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徐嘉尚獻上言事疏 李衛公出任黜置使

太監在一旁目睹了這一幕大吃一驚,愣住一會兒,之後趕緊上前詢問緣由,說:“大家這是怎麼了?”皇上說:“君臣猶如負責,皇帝失去臣子就如同父親失去兒女怎麼能不難過呢?”一聽這話太監呆在了那裡,按說這樣的話太監也是經常聽到的,而且他也親眼目睹皇帝和一些大臣的關係是非常親近的。只不過這個頡利可汗死了皇上會難過成這個樣子,實在是超出他的想象。看到太監吃驚的樣子,皇上一臉不悅。而太監是最會察言觀色的,一看這情形,立刻換上一副臉色。竟然也從自己的眼角擠出幾滴淚水,哽咽着說:“想不到皇上對竭力這樣一個人也是如此的長情,那些大臣們看到皇上的這件事情的表現,一定會非常感動吧!”說着他不停的擦着眼淚,皇上說:“你也不用在這裡難過了,告訴中書省,讓他們起草敕令,安排頡利的喪事。”太監說:“陛下這件事不需要政事堂的大臣們討論一下嗎?要是他們不理出一個章程,中書省怎麼起草敕令呢?”

皇上用拳頭輕輕的敲了敲自己的腦袋,說:“你說的沒錯,把這份奏本拿到政事堂,讓他們好好議一議,務必要拿出一個好的方案來操辦這次喪事,如果這件事情辦得好,我們就能夠得到草原百姓更多的支持,如果這件事情辦砸了,朝廷的威嚴就會受損。”太監拿着那一份奏章來到了政事堂,碰巧房喬和幾位大臣正在那裡議事,太監非常恭敬地用雙手把那一份奏本遞了上去,房喬站起來也用雙手接過那一份奏本,他下意識的意識到,這份奏本里所描述的這件事一定非同尋常。打開瞧了一遍,果然如此。於是把奏本給大家傳閱一遍,說:“這件大事已經擺在了我們的面前,這件事絕不能出任何差池。”李靖說:“說到底,頡利可汗不過是一個亡國之君罷了,他死之後我覺得讓他入土爲安就足夠了,何必不惜浪費明才如此折騰呢?”

房喬笑着說:“朝廷之所以需要在操辦頡利可汗喪事這件事情上耗費心力,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我們看重的不是頡利可汗本人,而是草原上的百姓,我們要讓他們知道朝廷尊重他們的風俗,他們可以按照他們過去的習慣生活。只要他們願意與內地的百姓和睦相處,他們可以生活的更好。”李靖說:“在戰場上你死我活,下了戰場就稱兄道弟,不管怎麼樣,我覺得這件事情都不可能長久的延續下去?”房喬說:“一切都在變化當中,只要我們堅持不懈,說不定心願就會達成。如果放棄了,我們就會重蹈之前的覆轍,草原和內地的百姓之間就要不斷的衝突下去,那樣的話百姓就沒有辦法停止流血。”這個時候戴胄說:“言下之意是朝廷已經決定爲辦頡利可汗的喪事花很多錢嗎?”房喬說:“不,無論在何時何地節約都是我們必須要做的事。”戴胄說:“不打算花很多錢,還打算贏得人家的尊重,怎麼着我都覺得這件事不是很靠譜。”

房喬說:“隋煬帝繼位之後大工程一個接一個上馬,每一個都花費甚巨。他喜歡製造繁榮的幻覺,爲了裝點門面,不惜血本。他這樣做自有他的一套道理,只不過他從來沒有把百姓的生死當做一回事。你大概是擔心我們做的事情跟之前怎樣對做的一模一樣吧!”戴胄說:“真是不可思議,房先生能夠如此準確的猜到我的心思。”房喬說:“真正會當家的人不是從來不花錢,而是把每一分錢都用在點上,用在最合適的地方。我舉個例子,隋文帝在位的時候遇上了災年,他特意下旨也許百姓外出就食,不僅如此,他自己也離開大興前往洛陽。途中皇帝的鑾駕與百姓相遇,隋文帝流着眼淚給這些百姓讓道。目睹了這一幕的人都非常的感動,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當時隋朝倉庫裡的糧食陳陳相因。很多都已經腐爛了,隋文帝卻不願意拿出來賑濟災民。”

