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張士貴領兵平獠亂 安四娘改嫁引風波

原本我的案子並不是什麼大案,而且案情一點都不復雜。但是不知道什麼原因,引起了衙門與衙門之間,同一個衙門的同僚之間很大的爭議。在敦煌,特別是我本人,都覺得案子經過蕭瑀過問之後,我一定會被處以重刑。之後因爲他的要求被駁回,很多人又樂觀,估計我很可能被釋放回家。要被處以重刑,這引起了我很大的疑慮,但要被釋放回家,也讓我非常的焦慮。正所謂前有懸崖、後有追兵,進退兩難、無所適從,正在我對回家之後發生的事情而感到焦慮的時候,皇上有了新的旨意,說:“蕭瑀發現這個案子有問題,朝廷應該首先給予褒獎,至於這個案子到底應該如何處置,不能唯蕭瑀馬首是瞻,應該交給大理寺全權處置,我們應該相信大理寺的官員會給出一個公正的答案。”一位長年在御前侍奉的太監說:“陛下有句話小的不知道當講不當講。”皇上說:“不妨說說看。”太監說:“自古以來都是官官相護,我覺得大理是未必就能夠給出一個公正的答案。”

皇上說:“朕想問你,百姓爲什麼會不相信官家呢?”太監說:“因爲百姓的生活大多數時候都是很苦的,他們一年辛苦耕種,打下來的糧食被官員們想出的各種奇招異術不知不覺的拿走了,官倉空虛了,陛下又會下旨向百姓徵糧,百姓們還怎麼餬口呢?”皇上說:“其實朕也爲這件事情煩惱,朝廷每年發給官員們的俸祿是不是足夠維持他們的體面,就算是能夠做到這一點,人都會希望自己的生活過得更體面一些。”太監說:“百姓們都相信是官員們欺上瞞下,是官員們矇蔽聖主,皇上總還是好的,天下沒有不事的父母,自然也沒有不適的君上。可事實真的是如此嗎?”一聽這話,皇上眉頭緊鎖,說:“在御前你要慎言,希望你知道朕說這番話是出於好意。”太監說:“我深受皇恩,纔對陛下直言相告,如果說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就要遭遇不測,小的死而無憾。”

皇上說:“人非聖賢,不可能做的每一件事都對,不可能說的每一句話都對。”太監點點頭說:“陛下說出這番話,小的很爲陛下高興。君上並非生而生賢,世上也沒有這樣的人。大概古往今來很少有人具備周公和孔子一樣的天賦,可他們兩個都非常的謙虛好學,這世上大多數人天資不及周公和孔子,卻驕傲自滿。陛下能夠容忍魏徵,爲大唐留下了直臣,並且能夠採納魏徵的諫言,這是很了不起的,從古到今,具備文韜武略的君王有很多,能夠虛懷納諫的萬中無一,陛下一定是被千秋萬代之後人們所歌頌的明君聖主。”一開始皇上以爲這太監要有諫言了,聽着聽着發現太監開始表揚起他來了,不覺有些飄飄然。很快他又開始提醒自己,說:“你說你的想法,關於苗山幽這個案子的。”太監說:“小的覺得應該讓刑部和大理寺同時討論這個案子,如果結論一致,感覺就不再改變。如果結論不一,就拿到御前討論。”

皇上說:“天下案子那麼多,如果每個案子都如此處置,不知道會有多少積案,到時候卷宗會累的比山還要高,上面的塵土比臉還要厚。”一聽這話太監不敢言語了,不久之後房喬來到了御前,皇上把自己和太監的這一段討論說了,房喬拱手說:“這件事需要從長計議,如果能夠辦得好的話,就可以讓天下的冤獄撿到最少。”皇上說:“之所以冤獄不絕,根本上是因爲有很多不負責任的吏員,如何才能夠讓這些人不違背自己的良心做事,不被眼前的利益所矇蔽,讓吏員之間衙門之間互相牽制監督固然很重要,但我覺得另外一點也非常的重要,就是天子要以身作則,正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上邊的人喜歡清官,清官就有出頭之日……”

