。你也許發現老師的業,但你必須接着創造遵循老師的業,因爲我們當中只有極少數人知道如何真正遵循老師,這本身就是一種藝術。因此,不管教法或上師多麼偉大,重要的是你要自己發現智慧和技巧,以便學習去敬愛和遵循上師及教法。

這並不容易。事情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因爲我們還在輪迴裡呢!即使你選擇了上師,而且儘可能誠心誠意地遵循教法,你還是常常會遇到困難、挫折、衝突和缺陷。不要對障礙和小困難屈服,這些只是自我的幼稚情緒而已;不要讓它們矇蔽了你,你的選擇具有重要性和永恆的價值。不要缺乏耐心而使你放棄對真理的承諾。我一再傷心地發現,許多人以熱誠和諾言挑選了一種教法或一位上師,但一碰到不可避免的障礙,就感到灰心,然後踉蹌跌回輪迴世界和舊習氣裡,浪費幾年或可能是一輩子的光陰。

誠如佛陀在初轉法輪時所說的,我們在輪迴中的一切痛苦都是源自無明(ignorance)。除非我們從無明獲得解脫,否則無明似乎是永無止境的;即使已經踏上修行之路,我們的搜尋工作仍然被它所迷惑。不過,只要你記住,把教法牢記在心,你將逐漸辨別無明的各種混亂面貌,因而不會危害到你的承諾或喪失你的展望。

誠如佛陀告訴我們的,生命就像電光石火般短暫;不過,華茲華斯(Wordsworth)也說:「世界再也受不了我們:得到又花掉,我們糟蹋了我們的力量。」人生最傷心的事,莫過於糟蹋我們的力量,違揹我們的本質,放棄這一生(自然中陰)給我們認識和呈現覺性的殊勝機會。上師一直在提醒我們不要愚弄自己:如果在死亡的那一刻,還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誰,那麼我們學了些什麼?《中陰聞教得度》說得好:

心四處遊蕩,沒想到死之將至,

做這些沒有意義的活動,

現在空手而回,將是混亂不堪;

你需要認證修行法門,

因此,爲什麼此刻不修行智慧之道呢?

從聖人口中發出這些話:

如果你不把上師的教法牢記在心,

你不就變成你自己的騙子嗎?

上師:

佛陀在一部密續(Tantras)中說:「在已經覺悟的一切諸佛中,沒有一位不是依賴上師而證悟的;在即將出現於這一劫的一千尊佛中,也都依賴上師才能證悟。」

一九八七年,在我所敬愛的上師敦珠仁波切圓寂於法國之後,我從他生前居住的法國南部搭乘火車回巴黎。他種種慷慨、溫柔和慈悲的動作浮上心頭;我不禁潸然淚下,一再告訴自己:「如果不是上師,我怎麼可能瞭解呢?」

我以一種未曾有過的溫馨而強烈的感受,體會到何以在我們的傳統裡,會如此神聖地強調師徒關係,以及這種關係對真理活生生的傳承(以心傳心)多麼重要。沒有我的諸位上師,我不可能體悟教法的真理:我無法想象如何能達到像我如此淺薄的理解程度。

在西方國家,有許多人對上師抱持懷疑的態度——不幸的,通常都有好理由。在這裡,我不必列舉自一九五零及一九六零年代以來,東方智慧進入西方之後,有多少可怕而令人失望的愚蠢、貪婪和詐騙的例子。不過,一切偉大的智慧傳統,不管是基督教、蘇菲教、佛教或印度教,其力量都倚賴在師徒關係上。因此,目前世人所亟需的是:儘可能清楚地瞭解何謂真正的上師;何謂真正的學生或弟子;何謂恭敬上師所產生的轉化(也許你稱之爲「弟子的鍊金術」)的本質。

有關上師的真性,在我聽過的描述中,最感人最正確的,可能是來自我的上師蔣揚欽哲。他說,即使我們的真性是佛,但自從無始以來,它就被無明和迷惑的烏雲所遮蔽。不過,這種真性或佛性,卻從來不曾向無明完全屈服過;在某些地方,真性總是在抗拒無明的宰制。

因此,佛性有積極的一面,那就是我們的「內在老師」。從被迷惑的那一刻開始,這位「內在老師」就一直不厭倦地爲我們工作,想把我們拉回到真實生命的光輝和空靈。蔣揚欽哲說,「內在老師」沒有一刻放棄我們。它具有如同一切諸佛和一切覺者的無限慈悲,在它的無限慈悲中,不停地爲我們的進化而工作——不僅是在這一世,也在我們所有過去世——利用各種善巧方便和各種情境來教育和喚醒我們,引導我們迴向真理。

當我們祈禱、期待和渴盼真理很久,經過好幾世,而我們的業也被相當淨化之後,一種奇蹟就會發生。如果能夠了解和利用這種奇蹟,它就可以引導我們永遠終結無明:一直跟我們在一起的內在老師,以「外在老師」的形式顯現,幾乎是奇蹟似的,我們與這位「外在老師」會面。這個會面是任何一世最重要的事。

誰是這位外在老師呢?無非是吾人內在老師的化身、聲音和代表。在我們的生命中,我們所敬愛的上師,他的模樣、聲音和智慧,無非是我們神秘的內在真理的外在顯現。此外,還有什麼可以說明我們和他的緣這樣深呢?