戴胄說:“我做戶部尚書可沒有到這個地步。”房喬說:“聰明的人花錢和愚蠢的人花錢是不一樣的,愚蠢的人花錢錢會越來越少,而聰明的人則不同,每一分錢都花在合適的地方,他會讓你的生活越來越順,以至於你的財富非但沒有因此而減少,反而越來越多。”侯君集不耐煩的說:“我有點想不明白了,我們虛弱的時候,草原上的人不斷南下洗劫我們的邊民,現如今我們強大了,不對他們進行報復就已經仁至義盡了,現如今卻打算用很高的規格按照他們的可汗,以此彰顯天可汗對草原百姓的憐愛之心。”儘管幾位廷臣之間發生了爭執,可最後還是擬定了一個章程交給了中書省。不久之後,中書省已經把敕令起草完畢,到了門下省之後,皇上說:“希望這一次我們能夠得到草原百姓更多的支持。”

當時長孫無忌就在旁邊,聞聽此言趕緊說:“陛下,草原的百姓只享受我們的賞賜,卻不向我們繳納稅賦,皇上爲什麼還是如此看重他們呢?”皇上說:“現在很多人都說朕之所以看重草原百姓對天子的看法,是因爲朕擁有跟隋煬帝一樣的虛榮心。其實有這種想法的人實在是不知道朕的用心,漢朝爲什麼能夠強大,很重要的原因是漢朝的西部有一條通往西域的上商路,漢朝的絲織品源源不斷的運送到西域乃至於更遠的地方,這些絲織品給漢朝帶來了大量的收入,可以這麼說,漢朝強盛,絲織品功莫大焉。我想跟漢武帝一樣把西域的商路打通,那樣的話我們就可以與西域諸國互通有無……”長說無羈,一邊聽着一邊說:“這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到的,不過這樣的事情似乎隋煬帝也的確做過。”皇上說:“隋煬帝做的事情未必都是錯的,只不過即便是對的事情,好的事情,也要選擇在合適的時機去做,否則就會適得其反。”

之後三省長官以及被授予參知機務頭銜的大臣一起來到御前,皇上說:“那一份敕令朕看過了,總體來說朕非常的滿意,只是有一節需要小小的修改一下。頡利可汗不能按照中原的風俗安葬,朕打算把他的屍骨還給草原的百姓,讓他在他的子民當中安息。”房喬說:“那就是要火葬了。”皇上說:“溫彥博不是說過了嗎?全其部落,順其土俗,以爲中國悍壁。朕覺得朝廷的做法應該始終如一,只有如此才能讓草原上的百姓相信我們。”一切已經安排妥當,頡利可汗的家人已經得知皇上的意思,他們隨時準備帶着頡利可汗的靈柩迴歸故鄉。夜深了,皇上穿着常服在御花園散步,不久之後皇后出現在他的旁邊。

兩個人自覺的手拉在了一起,皇上說:“朕現在非常的焦慮,李淳風說了,今年不會太平,不知道爲什麼,朕總覺得竭力可恨的死對我們而言是不祥之兆,這也是朕之所以重視頡利可汗喪事的原因,這個原因不足爲外人道。”皇后說:“佛家是非常講究因果的,因果之說用在普通人身上是非常符合事實的,用在國事上也是非常合適的,如果天子廣種福田,重視修身,他的周圍就會出現很多賢臣能臣。只要陰陽調和得當,自然就會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皇上說:“一直以來,朕都是非常謹慎的,而且朕已經在很多方面已經超過了前人,爲什麼上天還要責怪朕呢?”皇后說:“陛下自己覺得比堯舜如何?”皇上說:“朕何德何能怎麼敢跟堯舜相提並論呢?”皇后說:“既然如此,你就不能覺得自己已經超過了古人?”皇上說:“你就簡單說正在哪方面做的不足,朕會想方設法去改進。”