說到這裡皇上突然停住了,沉默片刻又說:“這世上有不喜歡清官的皇帝嗎?”說這話的時候,他的雙眸注視着房喬,很顯然他希望房喬能夠給他一個答案。房喬想了一會兒說:“清官固然不貪財,但是他往往好名。清官恪守律條,也往往不知道變通不容易與同僚相處,所以但凡是清官,很少有不被同僚攻擊的。自古以來,加在天子身上的禮數一點也也不必加在官員身上的禮數少,可古往今來又有多少天子能循規蹈矩呢?這些清官,在天子看來就像是拿着戒指的書房先生,請陛下想一想,這種人怎麼可能得天子的歡心呢?”皇上想了想說:“魏徵不就是這樣的人嗎?”房喬說:“在輔佐陛下之前,他侍奉過很多人,可又有幾個人願意親近他,願意接納他的諫言呢?天子如陛下這樣萬中無一。”皇上點點頭說:“是啊!天洗也是血肉之軀,也有七情六慾,也跟普通人一樣好逸惡勞。”

房喬說:“庶人如果好逸惡勞,耽誤的是一家人的生計。官員如果好逸惡勞,耽誤的是自己的功名,天子如果好逸惡勞,耽誤的是江山社稷。”皇上認真的聽着,說:“如此說來,天下又有幾個人能安逸呢?”房喬說:“佛說衆生皆苦,說的也許就是這個道理吧!不過話說回來,一個人如果一生不做任何事,每天飲酒作樂,這樣就能得到歡喜嗎?事實恐怕不是如此。在魏晉時期,士族不上功名,大家都以清談爲樂,可這些人聚集在一起又能談論什麼呢?無非是談論人世之美好,對死亡之恐懼。如果每天都生活在恐懼之中,又有何歡樂可言呢?如果人能夠在有生之年建功立業、造福子孫,也就不必恐懼死亡。因爲你的陰德極爲深厚,就算是不在人世,也不至於下地獄成熟難以名狀之苦。”房喬的話,讓皇上不禁感到一陣寒冷,說:“朕有這樣的功德,如果有一天駕鶴西去,不至於有什麼麻煩吧!”

此時的蕭瑀倍感失落,自己奉皇命出使地方,發現問題卻沒有權權處置之權。皇上雖然明令對他進行嘉獎,可他還是非常的憂愁。一邊盡心盡力的辦差,一邊在閒暇時喝着悶酒,這一天辦完差事穿着便服和手底下的一位幕賓來到了一間酒樓,店家把酒肉端了上來,幾碗黃湯下肚,蕭瑀臉色通紅,那位幕賓說:“主公出自南方,對於北方所產的酒未必瞭解的很多,特別是在一些小地方所產的酒,雖說名氣不是很大,卻別有一番風味。”蕭瑀說:“有的人喜歡豪飲,有的人喜歡細品,我是喜歡豪飲的人,雖然我來自南方,不管三七二十一,把這些酒裝到肚子裡也就完了。”幕賓說:“想不到主公如此豪爽。”蕭瑀說:“我飲酒大多數時候都是借酒澆愁,在這種情況之下又如何能細品呢?不過是把自己灌倒也就拉倒了。”