在最深和最高的層次上,上師和弟子是從來不曾也不能分離的;上師的工作,就是教我們毫不迷惑地接受內在老師的清晰訊息,帶領我們體悟這位無上老師永遠的存在。我祈禱諸位都能夠在這一世嚐到這種最完美的、友誼的喜悅。

上師不僅是你內在老師的直接發言人,也是一切覺者、一切加持的持有者、管道及傳承者。因此,你的上師才能擁有非比尋常的力量來照亮你的心。他正是絕對真理的化身,或者也可以把上師比喻爲一切諸佛和一切覺者與你對話的電話機。他是一切諸佛智慧的結晶,也是一切諸佛慈悲的象徵,永遠照顧着你:他們遍照宇宙的陽光,直接照着你的心,以便幫助你解脫。

在我的傳統裡,我們尊敬上師,因爲他們甚至比一切諸佛還慈悲。雖然一切諸佛的慈悲和力量永遠存在,但我們的業障卻阻止我們與諸佛面對面相會。反之,我們可以會見上師;他是活生生的人,會呼吸、講話、動作,就在我們的面前,以各種可能的方式顯示諸佛之道:通往解脫之道。對我來說,我的上師們一直是活真理的化身,他們無可否認地顯示出,覺悟可以發生在這一世、這個世界、此地、此時;同時,在我的修行、工作、生命和解脫的旅途上,他們一直是我的最高啓示。對我來說,上師們象徵我的神聖誓願——覺悟爲第一要務,直到我真正證悟爲止。我充分了解,只有在證悟之後,才能完全認識他們的本質和他們無限的寬大、愛心和智慧。

我願意與你分享這個美麗的禱詞,這是吉梅·林巴的話,也是西藏人祈請上師在我們心中出現的禱詞:

哦,慈悲的上師,

從我的內心中央,

恭敬心的盛開蓮花中,升起,

我唯一的皈依!

我被過去的行爲和煩惱所折磨:

我祈求你,

在我的不幸遭遇中保護我,

永遠做我頭頂上的寶飾,

大喜悅的曼達拉,

引生我的一切正念和覺察。

恭敬心的提煉:

誠如佛陀所說,在已經證悟的一切諸佛中,沒有哪一尊佛是不依賴上師而成就的,他也說:「唯有藉着恭敬心,你才能體悟絕對真理。」絕對真理是不能在凡夫心內體悟的。一切偉大的智慧傳統已經告訴我們,超越凡夫心之路必須通過心。修心之路就是恭敬心。

頂果欽哲仁波切寫道:

證得解脫和覺悟的智慧,只有一條路:遵循一位真正的精神上師。他是幫助你渡過輪迴大海的嚮導。

太陽和月亮當下就反映在清澈、平靜的水面上。同樣的,一切諸佛的加持,總是呈現在具有完全信心的人身上。太陽光平等遍照一切處,但只有透過放大鏡的地方,才能讓乾草生火。當佛陀慈悲的遍照光芒通過信心和恭敬心的放大鏡時,加持的火焰就在你的生命中燃起。

因此,你必須知道真正的恭敬心是什麼。它不是無心的崇拜;它不是放棄你對自己的責任,也不是毫無揀擇地服從一個人或一個奇想。真正的恭敬心是對於真理牢不可破的接受。真正的恭敬心來自敬畏和尊崇的感激,但這種感激是透明的、紮實的和明智的。

當上師能夠打開你最深層的心,並讓你確實瞥見你的心性時,你就會對上師以及他的生命、教法和智慧心所呈現的真理,由衷生起喜悅的感激。那種不假設計、真誠的感覺,總是根源於重複的、確定的內心經驗,不斷清晰而直接的體認心性,唯有這種感覺纔是我們所謂的恭敬心,藏文叫做mogü,意思是「渴望和尊敬」。由於你越瞭解上師的真正本質,因此你就會越尊敬上師;又由於你終於知道上師是你的心和絕對真理的連繫,也是你的真實心性的體現,因此你更渴望上師能啓發你。

頂果欽哲仁波切告訴我們:

一開始,這種恭敬心可能不是自然或自發生起的,所以必須運用各種技巧來幫助生起。主要的是,我們必須經常記住老師的殊勝品質,尤其是他對我們的慈悲。藉着反覆生起對上師的信心、感恩和恭敬心,終有一天只要提起他的名字和想起他,就可以停止我們所有的凡夫認知,我們將視他爲佛陀。

