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莫臥兒使者

從果阿抵達莫臥兒王國,路上的行程差不多接近一千多公里,但是隊伍實際上走過的距離絕對不止這麼遠,因爲這個時候莫臥兒經常出兵南下,很多道路都有戰事,使得衆人的生命受到亂軍的威脅,從而不得不被迫改到,因此等到衆人抵達了莫臥兒的首都德里的時候,距離他們出發時間已經過去了整整一年。

奧朗則布對這些從東方來的使者十分感興趣,他這些天一直在籌劃着如何對德干地區用兵,這裡的幾個城邦的軍事實力比較強,但是財富也令他垂涎,苦於手中沒有犀利的武器,特別是像城邦裡面守軍使用的那種兇猛的火炮,他的軍隊不僅將傷亡慘重,而且根本就攻不破這樣的城邦。

而聽說中華帝國手中有犀利的火炮可以提供給他,奧朗則布立刻就來了興趣,顧惜緣也按照項玉之前的計劃,將一些商談貿易建立外交等條件提了出來,而且表示,爲了照顧莫臥兒帝國,考慮到其缺乏足夠的海上運力,中華帝國將會承擔火炮和其他武器的運輸任務,但是相應的,莫臥兒帝國將給予一個開放性的港口給中華軍,用以停靠和裝卸,這個港口就是加爾各答。

其實,這是項玉預先埋下來的一個伏筆,只要奧朗則布答應了中華軍的這個條件,那麼日後中華軍就能夠從海上直接登陸加爾各答,利用雙方協商上的漏洞,奪取這座港口城市的控制權,再進一步的進攻整個印度半島。

奧朗則布對此一無所知,還以爲是自己找到了途徑去統一整個印度,因此心情十分高興,不僅給與了顧惜緣他們很高的禮遇,而且還派遣了自己的小兒子奧格杜薩前來回訪,順便也來見一見中華帝國的皇帝,然後在實地考察一下他們需要購買的火炮和其他的武器。

就在奧格杜薩在泉州中華軍中考察的時候,項玉卻帶着顧惜緣出了海。

兩人來到一處不知名的小島上散步。時間過得真快,轉眼間已經過了快兩年的時間,顧惜緣比兩之前長得更出落了,加上這一番歷練之後,整個人有了一種不一樣的氣質,都說女大十八變,不過兩年的時間就有這樣的變化。確實讓項玉感到十分吃驚。

小島不大,上面也沒有其他人居住。以前還有一些漁民在上面修建的避險場所,這個時候隨着清軍的禁海令的實施,這裡的漁民都被強制的遷走了。

兩人許久未見,各自有很多話要對對方訴說,因此邊走邊聊,一連在這小島上轉了四五圈都還不知曉。

莫臥兒的王子在泉州待了兩天之後,就被送去了基隆,泉州這邊畢竟是屬於前線,而且中華軍在這邊主要都是作戰部隊。也沒有什麼工業設施和新裝備給他們看,將他們帶到基隆去自然會有專門的人來跟他們協商這裝備購買的事情。

而顧惜緣這一次卻留在了項玉的身邊,兩人之間的關係雖然沒有正式公佈,不過所有的人都已經心裡明白,因此對顧惜緣也十分客氣。

在鞏固了泉州和漳州這兩地之後,中華軍一邊開始進行戰後的重建工作,一邊將下一個目標制定出來。清軍目前在永春州還駐紮了一支五千人的軍隊,這支軍隊的人數雖然不多,但是因爲永春州的獨特地勢,使得其駐軍對泉州甚至是廈門的威脅都比較大,這樣一來,中華軍就算是不全部佔領永春。也要拿下它的州府。

項玉將這個作戰任務交給了趙登明和他的呂宋軍,這樣的山地作戰對他們來說正是用武之地,因此是不二人選。

趙登明由於在之前的作戰之後表現出色,尤其是在進攻清軍大營的時候沉着冷靜的指揮,和最後時候的那一記回馬槍,直接就化解了清軍剛剛建立起來的防線,減少了中華軍這邊的極大損失。因此被項玉授予中校軍銜,這一晉升的速度迅速,直接跳了兩級,也惹來不少人的眼紅,因此,對於趙登明來說,永春之戰,也是他的一次正名之戰。

漳州府和泉州府這兩地因爲受到戰爭的影響,州府內的百姓大量外逃,再加上清廷最新的嚴苛禁海令,使得各地的村落裡面幾乎都是十室九空,就算是漳州和泉州這兩座城內的居民,也被清軍對中華軍的宣傳所嚇到了,大量的居民向更遠的地方逃去,兩地加起來本來有將近六十萬的人口,這個時候只剩下不到五萬人。

不過中華軍這邊並不着急,這些居民雖然暫時離開了,但是卻並沒有跑很遠,一般都是躲在附近的一些地方觀望形勢,而只要等到局勢穩定了下來,並且確認了中華軍對原來的居民的態度的時候,這些人相信很快就會重新回來的。

中華軍這邊的紀律自然是沒的說的,除了清廷遺留下來的財物之外,老百姓的東西都完好無損的保存了下來,在戰事結束後不久,泉州和漳州兩城內就有了專門維持治安和穩定的軍隊開始巡邏了。

城內的居民起初還擔驚受怕,害怕他們跟之前的清軍一樣,會對他們這些城中的老百姓下手,在南明朝廷被清軍滅亡的時候,清軍在南方可是犯下了滔天罪行,什麼嘉定三屠,廣州大屠殺事件,絕對不是單獨發生的事情,而是清朝的統治者爲了打壓南方的反清勢力而故意縱容,甚至是在其主要的高級將領的指示之下發生的,通過這些殘忍的屠殺來消滅漢人的抵抗意志,使得他們的軍隊能更快的平定南方。