蕭瑀是一個非常嚴謹的人,每次喝到微醺,從不喝到爛醉,他不願意下面的人,見到他的時候聞到撲面而來的幾口氣,他不喜歡,沒有辦法在下邊的人面前展示出威儀。這一夜星光黯淡,他坐在閣樓之上,說:“春天就要到了,爲什麼我的心中卻感受不到一絲春意呢?”在他的身後站着一個童子,聽見蕭瑀在那裡說,他忍不住接了一句,說:“所謂春秋變化,不過是陰陽輪迴而已。所以即便是在嚴冬,春秋有時只是藏在了人們看不到的地方,並不是消失了。”蕭瑀不禁站起來說:“我只說春天要到了我的心裡感受不到一絲春意,我並沒有說這世上沒有春意,所以你的這一番說教從何而起呢?”那位童子臉色通紅,垂着雙手腦袋耷拉着,小聲說:“小的該死,請主公責罰。”蕭瑀說:“大禹曾經說過,謙受益,滿招損。”然後一甩袖子氣轟轟的走了。

清晨大理寺聚集了很多人,寺丞坐在正中間,他說:“人都到齊了嗎?如果到齊了開始點卯。”在他旁邊一位官員站起來,捧着手裡的冊子,開始宣讀在場人的名字。誰的名字讀到了誰就站起來,現場的氣氛莊嚴肅穆。點卯結束之後,寺丞說:“今日我們奉旨討論苗山幽一案,今天是最後一次討論這個案子,陛下希望今天我們做出的結論不再有任何爭議。”這個時候一位年老的官員說:“這恐怕有點難,首先蕭瑀可能會很不滿意,除非我們全部採納了他的主張。”寺丞說:“這的確是一個問題,這樣說吧!今天我們討論出來的這個結果,絕對要經得起考驗,否則我們這些人還怎麼面對陛下呢?”之後,有一位官員把卷宗放在了大家的面前,寺丞說:“這份卷宗想必大家已經看過了,今天我讓人再當着大家的面讀一遍,大家留神其中每一個細節。”

大理寺的官員激烈的討論着,在朝堂之上,同樣也在發生激烈的爭論。皇上說:“西南的獠人自以爲山高皇帝遠,便可以爲所欲爲,豈不聞漢朝將軍陳湯曾經說過,明犯強漢,雖遠必誅。如果不去懲戒這些獠人,大唐天子還有威嚴嗎?”魏徵說:“曾以爲應該先派人去招撫,招撫不成再派人去打,這就叫做先禮後兵。”皇上有些不耐煩的說:“獠人作亂已經不是第1次了,對於這樣的人說多少大道理都沒有用,只有兵器才能教會他們該怎麼做人。”房喬說:“李淳風說過,今年似乎有些不太對頭,用兵還是應該謹慎。”皇上說:“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不管是好事還是壞事,只要註定發生,那就面對它。”魏徵說:“如果一定要打,派誰去合適呢?”

皇上說:“這個朕早就考慮過了,張士貴是不二人選。”皇上一說這話,羣臣紛紛點頭。房喬捋着鬍鬚說:“憑着張士貴將軍的才幹一定能夠旗開得勝,馬到成功。”皇上說:“打仗的事情交給張士貴,糧草皆因就得你多費一些心思了。”房喬說:“糧草的問題不大,不過有一個難題我們需要考慮,假如這一次把獠人打敗了,我們要如何治理那個地方呢?”皇上說:“也沒有什麼特別的辦法,唯有一戰立威,再看看效果如何。”張士貴在得到皇命之後,立刻點齊人馬出征,一路上馬不停蹄趕往西南。大理寺的人經過激烈的討論,終於做出了裁決。我因爲觸犯律條而受到懲戒,就應該維持這種局面,不應該隨着一個人的好惡而加重也不能因爲別的原因而減輕。皇上看了點點頭說:“那就這樣吧!”消息傳到敦煌,周敦非常高興,說:“按說這個案子與我們無關,因爲它不是我們審的,不是我們判的,只是把案犯送到我們這裡來服刑。”聞聽此言,王輝趕緊說:“雖然審判不是我們做的,但是他在我們這裡服刑的情況引起了爭議,我估計這件事還有後續的問題。”

