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正言意堂堂(上)

上元節時,萬戶懸燈。

一盞盞燈籠,懸於大街小巷之中,彷彿將天上的羣星拉到了地面。

大內之前的御街上,一座座造型各異的燈山一字排開。展示在宣德門之前。

而屬於各府院監司、皇親貴胄的綵棚幕次,也同樣搭在御街之上。帳篷和綵棚上,同樣掛滿了燈籠。

正所謂“天碧銀河欲下來,月華如水照樓臺”,御街和東西大街,卻像是兩條銀河縱橫交織在一起。

如果從高處下望,整座東京城就是一座燈的海洋。

宣德門城樓上,趙頊穿着紅衣小帽,受過羣臣拜賀之後,帶着後宮嬪妃坐於一處,飲酒觀燈。而宰執和翰林學士們也在城樓上,同享天子欽賜的恩澤。

受了天子甘霖沐澤,做臣子的便要爲此而作詩作賦,以謝天恩,並記今日之事。

喝過天子賜下的御酒,重臣們便分韻即席賦詩。好壞不拘,只要應個景就行。當然也不是所有人都能立刻作出詩來,回到家中苦思冥想出來再呈上也不是不可以,只是會被人笑罷了。

王珪才思敏捷,很快就將御製詩做了出來。金玉滿堂、符合節日氣氛的富貴詩正是他的擅長,雖然備受人笑,甚至他的兄長都戲稱他的詩作是“至寶丹”,但畢竟應時應景,在宮中很受歡迎。

呂惠卿運氣不佳,拈了險僻的韻字。不過他的才氣在重臣中算是第一流的,只是少費思量,也敷衍了一篇出來。只是他心中有事,寫出來後,只確定了有沒有犯諱,便沒有再多修改。

他跟韓岡之間肯定是鬧翻了。

呂惠卿聽了曾孝寬說,韓岡在看到燈船的時候是笑着,但他心頭怒火有多旺,呂惠卿也能猜得出來。

都是白彰做的好事啊!雖然他直到站在了曾孝寬的面前,得到提醒後,好像才反應過來,叫起了撞天屈。不過其中真僞如何,卻說不清楚。曾孝寬回頭就說了,“白彰不能用了。”

主持燈山打造的白彰究竟是真糊塗,還是假糊塗,到底有沒有受到下面的矇蔽,呂惠卿無從分辨。只是有一點可以肯定,韓岡肯定是恨透了自己——白彰怎麼算都是他呂惠卿的人——如果互相交換位置,呂惠卿肯定也會這麼判斷。

究竟是誰!呂惠卿眯起眼睛,掃着在座的同僚,到底是誰下了黑手?將他和韓岡都給害了!

就在呂惠卿觀察着十幾位宰輔和學士,他們也都各自完成了今天例行的應制詩。幾個宦官將詩篇一張張地貼到了壁上,用燈籠照着。趙頊走過去,一首首看了一遍,隨手圈出了頭名——又是王珪第一。

賞了今年的上元詩賦,喝了一巡酒,趙頊在嬪妃們的陪伴下,又向下看着滿城的燈火。

“官家,那是鐵船吧?”

附在天子耳畔的絕色佳麗,遙遙指着城下的一座燈山的正是最近新得寵的朱才人。除了一開始在宣德門上接受百姓拜禮時,向皇后伴在趙頊身側近處。其餘時候,反倒是朱才人靠得天子近些。

順着春蔥一般的纖纖玉指,趙頊望着斜下方、略遠處的那艘燈船,很有些驚訝,那的確是軍器監燈山的位置所在。他沒有想到韓岡竟然這般有底氣,在上元節的時候,拿着鐵船當作了燈山式樣擺了出來。

看着這艘周身流光溢彩的鐵船,對韓岡甚爲了解的趙頊,知道多半很快就能看到真正的鐵船在汴水上航行了。只是趙頊覺得有一點讓他納悶,“燈山不是冬至之後就開始打造嗎?爲何軍器監的燈山會是鐵船?”

