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6章 清廷北逃

康熙五年九月,從南京準備撤往北方的二十五萬大軍行軍至安徽和江蘇交接的東葛西葛的時候,遭到了中華軍的阻擊,清軍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終於驅散了中華軍的阻攔,卻被中華軍的主力部隊追上,雙方在兩省交界的地方爆發了激戰,戰鬥從早上打到晚上,清軍苦戰無果,終不敵中華軍的進攻,大軍向北潰散,主將鰲拜陣亡,二十五萬大軍之中有十五萬被中華軍殲滅,剩下的十萬人最後相繼逃到河南、直隸、山東幾地。

而在接到南京軍隊潰敗之後,駐守在河南的十萬清軍則立刻放棄了河南,準備向北撤退,卻在鉅鹿附近遭到了山東的中華軍進攻,雙方大戰一場,不分勝負,但是眼見着江南的中華軍主力已經逐漸近,清軍主將不敢繼續和山東的中華軍糾纏,於是選擇連夜向北逃亡,中華軍在後面窮追不捨,硬生生的將十萬軍隊拖垮到了只剩下三萬人進入了北京城,匯合着從陝西退回來的四萬軍隊,清廷這個時候還有十七萬大軍,康熙皇帝不敢再延誤,立刻率軍離開北京,向北進軍,同年十月中旬抵達了遼東的盛京。

至此,距離明朝滅亡滿清入關過後二十二年的時間,北京城終於被漢人收回來了。

由於接到了前線的捷報,於是項玉也從泉州出發,乘坐軍艦從海路抵達了大沽,再從這裡徑陸路抵達北京城。

北京城在清軍離開的時候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城內的商鋪和局面都遭到了掠奪式的洗劫,而且城中的居民家裡的糧食也幾乎全都被搜刮一空,爲了解決城內的六十多萬百姓的糧食問題,中華軍這個時候只能從南方調集糧食過來,而且在糧食調來之前還要先將軍糧拿出來開設粥棚賑濟災民。

清軍這樣做的目的很簡單,就是爲了阻斷中華軍的追擊,不過這個時候中華軍的戰線拉得很長,所以根本也沒有繼續追擊的能力,項玉的策略一向是佔領一地。消化一地,鞏固一地,這個時候北方的這麼多地方新光復,光是地方的居民安置民生問題都有一大堆。他沒有精力在考慮去追擊清軍。

有了糧食,北京城的局勢很快就穩定了下來,不過這個時候卻有一個很嚴峻的問題要處理,那就是在滿清撤離的時候,很多漢人大臣不願意去塞北的苦寒之地。於是便留了下來,而在中華佔領北京城之後,受夠了清軍暴行的居民很快就將這些平日裡高高在上的漢人大臣給揪了出來,有一些還沒來得及被中華軍接收,就被城中的百姓活活打死了。

不過項玉對於這些人顯然是一點都不同情的,漢j的傳統也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不過滿清入關的這一段時間裡面顯然是非常嚴重的,嚴格意義上來說,因爲滿人最終被漢人給同化了,所以後世在對待滿清入關的時候並不將其看作是異族入侵。但是如果滿清的行爲跟後世妄圖佔領和統制中國的日本人,又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呢?

所以對於這樣的投敵的人,項玉心裡的想法自然是殺了算了,殺了多麼解氣,不過他這個時候已經是一國之君了,所謂p股決定腦袋,他既然處於這個位置,就不能隨心所欲的做一些事情,必須要顧及到其嚴重的後果,而對於這些投降滿清的漢人而言。也不能簡而言之的一概論處,殺了顯然是不行的,因爲那樣勢必會引來很多禍事。

於是這些人先被限制住了,只要沒有太大的罪行或者是做出了什麼傷天害理的事情。中華軍一般都能對他們寬大處理,畢竟這個時候中華帝國的攤子大了,正是用人之際,只要這些人能夠爲我所用,那就吸收進來好了。