周敦說:“這件事不是已經有結論了嗎?讓他們與佛陀接觸,一來可以緩解他們內心的痛苦,化解他們身上的戾氣。二來可以教導他們棄惡從善,這有什麼可非議的呢?我估計這件事到此爲止了,即便是真有什麼問題,我也沒什麼好擔心的。”朱敦猜的沒有錯,之後再沒有人提起這件事。敦煌恢復平靜,每天街上行人熙熙攘攘,看到琳琅滿目的商品。看到平凡發生的交易,周敦非常的興奮,對着手底下的人說:“這就是我治下的地方,古代的聖賢,如果泉下有知,一定會被目前的景象所感動。”說着說着,他竟然被自己感動了,從口袋裡掏出手絹擦了擦自己的眼睛。看到這一幕,身邊的演員們立刻釋放出了存儲很久的演技,大家都掏出手絹擦起了眼睛。

就在這個時候,王輝騎着一匹高頭大馬,跟他手底下的人在街上路過。遠遠的瞧見了穿着便服的周敦,他不敢怠慢,翻身下馬,跟手下的不良人衝了過去。這樣一來就把街上的行人嚇了一跳,大家紛紛逃跑,這個時候周敦也害怕起來,趕緊在原地喊道:“大家不要跑,留神腳底下。”大家紛紛低頭卻不注意,上半身仍然在往前傾,一下子倒下去一片人。這一幕把王輝也嚇了一跳,趕緊翻身上馬對着衆人說:“大家不要亂……”接下來卻不知道該說什麼了,旁邊一個不良人小聲說:“我們只是在演練抓捕盜賊,大家不要驚慌。”王輝立刻將他的話重複了一遍,大家終於停止了奔跑。周敦從驚慌之中平靜下來,等到王輝來到他的面前,伸手就給了一記耳光。

大聲說:“你知不知道險些釀成命案,要是這件事讓人報告給了陛下,下週不知道有多少人的官帽要被摘了,弄不好還得以命抵命。”王輝不慌不忙的說:“我看到了刺史,如果不上來行禮是不妥當的。”周敦說:“行禮也要分時候,難道在你看來行禮比人命還要重要嗎?”雖然周敦非常的憤怒,但他最終還是沒有追究王輝的責任。爲了避免此類事情再一次發生,王輝時不時的就要帶着大家演練這麼一次。久而久之,衆人對此也就習以爲常,王輝來到刺史的官邸,說:“上次事情我很羞愧,我會自己向朝廷請罪,我帶着人已經演練過多次,如果同樣的事情再次發生,絕不會形成上次那樣的局面。”周敦說:“這件事已經過去了,以後不許再提了。”王輝說:“謝謝你的寬容,但我絕不會這樣輕易放過我自己。”周敦忽然站了起來,惡狠狠的說:“你這是不放過自己嗎?你是不放過我,你知不知道這樣的事情一旦被上面的人知道了,我們誰也別想獨善其身,在沙洲我是主其事者,無論沙洲出什麼事情,我都難辭其咎。”

王輝說:“我可以不向上邊說,可是那件事情滿街的人都知道,也許這個時候朝廷已經看到了反映這個問題的本章,如果我們能夠主動上書交代問題,或許還能好一些。”周敦說:“這件事你不用管了,我來處理。”說着他自己草擬了一份奏表,託人帶去長安。這個時候天子的手裡拿着從敦煌來的密奏,說:“把魏徵叫來吧!”不一會兒魏徵到了,皇上把密奏遞給他,等他看完了說:“這件事你怎麼看?”魏徵說:“陛下,這不是什麼大事,天子不必爲此憂心。”皇上說:“人命關天也不是大事嗎?”魏徵說:“對於地方官來說,這的確是天大的事,對於天子來說未必,地方官治理不善,天子就應該懲處他,但天子沒必要爲地方上的事情過多煩惱。”

