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地窩子
一場關於移民即將抵達的工作會議,在趙染等人走後,於總兵府召開。
與會的,有各衛所千夫長以上職級的軍官。
熊總兵一腦門子的汗:
“頂多在半個月之內,三十幾萬移民就會抵達關西,眼下要如何解決這些移民的房子問題?”
衛所的駐軍用了兩個多月,至今還沒有完全解決住宿問題。
來的三十幾萬人,平均到七個衛所,每衛能分到五萬多人。
這是多少個家庭?
又需要多少間房屋!
熊總兵壓力很大,最近幾天失眠得厲害。
“聽當地人說,關西這地界兒十月就要落雪,一下就要下三四個月!現在已經夏曆八月底,滿打滿算只有一個月時間給他們蓋房子。”
時間太緊迫了。
下雪就會凍土,沒有人是在冬日裡建房的。
建房期間也沒法墾荒。
就算墾出來,能種點啥?
糧食問題,有了剛從委魯母買回來的那一百來萬隻羊,總算是能捱過去。
軍需官給他算了一筆賬。
在沒有足夠的主食的情況下。
人均每天一斤肉,三十五萬移民在四個月時間就要消耗七十萬只,淨肉六十斤重的大羊。
還有邊軍呢?
不提火州的兩萬駐軍。
關西七衛還有駐軍三萬,軍屬十幾萬人。
這麼些羊,熬到明年春真的是勉勉強強。
讓以往只知道打仗的熊總兵來管民生。
實在是有些抓瞎。
那能怎麼辦?
只能是發動麾下大將們羣策羣力。
有人提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首先要把冶鐵工坊給建起來!鋤、錘、斧、鑿、鑽、刀、削器少不了!”
該提議,全體通過。
熊總兵認爲這個提議給今日的大會開了一個好頭,心情和緩了許多:
“很好,凡是意見提得好的,都有獎!有大用的,獎十頭牛!小用的就十隻羊。”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剛還抓耳撓腮的將領們這下來了精氣神,積極開動着並不擅長此道的腦細胞。
話題終於回到建房上。
如今衛所修復駐軍採用的是夯土法,建房過程又費力又漫長。
就不適合當下。
有那不食人間煙火的:“不是有石炭麼?可以燒磚啊!開十個八個磚窯,晝夜不停的燒,建一個院子就能住十幾二十人!”
當下就被一羣人狂噴。
“你知道制磚坯的泥要選什麼樣的泥不?”
“燒磚可不是那麼簡單的,就是磚坯制好最少要晾二十日才能燒製!三十幾萬人住的房子,得要多少磚頭啊?”
“不當家不知柴米貴!那些移民就是逃難的,你讓他們一來就住磚房?”
就差問他,是不是傻了!
更何況,所有的衛所都還是泥土房呢。
要建磚瓦房還不得緊着駐軍來?
話說回來,除了哈密城這個王城,一路走來,真的很少見到本地人住磚瓦房的。
順着這個思路發散。
有位將軍想到了綠洲中,那些異族人的特色民居:
“我看本地人建的房子就很簡單,就把胡楊樹幹、紅柳枝和蘆葦排紮在一起,壘成房屋的形狀後,用河裡的淤泥糊上這些樹枝牆就可以了。” 有人覺得好。
也有人不同意:
“上哪兒去找夠三十幾萬人用的樹幹、紅柳枝和蘆葦?還有,總兵大人說關西要下四個月的雪,住這樣的房子怕是會凍死人的吧?”
聽上去不是一般的簡陋。
說來說去。
邊城的那種夯土建房法下雪前還真來不及。
本地人的那種樹枝紮起來的房屋,又不具有保暖功能。
關於這題,甘明蘭還真的會。
疆省建設兵團當年拓荒的時候,是啥條件?
地窩子,就是五六十年代的兵團特色產物!
此類題材的紀錄片真沒有少看。
她決定在異時空抄作業。
於是裝作苦思冥想狀,半晌纔開口道:
“那就住地窩子吧!挖地窩子就很快,只要在地面以下挖約五六尺深的四方坑,坑的四周用土坯或石塊壘起約三尺高的矮牆。
房頂上放幾根椽子,搭上樹枝編成的筏子,再用草葉、泥巴蓋頂就成。
看坑裡面的大小,三五口人住的,三五日準能搭好;要是十幾二十人的大坑,十天半個月完全夠用!
沙漠裡的胡楊木和紅柳枝可以就地取材,把那些綠洲裡的牧草,連着草皮一塊挖到屋頂上。
要是地窩子附近全都種滿牧草,這樣的地窩子就具備了相當強的隱蔽性!”
說着,說着,她用熊總兵的筆墨,畫出了地窩子的大概結構和輪廓。
邊畫、邊解釋:
“地窩子裡面還可以用土坯,壘起半人高的空心火牆和土炕,只要竈裡的炭火燒起來,裡頭都是暖哄哄的!
唯一的缺點,是通風性較差,如果冬日不用柴火,而是用石炭,很容易被石炭的毒氣悶死。”
關於石炭燃燒過程中有毒氣這一事,礦師百里晟也曾交待過。
但只要不緊閉門窗,問題不大。
地窩子這麼一個小小的缺點,比起隱蔽性強、冬暖夏涼,省時、省力、省材料等諸多優點來,簡直可以忽略不計。
又是全票通過的一個好建議。
熊總兵高興得直接下令:
Www ▲Tтkan ▲¢Ο
“甘將軍,關於這個地窩子要怎麼選地兒,挖到什麼深度最好,屋頂怎樣建最結實,還得請你幫着打個樣!我讓每個大營派一百人給你打下手,等他們學會了再去教給那些移民們。”
“屬下領命!”
其他人等不及各營選出打下手的人來。
十幾個參將和將軍馬上喊來了親衛。
“甘將軍,您看這五百多人夠不夠使喚?不夠,昂再接着喊人來!”
“是啊,是啊!聽您說得簡單,要不咱就在總兵府上試一試?”
熊總兵更是沒有意見。
說得這麼好,自然要親眼瞧一瞧。
這個忠順王府建得這麼大,後院隨便找個園子都能用。
甘明蘭能怎麼辦?
反正她只需動動嘴。
挖吧,挖吧。
哪裡用得着五百人。
五十個大小夥子輪流不間斷作業。
忙和了不過一個時辰,就挖出了一個兩米多深,大約有十平方的土坑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