天子身後的幾個高品內侍互相看了看,提舉皇城司的石得一便上前一步,“軍器監的燈山原本是並不是船型,不過在年節時垮塌了下來,難以修復。而後軍器監纔不得不用了六天的時間,將新燈山給趕製出來。”

“難怪!”趙頊笑了一聲。看來不是韓岡爲了彰顯自己,而故意棄了原先的燈山,而又重新打造的這座燈船,“這樣就好。這樣就好。”

馮京笑着,略略提高了音量:“陛下,韓岡既然能把鐵船亮出來,肯定是有把握了,想必很快就能看到實物。”

趙頊興致高昂地點着頭:“朕也是這麼想的。”

呂惠卿終於知道到底是誰下的黑手了,幾乎要咬碎牙齒,馮京這是將他和韓岡都害了進去。

看到軍器監的燈山,王珪是緊皺眉頭,韓絳是眉頭緊皺,會有這種表情,全都是因爲他們對軍器監的內情並不瞭解,以爲韓岡對打造鐵船已經有了把握。

呂惠卿回頭再看看樞密院的正使、副使三人。吳充的表情與韓絳、王珪相似。而置身事外的蔡挺,與韓岡關係緊密的王韶,兩人無一例外都在欣喜中透着深深的疑惑。他們的神色中,都能看得出來他們也不瞭解今次的真相。

既然其他幾位宰輔都以爲鐵船即將功成,那麼唯一一位笑意盈盈的馮京,自然就是僅有的可能。

就在呂惠卿推斷着真兇是何人的時候,走到天子身後的馮京說道:“其餘各家的燈山,不過是好看而已,別無他用。可軍器監的這艘燈船,代表的卻是軍國之器,今夜評燈,軍器監的燈船當是魁首。”

上元節時擺出的燈山數十近百,這麼多的彩燈,肯定都要分個高下,免不了要排個座次。趙頊略一沉吟,笑得更爲開懷“……的確是這樣。今年燈山的頭名,也不用等到正月十八了,今天就可以定下。”

呂惠卿暗歎了一聲,馮京這是在給韓岡的棺材上釘釘子!

官場上的規矩就是這般。

不論是要做什麼事,只要沒有上報,最後即便沒有成功,也沒有什麼關係。可一旦正式報與上知,在文牘檔案上留下了文字,那就再難改易。若是沒有成功,就必然會受到懲罰。

之前,鐵船一事儘管在東京城中——甚至可能在北京大名、西京洛陽、南京應天——都已經傳得沸沸揚揚。只要韓岡沒開口——沒在公開場合、沒在正式場合開口,那都不算數。只要他不主動出手去做,任誰都催不了,也逼不了。

可現下軍器監已經將鐵船搬了出來,等於就是對東京城的百萬軍民正式宣佈:我們判軍器監的韓舍人,要打造鐵船了。

只要來觀燈的人——無論天子、羣臣、還是百姓,都從中聽到了這條宣言。

一座紅褐色的船型燈山,就將韓岡擺在架子上烤!

“陛下。”韓絳忽然出聲,叫住了被馮京煽動得正在興頭上的趙頊,“韓岡不請於上命,便以鐵船飾爲燈山。此行未免有失輕佻,也太好大喜功了一點!”

“不然,區區一座竹木爲骨的彩燈燈山,何須請於上命?”馮京狀似不屑地反駁着,“下面的燈山,有臥佛、有羅漢、還有麒麟、綵鳳,難道各家也曾奏請陛下不成?”

韓絳眉頭一皺,又欲強辯,但趙頊已經很不痛快地板下了臉。

明明是節慶,還說這些敗人興的話。不就是韓岡頂了中書都檢正的推薦嗎,還記掛在心上,宰相氣度一點都沒有——天子的表情說明了一切。

馮京微微翹了脣角,似乎很欣賞天子對韓絳的態度。

在旁瞧見馮京得意的眼神,呂惠卿更是恨得咬牙切齒。他不懼與韓岡翻臉,但被人陷害,那他無法忍受了。因爲一座燈山與韓岡交惡,更是無妄之災。韓岡的手段心術,呂惠卿都要暗暗提防,更不用說他背後的王安石——韓岡再怎麼不馴,也是一直幫着王安石的好女婿。

“陛下,既是如此,不如詔韓岡上來詢問,看看他到底只是造燈山,還是要打算給鐵船張聲勢!”