皇上含混應承着,等魏徵走了之後,又讓人把房喬請來。房喬說:“關乎人命,天子憂心,這是合乎情理的。”皇上點點頭說:“你說朕該怎麼做呢?”房喬笑着說:“等一段時間,沙洲就會有新的奏報送來,這一次送來的一定是好消息。”一聽這話皇上一臉胡疑,沒想到外邊一個太監捧着一份奏表走了進來,皇上說:“是沙州送來的嗎?”一聽這話太監瞬間眉開眼笑,說:“陛下真是料事如神,的確是從沙洲送來的。”皇上急切的把那份奏表接過來打開,長長的吐了一口氣說:“他們的應對還可以。”房喬說:“對於地方官,皇上可以在事後決定是表彰還是懲戒他們,而不是在事先告訴他們要如何治理地方,天子要依靠地方官治理天下,而地方官要仰仗天子才能建功立業。”

話說一度盛傳我會被釋放回家,我的家人非常的興奮。當傳言被打破之後,他們一個個又非常的沮喪。苗山風不耐煩的說:“我真不知道爲什麼要替他養着妻兒?”父親說:“這不是爲了整個家族嗎?”苗山風說:“我看還是把他們送到敦煌去吧!聽說他在那邊描畫佛像,也許會有人幫他贍養妻兒。”父親說:“如果連自己的家人都靠不住,還能靠得住誰呢?”苗山風還要說話,父親不耐煩的說:“橫豎都是我在贍養他們,用不着你在這裡操心。”一聽這話苗山風不知道有多委屈了,說:“你說的沒錯,不是我在贍養他們,所以我說這話到底是爲了誰呢?是爲了我自己嗎?”就在這個時候,那位寡婦在閨中的時候有一位朋友,老年嫁人婦,後來男人出了意外死了,在孃家人的勉勵之下,這位婦人嫁給了另一個男人,父親因此得了三萬吊錢,別提心裡有多歡喜了。

這位婦人孃家姓安,家中行四人稱安四娘。爲人沒有任何美得,與男人相處的極不和睦,更不要說侍奉公婆了。本來指望着嫁了新男人之後馬上就能生下一兒半女,誰料想偏偏天公不作美,雖然夫妻兩個整日忙活,到最後仍舊是隻聞樓梯響,不見人下。她的新公婆心急如焚,起初還能保持禮貌,時間一長也就沒有那麼客氣了。這婦人一開始還覺得自己理虧,慢慢的也就沒有這種感覺了。她與公婆整日罵仗,擾得四鄰不得安寧。更關鍵的是周邊的人議論紛紛,正所謂三人成虎。這位婦人被周邊的議論攪得不得安寧,以至於每天都狂躁不安,她的男人本來是心疼她的,可看着她每天頭髮亂的像鳥窩,動不動就要咬人,張嘴說出來的都是粗話。這婦人本來也是守規矩的人,可如此一來,她發現自己可以任性胡爲而被衆人所理解。於是她就仗着風勁兒放肆起來,時間一長連她自己不知道自己是真瘋還是假瘋了。