不把上師看成普通人,而把他當作佛陀,可以產生最高的加持力。因爲誠如蓮花生大士所說的:「完整的恭敬心帶來完整的加持;深信不疑帶來完整的成功。」西藏人知道,如果你把老師當作佛,你將得到佛的加持;但如果你把上師當作普通人,你只能夠得到普通人的加持。因此,要想得到上師教法的全部加持轉化力量,你就必須嘗試開啓自己最大的恭敬心。只有當你把上師當作佛時,像佛一般的教法才能夠從上師的智慧心來到你身上。如果你不能視上師就是佛,而只把他看作普通人,那麼完整的加持就永遠不會出現,即使是最偉大的教法,你也無法接受。

我越思維恭敬心,以及它在整個教法中的地位和角色時,我就越體悟到它實在是一種善巧有力的工具,讓我們更能接受上師教法的真理。上師們並不需要我們的頌揚,但把他們看作活生生的佛,卻可以讓我們以最大的誠心來聽聞他們的訊息,並遵循他們的指示。因此,就某種意義來說,對於上師所象徵和所傳承的教法,恭敬心是產生完全尊敬和開放的最實際方法。你越恭敬,你就能夠對教法越開放;你對教法越開放,它們就越有機會貫穿你的心,因而產生完整的精神轉化。

因此,只有把你的上師看作活佛,才能真正開始並實現把自己轉化成活菩薩的過程。對於上師活生生表現出覺悟心的奧秘,如果你的心能夠以喜悅、驚歎、瞭解和感激來完全開放時,上師的智慧心就可以長時間慢慢傳給你,讓你看到自身佛性的光輝,因而看到宇宙本身的完美光輝。

弟子和上師間的這種親密關係變成一面鏡子,代表弟子跟生命及整個世界的關係。上師變成持續修持「淨見」(purevision)時的樞紐人物,最後將使弟子直接而毫無疑問地把上師看作活生生的佛,把他的每一句話看作佛語,把他的心看作一切諸佛的智慧心,把他的每一個動作看作佛陀的行動,把他住的地方看作佛國,甚至把上師四周的人看作他的智慧的光明展現。

當這些認知變得越來越穩定而真實時,弟子這麼多世以來一直在渴望的內心奇蹟就會逐漸發生:他們開始自然地看到自身、宇宙和一切生命都是本自清淨而完美的。終於,他們以自己的眼睛來看實相。而上師就是道,就是完全轉化弟子每一個認知的神奇試金石。

恭敬心是體悟心性和一切物性最純淨、最快速和最簡單的方法。當我們在修行路上繼續前進時,整個過程就表現出奇妙的互相依存性:從自己來說,我們不斷嘗試生起恭敬心,所生起的恭敬心本身會產生心性的靈光一現,而這些靈光一現又會加強和加深我們對上師的恭敬心。最後,恭敬心從智慧產生;恭敬心和心性的經驗變得不可分離,彼此互相啓發。

貝珠仁波切的老師名叫吉梅傑維紐古(JikméGyalwéNyugu),多年來一直在高山上的洞穴裡閉關。有一天,他走出洞外,陽光傾瀉而下;他往外凝視天空,看到一片雲彩往他上師吉梅林巴住的方向飄去。他的心中生起一個念頭:「我的上師就在那邊。」因爲這個念頭,一股巨大的渴望和恭敬心在他心中涌起。這種感覺如此強烈,如此衝擊着他,使他昏倒過去。當吉梅傑維紐古甦醒過來時,他上師智慧心的加持力已經完全傳送給他,使他達到最高的證悟境界,我們稱之爲「窮盡法界」(theexhaustionofphenomenalreality)。

加持之流:

此種有關恭敬心和上師加持的故事,並不在過去纔有。當代最偉大的女性上師康卓·慈玲·秋瓏,是我上師蔣揚欽哲的夫人,在她身上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多年的恭敬心和修持在人類精神中創造出的高貴氣質。雖然她總是退居幕後,從不把自己推上舞臺,過着古代瑜伽士艱苦的隱居生活,但她的謙遜、善良、樸素、莊重、智慧和溫柔,是全西藏人所敬仰的。

蔣揚欽哲是康卓一生的啓示。他們的精神婚姻,使她從一個非常美麗而稍帶叛逆性格的少女,轉化成一位受到其他上師尊敬的耀眼佛母(dakini)。頂果欽哲仁波切尊她爲「精神上的母親」,經常說他感到非常榮幸,因爲在所有喇嘛中,她最尊敬和喜愛他。每當他看見康卓時,都會拉起她的手,溫柔地撫摸,然後慢慢地把她的手放到自己的頭上;他知道那是唯一能得到康卓加持的方式。

蔣揚欽哲把一切教法都傳授給康卓,並訓練和啓發她修行。她以歌唱的方式問他問題,而他也以挪揄和遊戲的方式寫歌回答。晚年他住在錫金,圓寂後,她就繼續住在他的舍利塔(stupa)附近,以表達對上師不死的虔敬心。她就在那兒繼續過着清明、獨立的生活,一心持咒。她已經慢慢逐字讀完整本《佛陀的法音》(WordoftheBuddha)和幾百冊論疏。頂果欽哲仁波切總是說,每次他回到蔣揚欽哲的舍利塔時,他就感覺好象回到家,因爲康卓的出現讓氣氛變得如此豐富和溫馨。他暗示,蔣揚欽哲仍然存在和活在她的恭敬心和生命中。

