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細看檔案。
劉長風,男,1942年10月出生於三江市江中區。
父母均爲航運公司工人,1963年畢業於西南後勤工程兵學校,分配到三江炮兵團。
1968年調927工作,一直從事後勤工作,先後擔任後勤部副部長、部長職務。
1975年後長期擔任分管後勤的副廠長職務。
1990年起,承包經營927下屬大集體建築工程公司。
1997年927廠搬遷主城時,新廠區絕大部分建築都由劉長風承包的建築工程公司建設。
2003年退休。
2005年因病去世,時年63歲。
看完檔案,陸強對樑國強道:“光從檔案還看不出更多線索,我想明天去拜訪一下他的家人。”
樑國強道:“他已經沒有家人了。”
“什麼?”陸強幾乎抓狂:“好不容易有線索了,難道又要斷?”
樑國強道:“我們查到了劉長風老婆的檔案,也是927的人。”
陸強趕緊翻看。
聶盼,女,1952年8月出生於現三江市金山縣,父親是基層幹部,母親是老師。
1970年畢業於金山師範學校,分配到927廠子弟校當老師。
1974借調927廠後勤保障部。
1975年正式調入927廠後勤保障部。
1976年與比自己年長10歲的劉長風結婚。
927廠搬遷後,曾於1996年—2002年間擔任927廠金山留守部負責人。
2002年因病去世,時年僅50歲。
“經查,他們二人沒有生育孩子。加之他們的父母都已年老去世,”樑國強道:“所以他們沒有家人。”
“親戚呢?”陸強問道:“總不至於連親戚都沒有吧?”
樑國強道:“這個,可能得依靠你們地方來進一步調查。”
第二天,陸強把劉長風和聶盼的檔案資料交給專案組人員調查。
交待完後,陸強想起一個人——唐一明。
陸強立即將劉長風的畫像和當年檔案的照片發給唐一明,問他認不認識這個人。
很快,唐一明確認:“這人我認識,名叫劉長風,是當年927廠的副廠長,分管後勤的。”
這一下,正式確定:與譚、黃、高三人失蹤密切相關的所謂封姓男子其實是當年的927副廠長劉長風!
專案組關於劉長風和聶盼二人的更多信息,繼續彙總到陸強手上。
劉長風有2個弟弟,分別叫劉長雲、劉長生。
其中,劉長雲有2個女兒,長女叫劉倩,從事服裝批發;次女叫劉婷,是紅珊瑚女子醫院院長。
劉長生只有一個兒子,叫劉德柱,現任羽嘉揚公司副總經理。
聶盼有一個妹妹,叫聶雙雙,是一家建材公司的總經理。
聶雙雙是單身母親,有一個兒子,叫聶又旭,也是羽嘉揚公司副總經理。
經濟關係方面:
劉長風當年承包927大集體建築公司,很快在金山縣取得良好業績。
1993年,劉長風帶領大集體移師三江市主城區,註冊成立民營企業羽嘉揚建築公司,屬於劉長風獨資。
隨着發展壯大,羽嘉揚建築公司於1995年更名爲羽嘉揚實業集團,由單純從事建築施工向房地產開發、煤礦開採、錳礦加工等行業拓展。
到1999年時,羽嘉揚實業集團註冊資本金已高達10億,這在當時民企中十分罕見。
2005年,劉長風去世,由於沒有後代,於是將羽嘉揚集團交由兩名侄子劉德柱、聶又旭管理。
在劉長風興辦企業的過程中,其妻聶盼未參與,而是一直在927廠工作直至去世。
羽嘉揚?
這是一個令陸強傷心的名字,儘管陸宇飛當時進入羽嘉揚公司時,這個名字曾經令陸強無限驕傲。
原來,羽嘉揚公司是劉長風一手創建的!
而這個劉長風,目前是譚芳芳、黃克儉、高玉德3人當年失蹤案件中最大的嫌疑對象!
譚芳芳、黃克儉、高玉德3人又是支撐人機交互重啓試驗最可能的專業技術人才!
而人機交互試驗重啓是目前最有可能與逝者大腦失蹤案件相關的科研活動!
難道,是劉長風夥同譚芳芳、黃克儉、高玉德3人,私自重啓了人機交互試驗,而且這個試驗至今仍在繼續進行?
如果真是這樣,案件應該怎麼展開調查?
羅鋼、陸強決定到帝京與柯則平匯合,並請教專家。
到達帝京時,正巧遇到國防部召集的第二次領軍人物研討大會。
第二天,由羅鋼作爲代表,向科學家大會作了詳盡的案情通報。
科學家們紛紛從各自專業領域分享了自己的思考。
以熊勇偉院士爲代表的科學家,主要思考的是人機交互試驗本身的目的與結果。
這部分科學家認爲,世界從無機到有機、從有機到生物、從低等到高等,一直處於不斷的進化過程.
隨着進化等級的提升,“智慧”不斷提升,“意識活動”隨着不同進化階段載體的不同而不斷複雜化.
無機載體的“意識”表現,被我們熟視無睹地稱爲物質的基本物理特徵。
低等生物載體的“意識”表現,被我們概括爲物競天擇的生存與競爭。
等級更高的生物載體,其意識表現,才被我們接納爲“意識”的範疇,諸如社會化、科技化等等。
整個進化過程,表象是物質的升級與積聚,實質更像是“意識”爲了實現更高水平的“規模化”和“複雜化”而不斷創造和更新載體的過程。
基於這種理論來判斷,人類也只不過是意識進化中的“階段性載體”而已。
現實中,隨着大規模、超大規模集成電子器件的創制成功,科學家們發現,僅僅與電腦相比,就能發現人類智慧水平提升受到了自身構造的限制。
在知識量、信息量、計算能力方面,人類遠不如電腦博聞強志。
在個體經驗分享與保存方面,人類會因個體間好惡不同、能力不同,導致經驗分享不全面,更會因個體生命終結導致其經驗滅失,電腦通過信息備份就輕易擺脫這個問題。
身體感官接收的喜好、厭惡、誘惑等信息,以及健康狀況產生的舒適、疼痛等信息,都會產生“情緒”干擾,導致人類的“思考環境”不單純、不理想。相比之下,電腦要專心致志得多。
但科學家們也認爲,儘管電腦具備“進化新載體”的競爭潛力,人類這個“舊載體”卻並非一無是處。
人類載體目前最根本的優勢在於“創造性思維”。
在創造性方面,目前電腦基本算是白丁。
爲融合兩者優勢,一些科學家試圖提出“進化路線圖”。
這些科學家把人類這個由碳水化合物構成的“舊載體”稱爲“碳基”,把以硅材料芯片爲核心的電腦這個“新載體”稱爲“硅基”。
他們甚至據此規劃了人類進化路線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