363郭孝恪輕敵死賊手金春秋請旨改服章102爲守社稷分封皇親 宗室立功平息夷亂第66回裴司空奉旨回京兆唐制史受命踐高臺186傳佛法因故減苦役 習道經意外開岔支134慕容伏允聯絡高昌 南泉上人慾破迷障164苗山幽因故去嫌疑 房玄齡尚書請致仕165居士沉浸水墨世界 浪子執着宜假嗣續206陳太守降身訪名士隱大德過府論人才244翻舊書以方治病龜拜上神尋花解重罪第十八回李世民諫言遷都事觀音婢淚語釋上疑111龍波失禮刑場滴血 賢妻助夫度過心劫282設國宴皇上問二臣分權勢大家厚兩子333紇幹承基告發謀逆賀蘭楚石檢舉阿翁106梓莯書院事多妖嬈 官家職房辱己求生119服幻藥誤入博泰谷 計無常困在深水宮274上歡喜羣臣請封禪下憂心魏徵有諫言327褚遂良請緩封皇子侯君集怨憤生異心第54迴護新法不忍殺太監答故人決心放裴寂218宗室姻親出鎮北門西域浪子夢迴長安140大安宮皇上表孝心 高牆內頡利抒國恨第十八回李世民諫言遷都事觀音婢淚語釋上疑196皇甫德上書言主失高季輔以禮正宗室223光祿大夫拜爲特進長安浪人請做比丘234皇后患病閒暇時光藥王進宮參詳病理237魏夫子不幸患眼疾張大夫奉命知相州第53回南山寺驅逐苗山幽太上皇夢遊兩儀殿275溫彥博六月死憂國柳御史連夜彈罪王214虞世南尚書請薄葬劉德敏率兵擊叛羌321宇文士及疑是小人慕容幽蘭覓揮鞭自持124使者山風談判救人 突利可汗壽盡薨逝139慶善宮演奏慶善樂 歡喜人寫就歡喜文345薛仁貴勇武承恩遇左庶子狂言致壽終125李世南開土十六州 苗山幽神交二三友144集仙殿賜宴衆進士 地下室俯首見主人第一回苗懷仁外出奔晉陽 拓跋燕承恩置南廂303李元景再謀封禪事祿東贊奉命請婚期354孫思邈探視房玄齡萬辯機入侍陳玄奘255白肥兒對峙長公主田有釧拜會蕭玉蓉246狂宮人侍寵忘遠近賢魏王無力挽敗局117上諭連三禁止亂鳴 極數九五盛而必改第70回去漠南虎口脫危險到年底諸事盡繁忙205魏夫子御前論周齊苗山幽樹下說佛法第91回覽聖蹟更知三教語見衆生皆是平凡人158開宗派終是一場空 結因緣禍福由天算359李君羨緣喪親命太史令深言後來人296春正月上幸魏王第夜午時君夢國子監140大安宮皇上表孝心 高牆內頡利抒國恨第三回二公子從戎戰雁門 觀音婢出閣成大禮143浪人入廟風塵相隨 學士登科舉家慶賀222奉上諭羣臣議諡號立高廟衆人拒太原345薛仁貴勇武承恩遇左庶子狂言致壽終349蕭相公忤旨不出家高士廉病重謝塵世137長孫無忌耕耘東宮 尉遲敬德御前獻醜第33回弘文館學士治經典社稷壇天子祈豐年256出意外不死何立身入彀中讀書更上進291李元嬰上封爵滕王楊師道官拜中書令298黨仁弘羅竇擊反獠流鬼國遣使朝天子第76回李世民即位天可汗杜如晦死薦李衛公284李元軌賢能無所長劉處士置酒會騷客303李元景再謀封禪事祿東贊奉命請婚期286李世民獻陵祭太武房玄齡相府拜高陽235高士廉後飲屠蘇酒孫思邈熬製雪香丸138賀端陽羣臣議禮儀 選歌后山幽成小名211李大亮揚威蜀渾山侯君集揮師取柏海355苗山幽朝見葉子柒惠恩善挑戰陸一蟬第96迴天子壽誕諸王拜賀吳王英武國舅不安254長公主逞怒囚居士不良帥冒險救山翁180苗山幽入門做居士 