皇后說:“正因爲在衆多的天子當中,你做的還是不錯的,所以就算是今年出一些狀況,大概也不至於會傷筋動骨,但是也不能等閒視之,如果能夠未雨綢繆,等到問題爆發時,朝廷早已經準備好了應對之策,如果是那樣的話就更好了。”皇上望着滿天的星辰,然後對皇后說:“你覺得做皇帝怎麼樣纔算是吉祥的呢?”皇后說:“這個我可不知道。”皇上耐心的說:“做皇帝最吉祥的莫過於就像天上的紫微星一樣,他並不過分閃亮,衆多的星星圍繞着它。如果像月亮那樣,就會遮蓋很多星星的光芒。”皇后說:“有明君,然後纔能有賢臣。反過來,如果朝中聚集了大量的賢臣和能臣,這就說明坐在御座上的那個人一定是明君是賢君。”皇上笑着說:“這讓我想起了一個人,夏朝最後一位國君叫桀,這個人就像是太陽一樣光芒四射,衆人在他的身邊黯淡無光,這個時候幾乎所有的人都恨透了他,不惜與他同歸於盡。”

就在頡利可汗的家人扶着他的靈柩從長安出發的同時,皇上親自登上城樓送行,不久之後,朝廷派出制史徐嘉尚跟着頡利可汗的家人一起前往漠北。皇上站在城樓之上,看着那些人距離長安城越來越遠。回頭又看了一眼站在他旁邊的李淳風,說:“能不能勞駕你再卜一卦,看朕做了這件事之後,吉凶會不會有什麼變化?”李淳風說:“卦卜的多了不好,皇上只要記住一條就行,諸惡莫作,衆善奉行。有時候人不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沒有關係,那就多聽一聽大臣們的意見,討論的多了,許多道理也就明晰起來了。”徐嘉尚坐在馬上心情非常的複雜,對於躺在棺材裡的這位頡利可汗他算是恨之入骨,可如今他作爲朝廷制史,自然要表現出對頡利可汗以及他的家屬以及草原百姓的關心。

雖然新年已經過了,可春天並沒有到來。一路之上看到的只有枯木和冰雪,儘管如此,也不能掩飾山河之壯麗。越到北邊越顯得荒涼,終於他們來到了大漠。視線草原上的百姓早就得知,頡利可汗的靈就要回到大漠了,他們紛紛等候在沿途,看到頡利可汗的靈柩,立刻下拜痛哭。這個時候徐嘉尚才明白皇上那麼做,其實是很有道理的。雖然頡利可汗並不是什麼明君聖主,甚至一度成了唐朝的階下囚。在草原百姓的心裡,他仍舊是一位英雄。終於他們到達了頡利可汗在老家,在當地陰陽的幫助之下,很快就找到了合適的地方。沒事士兵們拿着鐵鍬在那裡挖了一個大坑,然後將頡利可汗的棺材放了進去,再由騎兵衝過去把踏瓷實了,按照當地風俗,凡是參與這一次施工的人會被全部滅口。不過如今是唐朝皇帝當家,就把這個環節滅掉了。只是在當地化出一片禁區,並且約定等到來年現場長出了草,有人來到現場,就根本沒有辦法判斷頡利可汗棺材安放的位置。