不過對於那些爲虎作倀之輩,尤其是之前跟隨清軍到處屠殺欺壓漢人的漢j。這樣的人中華軍絕對不會姑息的,而且即便是他們再有才項玉也不敢用他們。

這個時候雖然清軍退到了關外去,但是他們的實力畢竟還是很強大的,所以項玉派遣了一支兩萬人的軍隊前去收回山海關,這個關卡對中華軍而言意義不大,項玉並不指望依靠它來防禦關外的敵人,但是若是這個要塞落到了清軍的手中,那也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了。

明朝末年的時候,由於各地的農民起義加上黃河流域的天災,使得人口數量大減,後來又遇上席捲北方的闖王軍隊如蝗蟲過境一般,使得這些地方更加凋敝,清軍入關之後又和大順軍追亡逐北,老百姓根本就沒有辦法恢復生產建設,而大量的田地荒蕪的直接後果就是糧食減產。

清軍入關的時候只是打算佔據黃河以北的地區,並沒有想過要佔領整個明朝,但是後來發現北方的地區雖然土地廣袤,但是這個時候受到兵災的破壞實在是太嚴重了,這些地方所生產的糧食甚至都不足以維持軍隊和入關的八旗人民的基本生存,而這個時候無論是大順軍還是南明的軍隊,其表現出來的戰鬥力都讓清廷看到了希望,認爲憑藉着自己的軍事實力足以統一全國,而南方的水稻的產量和其沒有受到戰爭的影響,正好可以通過運河來支持北方的恢復。

這也就是爲什麼鰲拜的三十多萬人的軍隊的糧食供應在僵持了半年之後,就開始變得難以爲繼了,雖然有中華軍佔領了山東,阻斷了清軍從運河運輸這一原因,但是主要的原因還是北方的糧食不夠用,運糧本身就需要消耗大量的糧食,而在失去了南方的糧食供應之後,北方不具備支撐數十萬大軍的後勤供給的能力,這纔有了清軍的一敗塗地。

而反觀中華軍這邊,因爲項玉在臺灣的時候就已經非常重視糧食的生產和儲備了,所以每一次出兵之前無不都是準備了大量的糧食備用,而在拿下福建的過程中,呂宋和南洋諸島的糧食供應源源不斷,尤其是呂宋島,爲中華軍提供了大量的糧食,使得中華軍順利的佔領並且消化了福建地區。

而在拿下福建之後,中華軍首先做的事情就是恢復農業生產,無論是在福建還是在江西進行的清土地,分田地的政策,還是發動各地的百姓興修水利、開墾田地,都是爲了提高糧食的產量,保證軍隊手中的糧食充裕。

這個時候,長江以南的地區安定下來已經接近一年的時間了,這些地方的土地分配問題早已解決,各地的農業恢復情況都很不錯,眼下正值南方的水稻收割的季節,只需要在等上半個月,就會有大量的糧食從南方運過來,這樣不僅可以大大緩解北方的糧食短缺的局面,而且也能夠給中華軍提供充足的糧食繼續作戰。