袁天罡講學陷囚籠第75回大唐故主威服遠人異域酋長拜舞君上284李元軌賢能無所長劉處士置酒會騷客218宗室姻親出鎮北門西域浪子夢迴長安179張士貴領兵平獠亂 安四娘改嫁引風波204天子孝心不斬良臣黔首心願赦免罪囚第80回論往昔前事皆落空說來年此生成追憶第58回大漠烏雲詭譎多變可汗失意祈禱上蒼340李大亮臘月死京兆故皇嗣寒冬薨黔州216李道彥縱兵逞兇頑薛萬鈞貪功亂胡漢200高昌新中藏壯志大比丘南下散妖言230慕容順親唐遠斯民苗山幽謁見大可汗161奔窮途無情在牢獄 尋活水造夢出藩籬334誅君集不幸累魏徵詐胡虜皇上不循古173困鳴沙斷炊連三日 問解脫多數迷一生100大匠竇奉旨造新宮張蘊古執法得橫死222奉上諭羣臣議諡號立高廟衆人拒太原第73回伊蘇尼失頡利失蹄京兆風華房杜染疾293京兆小民不孝獲罪弘化公主遠嫁西垂第71回在磧口發現敵蹤跡居九重覽疏斷萬機243老相公故作閒散狀大居士騎驢隴上游第21回觀音婢豪言激將士魏夫子自嘆命難違第74回草原雄鷹落地京兆皇帝罷相震動天威216李道彥縱兵逞兇頑薛萬鈞貪功亂胡漢第74回草原雄鷹落地京兆皇帝罷相震動天威296春正月上幸魏王第夜午時君夢國子監第76回李世民即位天可汗杜如晦死薦李衛公第50回高皇帝淚灑臨湖殿三野老動情寄江聲151苗山風入職尚書省 老黃狗死在小竹林238歸化將統領左驍衛苗山幽受邀吐谷渾266敕二子都督安與秦奉聖旨修剪舊律令第52迴天子修身垂範天下全民皆兵以護蒼生294張玄素上疏諫皇嗣侯君集求愛君擊狂胡
363郭孝恪輕敵死賊手金春秋請旨改服章102爲守社稷分封皇親 宗室立功平息夷亂第66回裴司空奉旨回京兆唐制史受命踐高臺186傳佛法因故減苦役 習道經意外開岔支134慕容伏允聯絡高昌 南泉上人慾破迷障164苗山幽因故去嫌疑 房玄齡尚書請致仕165居士沉浸水墨世界 浪子執着宜假嗣續206陳太守降身訪名士隱大德過府論人才244翻舊書以方治病龜拜上神尋花解重罪第十八回李世民諫言遷都事觀音婢淚語釋上疑111龍波失禮刑場滴血 賢妻助夫度過心劫282設國宴皇上問二臣分權勢大家厚兩子333紇幹承基告發謀逆賀蘭楚石檢舉阿翁106梓莯書院事多妖嬈 官家職房辱己求生119服幻藥誤入博泰谷 計無常困在深水宮274上歡喜羣臣請封禪下憂心魏徵有諫言327褚遂良請緩封皇子侯君集怨憤生異心第54迴護新法不忍殺太監答故人決心放裴寂218宗室姻親出鎮北門西域浪子夢迴長安140大安宮皇上表孝心 高牆內頡利抒國恨第十八回李世民諫言遷都事觀音婢淚語釋上疑196皇甫德上書言主失高季輔以禮正宗室223光祿大夫拜爲特進長安浪人請做比丘234皇后患病閒暇時光藥王進宮參詳病理237魏夫子不幸患眼疾張大夫奉命知相州第53回南山寺驅逐苗山幽太上皇夢遊兩儀殿275溫彥博六月死憂國柳御史連夜彈罪王214虞世南尚書請薄葬劉德敏率兵擊叛羌321宇文士及疑是小人慕容幽蘭覓揮鞭自持124使者山風談判救人 突利可汗壽盡薨逝139慶善宮演奏慶善樂 歡喜人寫就歡喜文345薛仁貴勇武承恩遇左庶子狂言致壽終125李世南開土十六州 苗山幽神交二三友144集仙殿賜宴衆進士 地下室俯首見主人第一回苗懷仁外出奔晉陽 