按說到了這個時候,徐嘉尚的使命已經完成了,他應該立刻啓程返回長安覆命。然而有意思的是他並沒有着急返回長安,而是在當地進行了一番巡視,謝謝當地的百姓,瞭解他們的生活狀況。並且通過這種方式來評估當地長官的表現。在返回長安的途中,每到一個地方,他都非常留意當地的風土人情,並且如實記錄。等他回到長安的時候,已經厚厚的記了一路,在去宮裡覆命之前,把自己沿途寫下的東西反覆閱讀,去掉那些無關緊要的部分,形成了一份奏疏。那個時候已經是傍晚了,皇上仍舊坐在那裡閱讀奏章,忽然有太監過來說:“陛下,徐嘉尚回來了。”皇上說:“快請吧!”徐嘉尚快步上前大禮參拜,說:“陛下,臣給你覆命來了。”皇上說:“開始完成的怎麼樣?一切還順利嗎?”

徐嘉尚點點頭說:“簡直不可能再順利了,只不過我發現了新的問題。”皇上說:“發現什麼問題了?”徐嘉尚一本正經的說:“臣到了大漠之後,看到那些部落的長官一點也不愛惜他們的百姓。動不動就要奪走百姓的牛羊,他們都抱怨天可汗的恩德到不了他們的身上。”此言一出,不等皇上發言,太監先急了,說:“他們說這叫什麼話?唐朝沒有從他那裡收一分錢的稅,而他們卻每年從朝廷那裡得到一筆封賞。”徐嘉尚不慌不忙的說:“陛下,如果臣記的沒錯的話,皇后曾經說過自己不願聞政事,如果連皇后都不聞政事的話,這個人憑什麼站在這裡?”皇上說:“這是朕的過錯。”然後示意讓太監出去,徐家嘉尚接着說:“陛下如果真的在意草原百姓的想法,那就請你爲他們主持公道,如果不在意,臣也就沒什麼可說的了。”

皇上說:“如果真的像你說的那樣,草原上的百姓期待朕替他們主持公道,朕當然義不容辭。不過有些話朕還是要說在前頭,草原不同於內地,那些部落的長官,不同於內地的官員……”徐嘉尚說:“在往來大漠的過程當中,臣也注意到了沿途州縣的民情,地方上怨氣很大,記得陛下曾經說過,今年各方面都看起來有點不大對勁,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爲陰陽失調,陰陽之所以失調,毛病都在人事上。陛下應該派出官員消除地方上的弊政,果真如此的話,用不了多久,整個大唐就會煥然一新。”皇上點點頭說:“朕一定會認真對待此事。”雖然在嘴上答應了,可徐嘉尚出宮之後,皇上就把這件事情撂下了。在皇上的心中,徐嘉尚不過是一個小角色,他的話在皇上的耳朵裡簡直不值一提。而徐嘉尚本以爲自己這一次表現還不錯,於是就在那裡等着加官進爵了。

上天偏偏喜歡跟人開玩笑,隔了一段時間,他非但沒有被升官,反而被貶了官。這可讓徐嘉尚受到了很大的打擊,來到了新當差的地方,他簡直換了一個人。從前那種打了雞血一樣的狀態一去不返,如今他每天都像被霜打了的茄子一樣。葉子耷拉着,兩眼無神,無論做什麼都顯得一點力氣都沒有。如此一來,談和談的人就越來越多,於是徐嘉尚不斷被上司約談,約談實在是一種太過於嗝氣的說法。每次上司把他叫過去之後劈頭蓋臉就是一頓罵,每次被口水噴了一臉,出去之後他仍然選擇做自己。徐嘉尚如何消沉暫且按住不表,只說不久之後各地都有一些不好的風評出現了。終於尚書右僕射李靖帶着一份奏表來到了內庭,說:“陛下,如今在很多地方都出現了不好的風評,臣覺得這件事情非同小可,請陛下選擇合適的人巡視地方。”