我一再聽到康卓說,如果你和上師的關係保持得確實清淨,那麼你的一生將不會有問題。她自己的生命就是最感人和最優美的寫照。恭敬心已經讓她體現教法的心要,並把它們的溫暖放射給別人。康卓沒有正式傳法,事實上,她並不多說話,但她說的話卻常常充滿智慧,事後都應驗。聽她誠摯而喜樂的唱誦咒語,或者與她一起共修,都能觸動你的生命深處。即使是與她一起散步、購物,或只是坐在她旁邊,都好象沐浴在她有力而安詳的幸福之中。

因爲康卓是如此的木訥,她的偉大就在她的平凡之中,所以唯有真智慧者才能看清她。這個時代,懂得自我推銷的人往往最受青睞,但真理卻真正活在像康卓那麼謙虛的人身上。如果康卓有機會到西方傳法,她必定是完美的上師:她是偉大的女性上師,慈悲的女性化身,她把度母(Tara)的愛心和智慧表現得天衣無縫。如果我臨終時有她在身旁,將比任何上師在我身邊,更令我有信心和安詳。

我所證悟的一切,都是來自我對上師的恭敬。當我繼續傳法時,我逐漸謙卑而驚奇地覺察到他們的加持力如何影響我。沒有他們的加持,我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有什麼我覺得能夠做的事,那就是扮演你和他們之間的橋樑。我一再注意到,當我在傳法中提到我的上師時,我對他們的恭敬心,就會引發聽衆的恭敬心;在那些美妙的時刻裡,我覺得我的上師就在身邊,加持我的學生,打開他們的心靈迎向真理。

記得一九六零年代在錫金,蔣揚欽哲上師才圓寂不久,頂果欽哲仁波切正在進行長達數月才能完成的蓮花生大士觀想灌頂法的傳授。許多上師都來到這座位於首都剛度後山的寺院,我坐在康卓·慈玲·秋瓏和措定喇嘛(LamaChokden)(蔣揚欽哲的助理和法會司儀)身旁。

那一次,我非常鮮活地經驗到一位上師如何把他智慧心的加持力傳給學生。有一天,頂果欽哲仁波切開示恭敬心和蔣揚欽哲上師的行誼,非常動人;話語從他的口中滔滔不絕地流出,優美如詩。當我一邊傾聽頂果欽哲仁波切開示,一邊看望他時,很神秘地,我隱然憶起蔣揚欽哲,並且意識到他口若懸河地說出最崇高的教法,就好象是來自隱密而永不枯竭的源頭一般。慢慢的,我驚奇地體悟到事實的真相:蔣揚欽哲智慧心的加持,已經完全傳給他的心子(heart-son)頂果欽哲仁波切,而當時就在衆人面前,透過他毫不費力地說出。

開示結束時,我轉向康卓和措定,發現他們淚流滿面。他們說:「我們知道頂果欽哲是一位偉大的上師。我們也知道上師如何將他智慧心的加持力傳給他的心子。但直到現在,直到今天,直到此地,我們才體悟這句話的真義。」

一想起在錫金那個美好的一天,一想起那些我所認識的偉大上師,不禁浮現一位西藏聖者永遠能夠啓示我的話:「當強大恭敬心的太陽照到上師的雪山時,他的加持之流將傾瀉而下。」我也憶起頂果欽哲仁波切的話,最能表達上師廣大而神聖的品質:

他就像一艘載運衆生渡過生死苦海的大船,一位引導衆生登上解脫陸地的完美船長,一場熄滅煩惱火的雨,一對驅除無明幽暗的日月,一塊能承受善惡力量的堅強基地,一棵生產短暫快樂和終極喜悅的如意樹,一座含藏廣大和精深教法的寶庫,一顆令人開悟的如意寶珠,一位平等佈施愛心給所有衆生的父親和母親,一條慈悲的大河,一座超越世法不被煩惱風所動搖的高山,一層充滿雨水足以撫慰煩惱痛苦的厚雲。總之,他等於一切諸佛。不管是看到他,聽到他的聲音,回憶起他,或被他的手碰觸,只要和他結緣,就可以帶領我們邁向解脫。對他產生充分的信心,就可以保證在覺悟之道上有所進展。他智慧和慈悲的溫暖,將熔化我們的生命之礦,提煉出內在佛性的黃金。