拓跋燕承恩置南廂303李元景再謀封禪事祿東贊奉命請婚期354孫思邈探視房玄齡萬辯機入侍陳玄奘255白肥兒對峙長公主田有釧拜會蕭玉蓉246狂宮人侍寵忘遠近賢魏王無力挽敗局117上諭連三禁止亂鳴 極數九五盛而必改第70回去漠南虎口脫危險到年底諸事盡繁忙205魏夫子御前論周齊苗山幽樹下說佛法第91回覽聖蹟更知三教語見衆生皆是平凡人158開宗派終是一場空 結因緣禍福由天算359李君羨緣喪親命太史令深言後來人296春正月上幸魏王第夜午時君夢國子監140大安宮皇上表孝心 高牆內頡利抒國恨第三回二公子從戎戰雁門 觀音婢出閣成大禮143浪人入廟風塵相隨 學士登科舉家慶賀222奉上諭羣臣議諡號立高廟衆人拒太原345薛仁貴勇武承恩遇左庶子狂言致壽終349蕭相公忤旨不出家高士廉病重謝塵世137長孫無忌耕耘東宮 尉遲敬德御前獻醜第33回弘文館學士治經典社稷壇天子祈豐年256出意外不死何立身入彀中讀書更上進291李元嬰上封爵滕王楊師道官拜中書令298黨仁弘羅竇擊反獠流鬼國遣使朝天子第76回李世民即位天可汗杜如晦死薦李衛公284李元軌賢能無所長劉處士置酒會騷客303李元景再謀封禪事祿東贊奉命請婚期286李世民獻陵祭太武房玄齡相府拜高陽235高士廉後飲屠蘇酒孫思邈熬製雪香丸138賀端陽羣臣議禮儀 選歌后山幽成小名211李大亮揚威蜀渾山侯君集揮師取柏海355苗山幽朝見葉子柒惠恩善挑戰陸一蟬第96迴天子壽誕諸王拜賀吳王英武國舅不安254長公主逞怒囚居士不良帥冒險救山翁180苗山幽入門做居士 袁天罡講學陷囚籠第75回大唐故主威服遠人異域酋長拜舞君上284李元軌賢能無所長劉處士置酒會騷客218宗室姻親出鎮北門西域浪子夢迴長安179張士貴領兵平獠亂 安四娘改嫁引風波204天子孝心不斬良臣黔首心願赦免罪囚第80回論往昔前事皆落空說來年此生成追憶第58回大漠烏雲詭譎多變可汗失意祈禱上蒼340李大亮臘月死京兆故皇嗣寒冬薨黔州216李道彥縱兵逞兇頑薛萬鈞貪功亂胡漢200高昌新中藏壯志大比丘南下散妖言230慕容順親唐遠斯民苗山幽謁見大可汗161奔窮途無情在牢獄 尋活水造夢出藩籬334誅君集不幸累魏徵詐胡虜皇上不循古173困鳴沙斷炊連三日 問解脫多數迷一生100大匠竇奉旨造新宮張蘊古執法得橫死222奉上諭羣臣議諡號立高廟衆人拒太原第73回伊蘇尼失頡利失蹄京兆風華房杜染疾293京兆小民不孝獲罪弘化公主遠嫁西垂第71回在磧口發現敵蹤跡居九重覽疏斷萬機243老相公故作閒散狀大居士騎驢隴上游第21回觀音婢豪言激將士魏夫子自嘆命難違第74回草原雄鷹落地京兆皇帝罷相震動天威216李道彥縱兵逞兇頑薛萬鈞貪功亂胡漢第74回草原雄鷹落地京兆皇帝罷相震動天威296春正月上幸魏王第夜午時君夢國子監第76回李世民即位天可汗杜如晦死薦李衛公第50回高皇帝淚灑臨湖殿三野老動情寄江聲151苗山風入職尚書省 老黃狗死在小竹林238歸化將統領左驍衛苗山幽受邀吐谷渾266敕二子都督安與秦奉聖旨修剪舊律令第52迴天子修身垂範天下全民皆兵以護蒼生294張玄素上疏諫皇嗣侯君集求愛君擊狂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