皇上漫不經心的說:“愛卿所言極是,那就勞駕你推薦合適的人去吧!”李靖告退,回到家裡,他非常認真的跟夫人討論這件事。夫人說:“這件事你不該管。”李靖說:“杜公要是在的話,遇到這樣的事情,他會不管嗎?”夫人說:“杜工會管的,他也應該管。你就不同了,皇上把尚書右僕射這個位置交給你,並不是真的把朝廷大事委託給了你,他給你的不是實權,只是個榮譽罷了。你應該安心的享受這一份尊榮,千萬不要自尋煩惱。”對於夫人的這一番說辭,李靖很顯然是沒辦法接受的,說:“朝廷在改軍制的時候,如果沒有我的支持,能做得到嗎?”夫人說:“如果不是有你這樣一位在軍中威望甚高的將軍,革新軍制也沒有那麼難。”李靖說:“我一直把你視作是知己,沒想到你如此輕視我。”

夫人說:“你說這話可就太不憑良心了,我從來都是最賞識你才幹的人,但我覺得,皇上對你可沒有那麼賞識,他現在看你更多的是一種威脅。如果單憑在軍事方面的才幹,你不輸給陛下。你想想看,像你這樣的人,不被皇上殺掉就已經萬幸了,怎麼還敢指望自己是陛下的心腹呢?你可別忘了,在武德九年的時候,你與李世勣選擇觀望。在皇上的眼裡,你從來都不是自己人。”李靖說:“哪個魏徵,曾經是建成的心腹,現如今他是皇上非常倚重的大臣,這你又怎麼解釋呢?”夫人笑着說:“魏徵是孤臣,你去打聽一下,滿朝文武從心裡喜歡魏徵的有幾個?而你就不同了,放眼軍中,有哪一個不尊重你呢?很多時候以你的威望不需要虎符就能調動軍隊,這樣的人,皇上怎麼能放心呢?如果我是你一定選擇夾着尾巴做人,絕不出風頭。”儘管李靖不願意相信夫人的說法,可在他的內心深處卻感到非常的虛。

不管如此他還是想要盡力把這件事情做好,隔了三天,李靖來到御前,說:“臣經過反覆思量,覺得魏夫子是不二人選。他曾經作爲朝廷制史前往山東,不但很好的宣揚了陛下天下和解的意願,還順便懲治了不法的吏員……”李靖在那裡說的正起勁,皇上突然大怒,說:“你辦事太沒有正形了,魏徵是匡正朕過世的人,朕一刻也離不開他,你這麼做,居心何在?”一聽這話,李靖趕緊跪倒在地,心中十分震驚,腦袋裡嗡嗡作響。皇上人就不能解恨說:“你下去吧!這件事不用你管了,朕另有安排。”李靖灰溜溜的退了出去,心中越想越覺得難過,可是你如此已經無計可施。李靖走後,皇上忽然後悔起來,覺得再怎麼說李靖也是尚書右僕射,縱然給他這個職位只是爲了讓他光宗耀祖,但也不能做的太露骨。經過反覆思量,爲了表現自己對李靖的信任,決定讓李靖擔任外出巡視的黜置使。