我已經覺察到上師的加持幾乎是不知不覺地滴注在我身上,並充滿我心。自從敦珠仁波切圓寂後,我的學生告訴我,我的開示變得比較流利,比較清楚。不久前,聽完頂果欽哲仁波切一場特別驚人的開示之後,我對他表達深沉的仰慕之意,我說:「太神奇,這些教法從你的智慧心中毫不費力而自發性地流露出來。」他溫和地靠向我,眼中發出挪揄的閃光。他說:「希望你的英文開示也以完全相同的方式流露出來。」此後,我沒有多做努力,卻覺得我的開示能力越來越自然。我認爲這本書是我的上師們加持的顯現,而這些加持是從最根本的上師及最偉大的尊師蓮花生大士的智慧心中傳送出來的。因此,這本書是他們送給衆生的禮物。

因爲我對於上師的恭敬心,才讓我產生傳法的力量,以及不斷學習的開放性和接納性。頂果欽哲仁波切一直都還謙虛地向其他上師接受教法,而且常常向他自己的弟子學習。因此啓發傳法力量的恭敬心,也是給予繼續謙卑學習的恭敬心。密勒日巴最偉大的弟子岡波巴(Gampopa),在他們要分離的時候問他:「什麼時候我纔可以開始指導學生呢?」密勒日巴回答:「當你不再像現在的你,當你全部的認知已經轉化,當你能夠看到,真正看到在你面前的這位老人與佛陀無差時。當恭敬心把你帶到這個認知時,你就可以開始傳法了。」

這些教法,由一支不曾斷過的上師傳承,源自蓮花生大士的覺悟心,經過好幾個世紀,超過一千年,才傳到你身上。每一位上師之所以成爲上師,都是因爲他們謙虛地學習到要做上師的弟子,而且在最深的意義上,永遠是他們上師的弟子。即使是八十二歲的高齡,每當頂果欽哲仁波切提到他的上師蔣揚欽哲仁波切時,都會流下感激和恭敬的眼淚。在他圓寂前寫給我的最後一封信中,他自己署名爲「最差勁的學生」。這顯示出何謂無止盡的真恭敬,而最偉大的證悟會產生最偉大的恭敬心,以及由於最謙卑的緣故,所產生最完整的感激。

上師相應法:與上師的智慧心結合:

一切諸佛、菩薩和覺悟者在每一個時刻都會出現來幫助衆生,透過上師的出現,他們的加持纔會集中在我們身上。認識蓮花生大士的人,都知道他在一千多年前所許下的諾言真實不虛:「我不曾遠離那些信仰我的人,或甚至不信仰我的人,雖然他們沒有看到我,我的孩子們將永遠、永遠受到我慈悲心的保護。」

如果我們想獲得直接的幫助,只要祈求就可以。基督不也說:「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因爲凡祈求的就得着,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嗎?然而,祈求是最難的事。我發現,許多人幾乎都不知道如何祈求。有時候是因爲傲慢,有時候是因爲不願意祈求幫助,有時候是因爲懶惰,有時候是因爲心忙於懷疑、散亂和顛倒,以致連簡單的祈求都做不到。酗酒或有毒癮者接受治療,轉折點在於他們承認病症並且尋求協助。就某方面來說,我們都是染上輪迴癮的人;當我們承認上癮混合祈求的時候,就是我們獲得幫助的時刻。

大多數人最需要的是,打從內心深處真正祈求幫助的勇氣和謙遜:祈求覺悟者的慈悲,祈求淨化和治療,祈求瞭解苦難的意義和轉化它的力量;在相對的層次上,祈求的生命越來越清明、安詳、睿智,並祈求與上師不死的智慧心相結合,以證悟絕對的心性。

如果想啓請覺悟者的幫助、發起恭敬心和證悟心性,沒有一種法門會比上師相應法(GuruYoga)來的快速、動人或有力。頂果欽哲仁波切寫道:「上師相應法的意思是『與上師的自性結合』,這種法門可以讓我們的心與上師的覺悟心結合。」請記住,上師象徵一切諸佛、上師和覺悟者加持力的結晶。因此,啓請他就是啓請全部聖尊;把你的心跟上師的智慧心相結合,就是把你的心跟真理和覺悟的化身相結合。

外在老師把你內在老師的真理直接介紹給你。透過他的教法和啓示,你越體悟到外在和內在老師是不可分的。在上師相應法的修行過程中,當你反覆啓請而逐漸發現這個真理時,就會產生越來越深的信心、感激和恭敬心,使得你的心和上師的智慧心真正變成不可分。在一次上師相應法的共修會上,頂果欽哲仁波切應我的要求,寫了這首偈子:

成就認知的大清淨者

是恭敬心,也就是本覺的光輝……

認識並記得我自己的本覺就是上師——

透過這個開示,願你我的心結合爲一。

西藏所有的智慧傳統都非常重視上師相應法,西藏所有最偉大的上師也都把它當作最核心的修行,理由就在此。敦珠仁波切寫道:

你應該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上師相應法上,把它當作修行的生命和心臟。如果你不這麼做,你的禪修將非常乏味,即使你有一點小進展,障礙還是會源源而至,內心也不可能有真實、純正的證悟。因此,只要以純樸的恭敬心熱誠祈求,不久之後,上師智慧心的直接加持力將會傳遞到你身上,加持你從內心深處產生不可言喻的殊勝證悟。

