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6章 以靜制動

PS:稍後更正,大約兩點…………………………由北地王繼位的話,大將軍在朝中的地位恐怕是難保矣。所以卑職認爲,大將軍宜先發制人,實施兵諫,請求陛下傳位於六殿下。”

“兵諫?”姜維臉色一變,沉聲地道:“未奉聖意而擅自動兵,與謀反何異?士季,你說這話,欲置我於何地?”

鍾會微微一笑道:“大將軍此言差矣,謀反者,乃心叛也,兵諫者,心忠也,手段相類,但目的各異,諫者,乃規勸聖上納聽忠言,無論是跪諫、哭諫、血諫、兵諫,從根本來講,都是忠諫。諸葛丞相當年上表出師,便有進諫陛下宜開張聖聽,以塞忠諫之路也。大將軍坦蕩無私,浩然正氣,誠如當年之伊尹霍光,忠心爲漢,又何須擔心什麼?”

鍾會給姜維扣上了一頂大帽子,在姜維聽來,確實也很受用,雖然姜維在蜀漢執政多年,做爲權勢滔天的皇帝駕下第一人,他從來都沒有生出過任何的叛逆自立之心,可以說姜維的一生,是效忠於蜀漢的一生,他始終以恩師諸葛亮爲榜樣,站在權力的最高巔,卻沒有絲毫的覦覷之心,一生坦坦蕩蕩,兩袖清風,這樣的人生目標,就是姜維的終極理想。

姜維已經年過七旬了,都說五十就知天命,到了古稀之年,他更知道自己的時日無多,但人生就是如此,你越感到將要失去的東西,卻是更加地彌足珍貴。姜維一生操弄權柄,現在卻有一種力不從心的感覺,但越覺得失去它的時候,姜維卻依然是那樣的不甘心。

他不甘心自己爲蜀漢奮鬥了一生,最終卻落個晚景淒涼的下場,他不甘心自已一生巔峰,最終卻葬身低谷,他更不甘心自己百年之後,姜家的子氏血脈淪落到仰人鼻息甚至是任人宰割的地步。

正因爲如此,姜維纔沒有在這場皇位繼承權的爭鬥之中置身事外,他必須要以一種最積極地態度爲自己爭取到一個對於自己而言比較有利的結果,只有這樣,他才能在撒手人寰之時了無遺憾。

如果這個皇位的繼承者並不是姜維支持的對象,那麼後果無疑是相當嚴重的,在蜀漢政壇上摸爬滾打了一輩子的姜維,豈能不明白其中的利害所在。

現在的姜維已經是身陷在了危機之中,可謂是一步天堂,一步地獄,而且對於姜維來說,現在根本就沒有了任何的退路。當年被黃皓迫害之時,他還能避禍沓中,離開成都這個是非之地,當時姜維手握兵權,縱然黃皓深受劉禪的寵幸,權勢滔天,但離開了成都他便是鞭長莫及,根本沒有機會再奈何姜維。

可現在情況卻不同了,蜀漢得了天下,姜維卻不能盡掌兵權,如果新帝繼位,並不是姜維所支持的劉恂而是北地王劉諶時,那麼支持劉諶上位的劉胤必然會壓在姜維的頭上,姜維那大將軍的位置肯定會芨芨可危。

別的不說,就說姜維那已經到了致仕年齡的年紀就恐怕會成爲劉諶劉胤這些人罷黜他的藉口,一道聖旨便可以將其打發回家養老了。

只有真正站立在權力的巔峰之上,纔不會仰人鼻息,看人臉色行事,到了如今的地位,姜維則更不會容忍別人欺在他的頭上,頤氣指使,尤其是象劉胤這樣的後輩。

提起劉胤,姜維自然是心情複雜的,從國家利益的角度,姜維其實是感謝劉胤的,正是劉胤憑藉着一己之力,將已經處在了危亡之中的蜀漢王朝帶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上,這樣的功績,無論何人包括姜維本人,包括姜維最爲敬重的諸葛亮,都有無法所企及的。

但從個人恩怨的角度,姜維卻又是無法釋懷的,畢竟他是自己的仇人之後,那不共戴天之仇姜維是永遠也無法忘記的。

現在的洛陽,表面上看起來平靜無波,但實則卻是暗流洶涌,眼看着劉禪行將龍馭賓天,皇位繼承權的爭奪已經到了白熱化的地步,如果這個時候再不出手的話,很可能就再也沒有機會了。

鍾會提出先發制人,這一點姜維也比較贊同,先發制人,後發受制於人,想要爭取主動,自然是先下手爲強,尤其是在這個關鍵之時,情形還處於一種微妙的時候,先下手者往往會佔據很大的優勢。

但先發制人也需要採用一定的策略,鍾會提出了兵諫這個辦法,姜維最初是反對的,但仔細想來,卻也未嘗不可。

其實結果纔是最重要的,過程如何,卻是無足輕重的,至於採用的手段,那更是爲結果而服務的。兵諫雖然涉嫌到叛逆,但如果進展順利動靜較小的話,並不會對時局產生什麼影響,只要事後能夠迅速地平息事態,穩定朝綱,那就算是將來的史學家也斷然不敢給姜維扣上一頂叛逆的帽子。

“那依士季之意,如何來兵諫纔好?”既然主意是鍾會出的,那麼姜維自然認爲鍾會有一套成熟的計劃了。

鍾會自然不會失姜維所望,在提出兵諫這個主張之前,鍾會就已經經過了深思熟慮,設計了一套計劃。

對於皇帝而言,每年最爲重要的活動就是祭天,漢代祭天的時間基本是固定的,正月第一個辛日是爲祭天日,當天皇帝要帶上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的圜丘進行郊祀,舉行祭天大典,同祭五方大帝。

