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4章 血淚史
就在小金才飛出百里之遙後。
鷹嘴崖的懸崖上,有數百人從山林裡鑽了出來。
來的,正是數百里苗嶺的統治者——苗王,和他的子民們。
苗人的探子是抓不完的。
他們本就生活在大山嶺裡,山洞裡、大樹上、草叢裡,哪哪兒都藏着眼睛。
山崖下,十里開外大營的情況被這些人看得清清楚楚。
見到苗王駕到,馬上有人給他彙報情況:
“鼓藏頭(苗人對王的尊稱),漢人的大營內已經顛起來了,據小子們的探報,至少有三千人中了大師的癲蠱。只可惜,大師幾日前暴露了身份,被那個狗皇帝下令五馬分屍了。”
蠱王的死,對苗人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損失。
養蠱能被尊稱爲大師的,找遍數百里苗嶺也就這麼一人。
苗王的眼裡閃過傷痛和狠厲:
“大師此次出山,爲的是協助本鼓藏頭對付朝廷大軍,現在,我們與朝廷之間已經到了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時候,本鼓藏頭只問你們一句,你們想死嗎?”
“鼓藏頭,我們不想死!該死的是他們!”
“他們害死了我們的小鼓藏頭,他們殺了我們的大師,我們要血債血償。”
“來了就別想走,殺死他們的狗皇帝!”
“.”
顯然,山民們的這點熱血還不足以讓苗王動容。
他將目光投向敵人的大營方向,語氣低沉道:
“我曾祖父在我十歲的時候,就給我講過一段數百年來中原朝廷鎮壓我們族人的血淚史。
他說,在邶國建國之前,我們的族人有兩支,一脈在嶺南,一脈遍佈整個西南,我們西南這支人數高達百萬之衆。
但就在漢人建了邶國後,那個邶太祖派遣大軍進入了西南,還試圖通過武力來征服我們的先祖。
族人們爲了生存下去,只能團結起來,一個苗寨動輒聚居數千人,只有這樣的大寨子才能與邶軍相抗衡。
只可惜,遇到兵強馬壯的邶軍,不到十年就死了三分之一的男丁。
或許是,歷代鼓藏頭從未被中原朝廷征服過,又或許是苗家兒郎都是悍不畏死的勇士,哪怕他們最後丟失了西南大部分的聚居區,邶軍依然沒有放鬆過對我們先祖的警惕。
隨着邶軍佔領西南後,就在族人們的聚居區搞起了一些騙人的手段。
他們把我們先祖世世代代傳下來的頭人制度推翻,改爲由朝廷委派一定任期的官吏(流官)來管理。
歷代朝廷的那些個流官們,壞透了。
他們貪得無厭,他們是一個個填不滿的無底洞。
他們不想讓我們保留自己的習俗,並妄圖用他們的習俗來同化我們。
但凡我們獨有的,都是被禁止的!
邶國有一任皇帝,聽從了西南某任布政司的建議,把數十萬中原人移民到了先祖們的聚居區。
來的這些中原人,天生就會種地。 可土地的數量是有限的!
能怎麼辦?只能爭!
但這些人背後是整個中原朝廷,先祖們如何能爭得過?
邶國那會兒國力正在巔峰時期,先祖們在數次反抗無果後,只能一退再退,從原本佔領了半個西南的聚居地,退到了如今的數百里苗嶺”
世道在變。
敵強我弱。
敵弱我強!
尤其是邶文帝在世時的最後十來年,這任苗王苦心經營的勢力,已經滲透到了西南的官場與駐軍。
住在苗嶺數百里山林裡的苗人,人口又重歸了這一支的巔峰期,有百萬之衆!
人口越多,生活卻是越艱難。
尤其是在糧食和日常用品上。
他們的種植能力有限,藥材就成了苗嶺的流通貨。
可藥材的收購價,不由他們說了算。
山下收藥材的鋪子。
一旦年成好,藥材商人就會各種挑揀,不是說藥材品相不好,就是說藥效比不上往年,收購價壓得死死的。
在苗王與昝九達成交易之前,山民們的日子就像是被人掐着脖子一般,呼吸不暢快。
也只要這三年。
世道亂了。
機會來了。
苗王被前朝閹帝封了個西南王。
黔東南的山民們,都抖了起來。
只可惜,好日子不長久。
先是苗王痛失愛子,又被幹武帝打上了家門來。
苗王爲了應對這場戰爭,好不容易纔請了大師出關協助。
大師的手段,是真的有效。
這也讓他對打贏這場仗有了足夠的底氣。
山民們頭一回聽到這段歷史,對鼓藏頭的話自然是深信無疑的。
人人神色肅穆,手握拳頭緊緊的貼着自己的右邊心臟,那是他們最忠誠的誓言。
誓與苗嶺共生存!
苗王掐指一算:“兩天後,兩天後是個好日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