現在,我想教給你一個簡單的上師相應法,任何人不管他的宗教或精神信仰是什麼,都可以修。

這個美妙的法門是我的主要法門,是我一生的中心和啓示,每次我修上師相應法時,我都是觀想蓮花生大士。當佛陀即將入滅時,他預言在他涅後不久,將有蓮花生大士出生弘傳密法。誠如我曾經說過的,第八世紀時在西藏建立佛教的就是蓮花生大士。對西藏人來說,根本上師蓮花生大士象徵一個宇宙的、永恆的原則;他是一切法界的上師。他對西藏的上師現身無數次,這些會面和示現都有確切的記錄;發生的時間、地點和方式,以及蓮花生大士所開示的教法和預言。他也留下幾千部伏藏教法給未來世,由許多他所化身的大師陸續揭露;這些伏藏寶典,西藏文稱爲termas,其中有一部就是《中陰聞教得度》。

當我遇到困難和危機時,我總是向蓮花生大士祈求,他的加持和力量從來不曾遺棄我。當我想到他時,我所有的上師都在他身上呈現。對我來說,他活在一切時刻,而整個宇宙也在每一個時刻閃耀着他的美麗、力量和存在。

哦!根本仁波切,尊貴的上師,

你是一切諸佛慈悲和加持的化身,

衆生唯一的保護者。

毫不猶豫的,我要以

我的身體,我的財物,我的心和靈魂皈依你!

從現在起直到我證得覺悟爲止,

不管是快樂或憂傷,順境或逆境,得意或失意,

我完全依賴你,哦!蓮花生大士,你是瞭解我的上師:

記得我,啓示我,指導我,讓我與你合而爲一。

我把蓮花生大士看作我所有上師的體現,所以在上師相應法中,當我把我的心與他結合時,全部上師就都包括在他身上。當然,你也可以觀想任何你感到恭敬的覺者、聖賢或任何宗教、神秘傳統的上師,不管他們是否還活着。

上師相應法分爲四個主要的步驟:一、啓請;二、利用上師的心要——咒語,將你的心與上師合而爲一;三、接受加持或灌頂;四、最後將你的心與上師結合並安住在本覺之中。

1.啓請

靜靜坐着。從你的內心深處,啓請真理的化身——你的上師、聖人或覺者出現在你面前的天空中。

嘗試觀想上師或佛如同彩虹一般的生動、燦爛和透明。以完整的信賴,相信一切諸佛和覺者的智慧、慈悲和力量的加持和品質全都呈現在他身上。

如果你在觀想上師時遇到困難,請把這種真理的化身想象成光,或嘗試感覺他就出現在你前面的天空中:一切諸佛和上師的出現。讓你那時所感覺到的啓示、喜悅和敬畏取代觀想。完全相信你所啓請的對象確實在那兒出現。佛陀自己說:「誰想到我,我就在他前面。」我的上師敦珠仁波切經常說,如果一開始你無法清楚地觀想,並沒有關係;比較重要的是你要感覺心中確有你觀想的對象出現,而且知道這種出現代表着一切諸佛的加持、慈悲、能量和智慧。

然後,放鬆,並讓你的心中充滿上師的出現,以你全部的心力堅決啓請他;以完全的信心在內心祈求:「請幫助我,啓示我去淨化我的一切業障和煩惱,並體悟我的心性。」

然後,以深度的恭敬心,把你的心和上師結合,把你的心安住在他的智慧心中。當你這麼做時,把你自己完全交給上師,並告訴自己:「現在,請幫助我,照顧我。讓你的喜悅和能量、你的智慧和慈悲充滿我。把我收到你智慧心的慈愛中。加持我的心,啓發我的智慧。」然後,如同頂果欽哲仁波切說的:「毫無疑問的,加持就會進入你的心中。」

當我們修上師相應法時,它可以直接、善巧而有力地帶領我們超越我們的凡夫心,進入本覺的智慧淨土裡。在那兒,我們可以看見、發現和知道一切諸佛都出現了。

因此,請感覺佛、蓮花生大士、你的上師活生生地出現,並把你的心開放給真理的化身,如此確實可以加持和轉化你的心。當你啓請佛陀時,你自己的佛性就被喚醒而盛開,就像陽光下的花朵那麼自然。

2.讓加持成熟和加深

當我進行到這一部分的修持,藉着咒語把我的心和上師結合時,我就念嗡阿吽班雜咕嚕叭嘛悉地吽(OmAhHUmVAJRaGURuPADMaSIDDHiHUM,西藏文發音爲OmAhHungBenzaGuruPémaSiddhiHung),這個咒語就是蓮花生大士本身和一切上師的加持。我想象我整個人都充滿着他,我覺得在我念咒(他的心要)時,它就在振動並且滲透我全身,彷彿有幾百位小蓮花生大士化身爲聲音,在我的身體裡繞行,轉化我整個人。