蜀漢定都成都之後,也同樣依漢制在成都的南郊祭祀天地,此番遷都洛陽之後,更是首次的祭天大典,更成爲重中之重。

由於遷都之時路途重重,等到劉禪到了洛陽之後,原本定下的正月上辛日祭天之期不得不延期了,最終定在了三月上辛日,也就是春分那一天。

第180章 脣亡齒寒第1182章 洛陽之戰(中)第196章 爭論第595章 走水路第111章 跳出包圍圈第395章 協防陳倉第1054章 風雲激盪第1273章 前往馬韓第281章 吳主駕崩第750章 夜奪五寨(八)第1303章 火藥弩第507章 初至洛陽第358章 陪他玩玩第8章 六王殿下第1047章 黃河防線第509章 最大膽的計劃第829章 再戰寒山要塞(中)第565章 給我殺了他第1029章 逃之夭夭第201章 激戰青陽浦第1322章 輕取鬱林郡第460章 武關之戰(上)第212章 閻宇的野心第381章 街亭之戰(十)第1303章 火藥弩第922章 戰信都第1001章 見死不救第592章 繞道荊州第471章 撤第1024章 界橋之戰第1047章 黃河防線第31章 諸葛瞻第604章 西平之變第918章 召回第609章 收復大小榆谷(上)第762章 軍渡第499章 青鳥的真實身份第433章 杯具的胡世第91章 插翅也難飛第1095章 劉禪的心思第708章 渭水之戰(上)第1355章 抗旨不遵第906章 水淹信都(下)第907章 絕望和轉機第510章 力排衆議第1357章 一杯鳩酒第580章 反擊第1004章 絕境第311章 臨洮第1084章 遷都之事第604章 西平之變第482章 刑訊第459章 杜預第950章 誰更卑鄙第1276章 結局不該是這樣的第27章 後主劉禪(上)完本感言第233章 退兵梓潼第1046章 羊祜歸漢第1136章 動手第766章 勝利東渡第526章 三個條件第167章 赴宴張府第581章 恩惠第195章 無名之輩第158章 援兵至第974章 姜鍾會第648章 天亡我也第1294章 馬關條約第643章 沒骨能第751章 又溜了第591章 站錯隊的代價第815章 自食其果第1195章 分崩離析第552章 底線第517章 舞陽侯司馬攸第121章 以退爲進第854章 團聚第252章 斬黃皓(下)第151章 山崩地裂第1051章 參軍曹第1203章 三王殞落(六)第592章 繞道荊州第954章 激戰葦澤關(下)第180章 脣亡齒寒第832章 羯人的末日第1273章 前往馬韓第338章 借刀殺人第247章 莫衷一是第106章 策反第1228章 看你怎麼收拾第647章 機會難得第412章 千軍萬馬獨木橋第830章 再戰寒山要塞(下)第562章 請旨第1048章 詐降計第41章 議事第823章 大餐第1114章 老對手第1024章 界橋之戰
第180章 脣亡齒寒第1182章 洛陽之戰(中)第196章 爭論第595章 走水路第111章 跳出包圍圈第395章 協防陳倉第1054章 風雲激盪第1273章 前往馬韓第281章 吳主駕崩第750章 夜奪五寨(八)第1303章 火藥弩第507章 初至洛陽第358章 陪他玩玩第8章 六王殿下第1047章 黃河防線第509章 最大膽的計劃第829章 再戰寒山要塞(中)第565章 給我殺了他第1029章 逃之夭夭第201章 激戰青陽浦第1322章 輕取鬱林郡第460章 武關之戰(上)第212章 閻宇的野心第381章 街亭之戰(十)第1303章 火藥弩第922章 戰信都第1001章 見死不救第592章 繞道荊州第471章 撤第1024章 界橋之戰第1047章 黃河防線第31章 諸葛瞻第604章 西平之變第918章 召回第609章 收復大小榆谷(上)第762章 軍渡第499章 青鳥的真實身份第433章 杯具的胡世第91章 插翅也難飛第1095章 劉禪的心思第708章 渭水之戰(上)第1355章 抗旨不遵第906章 水淹信都(下)第907章 絕望和轉機第510章 力排衆議第1357章 一杯鳩酒第580章 反擊第1004章 絕境第311章 臨洮第1084章 遷都之事第604章 西平之變第482章 刑訊第459章 杜預第950章 誰更卑鄙第1276章 結局不該是這樣的第27章 後主劉禪(上)完本感言第233章 退兵梓潼第1046章 羊祜歸漢第1136章 動手第766章 勝利東渡第526章 三個條件第167章 赴宴張府第581章 恩惠第195章 無名之輩第158章 援兵至第974章 姜鍾會第648章 天亡我也第1294章 馬關條約第643章 沒骨能第751章 又溜了第591章 站錯隊的代價第815章 自食其果第1195章 分崩離析第552章 底線第517章 舞陽侯司馬攸第121章 以退爲進第854章 團聚第252章 斬黃皓(下)第151章 山崩地裂第1051章 參軍曹第1203章 三王殞落(六)第592章 繞道荊州第954章 激戰葦澤關(下)第180章 脣亡齒寒第832章 羯人的末日第1273章 前往馬韓第338章 借刀殺人第247章 莫衷一是第106章 策反第1228章 看你怎麼收拾第647章 機會難得第412章 千軍萬馬獨木橋第830章 再戰寒山要塞(下)第562章 請旨第1048章 詐降計第41章 議事第823章 大餐第1114章 老對手第1024章 界橋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