231知天命甘心受死難行篡逆揮刀弒君王121致厚禮番邦顯誠意 去深情寒士保尊嚴第63回突利可汗來朝天子馬週上書以利主君第十二回劉文靜行年犯災星竇建德英雄至末路280虞世南因病謝紅塵高士廉進位右僕射137長孫無忌耕耘東宮 尉遲敬德御前獻醜119服幻藥誤入博泰谷 計無常困在深水宮第99回一心護主李綱病故修建新宮戴胄請止335房玄齡看重李大亮唐尚書奪官封德彝292秋十月鸞駕回京師在清晨廷臣議大事132魏夫子依禮規天子 溫令公舉酒解君憂348莫離支遣使獻二女薛延陀叛唐致家亡188生死局使節又往矣 悲喜事可汗顯威風第60回白肥兒出力護社稷杜如晦勞心爲太平152居命處運存乎天數 爭名逐利近於人情第十一回劉武周北上歸胡虜房玄齡設卦解迷局第十九回老學究兩定必殺計李楊氏冒死救秦王358王玄策借兵教天竺蕭相公病死入冥國110鳳鳥墜地誤入陋居 商人聞言更曉事理270顯仁宮皇上責官吏白石廳郎中刺川王第33回弘文館學士治經典社稷壇天子祈豐年第64回貞觀皇上四請賓王李靖將軍狼山之會200高昌新中藏壯志大比丘南下散妖言186傳佛法因故減苦役 習道經意外開岔支189段志玄領兵出西域 天柱王奇計襲涼州239番邦監國提前卸任河源郡王遣子來唐145李淳風製作渾天儀 苗山幽智救童女王153李承乾遊戲明德殿 唐皇上置酒未央宮307孫伏伽不恥當年貧苗山幽冒險遊吐蕃第50回高皇帝淚灑臨湖殿三野老動情寄江聲第九回中原大地一片紛擾 北方胡天換代改朝第87回李思摩爵封懷化王李衛公官拜右僕射228遇盧生大談養生術盼方士多言命早夭第69回盧夫人知心勸夫婿鞠文泰舉酒送唐僧107哀山幽人前失體面 俏龍波掌摑濟平衡第70回去漠南虎口脫危險到年底諸事盡繁忙105聞直言下旨毀新宮 感無常奈何失皇子213西平郡王復辟舊邦東宮承乾留守長安第十六回苗懷仁攜子歸鄉里楊文幹舉兵謀皇唐190李衛公白髮領三軍 隋外孫上書乞歸順338岑文本獲封中書令郭孝恪俘虜焉蓍王290侯弘仁銳意開道路李思摩奉旨出河南348莫離支遣使獻二女薛延陀叛唐致家亡248魏王泰禮接士大夫皇阿爺設立文學館155往來書信觸犯禁忌 進出監獄赦免賢人199慕容順直言獲猜忌高甑生求利有去心165居士沉浸水墨世界 浪子執着宜假嗣續298黨仁弘羅竇擊反獠流鬼國遣使朝天子224何刀兒服役陽關外苗山幽再入吐谷渾第37回義安王興兵清君側李世民殺雞儆羣猴113慈父知禮爲女消業 罪官起復算計功名293京兆小民不孝獲罪弘化公主遠嫁西垂296春正月上幸魏王第夜午時君夢國子監第82回在朝堂蹉跎如火煎立宮門度日似風起第48回盡禮數順理而正心修人事遵道而貴己第57回苗山幽提刀赴邊塞白肥兒酒後論功名250房玄齡上書請旨意孫思邈妙手難回春103魏夫子御前陳心跡 隋烈士英魂還故鄉182李淳風驚聞壞消息 孫思邈營救老相識187趙德楷出使遭囚禁 王神機見面問吉凶235高士廉後飲屠蘇酒孫思邈熬製雪香丸355苗山幽朝見葉子柒惠恩善挑戰陸一蟬215宗廟之制三昭三穆據祀武王非業所因142李承乾求教長孫後 苗宜家乞嫁高士衡269苗山幽遠走西南國白毛怪着力害蒼生第79回冤情昭雪道士出獄戰場落敗酋長投唐294張玄素上疏諫皇嗣侯君集求愛君擊狂胡139慶善宮演奏慶善樂 