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2章 扶余來使

PS:稍後更正,大約兩點……………………………………………

所以劉胤也沒有選擇在這個時候出兵,而是進行了充分的準備,將出兵的時間定在了來年的春天。

此時的幽州,經過一年多時間的恢復,已經是初見成效了,當初慕容鮮卑撤退之時,幾乎焚燬了除薊縣、漁陽、昌黎三座城池之外的所有城鎮和村莊,製造了慘絕人寰的千里無人區,這筆血仇,自然是要嚮慕容鮮卑討還的。

不過要向遼東進軍,劉胤還是要細加思量的。慕容鮮卑、宇文鮮卑、段部鮮卑在遼西一戰之中,已經被打殘了,他們放棄了遼西的根據地,潛逃到了遼東,投靠了高句麗,以其殘兵敗旅,已然是不足慮的,唯一能稱之爲對手的,只有土生土長的高句麗。

其實高句麗也稱不上什麼強悍的對手,相比與縱橫大漠的匈奴鮮卑來說,偏居於東北一隅的高句麗實力要弱小的多,最多滋擾一下遼東一帶,對中原王朝從來也談不上什麼重大威脅。

高句麗起源於夫餘,在西漢時,扶余王子朱蒙因與其他王子在爭奪王位時失敗,逃到了玄菟郡高句麗縣,在那兒另立一國,號爲高句麗。

高句麗自建國之時起,就與扶餘國爭鬥不休,扶餘國在北,高句麗在南,與漢朝的遼東諸郡接壤,所以遼東諸郡常受其侵擾。

東漢末年,遼東被公孫氏的割據勢力所佔據,由於公孫氏的強大,高句麗屢次進犯,也未有戰果,反倒被公孫康攻破都城,喪師失地,被迫遷都到了丸都。

不過在公孫淵被司馬懿消滅之後,高句麗又復猖狂起來,再次進犯遼東,後來魏國派遣大軍征討高句麗,摧毀了丸都城,讓高句麗受到了重創。不過高句麗堪稱是打不死的小強,趁着中原大亂之際,他們不僅又重新修築了丸都城,而且趁晉國瀕亡無瑕北顧之時,再次進犯遼東,並攻取了遼東的諸多城池。

如果說那個民族最爲猥瑣,估計高句麗是無人能及的,論戰力,它打不過遼東的公孫氏,打不過魏國的軍隊,但它總能找到合適的機會,不斷地滋擾着遼東諸郡,就如同一塊牛皮糖一樣,黏黏乎乎的,甩是甩不掉,滅又滅不了,着實讓中原王朝比較頭疼。

畢竟遼東離中原太過遙遠,許多時候中原王朝是無瑕顧及的,尤其是在中原地區激戰正酣之際,任何人都不可能分神去考慮遼東的事,這無疑給了高句麗一個機會,讓它得以一次次地在遼東是如魚得水。

季漢已經是一統中原,平定大漠,如何懲治遼東高句麗這一塊頑疾,是擺在劉胤面前的一個迫切要解決的問題。儘管高句麗從來沒有成爲中原王朝的大敵,它的軍隊也從來沒有到達遼西,但它對遼東的禍害卻是從來沒有停止過的,不解決掉高句麗,就無法維持一個穩定的東北邊境。

更何況現在高句麗和慕容鮮卑等鮮卑族的殘餘勢力勾結在一起,爲了避免慕容鮮卑等殘餘勢力死灰復燃,劉胤也必須要進軍遼東,清除掉這一禍患。

但對付高句麗,卻又不能象對付拓跋鮮卑那樣,一路橫掃,神擋殺神,佛擋殺佛,最後逼着鮮卑舉族而降。

究其原因,是因爲蒙西草原雖然廣闊無垠,但卻是一馬平川,無論鮮卑人逃到哪兒,漢軍的騎兵總能追得上,他們無所遁逃。

但高句麗卻不一樣,他們的領地,幾乎就都在長白山中,蒼茫的原始森林,幾乎是一座天然的大迷宮,如果高句麗遁入到深山之中,漢軍就算是窮盡力量,恐怕也無法將其搜尋出來。

這恐怕也是高句麗連番受到重創之後卻依然不死不滅的原因了,當年公孫氏的軍隊和魏國的軍隊兩次攻破高句麗的國都,卻無法徹底地消滅高句麗。高句麗人蟄伏到了深山老林之中,有着原始森林的闢護,公孫氏的軍隊和魏國軍隊自然拿他們一點辦法也沒有,等到他們撤退之後,高句麗人又伸出了****東山再起,再次滋擾遼東諸郡,讓漢人百姓是又氣又恨卻又無可奈何。

劉胤這次想要對付高句麗,自然不能象以前魏國一樣,打破高句麗的丸都城之後,就以爲是大功告成,班師回朝了。要打,就要打得狠一點,把高句麗人真正給打疼了,讓他們再也不敢生出覷覦遼東之心來。

所以在用兵數量上,劉胤就不能象對付拓跋鮮卑那樣,三路大軍齊出,勢如破竹地一路橫掃下去。象高句麗這樣猥瑣的民族,估計一看到季漢大軍浩蕩來襲,第一個念頭不是如何來抵擋而是如何去逃命了,如果仗還沒有打高句麗就遠遁深山,那麼劉胤的這次軍事行動無疑便是失敗了,因爲劉胤不可能把這麼多的軍隊都有放在遼東,可等你一走,高句麗人又復來攻,遼東之局,必然陷入死局。