然後,使用咒,以誠摯專一的恭敬心奉獻出你的心和靈魂,把你的心和蓮花生大士或你的上師結合在一起。漸漸地,你將覺得自己越來越接近蓮花生大士,並縮短你和他的智慧心之間的距離。藉着這種修行的加持和力量,慢慢地,你實際上會經驗到你的心,被轉化到蓮花生大士和上師的智慧心:你開始認識到它們是不可分離的。正如同你把手指頭伸進水裡,它會溼掉;把它放進火中,它會被燒到;因此如果你把你的心投入諸佛的智慧心上,它將轉化成他們的智慧心。事實上,你的心將逐漸發現它本身處於本覺的狀態中,因爲心的最內部性質無非是一切諸佛的智慧心。這就好象你的凡夫心逐漸死掉和消解,而你的清淨覺察力、你的佛性、你的內在老師將被顯露出來。這是加持的真義——心的轉化,超越平凡心,進入絕對的境界。

這個「加持的成熟」階段是修持上師相應法的中心和主要部分,當你在修上師相應法時,應該在此投注最多的時間。

3.灌頂

現在觀想從上師身上射出幾千道燦爛的光芒,流向你,貫穿你的全身,淨化你,治療你,加持你,灌頂你,在你身上播下覺悟的種子。

爲着讓修行儘可能豐富並增加啓示作用,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三個階段來展開:

首先,一束閃耀的水晶白色光(音「嗡」),從上師的額頭射出,進入你的額頭的氣輪,注滿你全身。這道白光代表一切諸佛的身加持,它洗淨你的身惡行所累積的一切惡業,它淨化你身心繫統的氣脈,它給你諸佛的身加持,它強化你做觀想的練習,它開放你準備證悟遍一切處的本覺的慈悲能量。

其次,一束紅寶石光從上師的喉嘴射出(音「啊」),進入你喉嘴的氣輪,注滿你全身。這道紅光代表一切諸佛的語加持:它洗淨你的惡語所累積的一切惡業,它淨化你身心繫統的內部空氣,它給你諸佛的語加持,它授權給你持咒,它開放你準備證悟本覺的光芒。

第三,一束閃爍的青金石藍色光(音「吽」),從上師的心射出,進入你心的氣輪,注滿你全身。這道藍色光代表一切諸佛的意加持:它洗淨你的惡思想所累積的一切惡業,它淨化你身心繫統的能量或原創的本質,它給你諸佛的意加持,它授權給你可以做高級相應法,它開放你準備證悟本覺的本初清淨。

明白並感覺你現在已經透過加持,受到蓮花生大士和一切諸佛金剛不壞的身、語、意灌頂。

4.安住在本覺中

現在讓上師溶化成光,在你的心性中由於你合而爲一。確信不疑地瞭解你這個天空般的心性就是絕對的上師。一切覺者,除了在本覺中,在你的心性中之外,還會在哪裡呢?

在那種證悟之中,在那種空靈自在的境界之中,你安住於你絕對心性的溫暖、光榮和加持裡。你已經抵達本來的基礎地:自然純一的本初清淨。當你安住在這個本覺的狀態時,你就會了解蓮花生大士這句話的真理:「心的本身就是蓮花生大士,除此之外,別無禪定。」

我在這裡說明上師相應法,當作此生自然中陰的一部分,因爲它是我們活着時最重要的修行法門,所以也是臨終時最重要的修行法門。誠如你將在第十三章〈給臨終者的精神幫助〉所看到的,上師相應法構成頗瓦法(phowa)的基礎;所謂頗瓦,就是死亡時意識的轉換。因爲在死亡時,如果你能信心十足地把你的心與上師的智慧心結合,而後在那種平安中去世,那麼我向你保證一切將順利美好。

因此,我們活着時候的功課,就是要一再練習把我們與上師的智慧心結合,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動作,包括坐、走路、吃東西、飲水、睡覺、做夢和醒來,都能夠很自然地越來越溶入上師的存在。慢慢地,經過多年專注的恭敬心,你開始知道並體悟一切現象都是上師智慧的展現。一切生命情境,即使一時似乎是悲劇、無意義或可怖的情境,都將越來越清楚地顯示它們是上師和內在老師的直接教誨和加持。誠如頂果欽哲仁波切所說的:

恭敬心是修行的核心,如果我們心中只存有上師,只感覺熱誠的恭敬心,不管發生什麼事,都看作是他的加持。如果我們能夠以這種永遠現前的恭敬心來修行,它本身就是祈禱。

當一切思想都充滿對上師的恭敬心時,就會產生自然的信心:它將照顧一切事情。一切形狀都是上師,一切聲音都是禱告,一切粗細的思想都是恭敬心。萬事萬物當下就在這種絕對性中解脫,就好象結在空中解開一般。