第329章 出城談判第259章 西班牙人的爭議第358章 濃霧偷襲(一)第264章 謀劃海南島第138章 去明朝化?第353章 嶽樂掛帥第220章 浮出水面第270章 打到荷蘭人的家門口了第171章 出兵馬尼拉第248章 謠言四起第86章 籌備貨幣第372章 難民潮第167章 南洋海盜第363章 莫臥兒使者第263章 夜襲鎮海(三)第361章 神秘來賓第89章 風波平息第79章 承天府軍議第82章 戰爭威脅第235章 各自打算第393章 去而復還第221章 軍火第201章 海上殘骸第229章 臺東艦的使命第240章 兵臨城下第398章 羅剎國犯境第401章 置身事外第176章 起航!第340章 海城攻防戰(三)第244章 臺南海戰(三)第96章 項玉回府第64章 抵達基隆第86章 籌備貨幣第387章 統一南方第238章 鐵模鑄炮第366章 莫臥兒人買炮!第372章 難民潮第122章 兩軍遭遇第392章 祁口奇兵第405章 平定準葛爾(四)第389章 九門提督第241章 大海戰的前奏第330章 通商口岸第10章 臨危受命第22章 接應敗兵第150章 炸懵了第70章 戰前準備第20章 塗嶺大戰(三)第64章 抵達基隆第430章 對日作戰(二)第317章 論戰第317章 論戰第187章 進攻馬尼拉第394章 退守遼東第60章 激戰荷蘭人第358章 濃霧偷襲(一)第224章 商議第71章 引蛇出洞第156章 推選總指揮第361章 神秘來賓第49章 成功突圍第304章 新型戰艦第410章 戰局不順第54章 金門敗軍第348章 最後一道防線第413章 錦州之困第265章 攻佔海南島第117章 安排李雲聰第274章 難題第101章 樑軍的佈局第172章 發現海盜第305章 雨後春筍般的清廷水軍第281章 趙開第173章 顧惜緣第337章 戰果第430章 對日作戰(二)第197章 戰後政策第226章 臺中告急第8章 梟雄相會第170章 部落的戰爭(下)第98章 發展戰略第142章 準備和談第9章 糧食危機第328章 問計第342章 海城攻防戰(五)第214章 備戰第348章 最後一道防線第160章 千炮齊發第423章 遠征艦隊第58章 風雲突變第63章 臺中對第304章 新型戰艦第33章 遭遇風暴第401章 置身事外第179章 海戰,拉開序幕!第185章 海灣炮戰(中)第83章 抓獲細作第54章 金門敗軍第197章 戰後政策第62章 路遇陳永華
第329章 出城談判第259章 西班牙人的爭議第358章 濃霧偷襲(一)第264章 謀劃海南島第138章 去明朝化?第353章 嶽樂掛帥第220章 浮出水面第270章 打到荷蘭人的家門口了第171章 出兵馬尼拉第248章 謠言四起第86章 籌備貨幣第372章 難民潮第167章 南洋海盜第363章 莫臥兒使者第263章 夜襲鎮海(三)第361章 神秘來賓第89章 風波平息第79章 承天府軍議第82章 戰爭威脅第235章 各自打算第393章 去而復還第221章 軍火第201章 海上殘骸第229章 臺東艦的使命第240章 兵臨城下第398章 羅剎國犯境第401章 置身事外第176章 起航!第340章 海城攻防戰(三)第244章 臺南海戰(三)第96章 項玉回府第64章 抵達基隆第86章 籌備貨幣第387章 統一南方第238章 鐵模鑄炮第366章 莫臥兒人買炮!第372章 難民潮第122章 兩軍遭遇第392章 祁口奇兵第405章 平定準葛爾(四)第389章 九門提督第241章 大海戰的前奏第330章 通商口岸第10章 臨危受命第22章 接應敗兵第150章 炸懵了第70章 戰前準備第20章 塗嶺大戰(三)第64章 抵達基隆第430章 對日作戰(二)第317章 論戰第317章 論戰第187章 進攻馬尼拉第394章 退守遼東第60章 激戰荷蘭人第358章 濃霧偷襲(一)第224章 商議第71章 引蛇出洞第156章 推選總指揮第361章 神秘來賓第49章 成功突圍第304章 新型戰艦第410章 戰局不順第54章 金門敗軍第348章 最後一道防線第413章 錦州之困第265章 攻佔海南島第117章 安排李雲聰第274章 難題第101章 樑軍的佈局第172章 發現海盜第305章 雨後春筍般的清廷水軍第281章 趙開第173章 顧惜緣第337章 戰果第430章 對日作戰(二)第197章 戰後政策第226章 臺中告急第8章 梟雄相會第170章 部落的戰爭(下)第98章 發展戰略第142章 準備和談第9章 糧食危機第328章 問計第342章 海城攻防戰(五)第214章 備戰第348章 最後一道防線第160章 千炮齊發第423章 遠征艦隊第58章 風雲突變第63章 臺中對第304章 新型戰艦第33章 遭遇風暴第401章 置身事外第179章 海戰,拉開序幕!第185章 海灣炮戰(中)第83章 抓獲細作第54章 金門敗軍第197章 戰後政策第62章 路遇陳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