王珪似乎是在敲太平鼓,但他話中的意思卻是附和着韓絳,“張聲勢”三個字可不是好評價。

趙頊想了想,就準備點頭。韓岡沒有伴駕的資格,但如果天子特旨,卻是無妨。

王韶已經看出不對勁,他耳朵不聾,眼睛不瞎,不論韓絳、馮京和王珪,都沒有安着好心。同時更是嗅到一絲讓人感覺不妙的味道。

現在燈船已經亮了出來,東京城上下都在盼着看到真正的鐵船,韓岡怎麼說都難以洗脫,之後若是難以成事,不但名望大損,還要因爲妄報欺君而受到懲罰。

他站了出來:“陛下,不過一座燈船而已,就將一小臣找來詢問,未免有失輕重。此事待韓岡自請上表再議不遲。”

趙頊臉色陰沉了下來。他知道韓岡跟王韶的關係,王韶不可能跟韓岡過不去。既然如此,他的宰相和參政的話中必然有什麼問題。

趙頊無意多想其中緣由,只是覺得他的宰輔們上元節時還在勾心鬥角,不讓他得個清靜,做事未免也太過火了一點。這異論相攪,攪得朝堂上雞犬不寧,可不是好事。

他的視線移轉,轉到了一直沒有吭聲的另一位參知政事身上:“呂卿,你看如何?”

呂惠卿略作猶豫,“……臣以爲,陛下現在招韓岡覲見也無妨。臣也很想早點知道到底鐵船能不能成事!”