歡喜人寫就歡喜文第96迴天子壽誕諸王拜賀吳王英武國舅不安285三國合謀共伐焉耆一陽初升敬答太清171吃湯餅士民皆歡喜 備年關君臣相語難352李世民著書成帝範中書令病重謝紅塵第41回螻蟻命莫有治世心無用人何談慷慨志第36回顯德殿良臣論吉凶保育房比丘說善惡359李君羨緣喪親命太史令深言後來人277高士廉率爲氏族志貞觀帝西遊砥柱山246狂宮人侍寵忘遠近賢魏王無力挽敗局199慕容順直言獲猜忌高甑生求利有去心192大唐皇帝演說古事慕容伏允再襲擾涼州362苗山幽拜訪袁天罡陸一蟬難棄房遺愛225慕容純奉獻馬奶酒李大亮烹茶吐難言第72回佔定襄隋人盡歸唐住南廂陰魂鬧相府第十二回劉文靜行年犯災星竇建德英雄至末路169利益衆生魔窟傳法 意氣用事謀害高僧126利州都督請求封禪 孫氏珍妮管教英雄236上臨御門聽四方聲詔命降下改諸王號第二十回銀安殿衆人逼秦王玄武門一役定社稷327褚遂良請緩封皇子侯君集怨憤生異心191棄宗弄贊遣使入貢 大唐制史前往撫之333紇幹承基告發謀逆賀蘭楚石檢舉阿翁121致厚禮番邦顯誠意 去深情寒士保尊嚴104棄急計決議緩吞併 止逐兔華夷共明王264政事堂廷臣論兵制幻雪亭方士說吉凶316張行成夜作言事疏魏王泰獻上括地誌255白肥兒對峙長公主田有釧拜會蕭玉蓉341俟利苾輕騎入朝中史刺史坐髒遭刑戮101魏夫子彈劾權萬紀 孫思邈拜會袁天罡第73回伊蘇尼失頡利失蹄京兆風華房杜染疾234皇后患病閒暇時光藥王進宮參詳病理313李世勣還朝掌兵部真珠汗趁虛擊思摩
231知天命甘心受死難行篡逆揮刀弒君王121致厚禮番邦顯誠意 去深情寒士保尊嚴第63回突利可汗來朝天子馬週上書以利主君第十二回劉文靜行年犯災星竇建德英雄至末路280虞世南因病謝紅塵高士廉進位右僕射137長孫無忌耕耘東宮 尉遲敬德御前獻醜119服幻藥誤入博泰谷 計無常困在深水宮第99回一心護主李綱病故修建新宮戴胄請止335房玄齡看重李大亮唐尚書奪官封德彝292秋十月鸞駕回京師在清晨廷臣議大事132魏夫子依禮規天子 溫令公舉酒解君憂348莫離支遣使獻二女薛延陀叛唐致家亡188生死局使節又往矣 悲喜事可汗顯威風第60回白肥兒出力護社稷杜如晦勞心爲太平152居命處運存乎天數 爭名逐利近於人情第十一回劉武周北上歸胡虜房玄齡設卦解迷局第十九回老學究兩定必殺計李楊氏冒死救秦王358王玄策借兵教天竺蕭相公病死入冥國110鳳鳥墜地誤入陋居 商人聞言更曉事理270顯仁宮皇上責官吏白石廳郎中刺川王第33回弘文館學士治經典社稷壇天子祈豐年第64回貞觀皇上四請賓王李靖將軍狼山之會200高昌新中藏壯志大比丘南下散妖言186傳佛法因故減苦役 習道經意外開岔支189段志玄領兵出西域 天柱王奇計襲涼州239番邦監國提前卸任河源郡王遣子來唐145李淳風製作渾天儀 苗山幽智救童女王153李承乾遊戲明德殿 唐皇上置酒未央宮307孫伏伽不恥當年貧苗山幽冒險遊吐蕃第50回高皇帝淚灑臨湖殿三野老動情寄江聲第九回中原大地一片紛擾 北方胡天換代改朝第87回李思摩爵封懷化王李衛公官拜右僕射228遇盧生大談養生術盼方士多言命早夭第69回盧夫人知心勸夫婿鞠文泰舉酒送唐僧107哀山幽人前失體面 