而中華軍這邊則採取的是完全不同的政策,這些人都是漢族同胞,中華軍視他們爲自己的財富而不是累贅,而清廷則還是和蒙古人一樣的政策,那就是將天下的農田都變成他們的草場,所有的漢人都成爲他們的奴隸,他們瞧不起漢人,所以特意的頒佈了一道滿漢不能通婚的法令,就是爲了避免自己一族的高貴血統被這些低微的漢人所污染。(。)

第410章 戰局不順第159章 中間開花第81章 挑撥離間第389章 九門提督第100章 新式火炮第320章 互相妥協第23章 山谷伏擊第139章 中華帝國第127章 尚令的陰謀第129章 分頭行動第231章 包圍圈第22章 接應敗兵第48章 騎兵戰術第131章 傷亡慘重第180章 海戰爆發第162章 籌建安北市第170章 部落的戰爭(下)第19章 塗嶺大戰(二)第270章 打到荷蘭人的家門口了第429章 對日作戰第234章 破城第269章 呂宋軍第224章 商議第127章 尚令的陰謀第283章 出兵第143章 派人和談第170章 部落的戰爭(下)第117章 安排李雲聰第61章 激戰荷蘭人(二)第165章 俘獲蒂亞戈號第326章 白船事件第308章 遠渡重洋的英國人第303章 大問題第82章 戰爭威脅第422章 沙俄退軍第101章 樑軍的佈局第332章 鉅額賠償第105章 驚天動地的爆炸第51章 荷蘭人的援軍第355章 國之隱患第44章 廈門風雲(三)第407章 僵持階段第270章 打到荷蘭人的家門口了第37章 送上門來的機會第319章 通商條例第218章 施琅的計較第347章 外圍失守第234章 破城第4章 兵臨城下第113章 回到基隆第185章 海灣炮戰(中)第5章 棄守安溪第307章 意外交火第353章 嶽樂掛帥第188章 疏散華人第134章 生或者死第172章 發現海盜第235章 各自打算第98章 發展戰略第128章 偷襲開始第55章 金門海戰第126章 雲聰獻計第343章 海澄攻防戰(六)第110章 目標城門第356章 對峙第16章 大戰將至第2章 穿越的苦惱第420章 費揚古南下第356章 對峙第三百一是一章 火炮的演練第96章 項玉回府第370章 四國鼎立第142章 準備和談第429章 對日作戰第214章 備戰第247章 鞏固海權第112章 李雲聰的心思第27章 新的危機第407章 僵持階段第39章 激戰臺灣城第271章 夜幕下的密謀第289章 炮擊杭州第395章 插翅難逃第141章 擴建軍工廠第124章 日軍逃走第401章 置身事外第39章 激戰臺灣城第331章 江戶大火第163章 馬尼拉的情報第187章 進攻馬尼拉第168章 女海盜第52章 消失的荷蘭人第399章 雅克薩之戰第415章 困守海州第124章 日軍逃走第142章 準備和談第126章 雲聰獻計第92章 興辦教育第18章 塗嶺大戰(一)
第410章 戰局不順第159章 中間開花第81章 挑撥離間第389章 九門提督第100章 新式火炮第320章 互相妥協第23章 山谷伏擊第139章 中華帝國第127章 尚令的陰謀第129章 分頭行動第231章 包圍圈第22章 接應敗兵第48章 騎兵戰術第131章 傷亡慘重第180章 海戰爆發第162章 籌建安北市第170章 部落的戰爭(下)第19章 塗嶺大戰(二)第270章 打到荷蘭人的家門口了第429章 對日作戰第234章 破城第269章 呂宋軍第224章 商議第127章 尚令的陰謀第283章 出兵第143章 派人和談第170章 部落的戰爭(下)第117章 安排李雲聰第61章 激戰荷蘭人(二)第165章 俘獲蒂亞戈號第326章 白船事件第308章 遠渡重洋的英國人第303章 大問題第82章 戰爭威脅第422章 沙俄退軍第101章 樑軍的佈局第332章 鉅額賠償第105章 驚天動地的爆炸第51章 荷蘭人的援軍第355章 國之隱患第44章 廈門風雲(三)第407章 僵持階段第270章 打到荷蘭人的家門口了第37章 送上門來的機會第319章 通商條例第218章 施琅的計較第347章 外圍失守第234章 破城第4章 兵臨城下第113章 回到基隆第185章 海灣炮戰(中)第5章 棄守安溪第307章 意外交火第353章 嶽樂掛帥第188章 疏散華人第134章 生或者死第172章 發現海盜第235章 各自打算第98章 發展戰略第128章 偷襲開始第55章 金門海戰第126章 雲聰獻計第343章 海澄攻防戰(六)第110章 目標城門第356章 對峙第16章 大戰將至第2章 穿越的苦惱第420章 費揚古南下第356章 對峙第三百一是一章 火炮的演練第96章 項玉回府第370章 四國鼎立第142章 準備和談第429章 對日作戰第214章 備戰第247章 鞏固海權第112章 李雲聰的心思第27章 新的危機第407章 僵持階段第39章 激戰臺灣城第271章 夜幕下的密謀第289章 炮擊杭州第395章 插翅難逃第141章 擴建軍工廠第124章 日軍逃走第401章 置身事外第39章 激戰臺灣城第331章 江戶大火第163章 馬尼拉的情報第187章 進攻馬尼拉第168章 女海盜第52章 消失的荷蘭人第399章 雅克薩之戰第415章 困守海州第124章 日軍逃走第142章 準備和談第126章 雲聰獻計第92章 興辦教育第18章 塗嶺大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