第二十六章 任官古渡西(三)第四十八章 一揖而別獨騎歸(下)第一百八十二章 變遷(九)第二十七章 片言斷積案(中)第二十九章 浮生迫歲期行旅(三)第三十章 回首雲途路不遙(四)第二百四十一章 新議(七)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進退地(四)第三十二章 吳鉤終用笑馮唐(十六)第一十八章 廟堂(九)第四十四章 聞說紛紛意遲疑(下)第一十一章 安得良策援南土(一)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二)第四十章 何掌綸言奉帝尊(下)第一十七章 往來城府志不移(十)第二十五章 山水流連住多時(下)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六)第一百二十四章 撲朔(下)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十八)第二百五十三章 新議(十九)第二十九章 頓塵回首望天闕(十)第三十三章 旌旗西指聚虎賁(一)第六章 千軍齊發如奔洪(上)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二)第二十七章 京師望遠只千里(六)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十三)第三十章 肘腋蕭牆暮色涼(十四)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十一)第三十三章 女兒心思可知否(下)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一)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二十三)第二十一章 涉川終吉黃龍鎖(上)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十四)第八章 太平調聲傳烽煙(一)第四十三章 百里河谷田一頃(下)第三十五章 願隨新心養新德(下)第四十一章 千嶂重隔音信微(下)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二十)第一十六章 綺羅傳香度良辰(中)第四十四章 本無全缺又何慚(下)第二十九章 頓塵回首望天闕(五)第三十一章 戰鼓將擂緣敗至(九)第一十二章 平生心曲誰爲伸(八)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二二)第一十五章 自是功成藏劍履(十二)第五章 心念親恩思全孝(上)第二十九章 頓塵回首望天闕(十)第一百一十四章 慶雷(上)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二十)第四十章 歲物皆新期時英(六)第二十七章 京師望遠只千里(五)第二十三章 誰言金瘡必枉死(下)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二十四)第三十章 衆論何曾一(三)第二十七章 舒心放意行所願(下)第一十四章 飛度關山望雲箔(三)第三百二十三章 說服(下)第八十三章 塵囂(十四)第二百二十二章 變故(十九)第二十九章 雛龍初成覓花信(下)第二百七十九章 長風(十六)第二十章 心念不改意難平(十)第一十五章 前路多坎無須慮(三)第一十五章 前路多坎無須慮(一)第二十章 千山紅遍好憑欄(上)第二十四章 兵戈雖收戰未寧(一)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五)第二百六十五章 長風(二)第三十三章 爲日覓月議乾坤(一)第四十一章 禮天祈民康(七)第四十七章 節禮千鈞重(下)第四十章 帝鄉塵雲迷(三)第三十七章 青山聲碎覷後影(二)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四)第二十六章 鴻信飛報猶覺遲(五)第五章 平蠻克戎指掌上(四)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十二)第三十九章 遙觀方城青霞舉(三)第一十章 彈鋏鳴鞘破中宸(上)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二十一)第二章 邊聲連角不知眠(一)第三十四章 道近途遠治亂根(中)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十四)第五章 九州聚鐵誤錯鑄(二)第四十六章 易法變制隳藩籬(三)第二百零五章 變故(二)第一十五章 焰上雲霄思逐寇(十)第四十一章 誹誹諫垣鳴禁闈(上)第三十四章 山雲迢遞若有聞(五)第三十八章 逆旅徐行雪未休(二)第八章 太平調聲傳烽煙(五)第二十五章 虛實(五)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二十一)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八)第三十章 衆論何曾一(三)第二百七十五章 長風(十二)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八)第八章 四句千古傳(下)第二十章 廷對展玉華(下)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十九)
第二十六章 任官古渡西(三)第四十八章 一揖而別獨騎歸(下)第一百八十二章 變遷(九)第二十七章 片言斷積案(中)第二十九章 浮生迫歲期行旅(三)第三十章 回首雲途路不遙(四)第二百四十一章 新議(七)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進退地(四)第三十二章 吳鉤終用笑馮唐(十六)第一十八章 廟堂(九)第四十四章 聞說紛紛意遲疑(下)第一十一章 安得良策援南土(一)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二)第四十章 何掌綸言奉帝尊(下)第一十七章 往來城府志不移(十)第二十五章 山水流連住多時(下)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六)第一百二十四章 撲朔(下)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十八)第二百五十三章 新議(十九)第二十九章 頓塵回首望天闕(十)第三十三章 旌旗西指聚虎賁(一)第六章 千軍齊發如奔洪(上)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二)第二十七章 京師望遠只千里(六)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十三)第三十章 肘腋蕭牆暮色涼(十四)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十一)第三十三章 女兒心思可知否(下)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一)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二十三)第二十一章 涉川終吉黃龍鎖(上)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十四)第八章 太平調聲傳烽煙(一)第四十三章 百里河谷田一頃(下)第三十五章 願隨新心養新德(下)第四十一章 千嶂重隔音信微(下)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二十)第一十六章 綺羅傳香度良辰(中)第四十四章 本無全缺又何慚(下)第二十九章 頓塵回首望天闕(五)第三十一章 戰鼓將擂緣敗至(九)第一十二章 平生心曲誰爲伸(八)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二二)第一十五章 自是功成藏劍履(十二)第五章 心念親恩思全孝(上)第二十九章 頓塵回首望天闕(十)第一百一十四章 慶雷(上)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二十)第四十章 歲物皆新期時英(六)第二十七章 京師望遠只千里(五)第二十三章 誰言金瘡必枉死(下)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二十四)第三十章 衆論何曾一(三)第二十七章 舒心放意行所願(下)第一十四章 飛度關山望雲箔(三)第三百二十三章 說服(下)第八十三章 塵囂(十四)第二百二十二章 變故(十九)第二十九章 雛龍初成覓花信(下)第二百七十九章 長風(十六)第二十章 心念不改意難平(十)第一十五章 前路多坎無須慮(三)第一十五章 前路多坎無須慮(一)第二十章 千山紅遍好憑欄(上)第二十四章 兵戈雖收戰未寧(一)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五)第二百六十五章 長風(二)第三十三章 爲日覓月議乾坤(一)第四十一章 禮天祈民康(七)第四十七章 節禮千鈞重(下)第四十章 帝鄉塵雲迷(三)第三十七章 青山聲碎覷後影(二)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四)第二十六章 鴻信飛報猶覺遲(五)第五章 平蠻克戎指掌上(四)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十二)第三十九章 遙觀方城青霞舉(三)第一十章 彈鋏鳴鞘破中宸(上)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二十一)第二章 邊聲連角不知眠(一)第三十四章 道近途遠治亂根(中)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十四)第五章 九州聚鐵誤錯鑄(二)第四十六章 易法變制隳藩籬(三)第二百零五章 變故(二)第一十五章 焰上雲霄思逐寇(十)第四十一章 誹誹諫垣鳴禁闈(上)第三十四章 山雲迢遞若有聞(五)第三十八章 逆旅徐行雪未休(二)第八章 太平調聲傳烽煙(五)第二十五章 虛實(五)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二十一)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八)第三十章 衆論何曾一(三)第二百七十五章 長風(十二)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八)第八章 四句千古傳(下)第二十章 廷對展玉華(下)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