俏龍波掌摑濟平衡第70回去漠南虎口脫危險到年底諸事盡繁忙105聞直言下旨毀新宮 感無常奈何失皇子213西平郡王復辟舊邦東宮承乾留守長安第十六回苗懷仁攜子歸鄉里楊文幹舉兵謀皇唐190李衛公白髮領三軍 隋外孫上書乞歸順338岑文本獲封中書令郭孝恪俘虜焉蓍王290侯弘仁銳意開道路李思摩奉旨出河南348莫離支遣使獻二女薛延陀叛唐致家亡248魏王泰禮接士大夫皇阿爺設立文學館155往來書信觸犯禁忌 進出監獄赦免賢人199慕容順直言獲猜忌高甑生求利有去心165居士沉浸水墨世界 浪子執着宜假嗣續298黨仁弘羅竇擊反獠流鬼國遣使朝天子224何刀兒服役陽關外苗山幽再入吐谷渾第37回義安王興兵清君側李世民殺雞儆羣猴113慈父知禮爲女消業 罪官起復算計功名293京兆小民不孝獲罪弘化公主遠嫁西垂296春正月上幸魏王第夜午時君夢國子監第82回在朝堂蹉跎如火煎立宮門度日似風起第48回盡禮數順理而正心修人事遵道而貴己第57回苗山幽提刀赴邊塞白肥兒酒後論功名250房玄齡上書請旨意孫思邈妙手難回春103魏夫子御前陳心跡 隋烈士英魂還故鄉182李淳風驚聞壞消息 孫思邈營救老相識187趙德楷出使遭囚禁 王神機見面問吉凶235高士廉後飲屠蘇酒孫思邈熬製雪香丸355苗山幽朝見葉子柒惠恩善挑戰陸一蟬215宗廟之制三昭三穆據祀武王非業所因142李承乾求教長孫後 苗宜家乞嫁高士衡269苗山幽遠走西南國白毛怪着力害蒼生第79回冤情昭雪道士出獄戰場落敗酋長投唐294張玄素上疏諫皇嗣侯君集求愛君擊狂胡139慶善宮演奏慶善樂 歡喜人寫就歡喜文第96迴天子壽誕諸王拜賀吳王英武國舅不安285三國合謀共伐焉耆一陽初升敬答太清171吃湯餅士民皆歡喜 備年關君臣相語難352李世民著書成帝範中書令病重謝紅塵第41回螻蟻命莫有治世心無用人何談慷慨志第36回顯德殿良臣論吉凶保育房比丘說善惡359李君羨緣喪親命太史令深言後來人277高士廉率爲氏族志貞觀帝西遊砥柱山246狂宮人侍寵忘遠近賢魏王無力挽敗局199慕容順直言獲猜忌高甑生求利有去心192大唐皇帝演說古事慕容伏允再襲擾涼州362苗山幽拜訪袁天罡陸一蟬難棄房遺愛225慕容純奉獻馬奶酒李大亮烹茶吐難言第72回佔定襄隋人盡歸唐住南廂陰魂鬧相府第十二回劉文靜行年犯災星竇建德英雄至末路169利益衆生魔窟傳法 意氣用事謀害高僧126利州都督請求封禪 孫氏珍妮管教英雄236上臨御門聽四方聲詔命降下改諸王號第二十回銀安殿衆人逼秦王玄武門一役定社稷327褚遂良請緩封皇子侯君集怨憤生異心191棄宗弄贊遣使入貢 大唐制史前往撫之333紇幹承基告發謀逆賀蘭楚石檢舉阿翁121致厚禮番邦顯誠意 去深情寒士保尊嚴104棄急計決議緩吞併 止逐兔華夷共明王264政事堂廷臣論兵制幻雪亭方士說吉凶316張行成夜作言事疏魏王泰獻上括地誌255白肥兒對峙長公主田有釧拜會蕭玉蓉341俟利苾輕騎入朝中史刺史坐髒遭刑戮101魏夫子彈劾權萬紀 孫思邈拜會袁天罡第73回伊蘇尼失頡利失蹄京兆風華房杜染疾234皇后患病閒暇時光藥王進宮參詳病理313李世勣還朝掌兵部真珠汗趁虛擊思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