所以劉胤進軍遼東的人馬準備的並不太多,虎騎軍、青龍軍、白虎軍三個騎軍再加上虎步軍、無當飛軍和陽安軍三個步軍,合計兵力九萬餘人。

九萬人,不算多,也不算少,正好處於一個裉節上,太少的話,對付高句麗和鮮卑部殘餘來就會吃力的多,畢竟光是逃入遼東的慕容鮮卑等鮮卑殘餘人馬就有好幾萬人,高句麗的人馬詳細數目不太清楚,但絕對不會少於十萬之數。太多的話又恐怕會讓高句麗人感到懼怕,未戰先怯。

漢軍九萬人入遼東,同時也能減輕後勤補給的壓力,畢竟遼東距離幽州薊縣尚有千里之遙,糧草輜重也是一件令人比較頭疼的事。

第684章 反意已決第316章 赤梟第1144章 恩怨難了第52章 滅門血仇第1152章 後主駕崩第1293章 乞降第1249章 草原殖民第761章 風雨飄搖第715章 離間第603章 謀取河西四郡第347章 以德報怨第865章 強勢歸來的傅僉第734章 偵察第261章 稟明劉禪第1286章 拉枯摧朽第1113章 貪狼第634章 撤退的難題第1246章 封狼居胥第573章 勸說第880章 文鴦的心思第1128章 莫名消失的馬岱第185章 血書第446章 火器之威第220章 忠良之後第48章 亡命的黃魚第549章 世子駕到第537章 首席智囊第32章 春搜第27章 後主劉禪(上)第5章 北地王劉諶第1310章 西陵之變第1234章 鮮卑亂(中)第588章 鹹熙六君子第681章 擁兵自重第980章 堅守平陽(下)第18章 險境第645章 又見圍點打援的妙手第46章 扮豬吃虎第1291章 強勢碾壓(上)第102章 陽安關第1023章 深壕高壘第359章 棋逢對手第1304章 收服永安第857章 相見第1023章 深壕高壘第173章 募兵第1254章 遼水之戰(上)第363章 落網第976章 平陽告急第1286章 拉枯摧朽第1283章 完虐狗怒國(上)第1章 安平王府第337章 街亭第208章 追擊第948章 再起波瀾的晉陽城第843章 羊祜的考慮第830章 再戰寒山要塞(下)第1117章 夏侯鹹回家第163章 艾先生第1138章 冤有頭,債有主第980章 堅守平陽(下)第929章 撿了個大漏第952章 激戰葦澤關(上)第1250章 東進第1062章 諜中諜第1036章 三道詔書(五)第1054章 風雲激盪第1294章 馬關條約第826章 投桃報李第383章 街亭之戰(十二)第1261章 張網以待第726章 再祭法寶偏廂車第1286章 拉枯摧朽第607章 黃河難渡第638章 會師酒泉第670章 兩百援兵第396章 聲東擊西第40章 執金吾第985章 決戰高梁邑(中)第857章 相見第388章 師夷長技以制夷第1067章 等待援軍第329章 諂佞小人第1307章 弒君(上)第175章 當個親兵第103章 血戰第937章 拼死突圍第986章 決戰高梁邑(下)第63章 二進宮第1140章 擋我者死第939章 等待援兵第1243章 你可以去死了第166章 安西將軍第1173章 只共存,不共亡第1343章 周處之殞第985章 決戰高梁邑(中)第526章 三個條件第223章 喬裝第548章 大婚之日
第684章 反意已決第316章 赤梟第1144章 恩怨難了第52章 滅門血仇第1152章 後主駕崩第1293章 乞降第1249章 草原殖民第761章 風雨飄搖第715章 離間第603章 謀取河西四郡第347章 以德報怨第865章 強勢歸來的傅僉第734章 偵察第261章 稟明劉禪第1286章 拉枯摧朽第1113章 貪狼第634章 撤退的難題第1246章 封狼居胥第573章 勸說第880章 文鴦的心思第1128章 莫名消失的馬岱第185章 血書第446章 火器之威第220章 忠良之後第48章 亡命的黃魚第549章 世子駕到第537章 首席智囊第32章 春搜第27章 後主劉禪(上)第5章 北地王劉諶第1310章 西陵之變第1234章 鮮卑亂(中)第588章 鹹熙六君子第681章 擁兵自重第980章 堅守平陽(下)第18章 險境第645章 又見圍點打援的妙手第46章 扮豬吃虎第1291章 強勢碾壓(上)第102章 陽安關第1023章 深壕高壘第359章 棋逢對手第1304章 收服永安第857章 相見第1023章 深壕高壘第173章 募兵第1254章 遼水之戰(上)第363章 落網第976章 平陽告急第1286章 拉枯摧朽第1283章 完虐狗怒國(上)第1章 安平王府第337章 街亭第208章 追擊第948章 再起波瀾的晉陽城第843章 羊祜的考慮第830章 再戰寒山要塞(下)第1117章 夏侯鹹回家第163章 艾先生第1138章 冤有頭,債有主第980章 堅守平陽(下)第929章 撿了個大漏第952章 激戰葦澤關(上)第1250章 東進第1062章 諜中諜第1036章 三道詔書(五)第1054章 風雲激盪第1294章 馬關條約第826章 投桃報李第383章 街亭之戰(十二)第1261章 張網以待第726章 再祭法寶偏廂車第1286章 拉枯摧朽第607章 黃河難渡第638章 會師酒泉第670章 兩百援兵第396章 聲東擊西第40章 執金吾第985章 決戰高梁邑(中)第857章 相見第388章 師夷長技以制夷第1067章 等待援軍第329章 諂佞小人第1307章 弒君(上)第175章 當個親兵第103章 血戰第937章 拼死突圍第986章 決戰高梁邑(下)第63章 二進宮第1140章 擋我者死第939章 等待援兵第1243章 你可以去死了第166章 安西將軍第1173章 只共存,不共亡第1343章 周處之殞第985章 決戰高梁邑(中)第526章 三個條件第223章 喬裝第548章 大婚之日