第十三章 給臨終者的精神幫助第一章 在死亡的鏡子中第六章 演化、業與輪迴第六章 演化、業與輪迴譯者序第八章 這一世:自然中陰第六章 演化、業與輪迴第三章 反省與改變第二十章 瀕死經驗:上天堂的階梯?第三章 反省與改變第十五章 死亡的過程第十二章 慈悲:如意寶珠第四章 心性附錄二 有關死亡的問題第二十章 瀕死經驗:上天堂的階梯?附錄二 有關死亡的問題第十四章 臨終修習第二章 無常第七章 中陰與其他實相第七章 中陰與其他實相第二十一章 共通的歷程第三章 反省與改變第十四章 臨終修習第二十二章 和平的僕人第十八章 受生中陰第一章 在死亡的鏡子中譯者序譯者序附錄二 有關死亡的問題第十三章 給臨終者的精神幫助第二十二章 和平的僕人第二十二章 和平的僕人第四章 心性第四章 心性第五章 把心帶回家第十八章 受生中陰第三章 反省與改變附錄二 有關死亡的問題第十七章 內在的光芒第十八章 受生中陰第七章 中陰與其他實相第五章 把心帶回家第十三章 給臨終者的精神幫助第十章 心要第十八章 受生中陰第四章 心性第十八章 受生中陰第二十二章 和平的僕人第十七章 內在的光芒第十二章 慈悲:如意寶珠第六章 演化、業與輪迴第一章 在死亡的鏡子中第八章 這一世:自然中陰附錄一第十三章 給臨終者的精神幫助第一章 在死亡的鏡子中第十九章 亡者超薦第十一章 對臨終關懷者的叮嚀第三章 反省與改變譯者序第十章 心要第七章 中陰與其他實相第七章 中陰與其他實相第十九章 亡者超薦第六章 演化、業與輪迴第十八章 受生中陰第十五章 死亡的過程第十一章 對臨終關懷者的叮嚀第一章 在死亡的鏡子中第七章 中陰與其他實相第八章 這一世:自然中陰譯者序第十章 心要第五章 把心帶回家第四章 心性附錄一作者自序譯者序第十八章 受生中陰第十一章 對臨終關懷者的叮嚀第十五章 死亡的過程第五章 把心帶回家第一章 在死亡的鏡子中第十六章 基礎地第六章 演化、業與輪迴附錄一第十二章 慈悲:如意寶珠第十七章 內在的光芒第三章 反省與改變附錄二 有關死亡的問題第十七章 內在的光芒附錄一第十一章 對臨終關懷者的叮嚀
第十三章 給臨終者的精神幫助第一章 在死亡的鏡子中第六章 演化、業與輪迴第六章 演化、業與輪迴譯者序第八章 這一世:自然中陰第六章 演化、業與輪迴第三章 反省與改變第二十章 瀕死經驗:上天堂的階梯?第三章 反省與改變第十五章 死亡的過程第十二章 慈悲:如意寶珠第四章 心性附錄二 有關死亡的問題第二十章 瀕死經驗:上天堂的階梯?附錄二 有關死亡的問題第十四章 臨終修習第二章 無常第七章 中陰與其他實相第七章 中陰與其他實相第二十一章 共通的歷程第三章 反省與改變第十四章 臨終修習第二十二章 和平的僕人第十八章 受生中陰第一章 在死亡的鏡子中譯者序譯者序附錄二 有關死亡的問題第十三章 給臨終者的精神幫助第二十二章 和平的僕人第二十二章 和平的僕人第四章 心性第四章 心性第五章 把心帶回家第十八章 受生中陰第三章 反省與改變附錄二 有關死亡的問題第十七章 內在的光芒第十八章 受生中陰第七章 中陰與其他實相第五章 把心帶回家第十三章 給臨終者的精神幫助第十章 心要第十八章 受生中陰第四章 心性第十八章 受生中陰第二十二章 和平的僕人第十七章 內在的光芒第十二章 慈悲:如意寶珠第六章 演化、業與輪迴第一章 在死亡的鏡子中第八章 這一世:自然中陰附錄一第十三章 給臨終者的精神幫助第一章 在死亡的鏡子中第十九章 亡者超薦第十一章 對臨終關懷者的叮嚀第三章 反省與改變譯者序第十章 心要第七章 中陰與其他實相第七章 中陰與其他實相第十九章 亡者超薦第六章 演化、業與輪迴第十八章 受生中陰第十五章 死亡的過程第十一章 對臨終關懷者的叮嚀第一章 在死亡的鏡子中第七章 中陰與其他實相第八章 這一世:自然中陰譯者序第十章 心要第五章 把心帶回家第四章 心性附錄一作者自序譯者序第十八章 受生中陰第十一章 對臨終關懷者的叮嚀第十五章 死亡的過程第五章 把心帶回家第一章 在死亡的鏡子中第十六章 基礎地第六章 演化、業與輪迴附錄一第十二章 慈悲:如意寶珠第十七章 內在的光芒第三章 反省與改變附錄二 有關死亡的問題第十七章 內在的光芒附錄一第十一章 對臨終關懷者的叮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